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杀死关羽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回答
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孙权杀死关羽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关羽发动北伐,威胁荆州: 在刘备于汉中称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之战。他围攻曹操的樊城,一度取得巨大优势,使得曹操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此时,关羽的军队逼近曹魏和东吴的边界,直接威胁到了东吴的荆州地区。
荆州作为东吴的战略要地: 荆州是东吴连接长江中游和北方平原的关键通道,也是东吴北伐的重要战略基地。在赤壁之战后,孙权通过借荆州,获得了在汉江流域扩张的机会。但荆州始终是孙权与刘备之间最敏感的地区。关羽的北伐,极大地挤压了东吴在荆州的活动空间,甚至可能威胁到东吴的根基。
东吴的孤立与曹操的压力: 当时,曹操在北方实力强大,而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蜀地,但内部并不稳固。孙权在东吴独木难支,需要平衡来自北方的曹操和西边的刘备。关羽的强大实力,使得孙权在与曹操对峙时,后方(荆州)的稳定受到严重威胁。
双方的信任破裂: 尽管刘备和孙权曾是盟友,但随着力量的消长和利益的冲突,双方的信任已经严重破裂。刘备集团认为荆州理应归蜀汉所有,而孙权则将荆州视为自己的领土。关羽在北伐过程中,对东吴的态度日益强硬,甚至不顾东吴的利益,加剧了这种不信任感。
吕蒙的建议与东吴的战略考虑: 东吴的将领吕蒙,看到了关羽北伐带来的直接威胁。他认为,如果让关羽继续北伐,一旦成功,蜀汉势力将大幅增强,东吴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他力主偷袭荆州,解除后顾之忧。

二、 孙权杀死关羽的“明智”之处(短期和战术层面)

消除了直接威胁,确保了荆州的安全: 这是孙权杀死关羽最直接和最显著的“明智”之处。通过偷袭荆州,东吴成功夺回了之前借给刘备的荆州大部分地区(南郡、零陵、桂阳等)。这不仅保住了东吴的战略要地,也使得东吴在与曹魏对峙时,后方的包袱被解除,能够更专注于北方的战场。
削弱了蜀汉的军事实力: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顶级战将,其战死对蜀汉的军事力量和士气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关羽的北伐本是蜀汉扩张的关键一步,随着他的覆灭,这次北伐以惨败告终,蜀汉的北伐战略遭受重挫。
提升了东吴在三国鼎立中的地位(短期): 成功夺取荆州,使得东吴在三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主动性都有所提升。在战略缓冲区消失的情况下,东吴不再需要担忧后方被夹击,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曹魏的进攻。
应对了复杂的政治局面: 在当时,孙权面临来自曹操的巨大压力。如果他放任关羽继续北伐,一旦关羽成功,蜀汉势力壮大,刘备可能会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但也可能转而对付孙权。而如果曹操趁机攻击东吴,孙权腹背受敌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杀死关羽,使得孙权能够暂时避免这种复杂局面,将主要精力放在与曹操的对峙上。

三、 孙权杀死关羽的“不明智”之处(长期和战略层面)

导致了蜀汉的愤怒和复仇,引发夷陵之战: 孙权杀死关羽的行为,激怒了刘备和蜀汉君臣。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执意发动了大规模的伐吴战争(夷陵之战)。这次战争对蜀汉来说是一场灾难,刘备病逝于军中,蜀汉元气大伤,国力受到严重削弱。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东吴虽然在夷陵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军事力量也受到了一定的消耗。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争彻底摧毁了孙刘联盟,使得三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蜀汉的变化。
丧失了潜在的盟友,加剧了孤立: 孙刘联盟虽然矛盾重重,但在对抗曹魏方面具有战略意义。孙权杀死关羽,彻底断绝了这种联盟的可能性。在与强大的曹魏对抗时,失去了一个潜在的盟友,使得东吴在战略上更加孤立。虽然东吴暂时保住了荆州,但从长远来看,失去一个可以共同对抗曹魏的伙伴,对东吴的长期发展并非好事。
改变了三国平衡,间接助长了曹魏的实力: 夷陵之战虽然是东吴的胜利,但蜀汉的消耗是巨大的。如果孙刘联盟能够继续存在并有效对抗曹魏,也许三国鼎立的局面会更加稳定,或者更有利于东吴的扩张。然而,孙权杀死关羽的行为,导致蜀汉实力大减,反而间接让曹魏在三国争霸中获得了战略优势。曹魏能够坐收渔翁之利,集中力量应对一方的进攻。
背负了道德和政治上的负面评价: 孙权背信弃义,背叛盟友,杀死关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这种行为虽然带来了短期的战略利益,但在道义上受到了谴责,也对东吴的政治形象造成了损害。

四、 总结与辩证思考

孙权杀死关羽的决定,可以看作是:

从短期和战术上看,是“明智”的。 它有效地解决了东吴在荆州的燃眉之急,消除了眼前的军事威胁,保住了战略要地,并削弱了强大的对手。在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这是一种风险规避和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从长期和战略上看,则未必“明智”,甚至可以说是“不明智”的。 它破坏了孙刘联盟的基础,导致了对蜀汉的大规模战争,虽然取得了战术胜利,但却付出了沉重的战略代价,也使得东吴在日后更加孤立地面对曹魏。

