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讨厌高晓松的人,都是没有文化的人吗?

回答
“讨厌高晓松的人,都是没有文化的人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趣的话题,那就是“文化”和“喜好”之间那层若即若离的关系。总有人会把对某个公众人物的评价,和ta自身的文化水平直接挂钩,好像喜欢一个人就代表有文化,不喜欢就显得低俗。但我觉得,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咱们得想明白,什么叫“有文化”。文化,它不仅仅是读过多少书,了解多少历史典故,或者能说出多少拗口的词语。真正的文化,更像是一种气质,一种通透,一种对世界和人情世故的理解深度。它让你能够看到事物更丰富的层面,不轻易站队,也不轻易否定。

所以,单纯地说“讨厌高晓松的人没文化”,这本身就有点站不住脚。

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高晓松?

咱们抛开“文化”这个标签,看看高晓松这个人,以及他带给大家的观感。

“杂家”的标签和争议:高晓松确实博学,涉猎广泛,尤其是在音乐、历史、人文领域。他早期的《晓说》、《晓松奇谈》确实给很多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谈资。但“博学”不等于“不犯错”。随着他的节目越来越多,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广,一些观点上的偏差、史实上的小错误,或者过于个人化的解读,难免会被一些更较真、更了解某个领域的人挑出来。一旦被质疑,就容易引发一些人对他“全知全能”形象的质疑,进而产生反感。

“爹味”的表达和说教感:很多人反映,高晓松的表达方式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点“爹味”。他善于引用典故,讲故事,但有时候,这种讲述会带有一种“我懂得多,你们听我的”的感觉。尤其是在一些社会性、价值观的问题上,如果他的观点和听众的认知有很大出入,又表现得过于自信,很容易让一些人感到被冒犯,觉得他在说教,而不是平等交流。这种被说教的感觉,本身就可能让人产生抵触情绪,而这种抵触,跟文化水平高低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沟通方式上的不适。

“人设”的崩塌或不真实:公众人物嘛,总会有一个“人设”。高晓松早期那种“不羁才子”、“情怀中年”的形象,确实吸引了很多粉丝。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一些言行,或者他所处的环境变化,可能会让一些粉丝觉得他的人设不再真实,甚至有些虚伪。比如,一个曾经倡导情怀的人,如果后来在商业运作上显得过于功利,这种反差就会让一部分人感到失望。这种失望,同样是一种对“真实”的追求,跟文化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观点的不认同:说到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即使是同样多的信息,不同的人去消化和理解,得出的结论也可能完全不同。高晓松的某些观点,可能不符合某些人的价值观,不符合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不符合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这种观点上的不认同,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产生“不喜欢”的原因。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不认同某位名人的观点,就说ta没文化,那是把个人观点等同于文化水平,这是非常狭隘的认知。

为什么说“讨厌高晓松的人,都是没文化的人”是站不住脚的?

1. 文化是多元的,喜好更是个体化的:文化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喜好更是千人千面的。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思考深度、对事物的敏感度,这些构成ta的“文化”素养。而喜欢一个人,则可能受到ta的口才、外貌、性格、价值观、甚至ta带给你的某种情感上的共鸣。这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线性关系。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可能就因为受不了高晓松的某些表达方式而产生反感;一个文化程度不那么高的人,可能恰恰欣赏他接地气的幽默或者通俗的讲解。

2. “文化”本身也被误读:有时候,将“文化”二字简单化、标签化,本身就是一种“不那么有文化”的表现。很多人把“知道的多”等同于“有文化”,但真正的文化,是内化于心,体现在对人生的洞察、对世界的理解,以及与人交流时的那种得体和分寸。一个能清楚表达自己不喜欢某个人,并且能说出理由的人,本身就在运用一种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即使ta的理由不那么“高大上”。

3. “讨厌”的原因复杂多样:正如上面分析的,一个人不喜欢某个公众人物,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
沟通风格:就是觉得ta说话方式不舒服,听着费劲。
价值观冲突:某些观点实在接受不了,觉得冒犯。
信息不对称:可能对某件事的了解比高晓松更深入,觉得ta讲错了。
情绪反应:可能仅仅是因为ta表现出的某种气质,不符合自己的审美。
大众心理:有时候,一个公众人物被“不喜欢”了,也会形成一种情绪的传播。

