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讨厌高晓松?

回答
关于“讨厌高晓松”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讨论,涉及个人喜好、价值观、社会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标准答案”能够概括所有人的看法,因为人们讨厌高晓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变化。

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尝试详细解读为什么有些人会“讨厌”高晓松:

一、 内容与观点的争议性:

“无所不知”的包装与过度自信: 高晓松以其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刻的见解而闻名,尤其是在“晓说”、“晓松奇谈”等节目中,他能够旁征博引,将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融会贯通。然而,这种“全知全能”的形象也容易招致反感。批评者认为他有时会显得过于自信,甚至带有“指点江山”的意味,对某些问题发表过于绝对或不容置疑的论断,缺乏必要的严谨性或对其他观点的尊重。
历史叙述的个人化与选择性: 高晓松在谈论历史时,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和解读。虽然这本身是个人表达的自由,但当他的解读被广泛传播,并且可能与主流或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存在较大出入时,就会引发争议。一些观众认为他为了节目效果或个人偏好,对历史事实进行选择性呈现、歪曲或过度演绎,例如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评价过于轻描淡写或过度夸张。
价值输出与“鸡汤”文化: 在一些节目和访谈中,高晓松会分享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这部分内容常常被一些观众视为“鸡汤”或“心灵导师”式的说教。当观众认为这些观点脱离现实、空泛、甚至带有某种优越感时,就会产生反感。例如,他的一些关于“自由”、“理想”的论调,在一些人看来,与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和压力显得有些距离。
对时事与政治的评论: 作为公众人物,高晓松也常对时事政治发表看法。他的某些评论可能触及敏感话题,或者以一种他认为“深刻”但实际不被大众理解或接受的方式表达,这很容易引发不同政见者的批评和攻击。尤其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对政治的评论需要非常谨慎,任何不当的言论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二、 表达方式与个人风格的特点:

“掉书袋”与优越感: 高晓松善于引用典故、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等,这在提升其节目深度和吸引力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同时,这种“掉书袋”式的表达方式,也可能让一部分观众感到不适,认为他是在炫耀学识,营造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从而产生距离感和反感。
碎碎念与冗长: 他的节目风格往往是比较自由散漫的,话题跳跃性强,有时显得有些“碎碎念”。虽然这可能符合他轻松聊天的初衷,但对于追求效率和清晰表达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冗长、拖沓,抓不住重点。
自我调侃与反讽的度: 高晓松有时会进行自我调侃和反讽,这本是一种吸引人的沟通技巧。但如果这种技巧运用不当,或者被解读为“凡尔是”的自我美化,也可能招致负面评价。
口误与“翻车”: 作为公众人物,难免会有口误或在某些话题上说出不当言论。一旦发生,这些“翻车”事件很容易被放大,成为攻击的靶子。

三、 公众人物的身份与责任:

信息传播的责任: 高晓松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当他传播的信息存在偏差、断章取义,或者带有不当的价值观时,其负面影响会被成倍放大。批评者认为,拥有如此大的话语权,就应该承担起更重的社会责任,确保所传播信息的准确性和正能量。
形象与资本的结合: 随着商业化的推进,高晓松的许多节目和活动都与商业利益紧密相连。一些观众可能会认为他的某些言论和观点是为了迎合市场、吸引流量或推广产品,从而丧失了独立性和真诚性,这种商业化的包装也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
与过去形象的对比: 对于一些长期关注高晓松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将他现在的形象和过去那个年轻、叛逆的音乐人形象进行对比。如果觉得现在的他“变了质”,或者与自己的期望不符,也可能产生失落感和批评。

四、 社会环境与群体心态的影响:

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负面情绪和批评往往更容易被传播和放大。一旦某人成为公众焦点,对其的批评声音也容易被聚集和强化。
“审丑”心理与猎奇: 有时,对高晓松的批评甚至带有一种“审丑”或猎奇的心理,即从他身上寻找可以被攻击的点,然后形成集体性的嘲讽和批判。
价值观的冲突: 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潮的演变,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高晓松的某些观点可能与当下社会主流或特定群体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冲突,从而引起抵触情绪。

