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背刺关羽到底是图什么?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要是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真是牵扯着当时的政治格局、战略考量、个人野心,还有那么点儿不巧的运气。不能简单一句“背刺”就带过,背后门道多着呢。

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局面是什么样的。

曹操还在北方虎视眈眈,这就像一头老狼,随时准备扑上来。而刘备呢,刚打下汉中,势力扩张,跟曹操是势不两立。荆州,这地方就跟一块肥肉一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北接曹操,南连东吴,东面还有个孙吴,西边嘛,就是刘备的益州。谁要是能拿下荆州,就能占据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

刘备一直想北伐中原,但荆州这个“跳板”是他绕不开的坎。早年,诸葛亮那个《隆中对》就说了,荆州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就是说,占了荆州和益州,才能有和曹操抗衡的基础。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的老将,镇守荆州,那是刘备的绝对信任。

再来说说东吴孙权。

孙权这个人,你不能光看他年轻,他可是个深谋远虑的君主。他跟刘备虽然是盟友,但那也是“同床异梦”,各怀心思。盟约的基础是共同对抗曹操,一旦曹操的威胁减小,或者双方的利益冲突激化,这盟约就没那么牢靠了。

孙权一直盯着荆州。他觉得,荆州理应是孙吴的势力范围。毕竟,当年孙坚、孙策父子就是在江东打拼,而刘表之前是荆州牧,把荆州的地盘让给刘备,说到底,刘备算是“接手”了荆州的南部,但东吴对整个荆州的渴望一直都在。

那么,关羽做了什么,让孙权觉得“得好好收拾收拾他”呢?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1. 关羽的傲慢与轻慢: 关羽这个人,虽然勇猛无敌,但性子也是挺高傲的。他镇守荆州,感觉就像个独立王国一样,对东吴方面的官员,尤其是鲁肃死后来的吕蒙,很多时候表现得不够尊重。比如说,东吴派人去荆州处理事务,关羽经常爱理不理,甚至怠慢。这种态度,在政治交往中是很要命的,很容易让对方觉得被挑衅。

2. “借”荆州,却不肯“还”: 最初,刘备集团在没有实力占据荆州时,是“借”了荆州给刘备的。但刘备得益州后,虽然也承认了荆州有部分归东吴(比如长沙、桂阳等),但关羽镇守的荆州大部分,刘备方面并没有积极地将其归还给东吴。孙权多次派人去交涉,希望能够明确荆州的边界,或者将荆州的一部分还给自己,但关羽总是敷衍了事,甚至强硬拒绝。这在孙权看来,刘备就是“言而无信”,言而无信还不够,还得加上关羽这个具体执行者。

3. 关羽北伐,威胁东吴: 这个是最直接的导火索。曹操那边,刘备派关羽去镇守樊城,这是对曹操的战略部署。但是,关羽北伐,围困樊城,水淹七军,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虽然是针对曹操,但无形中也让东吴感到了压力。

战略空间的挤压: 关羽一路向北,军队势头正盛。万一他成功攻下樊城,再进一步,兵锋直指许都,那曹操集团的根基动摇。这时候,刘备集团的势力就会大大增强。相对来说,东吴就处于一个更加被动的局面。
东吴的“后顾之忧”: 当时,东吴的国力虽然在增长,但和曹魏相比,依然是比较弱势的一方。如果刘备集团突然崛起,成为一个可以和曹魏正面抗衡甚至取而代之的力量,那么孙权就得考虑,他这个盟友会不会变成未来的敌人。而且,关羽的北伐,最直接的地理影响就是,他越过荆州,向北发展。而荆州,正是东吴想要控制的关键区域。一旦关羽在此地站稳脚跟,并不断向北扩张,那东吴在荆州的战略优势就会荡然无存,甚至可能被夹在刘备和曹操之间。
“唇亡齿寒”的反向解读: 很多人觉得刘备和孙权是“唇亡齿寒”的盟友。但换个角度看,当关羽的势力壮大到一定程度,对东吴来说,也可能是一种“唇亡齿寒”——唇(东吴)一旦被牙(强大的刘备集团)所噬,则必寒(东吴也岌岌可危)。

4. 偷袭的“机会”: 就在关羽北伐、倾巢而出,只留下少数兵力镇守荆州的时候,吕蒙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吕蒙是东吴名将,他看准了关羽离荆州远,城防空虚,而自己又有一个绝佳的策略——“白衣渡江”。通过伪装成江东商人,避开了关羽的耳目,轻松夺取了荆州。

那么,孙权“图”的是什么?

