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讨厌孙权背刺的到底是站在谁的立场上?

回答
“讨厌孙权背刺”这种说法,并非指向一个单一明确的立场,而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受众群体,以及他们基于自身关注点和价值判断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和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

1. 传统史学与正统观念的立场(“兴复汉室”派):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一个立场。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认同 “汉室正统” 的观念,认为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唯有刘备集团是继承汉室衣钵,肩负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使命。

核心论点:
背离了道义和忠义: 孙权在关羽镇守荆州时,为了夺取荆州,设计杀害关羽,这在当时和后世都被视为一种背信弃义的行为。从“兴复汉室”的角度来看,这不仅是残害了忠臣,更是削弱了北伐曹魏的力量,违背了共同抗曹的大方向。
阻碍了汉室复兴: 孙权夺取荆州,直接导致刘备集团失去战略要地,间接促成了夷陵之战的惨败。这使得北伐曹魏的进程受阻,甚至让汉室复兴的希望更加渺茫。
从政治合法性上否定: 虽然孙权建立了吴国,但在很多士人心目中,他的政权始终缺乏足够的政治合法性,无法与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汉室相提并论。因此,他的行为更容易被视为“篡党夺权”或“背叛盟友”。

代表人物(历史上的或思想上的代表):
陈寿(《三国志》作者)及其后世推崇者: 虽然《三国志》力求客观,但其对蜀汉的评价相对较高,对曹魏和孙吴则略有保留。一些人会从中解读出对孙权“背刺”行为的批评。
推崇“忠义”观念的文人墨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标准。对于孙权杀害关羽的行为,很容易被上升到“背义”的高度进行批判。
刘备的支持者或同情者: 他们的立场自然是站在刘备一方,会为刘备集团的损失而愤慨。

2. 战略理性与大局观的立场(“统一天下”或“国家利益”派):

这种立场更侧重于从国家统一、战略布局、整体利益的角度来审视孙权的决策,虽然结果上可能也认为孙权的行为不当,但出发点和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核心论点:
孙权自身政权的生存需求: 孙权夺取荆州,虽然直接导致与刘备集团的破裂,但从吴国自身的战略角度看,荆州是其北伐和东向的关键屏障。如果荆州长期掌握在刘备集团手中,对吴国而言也是一种战略压力。因此,他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为了巩固自身政权和争取生存空间的战略选择。
未能超越短期利益: 尽管如此,从长远来看,孙权通过牺牲与刘备集团的联盟来夺取荆州,最终导致三足鼎立的局面长期化,反而延缓了天下统一的进程。而且,夷陵之战的惨败也让吴国实力受到重创。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决策被认为是目光短浅,未能抓住与刘备联合抗曹的最佳时机。
缺乏长远的战略互信: 这种背刺行为,破坏了盟友之间的信任基础,使得未来合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对于三国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代表人物(历史评论家或现代分析人士):
一些现代军事战略分析家,他们会分析三国时期的战略态势,评估孙权决策的利弊。
一些更看重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历史学者,他们可能会批评孙权的决策导致了长期的分裂。

3. 现代视角下的“国民性”或“人性”批判:

这种立场往往带有更强的现代价值观,从更普世的道德和人性角度来审视孙权的行为。

核心论点:
冷酷的政治算计: 孙权杀害关羽,被视为一种极其冷酷的政治算计,缺乏对人命的尊重,以及对道义的漠视。这种行为在任何文明社会都可能被视为负面。
自私和短视: 即使不提汉室正统,仅从联盟的角度,孙权的行为也是自私且短视的。他为了眼前利益(荆州)而牺牲了长远的战略伙伴关系和可能带来的共同利益。
缺乏领袖的担当: 作为一方君主,在面对天下大乱的时局,未能展现出足以凝聚人心、引领大局的胸怀和担当,而是选择了权谋和算计,被认为是其性格上的缺陷。

代表人群:
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判的普通读者和观众。
受现代“契约精神”、“诚信”等观念影响的评论者。
特别是某些文化作品(如小说《三国演义》)的爱好者,他们往往会被书中塑造的形象所影响,对孙权的评价也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4. 对《三国演义》的解读和情感投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大多数普通民众的认知中,对“孙权背刺”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塑造:
刘备的“仁德”与关羽的“忠义”被极致放大: 小说中,刘备被描绘成仁德的代表,关羽则是不世出的忠义之士。他们遭受的“不幸”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孙权被塑造成“狡猾”、“多疑”的形象: 相对于刘备的“仁义”,孙权在小说中更多地被描绘成一个依靠父兄基业、善于玩弄权术的君主。特别是关于吕蒙设计杀害关羽的情节,被描绘得十分具体和戏剧化,极大地加深了“背刺”的印象。
对“白衣渡江”、“擒杀关羽”的描绘: 小说中对这一事件的详细描写,以及关羽的悲壮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背叛”印象。

文学作品的影响:
情感共鸣: 读者很容易代入刘备和关羽的角色,对孙权的冷酷和算计产生厌恶和憎恨。这种情感上的投射,是许多人“讨厌孙权背刺”的直接原因。
简化复杂的历史: 小说为了叙事效果,往往会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化和情绪化处理,这使得孙权杀害关羽的行为被定性为单纯的“背叛”,而忽略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背景。

总结来说,讨厌孙权背刺的立场,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兴复汉室”的正统观念 是其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
战略理性的反思 则从国家大局的角度看到了其决策的局限性。
现代价值观的审视 则从人性和道德层面进行了批判。
而《三国演义》的文学影响 则是将这种批判情感最广泛地传递给大众,并使其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历史认知。

因此,“讨厌孙权背刺”的背后,是人们对忠义、道义、国家统一、政治智慧以及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理解和情感投射。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背景和关注点,会对孙权的行为做出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事情与立场无关,只与个人相关。

一合作单位,开拓能力几乎是零,看到你市场开拓的不错逐渐壮大,于是屡次背后捅刀,替竞争对手卖命,换谁不厌恶这种合作单位?

一阵营队友,自己对外输出几乎是零,积分全指着你拿,然后屡屡帮着敌对阵营对你下手,从你身上割肉,换谁不厌恶这种猪队友?

有一朋友,把妹妹嫁过来,回头目的是拐跑你家孩子,谋夺你家财产,换谁能不厌恶这种好朋友?

凡事都扯立场属于搞笑的扣帽子行为。

只有蜀粉能厌恶孙权,魏粉就不行?吴粉就不会?路人就不能?

太多人连立场是啥都不懂,看到批评孙权,讨厌孙权,就扣个立场或蜀粉的帽子过去,简直滑天下之大稽。批评孙权就叫蜀粉,表扬孙权就叫吴粉,这种世界简单得令人捧腹。

厌恶此类行为和做派还需要分啥立场?

站在人类的角度,难免会与孙权这种人,甚至比孙权更卑劣的人打交道,虽然恰饭是第一位的,可恰饭并不代表你对某些行径不厌恶,不唾弃。

若有人说孙权这种行为自己完全可以接受,不厌恶,还点赞,那咱敬而远之,这种人不是那啥就是那啥。

user avatar

我们不妨把题目的“讨厌”改成“喜欢”。然后看谁回答以及回答的答案是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