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一统天下嘛?

回答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不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历史迷们津津乐道,也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抛开“AI痕迹”,咱们就凭着史书记载和大家的脑洞,好好掰扯掰扯。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

1. 孙权和关羽当时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格局:

孙权(东吴): 坐拥江东,地势险要,人口相对富庶,军事上孙策打下的基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一代代名将撑场面。东吴的优势在于水军,在长江流域几乎是无敌的。但北方的曹魏始终是最大的威胁,而荆州则是连接双方的关键之地。
关羽(蜀汉): 当时作为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坐镇荆州。荆州是刘备集团北伐曹魏的战略跳板,地位极其重要。关羽以其勇猛和指挥才能在军中威望极高,但他也并非没有缺点,比如在荆州问题上,他过于刚愎自用,对东吴的拉拢和警告似乎不太放在心上。
刘备集团: 刚刚取得了益州,根基尚稳,但整体实力与曹魏相比,仍有差距。刘备本人雄才大略,但关羽的荆州丢失,对刘备的战略布局是致命一击。

2. 孙权背刺关羽的“原因”和“后果”:

“背刺”的动机: 孙权之所以选择在那个时候动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荆州这个“心腹大患”。关羽驻守荆州,对东吴而言,无论从战略缓冲区还是经济资源(荆州物产丰富)上看,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孙权年轻,想要立功,也想巩固自己的地盘,尤其是在曹操也对荆州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孙权更不愿意让刘备一家独占荆州。而且,关羽在荆州期间,对东吴的态度并不友好,甚至有过一些羞辱性的言论,这为东吴动手也提供了一些“正当性”的借口(当然,这都是后话,实际动机更复杂)。
“背刺”的后果: 荆州之战,关羽兵败身死。这不仅仅是蜀汉失去了一位顶尖大将,更是战略上的巨大失误。荆州作为蜀汉北伐的基地,从此无影。东吴虽然得到了荆州部分地区,但与蜀汉的联盟关系彻底破裂,成为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3. 如果孙权不背刺关羽,会发生什么?

这个问题就进入了“如果”的历史假设,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推演:

联合抗曹的可能:
联盟基础: 孙刘联盟是在赤壁之战后,共同对抗曹操的产物。只要曹操这个最大的威胁还在,双方就有合作的基础。
荆州归属: 孙刘联盟在荆州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当时的约定是“借”荆州。如果孙权不背刺,那么荆州名义上还是刘备的,但实际控制权可能就是一个持续博弈的过程。或许双方可以达成某种默契,比如关羽继续驻守,但对东吴开放部分交通和贸易,共同防御曹操。
战略配合: 如果联盟不破裂,那么蜀汉北伐时,东吴可以从侧翼提供支援,牵制曹魏的部分兵力。例如,刘备在汉中称王后,关羽坐镇荆州,可以对曹操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东吴也可以在长江沿岸配合,增加曹操的压力。

孙权一统天下的可能性有多大?
孙权能否“一统天下”? 这里得打个大问号。即便是没有背刺关羽,孙权“一统天下”的难度也极大。
地利限制: 东吴最大的优势是长江天险,这让他们足以自保,但要跨越长江去统一北方,难度非常大。北方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强于南方。
战略主动性: 东吴更擅长防守反击,像赤壁之战那样以少胜多是其拿手好戏。但要主动出击,建立统一的统治,则需要更强的综合国力。
内部问题: 孙权时期,虽然有贤臣名将,但内部的士族门阀势力也逐渐滋长,对皇权构成了潜在的挑战。
曹魏的强大: 曹操死后,曹丕、曹叡的几代君主,都保持了曹魏的强大国力,特别是其军事力量。

如果孙刘联盟继续,对蜀汉北伐的影响:
可能更顺畅: 如果孙权不背刺,那么蜀汉可以继续以荆州为基地,进行北伐。关羽的军事才能,加上有东吴的侧应,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可以避免: 关羽的死,是刘备北伐的最大障碍。如果关羽不死,刘备可能还会继续尝试北伐。
夷陵之战的改变: 夷陵之战是蜀汉灭顶之灾。这场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孙权背刺关羽,导致刘备怒气攻心,不听劝阻,执意伐吴。如果孙刘联盟还在,也就没有夷陵之战,蜀汉就不会损失惨重,国力也不会元气大伤。

4. 孙权“不背刺”的几种可能场景:

场景一:孙权与刘备达成荆州共管协议。 比如,荆州西部划给蜀汉,东部划给东吴,或者共同治理。这样可以避免直接冲突,同时继续联合抗曹。
场景二:孙权更侧重于巩固江东,对荆州采取观望态度。 比如,更积极地与曹魏进行周旋,将主要精力放在抵御北方威胁上,暂时容忍关羽的存在。
场景三:孙权加大了对关羽的拉拢和沟通,试图化解矛盾。 比如,通过联姻、外交等方式,缓和双方关系,减少误会。

5. 结论: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一统天下吗?