收复荆州: 这是最直接的目的。孙权一直想要荆州,关羽的行动让他看到了夺回荆州的时机。拿回荆州,就等于巩固了自己在长江以南的势力,掌握了战略要地,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削弱刘备集团: 关羽集团的强大,对孙吴来说是一种潜在威胁。通过“背刺”,不仅夺回了荆州,还顺带“清理”了刘备身边一个最得力的战将,这无疑是重创了刘备集团的军事实力。
展现实力与决心: 孙权通过这次行动,向曹魏和刘备集团都展现了自己的决心和实力。他不是一个只会在背后喊口号的盟友,他有能力、也有意愿去争取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与昔日盟友翻脸。
避免成为刘备的“垫脚石”: 如果刘备集团成功北伐,势力继续扩张,成为足以匹敌甚至超越曹魏的存在,那么东吴的地位将会更加尴尬。孙权此举,也是在避免自己被刘备集团的崛起所吞噬或边缘化,他要确保自己能够掌握主动权。

总结一下,孙权背刺关羽,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单纯的“小人行径”。

这是基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对自身利益的精准计算,以及对未来战略格局的考量。关羽的骄傲自大,对盟友的不够尊重,以及他的北伐行动,都给了孙权一个“出手”的理由和时机。而吕蒙的“白衣渡江”,更是将这个计划执行得天衣无缝。

最终,孙权成功夺回了荆州,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他和刘备集团长达几十年的盟友关系彻底破裂,直接导致了夷陵之战的爆发,而关羽本人也因此丧命。历史就是这么环环相扣,一个决定,往往牵动着无数的因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堆回答,感觉蜀粉还是居多,甚至可以说是霸屏了。我在这里就从孙权的角度来解读一下,孙权为何夺荆州的操作。

孙权作为一代权谋大师,他敏锐地看到了一个战略缝隙,他对当时的局势把控是大师级别。我就简单分析给你看看,东吴地处江东,能有效扩张的方向只有两个。一是北边的曹魏方向;二是西边的荆州、益州方向;南边大多是未开发地带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当时魏强蜀弱这是最明显的态势,舍弱而攻强,战败的可能性极大,舍强而攻弱获胜的可能性最高。当时关羽镇守荆州,你以为关羽真心把东吴当做盟友了?大错特错,关羽在荆州对东吴所构成的战略威胁一点都不比曹魏小。

请看吕蒙对当时局势的分析:

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

吕蒙在对孙权的谈话中就说得很清楚了,北边曹魏实力强大,而且大多地方无险可守,就算攻取也是很难守住。西边的荆州那就大不一样了,本身荆州的一部分就在孙权手中。而且刘备集团远不如曹魏那么强大,从实力上讲,孙权在荆州干一票获胜的可能性远大于在徐州等中原地区。

从吴国盟友层面来看,面对曹魏,东吴需要盟友,但是需要的是一个不太强也不太弱的盟友,更不能出现一个能够对吴国造成战略威胁的盟友,简而言之就是“存之弱之”。刘备由荆州入益州,后来夺取汉中,短时间内迅速坐大。荆州在东吴的上游,扼长江之险,蜀汉如果顺江而下则东吴危矣。所以为了解除东吴西边的威胁,荆州是必夺之地,否则东吴将在北和西两个方向上寝食难安。

从三国战略关系层面来看,孙权拿了荆州,孙刘联盟会彻底破裂而不可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蜀汉与曹魏没有缓和的空间,”汉、贼不两立”这是蜀汉的金字招牌,不可能自己拆自己的台。面对曹魏日渐强大的压力,蜀汉为了生存必然会缓和与吴国的关系。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立即调整了与吴国的关系,吴蜀联盟重新订立。这是当时天下的战略形势决定的,孙权很准确地把握到了这一点。蜀汉诸葛亮以及后来的执政者在荆州这个问题上从未提出诉求,所以蜀汉在荆州这里只能是吃了一记大闷亏。