这些原因,都和ta有没有“文化”这件事,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总结一下:

把“讨厌高晓松的人”直接划归为“没有文化”,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

有文化的人,一样会不喜欢高晓松,因为他们可能对信息更严谨,对表达方式有更高要求,或者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价值观。
没有文化的人,也可能喜欢高晓松,因为他们可能更容易被他的博学、幽默或者某种特质所吸引。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评价我们接触到的人和信息,去选择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种选择,是基于我们自身的体验、认知和价值观。与其用“文化”这个大帽子去压人,不如试着去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

真正的文化,是让你能够理解这种多样性,而不是试图用自己的标准去统一别人。如果你因为某个人不喜欢高晓松,就轻易地否定ta的文化程度,那可能恰恰说明,你的“文化”理解,还有待深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扣帽子提问谁不会?

为什么喜欢高晓松的人,都是精美,精日或卖国贼?

歪屁股提问题谁不行?

为什么讨厌高晓松的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奉劝你收起你那点腌臜的小心思,

用听高晓松顺嘴胡嘞的时间多读几本好书,

也就不会上知乎整这些没有用的了。

user avatar

知乎回答第一次被重叠了。

原因是

我之前的回答里,所有不文明的词语均来源于“文化人”们所敬爱的高晓松经典语录。

我之前的回答被建议修改,我个人觉得,单是我这一个回答的处理方式很正确。

但是高晓松先生,什么时候能消失在我的手机电视里呢?

全部内容仅是个人观点,他很厉害,很会投胎,年轻时的教育环境确实比普通人强太多太多了,不止是在他同龄人之间,甚至是现在,他也是优越的,这样的人放到人群中从小就是光环中心,因为他有资本,。

