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陆逊他们为啥没在诸葛亮北伐时偷袭西川?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立的政权,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孙刘联盟,更多的是在曹魏强大压力下的战略需要。曹操活着的时候,孙刘联盟那是相当稳固的,毕竟连体婴一样,曹操倒了,这联盟的“粘合剂”就没那么强了。

一、 战略目标不同,孙吴的重点在“守”而非“攻”

诸葛亮北伐,他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说白了,就是要灭掉曹魏,光复汉朝。那孙吴呢?孙权接班刘备,更现实的目标是“保境安民”,守住江东这块基业,然后逐步蚕食曹魏或者蜀汉的边境,扩大自己的地盘。

孙权这个人,你想,他从一个地方军阀一步步坐大,最后称帝,这过程中尝尽了打打杀杀的滋味。他更懂得“稳”字当头。曹操虽然被诸葛亮打得挺疼,但整体实力依然是三国之首,尤其是在北方,地广人多,兵源充足,国力雄厚。孙吴的优势在于水战和长江天险,这让他可以“坐守”长江,抵挡住来自北方的威胁。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曹魏的主力自然是集中在北方对抗诸葛亮。这时候,孙吴确实有机会。但是,孙权和陆逊的战略重心,仍然是如何应对来自北方的曹魏,以及如何巩固在长江沿岸的控制。他们更倾向于“以逸待劳”,让诸葛亮去消耗曹魏的实力,自己则伺机而动,比如在合肥一带给曹魏制造点麻烦,或者伺机夺取一些战略要地。

二、 军事实力和地理条件限制

偷袭西川,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是,孙吴和蜀汉之间,隔着一个实力不弱的曹魏。你想从荆州(当时孙吴从蜀汉那里暂时租借或占领的)出兵去打西川,你得先过了曹魏控制的汉中、长安这些地方。

1. 地理隔阂巨大:孙吴的疆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也就是东南沿海地区。而西川(蜀汉)则在西南,被崇山峻岭环绕,易守难攻。这两地之间,并没有直接顺畅的通道。即使孙吴在荆州有地盘,但要去攻打西川,就必须穿越曹魏控制的区域,或者翻越极其险峻的山脉。这不像是在平原地区那样,一支大军可以迅速推进。

2. 补给困难:古代战争,后勤是关键。从江东出发,要一路打到西川,这路途何其遥远!沿途的补给线会拉得非常长,而且很容易被曹魏的军队切断。一旦被曹魏在中间卡住,孙吴的军队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3. 兵力分散:孙吴在对抗曹魏的时候,兵力主要部署在长江沿岸,尤其是合肥方向。他们的主力军队,以及军事人才,都集中在那边。如果要抽调大量兵力去西川,那长江防线就会变得非常薄弱,一旦被曹魏抓住机会,那损失可就大了。

三、 陆逊的战略考量:谨慎,再谨慎

陆逊是孙吴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一个非常冷静、深思熟虑的战略家。他曾经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对蜀汉的实力是有数的。

1. “攻心”而非“攻城”:陆逊更倾向于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以及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来削弱对手,而不是进行大规模的、风险巨大的全面战争。他深知蜀汉的地形优势,也明白蜀汉军队的战斗力。诸葛亮北伐,虽然给了蜀汉造成一定损失,但蜀汉自身也消耗很大,而且他们的军队在蜀地本土作战,士气和适应性都比从外地来的孙吴军队要强。

2. 联盟的微妙平衡:孙刘联盟虽然有裂痕,但在某些时刻,这种联盟还是有其价值的。如果孙吴此时背信弃义,突然偷袭蜀汉,这不仅会立刻打破孙刘联盟,还会给曹魏提供绝佳的机会。曹魏可能会趁着孙吴和蜀汉两败俱伤之际,集中力量攻击孙吴,或者利用蜀汉的愤怒,拉拢蜀汉共同对付孙吴。这种“渔翁得利”的局面,对孙吴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3. 诸葛亮北伐的影响:诸葛亮北伐,虽然军事上并非每次都大获全胜,但它确实对曹魏造成了巨大的牵制。曹魏不得不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投入到北方战场,这给了孙吴喘息和发展的机会。陆逊可能认为,让诸葛亮继续牵制曹魏,是对孙吴最有利的局面。一旦诸葛亮北伐失败,或者曹魏腾出手来,他更应该做的,是巩固自己的防线,而不是去冒险进攻蜀汉。