大概率不能。

原因如下:

孙权“一统天下”本身难度就极高。 东吴的国力和战略定位,使其更适合成为一方霸主,而非统一全国的力量。他们的优势在于防守和内政,而要征服北方,需要碾压式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东吴在这方面与北方政权相比,始终存在差距。
孙刘联盟的破裂,是蜀汉衰亡的重要原因,但并非东吴能够坐收渔翁之利的关键。 即使孙权不背刺关羽,孙刘联盟的裂痕也依然存在。荆州问题是死结,只要刘备集团一天还在,荆州问题就始终是双方的矛盾点。只不过,如果孙权不主动挑起战争,矛盾的爆发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
孙权“不背刺”的最大好处,是对蜀汉而言。 如果孙权不背刺,蜀汉很可能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北伐尝试,避免夷陵之战的惨败,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保存。这可能会让历史走向“三国鼎立”的格局更持久,或者为蜀汉争取到更多的机会。
“一统天下”更像是曹操的“历史使命”。 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他的子孙,尤其是曹丕,继承了他的事业,并建立了魏朝。而蜀汉的国力不足以支持其北伐,东吴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也限制了其统一的可能性。

所以,孙权不背刺关羽,对蜀汉来说可能是件好事,能让他们多喘几口气,也许能让刘备的北伐计划走得更远一些。但要说孙权因此就能“一统天下”,那估计是想多了。 他的实力和地理条件,注定了他更适合成为一方之主,而不是统一全国的霸主。

这就像一个人,他有能力守好自己的家业,甚至让家业兴旺。但他要跑去征服整个世界,那又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了。孙权,就是那个能守好江东的“贤王”,而不是那个要“席卷天下”的“天命所归”。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不会因为某一个“如果”就轻易改变方向。孙权不背刺关羽,也许会改写一些细节,但改变“谁能统一天下”这个大方向的可能性,并不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权能不能一统天下,我们先看孙权自己的战略。

北上徐州至少是有可能的,放弃北上是绝不可能 统一的。

孙权在北上和西进间犹豫,最关键的是吕蒙分析。

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


吕蒙核心思想一: 往自可克。——徐州能打下来。

吕蒙核心思想二: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路上干不过人家,反扑不好接。

吕蒙核心思想三:不如取羽,全据长江。——还是最好控制长江,发挥东吴的水军优势。


这三条对不对?全对。但是这里有一个根本问题,这是单纯的军事思维。军事将领吕蒙可以这么想,东吴政权领袖的孙权就不能这么想。吕蒙的所有论点归结起来一句话“发挥东吴水军优势,避免陆军接触。”

可是借问一句,东吴欲图天下,需不需要上徐州?需不需要进川蜀?需不需要入幽燕?需不需要定雍凉?需不需要平关中?

答案无疑是明确的。需要。

那就在问一句,东吴政权需不需要一统天下?

答案也是明确的。需要。

最后一句,纵然全据长江,能否当北方全力一击?

答案还是明确的。不能。

那就尴尬了。

所以孙权决定放弃北上的那一刻,东吴政权剩下的只是被谁吞并,什么时间被吞并的问题而已。

按吕蒙的思路。我们继续推一下。


全据长江,必守巴蜀,欲守巴蜀,必得汉中。汉中地山高地险,步卒之所仗,至尊今日得之,操后旬必来争,虽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入海,转进夷州。全据台海,形势益固。