总的来说一句,东吴袭取荆州是一次精密政治谋算。在这位东吴大帝的眼里只有客观的“大势”,而不问蜀汉集团的动机。只要有人在上游荆州强大,孙权立即认为其对东吴构成了威胁。他果断偷袭荆州,预除后患,在战略上进行一次预防性打击。大争之世,大家出来混都是为了抢夺地盘与人口,本身在道义上没什么可指责的。

这一波操作体现了孙权虽然年轻,但是在战略上相当成熟,他对当时天下形势发展把握得非常精准,也实现了当时吴国战略利益的最大化。孙权是守成之主当中的佼佼者,曹操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充分肯定了孙权的守成能力。

user avatar

早日统一。

杀了关羽不过是老三步了,新三步是图蜀、称臣、拜太守(指周泰)。一旦让大魏吴王成了,大魏从形式上就完成统一了。

user avatar

前面说孙权图荆州的,其实都在贬低孙权。

我要为吴王正名,替至尊发声。

他不是图荆州,是图吞并刘备集团,图二分天下南北对峙。

什么叫“欲进图蜀”啊。

什么叫“帅兵西过”啊。

这是只图荆州么?

打关羽不就是向刘备集团宣战,打完荆州这事儿就结束么,不会吧。

灭了刘备,才能算完事。

只不过要看曹操脸色。

如果曹操点头,孙权就会报着侥幸心态,认为曹操不插手,自己有时间和刘备作战。

倘若曹操摇头,即便知道关羽北上,知道糜芳和士仁可以诱降,孙权也不敢出兵。

吕蒙曾经说,咱们吴军完全可以西守白帝,北据襄阳,同时打两家,但孙权完全没听进去。

孙权同意的可能只是向荆州用兵这个方向,一旦落实具体操作,则完全系于曹公心情。

本来,是曹操“有求于”于孙权:

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

北方派遣使者勾搭孙权的个时间,怎么也是关羽水淹七军后,威震华夏时,也就是八月。

孙权暗中针对关羽用计,怎么也是七月或更早就开始。

这就是天上掉馅饼。

吊着曹操也好,顺水推舟也罢,孙权的选择无非是如何答应,或者什么价码答应。

解除北方的威胁,就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去实现雄图霸业了。

这怎么看也是曹操以割地利诱孙权,请孙权出兵的操作。

到底为啥变成孙权投降?

明明选个姿势即可,为何却画风突变选了个跪姿。

太祖以孙权称臣遣贡谘朗,朗答曰:"孙权前笺,自诡躬讨虏以补前愆,后疏称臣,以明无二
(孙权)又曰:"先王(曹操)以权推诚已验,军当引还,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权长驱不复后顾。

看史料就明白了,孙权在最初的谈判中露了欲讨关羽这命门,被老曹拽住了底裤,以不信任为由逼得不得不“后疏称臣,以明无二”,不仅要按照曹操的要求出兵,还得高举白旗,表露忠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观刘备在江夏孤穷时,诸葛亮在谈判桌上是什么操作?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不仅孙权要出兵,还得答应战后“荆、吴、北方”三家鼎足这格局,花一个子儿?