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代价高昂但当下必要的决策”。 孙权采取这一行动,是基于对当前最直接威胁的判断,并试图通过牺牲一个战略伙伴来换取自身的安全和发展空间。然而,这种牺牲也种下了未来更大的隐患。

历史总是充满偶然性和复杂性,我们无法完全复盘。 如果孙权不杀关羽,也许蜀汉的北伐会更加成功,东吴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也许孙刘联盟能够继续维持,共同对抗曹魏,三国鼎立的格局会有所不同。

最终,评价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需要我们站在历史的“后见之明”和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从狭隘的、局部的角度看,他似乎做到了当下的利益最大化;但从更宏观的、长远的战略角度看,这一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说杀关羽,打荆州就够智障了。

很多蜀黑说这是蜀本位思想,我呵呵他们一脸。

孙刘联盟抗击曹魏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魏国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超吴蜀之和,关羽只是靠灵光一现在局部和曹魏打成平手而已。曹魏主力被关羽这只偏师牵制并有较大损失,但地盘并没怎么减少。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无非两种做法:

1,激进的话直接东线北上抢地盘。因为曹魏的核心力量在应对关羽的威胁,所以孙吴扩大战果的速度自然要比关羽快。最后曹魏扑街,孙刘东西争霸。

2,猥琐的话就先观望,等关羽把曹仁徐晃团灭一路进逼许都的时候再背刺摘桃子。

有人可能会说万一关羽打不过曹魏怎么办?打不过你还背刺盟友?智障?


所以说孙十万的战略是令人费解的,因为背刺这种事情,前提是刘备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三方中最强大的势力。而现在刘备只是在局部取得了军事胜利,体量上其实还差的远。

背刺之前,孙吴虽然相对较弱,但曹刘互为对方黑名单第一位,孙吴有很多的操作空间。而背刺后孙刘都是等死局面。


即便是吴本位,孙权/吕蒙的战略短视也没什么好洗的。不然刘备伐吴的时候他还怂个毛?直接干啊。难道杀关羽的时候没想过刘备会报复?

————————————————————

评论也有一些反对意见。

提一下,一切讨论都必须基于“背刺导致了孙刘联盟总体实力永远失去了反超曹魏的可能”这个前提。不承认这一点拒绝讨论

user avatar

奉劝各位提反对观点的,你们的要说啥我基本上闭眼都知道了,我也懒得回了。还有不少人身攻击的我也懒得追究了。你要是感觉你有理,上面一片高赞回答观点都和我类似,去那驳去。或者干脆你也写个回答,别装模作样阴阳怪气的搞人 @智商来敲门



————————————————————————

吕蒙属于战术大师,战略白痴那种。统兵十万就是他最好的打开方式,统兵百万他最好的结果就是项羽。他这里搞个背刺,彻底葬送了吴蜀两国翻盘统一天下的可能。东吴四大都督,吕蒙应该是最水的

不是不可以搞刘备,但是水淹七军后你孙权明显是老三,刘备火箭一样上升到了老二,曹操还是老大。而且老大的位置还是很稳的。你应该做的是帮刘备搞曹操,争取把曹操搞到老三,自己能上老大就努力上,上不了也要上老二,然后联合老三(曹魏)打老大(蜀汉)。再来一轮把刘备削到自己后面,然后成功当上老大。想统一天下还是留着手下俩小弟开心开心任十万心情。

我就不信,水淹七军后,孙权他如果拿出打关二爷一半的劲头去打合肥,徐州豫州早就是他的了。哪怕关二爷被徐晃在樊城击退了,八百兄不去增援樊城也可以。水淹七军后,曹老板被二爷打的快搬家了。那也只能凑出一支新兵给徐晃增援樊城,说明曹操在败走汉中,痛失七军后手里是真的没兵了。要是这时候十万能在合肥搞点事情,曹老板估计只能给八百兄发一张:认命张文远为大将军之类的任命书了(不知道三国有没有这种鼓励士气的方法,纯属搞笑)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老大还没咋滴,老三先捅了老二一刀。我没见过哪本大国博弈论是这么建议的,倒是厚黑学里这种下三滥手段倒是不少。这也注定了十万兄也就是偏安一隅的命,他不配和刘备曹操并称。

——————————————————————

有很多吕蒙粉丝给吕蒙洗地,那我就多说两句。大都督,我想很多吕蒙粉未必知道这个职位代表了什么。吕蒙坐到大都督位置上,他统领的一国军队,而不是一支精兵。所以这个职位的性质决定了,他无需亲临前线指挥,但是必须有足够的战略眼光。能做到周瑜那样战略战术俱精那是最好的。但是这种天才可遇而不可求。那么对于大都督这个职务,退而求其次就应该是鲁肃这样虽然战术指挥一般,战略眼光十足的人。