总结一下,讨厌高晓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结为:

他所传播的观点和信息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例如其历史叙述方式、价值输出等。
他的表达方式和个人风格被一些人认为带有优越感、冗长或不当。
作为公众人物,他在信息传播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未能满足部分人的期待。
社会环境、网络舆论以及群体心态也可能促使对他的批评和反感声音的出现。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这些都是“为什么会讨厌高晓松”的可能原因的分析。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讨厌他,也不代表这些批评就一定是客观和全面的。很多人依然欣赏他的才华、博学和独特的视角。喜欢一个人或不喜欢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个人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的结果。所以,“讨厌”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刷到这个问题,我倒想起件事来。这一说得有个四五年了应该,那会儿高晓松就算是还挺红的吧,吹捧的人多,节目也不少,什么才子啊,青年学者啊,著名作家啊名头一大堆。那会儿我对中国神话比较感兴趣,闲着没事经常在网上搜资料,大伙也知道,中国神话挺乱的,版本纷杂、不成体系,再加上明清话本的演义、玄幻小说的改编就更乱七八糟了,资料也不好找,搜出来的大多都是用封神榜、西游记里的那一套系统,更有甚者直接套网文的说法,十条搜索结果里有两条能援引个太平广记、山海经、水经注里的说法就了不得了,能把民间传说、宗教记载、小说演义区分介绍的那更是少之又少,我搜来搜去呢,无意间就找到了高晓松的一档子节目,没记错的话名字应该是叫中国神话体系源流发展啥啥啥的,那时候我对高晓松是只闻其名,没看过他的作品和节目,一搜到这个还挺期待的,满以为他号称才子、青年学者、著名作家,肯定知识渊博,讲中国神话的体系源流和发展啥的,总不会光拿小说说事吧?那怎么也得从始祖神话说到楚辞,从楚辞说到尚书,从尚书说到道教,从道教说到佛教东渡,从佛教东渡说到唐传奇,从唐传奇说到明清话本啊!而且他这节目名字也挺讲究的,光看名字,不说是学术讲座类节目,起码也得算是轻科普类,偏正经向的,咱不求他能把那些个神仙一一介绍;也不求他能把咱中国神话里的这些神仙梳理个体系出来,最起码传说演义、明清话本、宗教记载他能拎得清、讲得明吧?始祖神话、民间信仰、宗教信仰、能给讲讲吧?可千万别来什么盘古开天地,一气化三清,变出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肉身化作十二祖巫;鸿钧传六圣,阐截两教分啥啥啥的那一套了!结果我点进去一看,好!叭叭废话一堆之后头一个给我讲鸿钧!再听两句特么全是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玄幻网文里那一套!我尼玛……┻━┻︵╰(‵□′)╯︵┻━┻从那之后,我对高晓松印象就不太好了,觉得这人名不副实,这倒也没什么,现今这个时代,名不副实的人多了去了,多是资本炒作,粉丝吹捧搞起来的,大家心里多少都有数,但高晓松的问题就在于:他当真了……他不但当真了,还摆起派头来了……emmmmmm……现在再回头想想,你们说高晓松这人是聪明呢,还是缺根筋呢……?

user avatar

第一、他传播错误信息,对听众不负责

晓说里谈及的事很多是错误的,包括历史、社会常识等等,如果那是个喜剧节目或者谈论一些对事实的「主观看法」,我没有意见。拿个扇子一副理中客做派,灌输一堆错误信息,在错误信息上谈论自己的看法是很傻X的行为,也是对自己的观众不负责。