再看孙权这手,硬生生把正中下怀,坐地起价的买卖谈出个自己俯首称臣,拱手而降的结果,这水平未免太渣,简直判若天渊。

要知道,袭关羽以解围是双方接触必须围绕的话题。

所以孙权那叫讨羽自效么,分明是奉命行事,无非祖传的贴金手艺还在。

这都是小插曲。

当曹操命人将孙权书信射入关羽营时,孙权便已入瓮闷熟。

甭管关羽信不信,孙权集团反正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俯首甘为马前卒的。

那么襄阳之围必然会解,而刘备与孙权战争方兴。

孙权还没登场荆州舞台,已被曹操扯掉底裤,卖了个溜光水滑,一览无余。

戏剧性的转折是糜芳和士仁献城,导致荆州毁败。

对于曹操而言,坐收渔利的机会有的是,刘备和孙权肯定会继续殴打。

可惜留给曹操的时间不多了。

吴人自己的谋划,结果是按照曹操的剧本走,这叫被人牵着鼻子走。

就这水平,接下来怎么被曹操玩死都不好说。

所以说,孙权很幸运。

人是很复杂的,孙权也不例外。

你说他图吞并刘备,其实他是有机会早早下手的。

你说他图抵抗曹操,偏偏又在联盟讨伐曹操最给力的时候反水变节。

你说他图二分天下,半途又变卦去搞曹丕的襄阳,反手被曹丕教做人。

所以说,他图的就是利。

只不过眼窝子确实浅了点。

若真灭了刘备,再向北用兵,孙权的评价起码要提高一个档次,口碑也不会这么烂。

只能说,利令智昏。

user avatar

其实现在网上还有光荣史观对孙权的形象认识是有偏差的,要还原孙权的形象,我觉得有两个作品很传神。

一是老三国孙权嫁妹那段,把孙权前后犹豫举棋不定表现的非常好。

二是B站拜年纪《今晚吃啥》,记住里面一句台词就行:这个好诶。

内政方面,打从被张昭劝说,不要哭,赶紧继承你哥,前几十年有张昭,后二十年有顾雍,基本就是“这个好诶”的角色。

中间依靠过一阵子吕壹这种人对付重臣。这像是独断雄主的样子吗?你去看看刘裕陈覇先怎么当雄主的,再不济,前阵子正好有人拿臣构和臣权比,你看看赵构的刀把子是什么身份。

孙权楞是把开国皇帝玩出了东汉小皇帝的风格,搞得像是要利用宦官、近臣跟朝中权臣斗争一样。

吕壹最后怎么完的?三国志语焉不详,只说孙登劝谏无效,吴国一堆重臣都被整得不说话了,他就完了。看上去很威风怎么就完了?

换个角度想想,太子连着顾陆朱张、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潘浚都特么非暴力不合作了,还要等他们暴力合作起来吗?潘浚已经准备下手刺杀吕壹了。潘浚是谁?白衣渡江之后降吴的荆州名士。我说他就孤伶伶的一个人背后没有东吴重臣撑腰你们信不信。

玄武门听说过吗?

应该是没听说过,但一个意思。

这个事对孙权的触动很大,以至于此后孙权专心致志地挑动两宫之争,免得自己被太子党送走。等到顾雍陆逊去世,吴国内政直接爆炸。

这个好诶一辈子,蒸蒸日上;死到临头自己作,原地去世。

当然,孙权末期对全公主和孙弘的信任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好诶”,只是张昭喂菜,顾雍喂肉,这俩人喂屎。

军事上也一样,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朱然这些人说什么,他都是直接“这个好诶”。几次独断,年轻的时候去了趟合肥,老了力排众议征夷州,送人头给辽东,还不如乖乖听话呢。

赤壁、夷陵、石亭这三场国运战,直接让周瑜陆逊代打,最高级别的“这个好诶”。尤其石亭,特意把陆逊叫过来,真让孙权自己打,说不定曹休进武庙了。

所以孙权的形象不是独断雄主啊,赤壁之战前诸葛亮鲁肃张昭这些人的共识就是孙权是可以忽悠的,最后果然对周瑜发出了“这个好诶”。

当关羽看到孙权陆逊这个组合的时候,如果当时孙权的形象就是少年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曹刘级别的枭雄,关羽会看不起孙权,并对陆逊极度大意吗?

他看到的是演了半辈子“这个好诶”的七海和白神遥,小海豹能有什么坏心思呢?结果白神遥真来了出白神渡江。

所以可以看出来,孙权决策是非常容易动摇的。周瑜说二分天下,这个好诶;陆逊说建立江陵-西陵防线,这个好诶;如果吕蒙当时被岳飞魂穿,非要打穿青徐平定辽东,我看孙权也会说这个好诶;或者诸葛直团队被临高团队魂穿,要来一出临高启吴,孙权也会握着诸葛国务卿的手说这个好诶。

最后的最后,陆抗进宫向孙权解释之前那些破事,孙权说啥了?