周瑜,鲁肃包括甘宁在给孙权上自己版的隆中对时候,都是以争取天下为核心目标。而襄樊之战时候孙权曾经问吕蒙该偷袭荆州还是北上徐豫?吕蒙给的答案不说了,给的理由居然是徐州不好守。不好守!多么好的战术考量!关羽曹仁都已疲惫不堪,荆州后防空虚 ,趁两家疲惫趁机摘桃子,夺取江陵,襄樊。然后全军北上直插许都,虽然不能像北上徐州豫州那样要了曹操老命,但也能让曹魏伤筋动骨。也是一条良计啊!但是吕蒙在夺取江陵后给的战略规划是:不打了,打荆州的目的就是为了完善长江防线。。。。。。

所以吕蒙注定只是个看荆州小地图看的很好的人,而诸葛亮,周瑜这些战略大师才有资格观看全国地图,让一个只能看小地图的人强行让他去看大地图,也真的难为他了。

————————————————

本贴只讨论战略层面的问题,战术方面和实情实景关系太大,我们都没有黄金瞳,到最后结果基本上都是谁都说不服谁。所以就不要总说什么吴军打不过北方,鬼知道三五年后孙吴陆军有什么变化,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况一支军队。万一孙权某天爆肝买了一大群马组建一只超强骑兵呢(意淫)

战略上确实打江陵不如打合肥攻徐豫好,还有一个原因

江陵确实好打,但是就算打下来,还是天下九州曹魏独占六州,孙刘共占三州

割老大一块肉做个有实力的老二才是正事。

还有一点,你想想孙吴打江陵是为了放谁?

防的是刘备。。。。

四川到南京你想想多远吧?

而真正最有可能能威胁孙权的应该是曹操

比划一下合肥到南京有多远吧,骑马慢点走两天都能到

而且一路上除了长江吴军无险可守

更不要提刘备真敢顺江东下,有的是关卡隘口等着他。夷陵之战就是典型,皇叔才刚到湖北,就走的很艰难了。

攻取徐豫,除了最大限度增强吴国实力,更还有一点很重要:是南京有了战略缓冲带。

user avatar

不是。


三国时放还俘虏的情况并非没有,如袁术大将桥蕤,刘备零陵太守郝普。和处决关羽的区别在于,吕布和当时的孙权还不想把事情做绝。


换言之,孙权处决关羽,攻杀一大批荆州干部的时候,就已经决心与刘备决裂。吴军追入川中,陆逊等屯兵巫县,其用心已昭然若揭。事后刘备狂怒不已发誓报仇,孙权又派诸葛瑾求和,是非常可笑的行为。


至于放还关羽等人所能给东吴造成的威胁,其实非常有限,担心纯属多虑。

益州本身没有大湖停泊战船,水军实力有限;刘备军在荆州经营十几年、历经战阵的精锐水军也随关羽全军覆没。所以,刘备东征缺乏可与东吴匹敌的水军,与当年刘备大军进逼益阳和孙权谈和时已不可同日而语。这点注定刘备东征凶多吉少。


其实看待孙刘联盟破裂的这段历史,一定要清楚的明白这么一个事实,即攻略益州是三国东吴政权从始到终的核心战略,优先级远高于攻略徐州。


所以综上所述,开了上帝视角以后就能明白,孙权处决关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东吴的实力直到蜀汉灭亡的那一刻也无法突破永安。换句话说,攻略益州对孙权来说其实是一步死棋。付出了那么多,坚持了那么多年,也永远无法实现。

关羽如果活着,在刘备军攻略陇右、凉州的战争中还可以率领骑兵对曹作战;而关羽死了,孙刘联盟就损失了一位稀有的精通骑兵战术的名将,死的非常无谓。


孙权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

user avatar

不是,而且充分暴露了孙权是真的傻这个事实。


举个栗子,玩过山口丁吧?知道蹲坑懦夫卡吧?这图怎么玩?三条路:

  • 爬山走上路干对面
  • 直接冲平地过去干对面
  • 从下路坡路下去,然后趟水过去干对面

(之前记错了,感谢各位提醒)

好的,现在的情况是,二爷在中路打掉了曹老板两眼车,还卡好位了正在和对面打伸缩对射,请问,作为下路的孙十万应该怎么玩这局?

有脑子的人都知道,两种玩法:

  • 中路支援二爷
  • 下路突过去干了对面眼车然后偷家

结果孙十万偏偏选了第三种:TK队友,然后还TK了一个组团开黑的,结果被人反打最后两边残血等着被人收割。

傻x,24K纯的


说回该不该杀关羽这件事,还是那句话,别说杀关羽了,孙权连荆州都不该动。

那么他应该干嘛?挥师北进找张八百算账啊!啥?你说就算找张辽茬也会被吊打?拉倒吧,张辽能当钉子户完全是因为曹老板当时闲功夫比较多,能随时把部队开过来增援,不然你以为东吴十万人是摆设吗?

现在局势是,关二爷在樊城牵制了曹老板一部分主力,孙十万如果想挥师北进,赢面是非常大的,一旦合肥打下来了,局就破了。

结果孙十万信了曹老板的邪,捅了刘皇叔背后一刀,不论二爷要怎么处置,局面已经发展成这样了,破局的好机会啊,没了啊!

千古罪人啊!

user avatar

中东一团乱,美帝挥师欧罗巴,中帝剑指莫斯科级别的睿智操作。

user avatar

大争之世,大家出来混抢的就是地盘与人口,各路豪强心知肚明。某些人硬要给这样的事情附加上道德取向,这难道不是小孩子的思维吗?

