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北伐时,为什么只有司马懿能阻挡?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策略: 诸葛亮是攻势猛烈的战略家,他的战术以精妙、出其不意、善于利用天时地利著称。然而,司马懿是卓越的防御型将领。他深谙“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道理,更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面对诸葛亮的攻势,司马懿并不急于正面迎战,而是采取坚壁清野、固守待援的策略。他会根据地形选择易守难攻的地点筑垒设营,例如街亭、上方谷等地,然后依靠坚固的工事和充足的后勤,消耗诸葛亮的锐气和粮草。
诸葛亮的战术优势与局限: 诸葛亮在野战、阵法、计谋方面拥有无与伦比的天赋。他的“八阵图”在很多战役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善于利用天气、地形,通过火攻、水淹等方式打击敌人。然而,他的战术体系往往依赖于长途奔袭和迅速决胜。在长期消耗战中,后勤补给的压力会逐渐增大,而对手的顽强抵抗则会打乱他的节奏。
对峙中的消耗战: 诸葛亮的北伐核心战略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意味着他必须主动出击,收复失地。但蜀汉国力相对薄弱,后勤补给是其最大的短板。司马懿深知这一点,他采取的就是典型的消耗战术。他不会被诸葛亮的计策所迷惑,也不会轻易被挑衅,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坚信只要拖住诸葛亮,蜀汉的粮草就会耗尽,军队士气就会低落,最终不得不撤退。
司马懿对“兵贵神速”的灵活运用: 虽然司马懿以防守著称,但他并非只会死守。在关键时刻,他也能够抓住诸葛亮的破绽进行反击。例如在街亭之战中,他抓住了马谡失守的良机,迅速调兵遣将,一举击溃了魏延和王平的部队,断绝了诸葛亮前军的粮道。

二、 政治与后勤的支持:

曹魏的雄厚国力: 相较于蜀汉,曹魏拥有的土地、人口和经济基础更为雄厚。这意味着曹魏能够提供更为充足的兵源和物资支持。即使前线战事不利,曹魏也有能力迅速调集援军和补充物资,而蜀汉在这方面则显得捉襟见肘。
司马懿的政治地位与军事指挥权: 司马懿在曹魏政坛的地位逐渐稳固,尤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得到了曹魏朝廷的充分信任和授权。他拥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能够根据战场情况做出及时决策,而无需像诸葛亮那样,受制于后主刘禅的命令和后方政治势力的干扰。
诸葛亮的“受制于人”: 诸葛亮虽然是蜀汉丞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他毕竟是臣子。在北伐过程中,他需要向后主刘禅汇报军情,并受到后方某些大臣的猜忌和掣肘(例如李严的某些行为)。这种政治上的不确定性,有时会影响他的军事部署和决策的果断性。

三、 心理战与战略眼光:

司马懿的“稳”与诸葛亮的“急”: 诸葛亮北伐的初衷是为了兴复汉室,这是一种宏大的政治目标,也是一种历史使命感。然而,这种使命感有时也会转化为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而司马懿则以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来应对。他知道蜀汉国小力弱,不可能一举攻破曹魏。他的目标是守住国土,消耗蜀汉的实力,等待蜀汉内乱或衰弱的时机。这种“稳”的策略,恰恰是诸葛亮最难应对的。
司马懿对诸葛亮战术的深刻理解: 司马懿非常了解诸葛亮的战术风格和用兵之道。他知道诸葛亮擅长制造机会,也知道诸葛亮在后勤上的弱点。因此,他能够提前预判诸葛亮的动向,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例如,他曾多次采取“诱敌深入,然后围歼”的战术,但都被诸葛亮识破。反过来,当诸葛亮露出破绽时,他也能迅速抓住。
上方谷之战的经典案例: 上方谷之战可以说是司马懿与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巅峰。当时,诸葛亮设计诱使司马懿父子陷入上方谷,并准备火攻。如果成功,将是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然而,司马懿在危急时刻,通过坚守不出,并有预兆性地进行了防御工事的加固,最终凭借突如其来的大雨得以幸免。虽然这次也有天意的成分,但司马懿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展现出的冷静和应变能力,以及诸葛亮未能完全控制局面的遗憾,都体现了他们之间高超的博弈。