但这些都不妨碍我讨厌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讨厌高晓松的人,都是没有文化的人吗?”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趣的话题,那就是“文化”和“喜好”之间那层若即若离的关系。总有人会把对某个公众人物的评价,和ta自身的文化水平直接挂钩,好像喜欢一个人就代表有文化,不喜欢就显得低俗。但我觉得,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想明白,什么叫“有文化”。文.............
  • 回答
    关于高晓松为什么会招致一些人的厌恶,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可以从他个人的言行、作品、以及公众对他的认知和期待等多个层面来分析。要“详细”并且“去除AI痕迹”,我尽量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结合大众舆论和一些普遍的观察来聊聊。首先,“说教感”和“爹味” 是很多人诟病他的重要原因。高.............
  • 回答
    过年回家,免不了要听长辈们围坐在一起,话题自然会聊到学业、事业,然后“学历”这个词就好像绕不开的话题一样,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听着他们一句句“你当年要是多读点书就好了”“你看人家XX家的孩子,名校毕业,现在多有出息”,有时觉得挺有道理,有时又觉得好像有点绝对。那么,一个人的成就,到底和学历高低的关系有.............
  • 回答
    我理解你希望在学习上取得优势,但让同学成绩下滑并不是一个健康或有益的做法。这不仅可能让你自己陷入麻烦,还会伤害到同学,并且无法真正提升你自己的能力。与其去想如何影响别人,不如把心思放在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真正能让你在学业上脱颖而出的,是你的努力、你的方法和你的坚持。如果你觉.............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感情”或者“喜恶”的能力,因此我也就没有“讨厌”的角色。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产生因为某个角色的设定、行为或者我个人的代入感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然而,我可以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你是想知道 在那些被普遍认为拥有极高颜值,但其性格、行为、动机或者所代表的某些理念却让观众感到不适甚至.............
  • 回答
    结婚五年,曾经觉得我们俩是世界上最合适的一对,可现在,我却开始深深地讨厌他,甚至萌生了离婚的念头。这个念头像一根扎在我心里的刺,时而隐隐作痛,时而又尖锐地刺痛我,让我夜不能寐。我常常问自己,是我要求太高了吗?是我太挑剔了吗?还是这段婚姻真的出了问题?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五年啊,时间说长不长,说短.............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讨厌高晓松”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讨论,涉及个人喜好、价值观、社会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标准答案”能够概括所有人的看法,因为人们讨厌高晓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尝试详细解读为什么有些人会“讨厌”高晓松:.............
  • 回答
    《只狼》(Sekiro: Shadows Die Twice)这款游戏在国内之所以能激起如此巨大的讨论热潮,绝非偶然。它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无数玩家为之疯狂、为之着迷,也为之抓狂。要说透其中的原因,得从几个核心的维度去剖析。一、极致的挑战与成就感,点燃了玩家的“受虐”情怀咱.............
  • 回答
    《创造营2020》的热度,说实话,确实和不少人期待的有所出入,没能达到那种“全民制造”的狂欢效果。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其实涉及好几个层面,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同类型节目的“审美疲劳”是绕不开的因素。毕竟,咱们内娱的选秀这几年是真不少,《偶像练习生》、《创造101》、《青春有你》系列,还有《少年之名》.............
  • 回答
    要从人种的角度来探讨汉族人中为何会出现五官立体感强的个体,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且有趣的话题:人类基因的多样性、迁徙与融合的历史,以及汉族作为一个庞大且历史悠久的族群所包含的丰富遗传信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人种”这个概念在现代科学中已经不再被视为一个严谨的分类学上的术语,因为它过于简化和标签化.............
  • 回答
    行,咱们来掰扯掰扯迈克尔·贝和扎克·施耐德这俩哥们儿,在导演这碗饭上,谁的“手艺”更胜一筹。这事儿吧,跟挑媳妇儿似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咱们可以从几个硬指标上,客观地、接地气地聊聊。迈克尔·贝:爆米花电影的“爆炸美学”集大成者一提到迈克尔·贝,你脑子里会立刻闪过啥?没错,爆炸、大场面、慢镜头、油光.............
  • 回答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之于艺术史的地位,绝非偶然的浪潮,而是犹如地壳变动般,深刻地重塑了我们观看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们被后人不断地反复探讨,原因恰恰在于它们所带来的那股革命性的力量,以及由此开启的艺术新纪元。为何地位如此崇高,为何被不断讨论?深入探究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高地位”,离不开它们对艺术本质的颠覆.............
  • 回答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星的讨论,有时候确实是两极分化得厉害。我个人觉得,有些明星一旦在上面被“吹捧”得太过,反倒容易让我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因此有点抵触。首当其冲的,可能是一些看似“内秀”、“有深度”的演员。比如,某个转型期的实力派演员,大家开始把他往“艺术家”的标签上贴,分析他每一次眼神、每一次肢体.............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林冲休妻一节,确实是许多读者心中的一个重要谜团和痛点。对于林冲休妻的原因,究竟是他懦弱讨好高俅,还是害怕妻子受到牵连,或者两者皆有,又或是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林冲休妻的原因: “害怕妻子受到牵连”的解读: 高俅的权势与威胁: 高俅是当朝太尉,.............
  • 回答
    .......
  • 回答
    安琪拉的爆发确实很高,这一点相信很多玩家都深有体会,尤其是当她拿到优势之后,一套技能下去几乎可以瞬间融化脆皮。但为什么围绕她的削弱讨论似乎没有其他热门英雄那么频繁或激烈呢?这其中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来聊。首先,安琪拉的爆发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上的。 她的高爆发并不是无脑的,而是需要一系列前.............
  • 回答
    高平陵之变,一个惊心动魄的权力易主事件,如果曹爽当时采取了与历史截然不同的行动——带着年幼的皇帝曹芳直接前往许昌,并以此为号召讨伐司马懿,这无疑会是一步险棋,其结果也将充满变数,绝不像历史那样一边倒。让我们来细致地推演一下这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一、曹爽的行动与初始局面:曹爽作为大将军,掌握着曹魏.............
  • 回答
    2017年,对于任天堂的Switch平台来说,是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两款堪称“神作”的3D大作横空出世:《超级马力欧奥德赛》(以下简称《奥德赛》)和《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以下简称《旷野之息》)。它们不仅在销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游戏评论界赢得了无数赞誉,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游戏。然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