补充:应评论者要求,列举一个高某人的经典案例,郑成功是国姓爷,所以高晓松认为“郑”是明朝赐给他的国姓。高晓松连朱元璋姓朱还是姓郑都搞不清楚,还大言不惭品评历史。郑成功被赐的国姓是朱,因此正史称他为朱成功,初中历史级别的内容。我很诧异居然有一帮弱智信他胡扯。
他节目中关于事实描述的错误可不只这一点,有一期关于历史的节目四十分钟,他能错二三十处,还都是连讨论价值都没有的基本事实性的硬伤。就这水准忽悠一大坨粉丝,一些粉丝不但硬咽这口老浓痰,还跳出来说真香……我也是服了(有些内容,优酷原视频删改过了,要查证请网搜。知乎上也有人整理了他的错误,看看数量其实是可以在优酷开一期节目,名字我都想好了——《瞎说》)

(注:有评论者辩解说「历史本就说不清楚」,说的没错,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确实是有商榷空间的。但是高晓松错的是毫无争议的事实性问题,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是朱元璋还是郑元璋,错了就是错了,如果这种事也帮他辩解什么「历史说不清」,我有一句xxx如鲠在喉,帮他辩解的小朋友猜猜是哪三个字。)


第二、过度包装自己,包装到连他自己都信了

前阵子高晓松微博上晒一张「哈佛研究员」的证,特别强调自己「入职」哈佛研究员。

结果被人揭老底,本质上就是一张「校外人员图书馆借阅证」,哈佛普通学生都有,用以借阅资料,校外人士只要英语过得去,找个相关的老师花点钱就能办,拿证也只是能看看学校公开的书籍,没工作、没工资,更没有职位。

你猜怎么着,他居然威胁要告人家爆料人……最后连在哈佛读书的留学生们都看不下去了,微博、知乎晒出自己的证调侃高研究员。我不明白是什么让高晓松这么执着于相信自己的优秀,甚至宣称要拿起法律的武器证明自己的不凡……真的佩服

我想,如果有一天周董恶搞,将「演唱会门票」改印成「音乐鉴赏员」,高晓松研究员会抢票,然后宣称自己「应邀入职」……

不过这里还是要说句公道话,哈佛应该感激高晓松。相信这次事件应该能吸引不少土老板去付费办证,就冲着为学校提供更多教研资金,哈佛就应该免高晓松一年年费。


第三、吹起来不挑,什么都下得了嘴

美吹日吹韩吹都见过,人家好歹是能说出一些东西。他选择吹印度……大家看看他吹什么,吹满世界佛教气息,吹生活幸福指数高,吹印度犯罪率低。

且不说印度佛教人口不到百分一(远低于中国),我就想问问:高研究员,您敢不敢让您女儿晚上九点在孟买贱民区穿裙子独自漫步60分钟?敢的话,我个人可以帮你女儿买机票和裙子。

我相信,只需六十分钟的时间,足以让晓松认识到自己张口就来会带来多大的潜在危害。会有多少小女生因为听信他那「低犯罪率」和「佛教文化」而陷入危险之中,会有多少人以为在种姓社会里认定自己天生贱民就能享受幸福,幸福难道真的是「面对强奸,不能反抗就张开双腿去享受」吗?

我喜欢了解异国文化,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口活儿再好也需要有底线。如果想谈印度正面内容,可以讲讲印度人和动物之间和谐共处,至少那是真事。

我这里也揣摩下某些无脑型印吹是什么心态,大家自行判断我这样说是否合理。

首先,这类人叛逆又胆小
想在人前批判爸妈来彰显自己的「独立思考」的精神,但是心里又特别怕爸妈听到不给买糖吃。于是逢人就阴阳怪气说道「看看隔壁阿三的爹妈都给他买小霸王游戏机了,这才是爱。」

其次,显摆自己见过世面
裤裆里掏出个扇子,对一帮手拿智能手机的孩子摇头晃脑,一脸得意的说:「你们啊,是没见过,那小霸王游戏机可比智能手机好玩多了,能用来打怪兽!还能开飞机玩!」