四、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蜀汉的国情限制: 蜀汉作为三国中最小的一个国家,其人才储备、经济实力、地理位置都存在先天不足。诸葛亮一个人再杰出,也无法完全弥补这些根本性的差距。他所进行的每一次北伐,都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
对手的优秀并非孤例: 虽然司马懿是最常与诸葛亮对阵并取得成功的人物,但曹魏也涌现出过其他优秀的将领,例如曹操、夏侯惇、张辽等。只是在诸葛亮北伐的几个主要时期,司马懿正好是镇守边疆、负责应对诸葛亮的主要指挥官。

总结来说,诸葛亮北伐时,只有司马懿能阻挡,并非仅仅是司马懿个人才能的突出,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军事才能上的克制与匹配: 司马懿擅长以稳健的防御和消耗战术,克制了诸葛亮以精妙计谋和快速决胜为主的进攻战术。
政治与后勤上的优势: 曹魏强大的国力和司马懿稳固的政治地位,为他提供了充足的支撑,而蜀汉则在这方面处于劣势。
战略眼光和心理上的博弈: 司马懿对诸葛亮战术的深刻理解和务实的战略目标,使其能够冷静应对,抓住对方的弱点。
历史的必然: 蜀汉国力本身的限制,也使得诸葛亮的北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

因此,司马懿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地阻挡诸葛亮的北伐,是其高超的军事才能、卓越的政治判断、强大的后勤保障以及对诸葛亮战略的深刻理解的综合体现,更是两国国力、战略以及历史局势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他成为了诸葛亮北伐道路上最坚实也最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不知道司马懿的经历……

你以为司马懿想守么?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人家司马宣王可是一登场便“馀众悉出”去刚诸葛亮的,结果不仅吃了败仗,还丢了粮食。

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畏虎,柰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已,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等司马懿想守,才发觉守也不容易。魏将数请战,司马懿想守不肯出,于是军队内部便安排了“畏蜀如虎,天下笑柄”的段子——奈何诸将又咸请战,司马懿决定不守了,再去刚一波——结果就是被“甲首三千”。

就这,还觉得坚守不出没难度么,难道司马懿是傻子?

换成张合倒是想坚守:

张郃曰:“彼远来逆我,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

张合倒是不想追击: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结果遇到宣王不从、不听,于是曹魏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司马懿和诸葛亮这初次交锋,先是主动出击被诸葛亮揍了一波,丢上邽麦;然后是不甘心选择追击,却不敢轻易再战,等决定梭哈二路去攻诸葛亮,又是大败亏输丢了一波“甲首三千”;最后想趁着蜀军退兵挽回点颜面,结果追击中伏张郃送了人头。

在这期间,司马懿主攻,也主过守,答案都是挨揍败仗。

所以,还觉得坚守不出没难度?

要知道,当资源极其有限,面临强敌时采取守势,那是理所当然。当手握国家主力,诸多资源都胜于来敌时采取守势,饱受非议才是正常现象。

手牌不同,期望和剧本难度也都不同。

诸葛亮寇于郿,据渭水南原,诏使高祖拒之。亮善抚御,又戎政严明,且侨军远征,粮运艰涩,利在野战。朝廷每闻其出,欲以不战屈之,高祖亦以为然。而拥大军御侮于外,不宜远露怯弱之形以亏大势,故秣马坐甲,每见吞并之威。亮虽挑战,或遗高祖巾帼。巾帼,妇女之饰,欲以激怒,冀获曹咎之拆掉,朝廷虑高祖不胜忿傎,而卫尉辛毗骨鲠之臣,帝乃使毗仗节为高祖军司马。亮果复挑战,高祖乃奋怒,将出应之,毗仗节中门而立,高祖乃止,将士闻见者益加勇锐。

诸葛亮的军队不好打,这是魏国君臣之共识,司马懿本人也不得不承认。但司马懿压得住军中诸将么,即便他学乖带头千里请战,也会被曹睿拒绝,这是君臣的默契。等到实在压不住,就由辛毗来唱黑脸。

且看诸葛亮如何说:

汉晋春秋曰: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再看李世民如何英雄所见略同: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说到底,是诸葛亮寿数已尽,星落五丈原,若这位多活几年,就蜀军长期在魏境内屯田久驻之势,司马懿和曹睿、辛毗也没可能一直守得住,决战是早晚之事。

user avatar

这问题李世民会答:

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非宣帝之雄谋妙算,其孰能当斯劲敌者乎?

