问题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的典故是真的吗?曹丕226年死的,钟会却是225年才出生,怎么会说出这句话呢?

回答
关于“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这句话,确实存在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但如你所言,其中涉及的时间线存在明显的硬伤,使得这个典故的真实性存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这句话出自《三国志·魏书·钟会传》。当时钟会因为参与镇压邓艾而得势,意气风发,但后来又因为野心膨胀,想要自己当皇帝,结果在蜀地起兵反叛,最终被杀。关于他起兵反叛的这个情节,书中用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来形容他当时的内心状态。

这句话的本意是形容一个人非常恐惧、战战兢兢,连汗都不敢冒出来,极度不安。通常用来描绘一个人在极度紧张、畏惧或忐忑的心情下的表现。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曹丕是公元226年死的,而钟会却是公元225年才出生的。

这一下就露出了马脚。

如果这句话是用来形容钟会在某个时间点(比如参与平定蜀汉,或是他谋反的时候)的状态,那么,一个225年才出生的人,怎么可能在226年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和地位去做出“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这种复杂反应的事情呢?更别提他要在几十年后才能参与到三国末期的这些大事里去。

所以,直接从时间线上看,钟会在226年根本还没出生,自然不可能“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那么,这句“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到底是怎么出现在《三国志·钟会传》里的呢?这里头可能的情况有几种,咱们来分析分析:

1. 史书记录的误传或笔误: 这是最常见也最可能的一种解释。史书毕竟是人写的,难免会有疏漏。比如,可能是作者写错了年份,或者是在引用前人的记录时出现了偏差。如果这句话是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引用了之前某个关于钟会的记载,而那个记载本身就存在时间错位,那么最终陈寿的著作里就会体现出这种矛盾。
具体猜想: 也许这句话并非直接描写钟会某一个具体事件时的状态,而是对钟会整体性格或某些阶段性心理的一种概括性描述。然而,这种概括性描述如果碰巧用了一个不准确的时间点或者一个不准确的事件来类比,就可能造成这种时间上的逻辑不通。
另一种可能: 也许这句话原本是描写的是另一个人,在另一个时间点的事情,但后来被误引或者在传抄过程中错误地安在了钟会的传记里。这种事情在古代史书的流传过程中并非没有发生过。

2. 作者(陈寿)的艺术加工或文学创作: 《三国志》虽然是正史,但陈寿在写作时也并非完全照搬史实,有时也会进行一定的文学加工,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他可能是在描述钟会的某些心理活动时,为了更生动地刻画人物,使用了这种极具画面感的词语,但却忽略了严格的时间对证。
目的: 陈寿可能想通过这句话,生动地表现钟会即便在得意时,内心深处也藏着不安和恐惧,为他后来的败亡埋下伏笔。这种刻画方式能够让读者对钟会这个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他命运的起伏和性格的复杂。
例子: 在许多历史著作中,我们都能看到作者为了让人物形象更鲜活,会运用一些比喻、象征或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描绘,而这些描绘有时会为了服务于整体叙事和人物塑造,而牺牲掉一些严格的“写真实”的细节。

3. 后人引用或解读时的偏差: 也有可能这句话最初并非用来形容钟会当时的具体状态,或者是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的,但后来被后来的评论者或读者在理解和引用时,与钟会的故事(特别是他谋反后被杀的结局)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这种误解。
流传过程: 一句话,一个故事,在经过无数人的口耳相传、文字转录后,细节的偏差总是难以避免的。可能最初的版本并不是这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

所以,最核心的问题是:

钟会出生于225年,而曹丕死于226年。在226年,钟会才一岁。别说战战栗栗了,他连话都说不利索呢。

因此,“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这句话,如果直接将其理解为发生在曹丕在世时(226年)并且是钟会本人说出或经历的,那它是假的,是时间上的硬伤。

更合理的解释是,这句话可能是对钟会后来某个时期(例如他策划谋反时,或者在被围困时)心理状态的描绘,但由于史书的记录方式、作者的艺术加工或者后人的引用偏差,将这个描述与一个不相符的时间点联系在了一起。陈寿在写《钟会传》时,可能是在描述钟会晚年,特别是他叛乱失败前的状态,而恰好书中其他地方提到钟会谋反的时间点,与曹丕死亡的时间点并不冲突,但这句话本身如果被错误地理解或套用到某个特定年代的事件上,就容易产生你指出的这个时间矛盾。

换句话说,这句话本身可能是在描写钟会的人生态度或者某种心理状态的概括,但恰好用到了一个和人物生命历程中关键节点(比如他真正有影响力的时候)有些距离的“背景”来形容,或者是在叙述过程中出现了年代的混乱。

总而言之,这个典故在细节上确实存在明显的错误,不能当作一个严格符合史实的事件来理解。它更像是一个在历史叙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细节不符,但可能意在传达某种关于人物性格或心理的描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啦噜~

怎么这年头还有把世说新语当史书读的人捏?世说新语除了黑我丕就是黑我丕啊,这种书是大大得不能看啊!刘义庆这厮也不是一般的无聊,上蹿下跳收集了这么多名人八卦,你倒是考证一下啊,否则若干年后让我们这种后人看到是要笑掉大牙的啊!

首先题主问的这个事,明显不可棱啊!虽然我们家钟二从小就是小神童,不过一岁的时候就这么淡定说这么牛逼的话也不太可棱啊,而且钟太傅有啥个理由把俩儿子一起带去面圣啊,不合逻辑啊,难道是为了向我丕显摆:你看我俩儿牛逼吧,你看看你内儿子,不是我说你……ORZ

顺便随便打打刘义庆的脸,讲两处世说新语里明显就不合史料的部分。

一个是曹彰之死,刘义庆又污蔑说是我丕跟子文下棋用毒枣子毒死了他。叶嘉莹先生指出,黄初四年,诸王来朝的时间为农历五月,此时枣子还未熟,用枣子毒杀曹彰是不可能的。而且该篇在写曹彰死后,还有这么一段,“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勿复害我东阿。”曹植受封为东阿王在魏明帝太和三年,卞太后焉能在魏文帝黄初四年就称曹植为东阿。

另一则是讲荀淑带着八龙,小令君和陈寔、陈纪兄弟、陈群等人聚会的故事,画面那是相当和谐与美好,可惜这是一个著名的鬼故事。荀淑149年去世,令君163年出生,这尼玛还是借尸还魂,麻麻,我好怕怕哦……

好吧,我也就是炒炒冷饭(⊙_⊙)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