首先谈谈东吴的基本战略方向,东吴的战略规划大体上出于两个人之手——周瑜和鲁肃。

请先看看周瑜的战略规划: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 周瑜传》

再看看鲁肃的战略规划: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国志 鲁肃传》

简而言之周瑜的策略是:虎踞江东席卷荆襄,西吞巴蜀北收汉中,以此之资图霸北方。鲁肃的”榻上对”,同样将荆襄和巴蜀视为扩张方向,并以此为建立帝业的资本。从终极战略目标上讲,周瑜和鲁肃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将荆襄和巴蜀视为自己将来要吞并的对象,建立一个“南朝”来与北方曹魏相抗衡。这样的战略规划不能视之为“一统天下”,更应该视为“战略守成、积极防御”。从此以后,东吴也基本尊照了这个“国策”。

但是二人在具体如何实现战略目标上,是有明显分歧的。周瑜力劝孙权做掉刘备势力,自行扩张单独抗曹。不过孙权觉得,曹操虽然在赤壁战败,但是实力尚存,东吴尚不具备单挑曹操的能力。相比于周瑜的战略操作,鲁肃则要务实得多,他也深知东吴尚不具备单挑曹操的实力,于是力劝孙权承认刘备占有荆州的合法性。从而让曹操多了一个敌人,东吴多了一个盟友。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三国志 鲁肃传》

面对曹魏,东吴需要盟友,但是需要的是一个不太强也不太弱的盟友,但是绝不能出现一个能够对吴国造成战略威胁的盟友,简而言之就是“存之弱之”。如果盟友太弱,不仅无益于抗曹,还会拖累东吴,例如二战中的意呆一直在坑德三。

如果盟友太强,就如同后来的刘备由荆州入益州,然后夺取汉中,短时间内迅速坐大。荆州在东吴的上游,扼长江之险,蜀汉如果顺江而下则东吴危矣。但这些只有开了上帝视角才能预料到,所以不能怪鲁肃没有战略眼光。

面对迅速强大起来的刘备,孙权顿时倍感威胁,不过他是一个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高手。这位权谋大师果断出手,偷袭荆州斩杀蜀汉顶级战将——关羽。

关于东吴偷袭荆州的看法:

东吴地处江东,能有效扩张的方向只有两个。一是北边的曹魏方向;二是西边的荆州、益州方向;南边大多是未开发地带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实力对比层面:北边曹魏实力强大,而且大多地方无险可守,就算攻取也是很难守住。西边的荆州那就大不一样了,本身荆州的一部分就在孙权手中。而且刘备集团远不如曹魏那么强大,从实力上讲,孙权在荆州干一票获胜的可能性远大于在徐州等中原地区。

三国战略关系层面:孙权拿了荆州,孙刘联盟会彻底破裂而不可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蜀汉与曹魏没有缓和的空间,”汉、贼不两立”这是蜀汉的金字招牌,不可能自己拆自己的台。面对曹魏日渐强大的压力,蜀汉为了生存必然会缓和与吴国的关系。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立即调整了与吴国的关系,吴蜀联盟重新订立。这是当时天下的战略形势决定的,孙权很准确地把握到了这一点。蜀汉诸葛亮以及后来的执政者在荆州这个问题上从未提出诉求,所以蜀汉在荆州这里只能是吃了一记大闷亏。

总的来说一句,东吴袭取荆州是一次精密政治谋算。在这位东吴大帝的眼里只有客观的“大势”,而不问蜀汉集团的动机。只要有人在上游荆州强大,孙权立即认为其对东吴构成了威胁。他果断偷袭荆州,预除后患,在战略上进行一次预防性打击。

这一波操作体现了孙权虽然年轻,但是在战略上相当成熟,他对当时天下形势发展把握得非常精准,也实现了当时吴国战略利益的最大化。孙权是守成之主当中的佼佼者,曹操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充分肯定了孙权的守成能力。

关于孙权杀关羽的看法:

论关羽的能力:

《三国志 关羽传》: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二爷于万军从中取敌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般,如果这段文字不是《三国志》明确记载的,一般人都会认为是小说家之言吧,白马之战是二爷的成名战。

《三国志 关羽传》: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襄阳,攻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进而包围樊城。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这一战,二爷是斩庞德,擒于禁直接封神。

二爷在战场上表现神勇,从战场表现来看完全配得上三国一流战将,若论单场成绩那简直就是神级人物。对东吴而言,这样的蜀国战将镇守荆州,简直就是挥之不去的噩梦。

二、论关羽的忠诚度:

二爷对先主那可真是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先主早年事业极其悲催,一路颠沛流离如同丧家之犬。但是二爷始终不离不弃,即便曹丞相极力拉拢,不惜重金收买仍然打不动二爷的心。先主在最困难的时候,二爷那也是:“大哥坐着我站着,大哥吃着我看着,大哥有难我扛着。”关羽和刘备绝对是一段千古君臣佳话。二爷虽然最终败走麦城,但是想要二爷投降东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孙权在二爷眼中根本不够看。所以最终的结果大家也就知道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用另一个上帝视角来看比较好。