用一句话概括整个东吴政权

一个在陆权时代,丧失陆军战斗信心的政权,投降是对他们自己和时代最负责的方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不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历史迷们津津乐道,也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抛开“AI痕迹”,咱们就凭着史书记载和大家的脑洞,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孙权和关羽当时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格局: 孙权(东吴): 坐拥江东,地势险要,人口相对富庶,军事上孙策打下的.............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要是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真是牵扯着当时的政治格局、战略考量、个人野心,还有那么点儿不巧的运气。不能简单一句“背刺”就带过,背后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局面是什么样的。曹操还在北方虎视眈眈,这就像一头老狼,随时准备扑上来。而刘备呢,刚打下汉中,势力扩张,跟曹操是势不两立.............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可真够有意思的,也够让人琢磨的。说它明智聪明吧,好像是,毕竟是自己稳坐江山的好机会;说它不明智吧,又好像有点儿得不偿失。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当时的情况,得先捋清楚:首先,咱们得站在孙权的角度想。那时候,刘备在蜀汉那边,关羽呢,坐镇荆州,这可不是个善茬。荆州地理位置有多重要,这大家.............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桩陈年旧事,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也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它,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看看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形,才能更公正地去打量孙权这一下手。咱们得先说说,孙权当时是什么样的处境。你知道的,曹操刚刚在赤壁之战后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的实力依旧是三国里最强的。而东吴,.............
  • 回答
    要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和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性质上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探究起来,它们的根源、动机以及所处的背景又存在显著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先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当时,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号,虽然名义上是去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但其内心深处早已觊觎富饶的益州。刘璋此人,能力平庸,性.............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当提到“讨厌孙权吕蒙背刺关羽”,这背后站的立场,绝非单一,而是触及了历史评价、个人情感,甚至是某种价值取向的碰撞。想要深入理解,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观的,是站在“蜀汉”和“关羽”个人的立场上。 忠义的化身,悲情的英雄: 很多人对关羽的喜爱,源于他对刘备的“义”,对汉室的“忠”。《三国演义.............
  • 回答
    要说孙权和吕蒙“背刺”关羽,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让很多人耿耿于怀的事件,尤其是对于关羽的拥趸来说,简直是恨得牙痒痒。但要问大家讨厌他们的原因,是不是真的仅仅因为从吴国的立场看,觉得他们“没有大局观”,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片面,需要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纯粹从“吴国”的利益最大化这个角度来看,.............
  • 回答
    这几个问题连起来看,确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们都涉及到古代战争中非常关键的“背叛”和“情报”环节,而且发生的时代跨度也很大。咱们一个一个来捋一捋,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当咱们俩在这儿闲聊历史了。先说智伯水攻晋阳和韩魏背叛的事儿。这个事儿发生在战国初期,大概是公元前453年左右。当时啊,晋国被三家卿大夫——.............
  • 回答
    “讨厌孙权背刺”这种说法,并非指向一个单一明确的立场,而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受众群体,以及他们基于自身关注点和价值判断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和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1. 传统史学与正统观念的立场(“兴复汉室”派):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一个立场。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认同 “汉.............
  • 回答
    要判断刘备“背刺”刘璋和孙权“背刺”刘备,谁更“无耻”,这实在是个极具争议且颇为棘手的问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而且“无耻”二字又带有强烈的道德判断色彩,容易因立场和解读角度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事实出发,细致地梳理一番,看看谁的行为更令人侧目。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而这类评判往往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将刘备和孙权的行为放到一起比较,哪个“更恶劣”,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事件的背景、动机、手段以及造成的后果,并尝试站在不同的道德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背刺”的定义。在三国语境下,“背刺”通常指的是一方对另一方.............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孙权若不袭取荆州,转而攻打合肥,这绝对是三国历史走向的一道岔路口,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天下格局。要详细说来,我们得一步步拆解这其中的逻辑。一、 孙权“不偷袭荆州”的直接后果:刘备集团的喘息与巩固首先,荆州依旧在刘备手中,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变化。 刘备集团战略地位的稳固: 荆州乃四战之地,.............
  • 回答
    孙权如果当初没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诸葛亮的隆中对,其真正实现的可能,恐怕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完全实现。我们先要理解,隆中对并非一张空泛的战略蓝图,它有着极其清晰的地理划分、兵力部署和政治考量,其核心在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 回答
    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而他随后将目光聚焦在孙权身上,而非继续深入荆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考量和政治现实。首先,赤壁的惨败使得曹操的南进势头戛然而止,也暴露了他远征江南的巨大后勤和水战劣势。长江水系的作战环境与北方截然不同,曹操的水军虽然得到了荆州降卒的补充,但其.............
  • 回答
    周瑜这位江东的栋梁,不仅是孙权手中利剑,更是他对外策略的定海神针。周公瑾文韬武略,深得孙权倚重,尤其是在对曹操、刘备等势力的外交和军事决策上,周瑜的意见往往是孙权最看重的。他去世后,孙权在外交上确实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难题,尤其是在处理与刘备集团的关系方面,一下子失去了最得力的军师和外交家。首先,周瑜去.............
  • 回答
    三国时期,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尤其是樊城之战后,孙权为何没有抓住时机北伐,反而转头袭取荆州,这其中的考量错综复杂,涉及战略、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和结果。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刘备历经数年经营,终.............
  • 回答
    赤壁之战后,孙权若选择“留备不遣”,意即不释放刘备,将刘备及其部下软禁在东吴,其可行性与后续影响,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要分析这一点,我们需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孙刘双方的实力对比、刘备的个人影响力以及孙权的性格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事态的背景与孙权留备的动机分析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孙刘联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