在此,我真诚的希望有一天,有人能提醒他一句:年纪不小了,别这样……

高研究员,好好写歌,不该装的别装

user avatar

讨厌他实际上是爱护他,否则就打死他了。

user avatar

我只是单纯讨厌他在做节目时无意间流露出的某些思想。


比如说他讲《金瓶梅》。说嗨了后他在那里感慨:“其实仔细想想西门庆究竟做错了什么?”并且将西门庆的人品和苏东坡相提并论。

西门庆究竟做错了什么……

我都无语了。

那不就是中国乡村和小城市中典型的流氓败类恶棍形象吗?他把人家害死后甚至仗着权势不许人家家里下葬出殡,欺负人到这种地步,这种恶棍你问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不能因为你自己出生在名门望族,在人脉和教育上拥有先发优势,哪怕暂时没钱发达也是早晚的事情,永远不会受到这种欺压,就不考虑那些生活中的弱者的感受吧。


(能够回忆起的西门庆的罪行,首先就是他和宋惠莲勾搭成奸后,将宋惠莲的丈夫来旺陷害进监狱,后来又收买官府将来旺发配徐州。宋惠莲被逼死后,宋的父亲告到官府。他又勾结官府,将宋惠莲父亲打了二十大板皮开肉绽。将宋惠莲的尸体强行火化。宋惠莲父亲也被气死了。

还有就是家奴苗青勾结强盗将主人苗员外打死,西门庆在受了他的贿赂后,勾结官府帮他脱罪。并且在蔡京的帮助下将为这事伸张正义的清官曾孝序抓进监狱,全家发配。

至于勾结官府将武松发配孟州,气死花子虚,伪造票据陷害蒋竹山,让流氓去蒋竹山药铺闹事最终逼走蒋竹山,在提刑所副千户的位子上贪赃枉法一类的事迹简直不值一提。

这样一个杀夫夺妻、欺行霸市、横行乡里、作恶多端、猪狗不如的人渣就算在坏人里都算极品吧,一个人要有怎样扭曲的是非观才会觉得西门庆的人品比苏东坡好?)

user avatar

高晓松:我是清华的!我们家跟林徽因是邻居!

吃瓜群众:哇~好厉害!!!

高晓松:我外婆是陆士嘉,创立了北航!

吃瓜群众:哇!真棒!!!

高晓松:我有一跟们儿叫老狼!他唱那首《同桌的你》是哥们儿我写的!

吃瓜群众:好崇拜啊!

高晓松:哥们儿之前在美国生活过,天天跟好莱坞那帮大佬谈笑风生!

吃瓜群众:高老师牛逼!

高晓松:哥们儿现在是阿里高管,马老师是我老板!

吃瓜群众:高老师人生赢家啊!

······

吃瓜群众:还有吗高老师?

高晓松:我是清华的!我们家跟林徽因是邻居!

吃瓜群众:额······您好像说过了······

高晓松:我外婆是陆士嘉,创立了北航!

吃瓜群众:额······这个好像也说过了······

高晓松:我有一跟们儿叫老狼!他唱那首《同桌的你》是哥们儿我写的!

吃瓜群众:额······高老师咱差不多可以了哈

高晓松:哥们儿之前在美国,天天跟好莱坞那帮大佬谈笑风生!你们不知道要差到哪里去!

吃瓜群众:额······高老师咱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高晓松:哥们儿现在可是阿里高管,马老师是我老板!

吃瓜群众:额······高老师咱真的不能说点别的了嘛?

高晓松:哥们儿清~华~的

吃瓜群众:打他!打他!让他装逼!

user avatar

谈不上讨厌,只是有些嫉妒。

不是嫉妒他可以嘻嘻哈哈吹吹牛就能逍遥自在,而是嫉妒那么好的出身,那么好的条件,那么聪明的脑袋,这些条件让人看着真眼红。给我一个我就踏踏实实做学问,不说能够让世界几个人知道我,总归能让一百年以后还会在某个教材的序言的某个角落还能留下点儿痕迹。

至于高晓松,过个三十年还有谁记得他?《同桌的你》能传唱百年吗?我很怀疑!