就是孙权的位置。孙仲谋在三国时期,虽然只有三个国家,但是孙仲谋也是边缘人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屁股坐在政治正确上,跟他对着干就是和天子和朝廷对着干,刘备可以对着干是因为大耳贼是皇帝认证的汉室宗亲,有匡扶汉室讨伐国贼的义务,所以只需要打打嘴炮就可以拿到怼曹操的法理依据。曹丕篡汗是走的禅让路线,也是一屁股坐在政治正确上,大耳贼同样是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打打嘴炮,拿到武装割据乃至称帝的法理依据(还得造谣汉献帝被曹丕搞死了,要不然突然拿不到法理依据)。不要太小看那个年代的“政治正确、法统依据”,那个年代的平民贵族都很在意这些东西的。孙仲谋就尴尬了,孙仲谋他爹是朝廷的军事将领,只有听朝廷命令的份儿,皇帝是不是被挟持,跟你没个屁关系,你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利去讨伐。曹丕的位置是禅让来的,你就算是魏国的军事将领了,匡扶汉室,你起兵就是造反。。。孙权为什么动不动称帝,然后为了时局还能随时自去帝号,不开心再称帝?因为。。。他的帝位本身就是东吴政权一种自high行为,没人太当回事儿。

综上,孙仲谋和刘备结盟,是对自身大大有益的!以为只要和刘备结盟,他在政治上就可以自动获得“匡扶汉室”主动技能,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大利好。军事上也可以极大减轻压力,因为上面说到了,这场割据战被曹魏和季汉搞的得政治正确很重要,所以主角是他们俩,孙权压力很小。

那么杀掉关于的思路是什么?是典型的把逻辑推导结果带入现实影响判断。逻辑就是:关羽攻破襄樊一线-关羽打开了北上的道路-关羽会北上进攻-关羽会攻破许都-曹操药丸-大耳贼三分天下有其二掉头来打我-我药丸。我不能完-干掉关羽我就不用完。实际上呢?关羽攻破襄樊一线后,曹军主力基本没损失,就凭关羽的兵力以及和其他将领的关系,根本打不上去,所以逻辑推导是完全理论上的,现实中不成立。

但是孙仲谋下手了。。。孙刘联盟破裂,虽然刘备大败,但是孙吴还是没有能力A进益州。曹操还直接把孙仲谋卖了。。。

这就是昏招子啊!

要不是诸葛匹夫从大局出发修复孙刘联盟,孙仲谋可就被动了。。。

user avatar

首先缩小讨论范围,不去扯偷袭荆州得失,就事论事,只谈孙权斩关羽利弊。

试问,孙权斩关羽图什么利益?防止关羽报复?不考虑砸监反狱千里奔蜀这号极小概率事件,囚禁岂非选项?瞅瞅于禁同志的待遇即可。

既然排除报复选项,那只剩下一种可能,斩杀关羽,甚至传首洛阳,就是为了表示与刘备彻底决裂,就是为了讨好曹操。

目的也非常明确,孙权偷袭荆州之后【欲进图蜀】,当然需要曹操的支持。

那么,孙权的目的达到了么?易言之,曹操收到这份大礼后是否认可了孙权的诚意?

孙权本人说的明白,老曹认为十万兄【复有异图】,压根不认账。

换曹丕上台,忍过了接班的慌乱后立马对东吴用兵。先是以孙权【擅取襄阳】为由对曹孙盟约翻脸不认账,派曹仁、满宠诸将打飞吴军,一路逆推到江陵。紧跟着又盛兵南征,孙权忙不迭认怂,【遣使奉献】。

一言以蔽之,斩送关羽后,曹孙关系更亲密了么?非也,是一路阴跌,兵戈不断。

因此,孙权斩杀关羽讨好曹魏的政治目的达到了么?显然没达到。那斩杀关羽是否明智?还用说么?

事后瞅瞅,曹孙关系是何时止跌反弹,步入蜜月期?不就是孙权当上了大魏吴王么?因此,麻溜向曹魏纳降称臣才是正解。

当然,如果曹操续了两年,估计一头笑嘻嘻收了大魏吴王,一头阴恻恻和刘晔开会,布置人马等着孙刘开战一波捅穿江东。

知道袁谭同志是怎么死的么 ?

user avatar

肯定不明智啊。

而且孙权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才把关羽的脑袋送给曹操。

user avatar

之前写过一个答案:关羽北伐时,东吴方的最优解是攻徐州还是取荆州?