这个好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要是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真是牵扯着当时的政治格局、战略考量、个人野心,还有那么点儿不巧的运气。不能简单一句“背刺”就带过,背后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局面是什么样的。曹操还在北方虎视眈眈,这就像一头老狼,随时准备扑上来。而刘备呢,刚打下汉中,势力扩张,跟曹操是势不两立.............
  • 回答
    当提到“讨厌孙权吕蒙背刺关羽”,这背后站的立场,绝非单一,而是触及了历史评价、个人情感,甚至是某种价值取向的碰撞。想要深入理解,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观的,是站在“蜀汉”和“关羽”个人的立场上。 忠义的化身,悲情的英雄: 很多人对关羽的喜爱,源于他对刘备的“义”,对汉室的“忠”。《三国演义.............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可真够有意思的,也够让人琢磨的。说它明智聪明吧,好像是,毕竟是自己稳坐江山的好机会;说它不明智吧,又好像有点儿得不偿失。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当时的情况,得先捋清楚:首先,咱们得站在孙权的角度想。那时候,刘备在蜀汉那边,关羽呢,坐镇荆州,这可不是个善茬。荆州地理位置有多重要,这大家.............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桩陈年旧事,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也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它,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看看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形,才能更公正地去打量孙权这一下手。咱们得先说说,孙权当时是什么样的处境。你知道的,曹操刚刚在赤壁之战后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的实力依旧是三国里最强的。而东吴,.............
  • 回答
    要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和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性质上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探究起来,它们的根源、动机以及所处的背景又存在显著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先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当时,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号,虽然名义上是去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但其内心深处早已觊觎富饶的益州。刘璋此人,能力平庸,性.............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不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历史迷们津津乐道,也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抛开“AI痕迹”,咱们就凭着史书记载和大家的脑洞,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孙权和关羽当时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格局: 孙权(东吴): 坐拥江东,地势险要,人口相对富庶,军事上孙策打下的.............
  • 回答
    要说孙权和吕蒙“背刺”关羽,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让很多人耿耿于怀的事件,尤其是对于关羽的拥趸来说,简直是恨得牙痒痒。但要问大家讨厌他们的原因,是不是真的仅仅因为从吴国的立场看,觉得他们“没有大局观”,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片面,需要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纯粹从“吴国”的利益最大化这个角度来看,.............
  • 回答
    这几个问题连起来看,确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们都涉及到古代战争中非常关键的“背叛”和“情报”环节,而且发生的时代跨度也很大。咱们一个一个来捋一捋,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当咱们俩在这儿闲聊历史了。先说智伯水攻晋阳和韩魏背叛的事儿。这个事儿发生在战国初期,大概是公元前453年左右。当时啊,晋国被三家卿大夫——.............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讨厌孙权背刺”这种说法,并非指向一个单一明确的立场,而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受众群体,以及他们基于自身关注点和价值判断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和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1. 传统史学与正统观念的立场(“兴复汉室”派):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一个立场。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认同 “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而这类评判往往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将刘备和孙权的行为放到一起比较,哪个“更恶劣”,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事件的背景、动机、手段以及造成的后果,并尝试站在不同的道德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背刺”的定义。在三国语境下,“背刺”通常指的是一方对另一方.............
  • 回答
    要判断刘备“背刺”刘璋和孙权“背刺”刘备,谁更“无耻”,这实在是个极具争议且颇为棘手的问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而且“无耻”二字又带有强烈的道德判断色彩,容易因立场和解读角度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事实出发,细致地梳理一番,看看谁的行为更令人侧目。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说起孙权和关羽之间的那点事儿,很多人脑子里最先浮现的就是“孙权背刺关羽”,这似乎成了一个深入人心的梗。但如果深究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更像是双方在那个乱世中,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得不进行的博弈。要说“背刺”,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深入地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如果孙尚香真的怀孕了,吴国在对蜀汉的态度上,是否还会像历史上那样进行“背刺”,这确实需要好好掰扯一下。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孙尚香怀孕这件事本身,放在当时那个环境里有多重分量。孙尚香是孙权唯一的亲妹妹,孙吴政权的实.............
  • 回答
    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孙权杀死关羽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关羽发动北伐,威胁荆州: 在刘备于汉中称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之战。他围攻.............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要说孙权晚年为啥不像年轻时那么精明,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里面门道多着呢。人到了一定年纪,精力、心态、处境,哪一样不跟着变?孙权这皇帝也一样,不能总拿年轻时候那股子虎劲儿,要求他跟几十年前一模一样。首先,你得看孙权这辈子活了多久。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接班,那时候是“虎父无犬子”,上面有周瑜、鲁肃、吕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