四、 孙权的态度:机会主义,但不冒进

孙权虽然有野心,但他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统治者。他对诸葛亮北伐的态度,更像是一种“观望”和“机会主义”。

坐收渔翁之利:孙权乐于见到诸葛亮消耗曹魏的实力,但他也担心诸葛亮成功后,蜀汉势力过于强大,威胁到孙吴。所以,他不会主动去打破这种平衡。
谨小慎微:孙权经历过夷陵之战的惨痛教训(虽然那是他主张,陆逊执行的,但惨痛的胜利也让他更谨慎),他知道自己的军队并非不可战胜,也知道与曹魏硬碰硬的风险。

总结来说,孙权和陆逊没在诸葛亮北伐时偷袭西川,不是因为他们没胆量,而是因为:

战略目标不同:孙吴的重心是“守”,不是“攻”。
地理隔阂和补给困难:偷袭西川的代价太高,风险太大。
陆逊的审慎判断:他认为让诸葛亮牵制曹魏,同时避免与蜀汉冲突,是更稳妥的选择。
联盟的微妙性:打破联盟可能引来更大的危险。
孙权的谨慎务实:他更倾向于坐收渔翁之利,而不是冒险。

在这种多重因素的考量下,孙吴选择了稳固自身,观望局势,而不是贸然去进行一次可能得不偿失的“偷袭”。他们宁愿在合肥一线给曹魏制造一些“摩擦”,也不愿意冒险去啃一块难以消化、且充满未知数的“硬骨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唇亡齿寒!!!

面对曹魏,东吴需要盟友,但是需要的是一个不太强也不太弱的盟友,更不能出现一个能够对吴国造成战略威胁的盟友,简而言之就是“存之弱之”。刘备由荆州入益州,后来夺取汉中,短时间内迅速坐大。荆州在东吴的上游,扼长江之险,蜀汉如果顺江而下则东吴危矣。所以为了解除东吴西边的威胁,荆州是必夺之地,否则东吴将在北和西两个方向上寝食难安。

拿下刘备手中的荆州地盘后,随之又在夷陵狂胜刘备,东吴在西边的的战略威胁基本解除。后来诸葛亮成为蜀汉实际执政者,立即主动向东吴示好,孙权也就坡下驴马上恢复了吴蜀联盟。这一波操作体现了孙权虽然年轻,但是在战略上相当成熟,他对当时天下形势发展把握得非常精准,也实现了当时吴国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user avatar