当然,这会儿二凤还是“公子”,日后屁股坐在皇位上,本着政治正确的立场把司马宣王黑成了碳又是另一回事了。

你以为坚守不出是什么容易勾当?不说宣王被吊打的第四次北伐,就算最接近于坚守不出剧本的第五次北伐,宣王的日子就好过了?借问,倘若坚守就能万事大吉,司马宣王在明知诸葛亮储备三年粮食,在斜谷口大修邸阁,就差怼脸宣布汉军要打褒斜道杀将出来,魏军最佳的防守地点在哪儿?渭南平原?怕不是石乐志。当然是据守斜谷。

这旮旯到处都是两山夹一谷的地形,捎带汉军杀出来的时候正值春寒料峭,秦岭北坡犹是冰天雪地。什么叫以逸待劳?什么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想想曹真、曹爽父子举倾国之军伐蜀,是怎么连汉中盆地都没摸着就被汉军堵在谷道里胖揍的?只要逆向思维一下,是不是觉得:

只要坚守不出不就可以了吗,这有难度吗?

然而,诸葛亮很快就悉大众由斜谷出,在渭南平原顺利的展开了阵势。

司马宣王呢?魏军呢?战线一口气打秦岭中脊挪到了渭水,难不成十余万大军一块儿神隐了?抑或玩的就是心跳,就是要挑战难度?

还是老话,战绩可以掩盖,战线不能。故而,吕思勉说的明白:

《三国志》、《晋书》,都把他(诸葛亮)战胜攻取的事情抹煞,这是晋朝人说话如此。只要看他用兵的地理,是步步进逼,就可以知道他实在是胜利的了。

既然司马懿坐拥优势兵力,却连斜谷天险都守不住,题主还觉得抵挡诸葛亮是一件容易的事么?

再看五丈原,此地是渭南的制高点,扼守斜谷口,汉军占据此处,便可以北出东进,对渭南的魏军形成居高临下之势,反之,魏军占据此处便可以直接威胁汉军的粮道,随时可能封闭斜谷口,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如此兵家必争之地,会是晋代史书所言,司马宣王轻飘飘一句不要就不要了?难不成司马宣王果然是诸葛奸细?

问题来了,这么块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是怎么改姓刘的?

你猜?

再瞅瞅接下来这出:

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即便从曹魏一方的战报也可以看出,如果不是郭淮见机,司马懿及时拍板,换了别的魏将,北原就丢了。届时南有五丈原,北有北原,两边一掐,这陇道……啪,他就断了。

魏军主力皆在关中,陇道一断意味着什么?您再继续坚守下去,整个陇右就都归了蜀汉。好么,诸葛村夫做梦都能笑醒。如果反攻……和占据高地的汉军打一场轰轰烈烈的野战?得,诸葛亮连女装置办费都省了,摊手。

你以为司马懿看似天胡开局,只要苟住就是胜利?殊不知在李世民、李靖等行家的眼里,他可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只要差池一步就遭了村夫的毒手。

敌将多谋,戎卒辑睦,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邪?……则当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其持久,安可犯之哉!……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进,是也。

你行你上?王双、张郃觉得真赞。

举曹魏全国,谁的段位比司马懿更高?