孙权杀死关羽当然是一个愚蠢至极的选择,假如曹丕有曹操十分之一的本事,三国在关羽头落、刘备东征的那一刻就该结束了。

对于江东政权来说,假如志向是争夺天下、统一中国,那么最重要的地方是彭城,也就是徐州,这里是黄河和淮河水系的中间,可以凭借黄淮水系运送兵力和给养,进则一步就能跨越黄河,直击河北统一天下,退可凭借淮河汝颍水系的漕运,收拢河南山东,虎视中原。

而假如志向是偏安半壁,那么最重要的地方是淮河和襄阳。

至于吕蒙的所谓全据长江的决策完全是自守之贼,暴露了东吴决策层从头到尾都没有争夺天下的志向,而只有偏安割据的格局,甚至说这个决策是愚蠢到连偏安都不知道怎么偏安的地步,因为从头到尾吕蒙都没有看到襄阳和淮河的重要,而只知道长江。

长江、长江,历史上哪一个南方朝廷光靠长江能守住江山???要不是蜀汉有诸葛亮这个神仙在精锐全灭的情况下还能稳住大局、重建大军,屡次出征吸引曹魏重兵集团,缓解东吴压力,东吴这种破罐子政权早TM完蛋了。

守江必守淮,南方的山川形势在哪里?西边在秦岭,东边在淮河,中间在襄阳。结合后来南北朝、南宋、南明甚至我朝渡江战役等史实,我们可以轻易得出结论:在秦岭、襄阳、淮河这三者间,淮河对于定都建康的江东政权来说是第一位的重要。

国民党政权和南明,纸面上的实力都比南朝、南宋还要强大得多,但是因为在淮河上被一波捅穿,结果马上崩盘,连割据一时都做不到。但这里是南方政权的统治核心、补给增援都十分方便,加上江淮水网利于南方水战,因而直攻淮河对于北方政权来说也是一步险棋,东晋在失去巴蜀、襄阳这样危如累卵的情况下居然能硬生生仅凭淮河防线打崩前秦,可见直攻江淮虽然收益大,风险也极高。

其次则是襄阳,南宋在江淮防线上屡次击败金军和蒙古军,所以蒙古人才退而求其次猛攻巴蜀、襄阳。然而即使失去了巴蜀,南宋依然凭借着襄阳和淮河扛了蒙古数十年。襄阳当天下之腰,对于南方来说是仅次于淮河的性命攸关的战略支撑,而对于北方来说则是在无法突破淮河、直捣黄龙的情况下打开僵持局面的关键。

至于巴蜀,虽然占有上游,也不能说不重要,但是由于三峡易于封堵,因而对于南方政权来说巴蜀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而已。西晋末年巴蜀独立为成汉,桓温灭蜀再度夺回巴蜀,前秦崛起北方夺取巴蜀,淝水大败南方又重夺巴蜀,巴蜀的得失,看似重要,实则对于建康朝廷并非性命攸关,西晋能靠巴蜀水军灭吴,那是因为东吴就像后来的南陈一样,既没有襄阳又没有淮河,哪怕巴蜀在手上,完蛋也是迟早的。

所以对于东吴政权来说,战略上最优解首先是夺取合肥,全据淮河,再才是夺取荆州北进襄阳,达到了这两点,东吴政权的山川形势才算完整,然后养精蓄锐,北伐中原或者西取巴蜀都可。从孙权在合肥城下屡败屡战刷出孙十万这个绰号我们也就能看出来,孙权其实也不是不知道淮河的重要性,很可惜,他自己错过了最佳的时机,没有在关羽北伐吸引了曹魏重兵集团的情况下攻打合肥,而是偷袭关羽为曹魏解围。

这当然是利令智昏、目光短浅,一个完整的地区远远胜过两个不完整的地区,孙吴夺去了荆州却没有襄阳,在地缘上依然是劣势,反而要分兵防守,远远不如趁机夺取淮河之后全据下游安全。

更何况天下十三州,曹魏九州,两弱相拼,本来就是自取灭亡。假如刘备东下伐吴时,曹丕听了刘烨的建议,就派一员偏将直渡长江,那东吴马上就要土崩瓦解,而失去了盟友的刘备政权也会随之完蛋,三国在那时早就结束了,只不过机缘巧合,两国才能苟延残喘。

孙权、刘备争霸天下的希望本来就渺茫,唯一有机会的那一刻就是关羽靠着三个郡打出来威震华夏的局面,那是天上掉下了宝贝,可惜被孙权毁了。一个赤壁之战,让北方统一天下的脚步停止,而吕蒙偷袭荆州,则让南方彻底失去了希望。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


《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
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討焉?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



《史记》晋世家第九

  後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晋,报殽之败,取晋汪以归。又其年冬,晋先且居等伐秦,取汪、彭衙而还。四年,秦缪公大兴兵伐我,度河,取王官,封殽尸而去。晋恐,不敢出,遂城守。五年,晋伐秦,取新城,报王官役也。



崤之战 晋襄公俘虏敌军三名将领 听信夫人言 放归秦穆公 导致边疆多年之乱(领头的就是放归的敌军将领) 且间接导致晋国名将先轸之死


在孙权袭取荆州那一刻已经是和刘备撕破脸皮了

让关羽回去领军再来和孙权交战吗?

user avatar

按照正常人的想法,不明智。

因为正常人打开一盘三国志,想的一定是一统天下。所以在我和盟友加起来都比不过敌人一半实力的时候,盟友就是之前分利的时候多拿了点,我现在也不能和他翻脸。我肯定等搞定了魏,一定连本带利的给拿回来。


楚帮场这才是一个正常人的思维。试想一下,李云龙打平安县城的时候,楚云飞非但没有去帮帮场子,反而以友军身份过独立团防区,然后突袭灭了张大彪的一营,夺了李云龙的根据地,于是平安县城被山本一木保住了。你楚云飞夺了根据地不说,还要杀光李云龙的一营,剁了张大彪的脑袋。你说全国上下会怎么评价楚云飞?