蜀汉在白帝城和后面的巴郡江州建立了一整套防御体系。常有万人守御。

如果你去今重庆奉节那一带实地看一下,就知道,大部队很难充分展开,兼且此处入蜀是溯江而上,三峡水流之险也是天下罕有,水军难以发挥优势。

这么一来,吴军若要西进,非得强攻白帝、江州等险要关口,后勤压力极大不说,攻坚难度也非常大。

同时还不能轻视曹魏淮南、襄阳方向的驻屯军团,孙吴自己也不可能倾力入蜀。这难度。。比攻合肥大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要论孙权和陆逊的关系,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那种君臣相得、一帆风顺的故事,中间可是有不少磕绊和博弈。要我说,孙权对陆逊,那真是既用得放心,又时常提防,既倚重其才,又心存疑虑。咱先说孙权,这位皇帝可不简单。他能从一个靠着父兄打下的江山,硬生生给整成一方霸主,靠的不仅是运气,更是骨子里那种精明和多疑.............
  • 回答
    在单论军事能力的情况下,孙权和陆逊都各有千秋,但要说谁更强,则需要根据考察的维度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从战略眼光、统帅全局和政治军事结合的角度来看,孙权更强。 战略眼光与宏图大略: 孙权是东吴政权的奠基者和最高统治者,他的军事能力首先体现在他能够审时度势,把握大局。在曹操南下时,他能够果断决策联合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回答好得先理清楚孙权死的时候,陆逊在干啥,当时是个啥情况。孙权是什么时候死的?公开的历史记载是公元252年。那个时候,陆逊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具体是公元245年去世的。所以,用“反应”这个词来形容陆逊对孙权去世的感受,其实不太准确,因为他们根本没赶上一起。不过,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
  •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
  • 回答
    陆逊看着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像刘备,心中定是百感交集,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受可能包含着: 惊诧与不解: 作为辅佐孙权多年的忠臣,陆逊必定对孙权的性格、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了解。看到孙权晚年的一些转变,尤其是与他所敬重的(尽管有时也是对手的)刘备产生相似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反差。他可能会.............
  • 回答
    陆逊之死,这桩东吴历史上的一桩公案,历来争议不休。有人说陆逊是被孙权活活骂死的,源于他“太小气”,也有人认为孙权心胸狭隘,做事过于绝情。要细究起来,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太小气”或谁“太绝情”,这里面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是政治斗争、个人性格、君臣关系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下的悲剧。先说说陆逊“小.............
  • 回答
    喜欢陆逊而讨厌孙权,这种情况并非少数,背后往往涉及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对政治权谋的看法差异,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价值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爱陆逊、恨孙权”的现象:一、 陆逊的形象魅力与孙权的形象局限 陆逊:忠诚、有才、正直的理想化形象 忠诚与鞠躬尽瘁: 陆逊.............
  • 回答
    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孙权杀死关羽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关羽发动北伐,威胁荆州: 在刘备于汉中称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之战。他围攻.............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要说孙权晚年为啥不像年轻时那么精明,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里面门道多着呢。人到了一定年纪,精力、心态、处境,哪一样不跟着变?孙权这皇帝也一样,不能总拿年轻时候那股子虎劲儿,要求他跟几十年前一模一样。首先,你得看孙权这辈子活了多久。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接班,那时候是“虎父无犬子”,上面有周瑜、鲁肃、吕蒙.............
  • 回答
    关于“孙权是否应该让蜀汉粉丝感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双方的动机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孙权在早期对刘备的帮助: 赤壁之战的关键盟友: 这是孙权对刘备最直接、最关键的帮助。当时曹操南下,声势浩大,刘备集团兵少将寡,孤立无援。如果不是孙权领导的.............
  • 回答
    孙权晚年,这位曾雄踞江东、开创基业的君主,确实呈现出了一些令人扼腕的转变,用“倒行逆施”来形容,虽然略显沉重,但足以概括其晚年政局的一些失据之处。与其说是他主动选择“逆行”,不如说是在岁月、权力和人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他的一些决策和行为,对东吴的稳定和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对于继承.............
  • 回答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不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历史迷们津津乐道,也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抛开“AI痕迹”,咱们就凭着史书记载和大家的脑洞,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孙权和关羽当时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格局: 孙权(东吴): 坐拥江东,地势险要,人口相对富庶,军事上孙策打下的.............
  • 回答
    说起孙权被称为“孙十万”,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典故,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现实情况。那时的孙权,在江东打下了基业,手下兵力也算颇为可观。不过,“孙十万”这个称呼的由来,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夸张说法,并非指他真的就只有十万兵。关键在于,为什么会这么叫他?一说是因为赤壁之战后,曹操大军败退,.............
  • 回答
    说到孙权和刘备这两位三国巨头,谁的综合能力更胜一筹,这绝对是一个能让无数三国迷争论不休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很难,因为他们各自的强项和侧重点都不同。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地分析一下,看看谁在这场“综合能力大比拼”中更显出色。一、 政治手腕与大局观: 刘备: 刘备的政治能力,更多.............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要是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真是牵扯着当时的政治格局、战略考量、个人野心,还有那么点儿不巧的运气。不能简单一句“背刺”就带过,背后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局面是什么样的。曹操还在北方虎视眈眈,这就像一头老狼,随时准备扑上来。而刘备呢,刚打下汉中,势力扩张,跟曹操是势不两立.............
  • 回答
    关于孙权对魏称臣和唐高宗“臣构”之说的争议,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原因也相当复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政治考量以及历史评价的角度。孙权对魏称臣:为何争议相对较小?首先,我们要明确孙权称臣的对象——曹魏。三国时期,孙吴和曹魏是并立的两个政权,虽然时有摩擦,但总.............
  • 回答
    要论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得更惨,这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两者都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损失以及后续的战略意义,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孙权合肥之战: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体现“惨”的,往往指的是215年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以及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