曹真?别逗了。且不说此公生平战功和司马宣王就不在一个档次,就他老兄在西线先被糊弄到箕谷和疑兵对练,后送王双,再丢二郡,倾国反击落个丢人现眼的做派,也就幸亏早早下线,不然指不定和曹休并排吃果了。

张郃?见机倒是出色,但是实操……刨去第一次北伐遇上了马谡这个大礼包,诸道伐蜀就是神隐,第四次北伐但凡他给力点以多击少打垮了王平,司马宣王也不至于现了生平最大的眼。末了固然是归师勿迫,但木门道这么长,笔者实地走了一遍,也就木门村附近的山势最为险要,他老张是怎么在满心戒备的情况下在这里中的伏?摊手。

无论纵向、横向,司马懿就是曹魏最出色的统帅,真是魏武不出,谁与争锋。奈何强中更有强中手,你以为唐人评选武庙十哲是论的五讲四美三热爱?

末了一说,坚守不出的消极防御是没办法的办法,把这玩意儿当宝可就离了大谱。

正如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的:

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 ,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据我所知,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军事书,任何一个比较聪明的军事家,而且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战略战术,没有不反对消极防御的。只有最愚蠢的人,或者最狂妄的人,才捧了消极防御当法宝。

司马懿坚守不出,这叫形势逼人,不得不然。以为这是克敌妙法,一招鲜吃遍天,这不叫长司马宣王的脸,这叫打司马宣王的脸。

毕竟宣王本人可明白的很:

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

所谓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断腰,穿越过去可别轻飘飘觉得“我行我能上”,你上铁定完。

切切。

user avatar

我一整篇回答,它只能挑错一个地理名词的问题,偏偏这个问题我还是对的。属实是乐子了。


评论区可能被吞评论,发出来他没有看到 @九皋


我不是很理解,为啥有人明明啥也不懂,也能长篇大论地挂人。

蜀汉的防御方针,《姜维传》有总结过: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 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说得非常的明白,“使不得入”,入的是什么?汉中平原。

那么不让魏军进入汉中平原,蜀汉是在哪里防御的?当然是在秦岭山谷里。

以兴势为例。

很喜欢这个叫“九皋”的答主贴的兴势的地图。但是这个人大概不会用地图的放大功能。

大概应该也能看出兴势是在秦岭山谷中,并不在汉中平原。咱再放大点:

这就非常明显了,兴势是在山谷中,与《姜维传》的说法完全一致,可以互相印证。

《水经注疏》 卷27《沔水上》 :

汉水又东径小城固南。 州治大城固, 移县北, 故曰小城固。 城北百二十里, 有兴势坂。诸葛亮出骆谷, 戍兴势, 置烽火楼, 处处通照。

兴势就在骆谷之中,并且兴势坂,坂不就是山坡么。这又是旁证。

蜀汉所设置的诸围据点,再如黄金戍。

汉水又东径小、 大黄金南, 山有黄金峭, 水北对黄金谷。 有黄金戍傍山依峭, 险折七里。 ”杨守敬按: “《元和志》 , 黄金县西北百亩山黄金谷, 水陆艰险。 语曰, 山水艰阻, 黄金、子午。 魏遣曹爽由骆谷伐蜀, 蜀将王平拒之于兴势山, 张旗帜至黄金谷, 谓此山也。

显然也是在通往汉中平原的山中。

再如赵云邓芝驻扎的赤崖,也是在秦岭褒斜道中。

前赵子龙退军, 烧坏赤崖以北阁道, 缘谷一百余里, 其阁梁一头入山腹, 其一头立柱于水中。 今水大而急, 不得安柱, 此其穷极, 不可强也。 又云: 顷大水暴出, 赤崖以南, 桥阁悉坏。

蜀汉知道把魏军拦在汉中平原以外,在山谷进行阻截。魏军呢,直接放诸葛亮到关中平原屯田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人睁眼不认。大魏的陈思王都看得见的东西,大魏后世的精神孝子贤孙要花式辩解。

盖伯乐善御马,明君善御臣;伯乐驰千里,明君致太平;诚任贤使能之明效也。若朝司惟良,万机内理,武将行师,方难克珥。陛下可得雍容都城,何事劳动銮驾,暴露于边境哉?