问候他祖宗十八代都不为过吧?此人不是汉奸是什么?

好多吴粉说什么“只能等刘备做大吗?必须顺着刘备走就是对的呗?”之类,完全是忽略形势的论调。和凯申公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如出一辙。

楚云飞不是傻子,他多次和副手说不是不打,是不到时候。平安县打完楚云飞就进驻大孤镇,也只是在和平的前提下谋求一个未来有利的位置。但是他和李云龙互相派兵操练,最终也没人敢开枪。不是因为双方不想打,而是日本人还在,形势不允许他俩先掐起来。

连一个地方军上校团长都知道的道理,三分天下的诸侯想不明白?

除非,他本就是冲着“大魏吴王”这个位子去的,那就一切都解释的通了。

谁说每个玩家的目的都必须是一统天下呢?十万经过合肥之战,自知一统无望。索性不如背刺关羽,一来挣得荆州之地,二来顺势帮曹公解樊城之围,以求得长期割据。

正如当今局势,毛子不太可能会在此时背刺我国,因为形势不允许。而澳大利亚乌克兰这类小丑就会疯狂撕咬我国和俄罗斯,因为反正他们不可能一统天下,为什么不出卖点利益给主子呢?

所以,我们自小受“三国”的影响,理所应当的认为三个集团都是想争夺天下的,所以想十天十夜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孙权要在“此时”搞关羽。但是如果跳出这个思维定式呢?凭什么三个诸侯想法都是一样的呢?就算孙家一开始意气风发有这个一统天下的心,后期难道就必然不会改变么?

并且,以上只是纯利益分析。而无论吴粉们怎么洗,怎么分析利弊得失,也改变不了吕蒙家乡人民自发的把吕蒙雕像扒倒的事实。人民为什么如此对自家的一个能打败关羽的“战胜者”?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只是有利弊得失,还有公正和道义,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历史和人民会给你公正的评价。

user avatar

没人真正站在当时孙权的角度看待关羽、看待蜀汉啊。

从当时来看,关羽绝对是一员令敌人畏惧的大将,一生战功赫赫,还刚刚生擒曹魏外姓第一将于禁,震动天下,打得曹操想迁都以避锋芒,再打下去顺势灭了曹操都不是不可能;而且以关羽的性格,放回去也会是不死不休,这样的大杀器,到时候谁有把握把他再次打败抓起来?不杀暂时囚禁着倒也是个选择,但最后还是要面对杀还是放的问题,考虑到江东上下对关羽的忌惮,杀掉关羽以振士气也不算错,毕竟历史不是演义,不杀关羽刘备一样会打来。总的来说杀关羽这件事虽不一定最优,但至少也不是个愚蠢的决定,孙权是权衡利弊之后才这样做的。

至于说送给曹操的,别搞笑了吧,当刘备这等枭雄是傻子吗?万一曹操把关羽放回去怎么办?

然后再讨论蜀汉。孙权对蜀汉的戒心是大于曹魏的,面对曹魏,只要长江天堑还在,他们就攻不过来,而蜀国就不一样了,长江在面对蜀国时候发挥不了那么大作用,看看日后晋灭吴之战就知道了,先有王濬的水军顺流而下摧毁长江防线,然后才有之后的战役;江东门户荆州在刘备手里让孙权实在坐立难安,刘备没了荆州都能差点灭孙权,一旦关羽拿下曹仁,蜀国已经能与魏国并驾齐驱,这时候顺流而下取江东,孙权可真是案板上的肉了。蜀吴之间,只有都弱的时候才是朋友,一旦一方掌握了轻易灭掉另一方的实力,他们还是朋友吗?可以这么说,孙权打荆州,蜀汉不会被曹魏灭,孙权不打荆州,自己会被蜀汉灭,这还有的选吗?

黑孙权是孙十万倒没啥毛病,黑他打荆州,emmm……这就是键盘侠与枭雄的差距吧。

——————

更新一下,我发现很多人对江东集团的情况有所误解。

事实上孙权根本没有可能统一全国,江东集团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势力。

这是江东集团的结构性问题,因为江东集团本身就是一个江东豪族的集合体,对这些豪族来讲,北伐是一件代价极大又没有多少好处的事,打下的地方是孙家的,损失的资源是自己的,所以他们只愿自守,根本不愿冒险北伐。孙权屡次打合肥失败一方面是指挥问题,另一方面是部下各怀心思不愿出力。由南方统一全国直到千年之后的明朝才实现,而那时南方经济已经远超北方了。

