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陆逊他们为啥没在诸葛亮北伐时偷袭西川?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立的政权,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孙刘联盟,更多的是在曹魏强大压力下的战略需要。曹操活着的时候,孙刘联盟那是相当稳固的,毕竟连体婴一样,曹操倒了,这联盟的“粘合剂”就没那么强了。

一、 战略目标不同,孙吴的重点在“守”而非“攻”

诸葛亮北伐,他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说白了,就是要灭掉曹魏,光复汉朝。那孙吴呢?孙权接班刘备,更现实的目标是“保境安民”,守住江东这块基业,然后逐步蚕食曹魏或者蜀汉的边境,扩大自己的地盘。

孙权这个人,你想,他从一个地方军阀一步步坐大,最后称帝,这过程中尝尽了打打杀杀的滋味。他更懂得“稳”字当头。曹操虽然被诸葛亮打得挺疼,但整体实力依然是三国之首,尤其是在北方,地广人多,兵源充足,国力雄厚。孙吴的优势在于水战和长江天险,这让他可以“坐守”长江,抵挡住来自北方的威胁。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曹魏的主力自然是集中在北方对抗诸葛亮。这时候,孙吴确实有机会。但是,孙权和陆逊的战略重心,仍然是如何应对来自北方的曹魏,以及如何巩固在长江沿岸的控制。他们更倾向于“以逸待劳”,让诸葛亮去消耗曹魏的实力,自己则伺机而动,比如在合肥一带给曹魏制造点麻烦,或者伺机夺取一些战略要地。

二、 军事实力和地理条件限制

偷袭西川,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是,孙吴和蜀汉之间,隔着一个实力不弱的曹魏。你想从荆州(当时孙吴从蜀汉那里暂时租借或占领的)出兵去打西川,你得先过了曹魏控制的汉中、长安这些地方。

1. 地理隔阂巨大:孙吴的疆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也就是东南沿海地区。而西川(蜀汉)则在西南,被崇山峻岭环绕,易守难攻。这两地之间,并没有直接顺畅的通道。即使孙吴在荆州有地盘,但要去攻打西川,就必须穿越曹魏控制的区域,或者翻越极其险峻的山脉。这不像是在平原地区那样,一支大军可以迅速推进。

2. 补给困难:古代战争,后勤是关键。从江东出发,要一路打到西川,这路途何其遥远!沿途的补给线会拉得非常长,而且很容易被曹魏的军队切断。一旦被曹魏在中间卡住,孙吴的军队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3. 兵力分散:孙吴在对抗曹魏的时候,兵力主要部署在长江沿岸,尤其是合肥方向。他们的主力军队,以及军事人才,都集中在那边。如果要抽调大量兵力去西川,那长江防线就会变得非常薄弱,一旦被曹魏抓住机会,那损失可就大了。

三、 陆逊的战略考量:谨慎,再谨慎

陆逊是孙吴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一个非常冷静、深思熟虑的战略家。他曾经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对蜀汉的实力是有数的。

1. “攻心”而非“攻城”:陆逊更倾向于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以及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来削弱对手,而不是进行大规模的、风险巨大的全面战争。他深知蜀汉的地形优势,也明白蜀汉军队的战斗力。诸葛亮北伐,虽然给了蜀汉造成一定损失,但蜀汉自身也消耗很大,而且他们的军队在蜀地本土作战,士气和适应性都比从外地来的孙吴军队要强。

2. 联盟的微妙平衡:孙刘联盟虽然有裂痕,但在某些时刻,这种联盟还是有其价值的。如果孙吴此时背信弃义,突然偷袭蜀汉,这不仅会立刻打破孙刘联盟,还会给曹魏提供绝佳的机会。曹魏可能会趁着孙吴和蜀汉两败俱伤之际,集中力量攻击孙吴,或者利用蜀汉的愤怒,拉拢蜀汉共同对付孙吴。这种“渔翁得利”的局面,对孙吴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3. 诸葛亮北伐的影响:诸葛亮北伐,虽然军事上并非每次都大获全胜,但它确实对曹魏造成了巨大的牵制。曹魏不得不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投入到北方战场,这给了孙吴喘息和发展的机会。陆逊可能认为,让诸葛亮继续牵制曹魏,是对孙吴最有利的局面。一旦诸葛亮北伐失败,或者曹魏腾出手来,他更应该做的,是巩固自己的防线,而不是去冒险进攻蜀汉。

四、 孙权的态度:机会主义,但不冒进

孙权虽然有野心,但他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统治者。他对诸葛亮北伐的态度,更像是一种“观望”和“机会主义”。

坐收渔翁之利:孙权乐于见到诸葛亮消耗曹魏的实力,但他也担心诸葛亮成功后,蜀汉势力过于强大,威胁到孙吴。所以,他不会主动去打破这种平衡。
谨小慎微:孙权经历过夷陵之战的惨痛教训(虽然那是他主张,陆逊执行的,但惨痛的胜利也让他更谨慎),他知道自己的军队并非不可战胜,也知道与曹魏硬碰硬的风险。

总结来说,孙权和陆逊没在诸葛亮北伐时偷袭西川,不是因为他们没胆量,而是因为:

战略目标不同:孙吴的重心是“守”,不是“攻”。
地理隔阂和补给困难:偷袭西川的代价太高,风险太大。
陆逊的审慎判断:他认为让诸葛亮牵制曹魏,同时避免与蜀汉冲突,是更稳妥的选择。
联盟的微妙性:打破联盟可能引来更大的危险。
孙权的谨慎务实:他更倾向于坐收渔翁之利,而不是冒险。

在这种多重因素的考量下,孙吴选择了稳固自身,观望局势,而不是贸然去进行一次可能得不偿失的“偷袭”。他们宁愿在合肥一线给曹魏制造一些“摩擦”,也不愿意冒险去啃一块难以消化、且充满未知数的“硬骨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唇亡齿寒!!!

面对曹魏,东吴需要盟友,但是需要的是一个不太强也不太弱的盟友,更不能出现一个能够对吴国造成战略威胁的盟友,简而言之就是“存之弱之”。刘备由荆州入益州,后来夺取汉中,短时间内迅速坐大。荆州在东吴的上游,扼长江之险,蜀汉如果顺江而下则东吴危矣。所以为了解除东吴西边的威胁,荆州是必夺之地,否则东吴将在北和西两个方向上寝食难安。

拿下刘备手中的荆州地盘后,随之又在夷陵狂胜刘备,东吴在西边的的战略威胁基本解除。后来诸葛亮成为蜀汉实际执政者,立即主动向东吴示好,孙权也就坡下驴马上恢复了吴蜀联盟。这一波操作体现了孙权虽然年轻,但是在战略上相当成熟,他对当时天下形势发展把握得非常精准,也实现了当时吴国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user avatar

蜀汉在白帝城和后面的巴郡江州建立了一整套防御体系。常有万人守御。

如果你去今重庆奉节那一带实地看一下,就知道,大部队很难充分展开,兼且此处入蜀是溯江而上,三峡水流之险也是天下罕有,水军难以发挥优势。

这么一来,吴军若要西进,非得强攻白帝、江州等险要关口,后勤压力极大不说,攻坚难度也非常大。

同时还不能轻视曹魏淮南、襄阳方向的驻屯军团,孙吴自己也不可能倾力入蜀。这难度。。比攻合肥大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