如果守边的司马懿等人能给力点,至于让曹叡不得安生,还要配合唱双簧嘛。

“今置将不良,有似于此”,曹植都吐槽置将不良了,抗蜀的成效嘛,诶嘿。

司马懿已经是最拿得出手的了那位了,毕竟曹叡钦点“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
  • 回答
    要说曹魏为何在诸葛亮掌蜀时期只能被动防守,而蜀汉却能以一州之力数次北伐,这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曹魏固然强大,但内部却存在着不少足以让其步履维艰的隐患,这些隐患恰恰被诸葛亮精准地抓住了,并化为蜀汉北伐的战略支撑。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态势。蜀汉,以益州为根基.............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得知诸葛亮大军屯兵于五丈原时,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军事态势以及诸葛亮一贯的作战风格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亮欲争原”: “亮”,指的是诸葛亮。“争原”,这里.............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在很多人心中,似乎是一系列失败的代名词。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其中亦有其“成功”之处,只是这种成功,并非以占领土地、消灭曹魏这样的宏大目标来衡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以及他所采取的具体行动。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没能一举灭掉曹.............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俩老兄的北伐,为什么一个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却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可不是简单地比谁更厉害,而是故事背后,人的心思,以及历史的重量,都在里面。诸葛亮北伐:英雄未竟,鞠躬尽瘁的悲歌先说诸葛亮,那可真是千古一人的典范。他这个人,你一看就知道,是个实心眼儿,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辅佐刘备,从一.............
  • 回答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准确地说,他并非“明知”北伐必然失败,而是深知北伐道路的艰难险阻,却不得不为之,更怀揣着一线希望,去为复兴汉室而拼搏。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汉室衰微,曹魏坐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他心中,汉室正统的地位不容撼动,.............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读三国历史时会有的疑问。要解释为什么诸葛亮一直在北伐,而我们很少听到曹操南伐,得从几个大方向去掰扯,而且每个方向下面还有不少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北伐”和“南伐”的地理概念和政治格局。 诸葛亮北伐:指的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执政下,多次出兵攻打曹魏政权。蜀汉.............
  • 回答
    诸葛亮一生执着于北伐,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他深厚的政治抱负、对蜀汉长远发展的考量,以及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判断。要理解他为何如此坚持,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剖析:一、 恢复汉室,匡扶正义:政治理想的核心驱动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诸葛亮毕生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句话出自《出师表》,是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诸葛亮六次北伐,意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要探究其根本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客观的地理、国力差距,也有主观的战略判断、军事部署上的局限性。首先,最根本的症结在于蜀汉作为一个政权的内在脆弱性,这是导致其北伐屡次受挫的基石。 人才凋零,后继.............
  • 回答
    谈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会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来概括,这话听起来有种悲壮和宿命感,但细究起来,恐怕过于简单化了,也低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智慧和战略眼光。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的大背景。刘备集团倾覆于夷陵之战,国力锐减,人才凋零,而北方的曹魏,无论在人口、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
  • 回答
    “成王败寇”,这话在历史上似乎是铁律,胜利者被载入史册,失败者被遗忘。可偏偏有这么个例外,诸葛亮,他北伐大业未竟,最终病逝五丈原,按理说应该是“败者”,但他的名声和追随者,却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开疆拓土、一统江山的大人物还要响亮,粉丝数量更是“爆表”。这就有点意思了,是怎么做到的呢?咱们不妨掰开.............
  • 回答
    要深入理解苏联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援助态度的转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以及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来分析。这并非简单的“给”或“不给”,而是牵涉到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北伐战争):苏联援助的“大背景”与“高期望”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对国.............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发生在公元228年春,其战略目标绝非一朝一夕的灵光乍现,而是深思熟虑、层层递进的全局考量。简单来说,他的终极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要实现这个宏伟愿景,自然需要一系列具体的、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来支撑。首要目标:拔取战略要地,巩固根据地这是诸葛亮北伐最直接、最迫切的目标。当时.............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马谡安排了什么“作业”去抄,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也暗含着后人对这次北伐结果的一种解读。我们得先明确,诸葛亮是诸葛亮,马谡是马谡,他们之间不是师生关系,更不存在“抄作业”这么现代的比喻。但如果我们把“作业”理解成 诸葛亮交付给马谡的任务、战略部署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他对马.............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