user avatar

从结果来看,是明智的选择。

因为吕蒙是背信偷袭,你放关羽回去,神将肯定要带兵打回来的。

神将水淹七军后,在荆襄之地是何等威名,再打回来,说不定陆逊就搞不过了。

现在来看,全取荆州,完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孙权杀死关羽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关羽发动北伐,威胁荆州: 在刘备于汉中称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之战。他围攻.............
  • 回答
    关羽之死,东吴方面的主导者是吕蒙,但背后是否存在孙权的授意?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吕蒙的个人能力、东吴当时的战略考量以及孙权的政治手腕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看看吕蒙。吕蒙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能从一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鲁莽少年成长为一代名将.............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要说曹丕篡位和孙权背盟俘杀关羽,哪件事对蜀汉而言罪行更大,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这两件事都狠狠地绊了蜀汉一脚,只是性质和影响上有些不同。先说曹丕篡位。这事儿发生在公元220年。当时曹操刚死,曹丕顺理成章地接过了魏王的位子。没多久,他就逼着汉献帝刘协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建.............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可真是刘备人生中的一场惨痛劫数,若非诸葛亮早有预见,为他留下退路,那刘皇叔恐怕就真要在那把火中化为灰烬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万一孙权那头真就把刘备给擒了,或者干脆在他身上砍了几刀,那天下格局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刘备一死,蜀汉政权立马要面临一场大地震。别看刘备是创始人,他虽然仁德名声在.............
  • 回答
    兄弟,三国杀国战里想抽到君孙权啊,这概率可真是个技术活,而且还得看运气。我跟你慢慢道来,保证让你听明白。首先,得明白咱玩的是什么。国战变包嘛,就是抽卡包,里面会出各种武将,君孙权就在里面。但这个变包啊,有点特别,它不是固定就出某个武将,而是个大池子,各种武将都在里面搅和着。所以,说具体多少率,那是不.............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触目惊心,让人难以平静。奶奶竟然对刚出生仅四天的孙女痛下杀手,仅仅因为性别,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极端、太残忍了。这件事情的核心,我认为在于“重男轻女”这种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它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如此可怕的影响力,甚至能扭曲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将生命置于何地?这里面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我们不妨从几.............
  • 回答
    关于孙策被刺杀一事,正史中记载得非常简略,留给后人的,是许多猜测和传闻。事情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当时只有26岁,正踌躇满志,准备向北统一中原,与曹操争夺天下。他在一次外出狩猎时,遭遇了当地的越境山贼的袭击,身受重伤,不久后便去世了。关于这起刺杀事件的幕后主使,历来有几种主要的说法,且.............
  • 回答
    “杀医”事件中的“医疗援助”: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议题近日,某地发生的一起“杀医”事件,再次将医患关系推向风口浪尖。而其中一个细节——据称,杀害杨医生的孙文斌母亲在转入朝阳医院后,医疗费用全免——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在变相鼓励杀医、害医行为,是对医护人员安全的一种漠视。首先,我们.............
  • 回答
    民航医院杀医案被告孙文斌一审被判处死刑,这个判决无疑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广泛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起个案,它触及了医疗纠纷、医患关系、法律公正以及社会情绪等诸多敏感而复杂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一判决可能带来的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展开。一、对当前中国医患关系的影响: 短期内可能加剧紧张: 尽管孙.............
  • 回答
    石崇因拒绝孙秀索要绿珠而被杀,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但要说它的“可信度”,我们得从史料的记载和故事的演变来细说。首先,从正史来看,《晋书》中关于石崇之死的记载,确实提到了孙秀因为绿珠而对石崇怀恨在心,并最终导致了石崇被杀。《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在洛阳时,“尝使人(孙秀)于其坐卖倡,秀不肯,曰:‘吾惟.............
  • 回答
    话说那一年愚人节,三国杀的策划们(我猜是那些平时看起来一本正经但内心住着个小恶魔的家伙们)突然鬼迷心窍,对咱们的那个江东小霸王——孙策,下手了。你说这好好的一个武将,怎么就在这“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日子里,被“玩坏”了呢?这事儿呀,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回想一下,孙策这人是个什么货色?江东.............
  • 回答
    复旦孙金云教授“800次打车近5万”事件:大数据杀熟的疑云与未来趋势近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金云教授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的个人经历,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她表示自己在一年内打车近800次,总花费接近5万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不仅令人咋舌,更将一个早已被热议的词汇推到了风口浪尖:“大数据杀熟”。事件.............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要说孙权晚年为啥不像年轻时那么精明,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里面门道多着呢。人到了一定年纪,精力、心态、处境,哪一样不跟着变?孙权这皇帝也一样,不能总拿年轻时候那股子虎劲儿,要求他跟几十年前一模一样。首先,你得看孙权这辈子活了多久。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接班,那时候是“虎父无犬子”,上面有周瑜、鲁肃、吕蒙.............
  • 回答
    关于“孙权是否应该让蜀汉粉丝感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双方的动机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孙权在早期对刘备的帮助: 赤壁之战的关键盟友: 这是孙权对刘备最直接、最关键的帮助。当时曹操南下,声势浩大,刘备集团兵少将寡,孤立无援。如果不是孙权领导的.............
  • 回答
    孙权晚年,这位曾雄踞江东、开创基业的君主,确实呈现出了一些令人扼腕的转变,用“倒行逆施”来形容,虽然略显沉重,但足以概括其晚年政局的一些失据之处。与其说是他主动选择“逆行”,不如说是在岁月、权力和人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他的一些决策和行为,对东吴的稳定和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对于继承.............
  • 回答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不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历史迷们津津乐道,也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抛开“AI痕迹”,咱们就凭着史书记载和大家的脑洞,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孙权和关羽当时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格局: 孙权(东吴): 坐拥江东,地势险要,人口相对富庶,军事上孙策打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