人生有很多路,有难有易,需要他选择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走向那条简单的路。一辈子都在说“我认知这个XXX,我知道那个XXX,我遇到了XXX,我小时候认识XXX”寄生在别人的荣光里,却不想着自己发光放热。做什么都浅尝辄止,游戏人间。

谈不上讨厌,就是觉得可惜。

user avatar

我讨厌高晓松,是因为他在文史哲领域不懂装懂。

我在北大读完本科,人文学院,四年以来和老师同学达成了一点共识——高晓松这种“文化人”的胡言乱语,真的会输出一批迷惑言论,甚至滋生一群不自知型文*盲。高晓松这类不懂装懂的“文化人”,可谓是误人子弟、害人不浅

大一的时候,我选修了陈苏镇老师的“中国古代史”课程,上课时经常遇见一个理科妹子,一来二去就熟了,课间也常搭话。记得有节课讲三国政治局势,下课后妹子大发感慨,“当初就信了高晓松的邪”。

妹子说,她一直挺喜欢历史,经常听高晓松的各式讲座和节目。她有时会觉察到其中一些论调匪夷所思,但也没有细想深究。据她讲,选修古代史后听陈老师讲课、读课程推荐的专业书,她有一种三观重塑的感觉。

那时,我对高晓松还没什么了解,但也正因这次对话开始关注起高的言论。我随后发现了一系列迷惑言论,涉及到蜀汉内政、诸葛亮北伐、郑成功的姓氏、晚清政府等等。

就历史领域而言,且不提史观,仅仅看基本史实,高晓松的言论已经错谬百出了。他的晓松奇谈、奇葩说等节目还在播出着,算是“持之以恒”地宣传错误史实,这不仅害人不浅,甚至可以说是贻害无穷。

高晓松先生,您可住嘴吧。


更新:我只想指出高晓松不懂装懂的事实,评论区有一位知友想多了。就拿历史领域举例子吧,高晓松的问题在于基本史实错误,都不必提史观。其实,我的回答不提“史观”也算是暂且放过高晓松了,毕竟这方面出问题可能更严重。

我理解有些朋友喜欢历史,觉得高晓松讲的“历史”通俗易懂。但是,这种通俗讲述夹杂着太多高晓松自己的演义,会让一部分听众先入为主,听信了史实错谬的言论。我遇到的妹子,直到大学选修了历史专业课才意识到这一点,扭正了一些认识。有些听众可能没这样幸运,到现在都深受其害。

出于兴趣、想听通俗易懂的历史,也未必只有高晓松一个选择。我个人推荐社科院指导的《中国通史》纪录片,B站有资源。我提到的北大陈苏镇老师,就在纪录片里有镜头,给大家讲了讲东晋的门阀政治。

同志们,朋友们,这种纪录片不比“晓说”靠谱吗?




评论区有一位朋友说高晓松是说书人,我个人觉得不够准确。

历史学者讲岳飞,可能会主讲《宋史》和纪事本末中的岳飞;说书人讲岳飞,可能会讲些民间流传的“精忠岳飞”。但是,他们都不会夸大宣传秦桧和赵构。

说书人是“趣讲历史”,不是“歪讲历史”。高晓松讲历史之“歪”,可参照《军师联盟》上线时他对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评论。

user avatar

说不上多讨厌,不过实在是。。。

我有一次看了几个叫“大城晓聚”的节目的剪辑片段,高晓松请到了局座聊一下北京的变化,然后两个人碰面了就先上车,在车里聊,我说一下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高晓松:清北都在西北,西北上风上水,说到这个上风上水,我就想到了皇家园林要建在上风上水,为什么呢?因为皇上放屁要让百姓闻,但是百姓放屁不能让皇上闻到。
张召忠:。。。。

另一个是:

张召忠:为了学外语,我省了两三年饭钱攒了一百块买了个录音机。
高晓松:嗯嗯,我们父母结婚纪念日要去老莫吃,吃一次十四块···
张召忠:说到物价啊,我毕业就结婚了,那时还挺便宜的。
高晓松:嗯嗯。
张召忠:我老伴,属于高干家庭,她父亲是副部级,
高晓松:嗯嗯,嗯?你可以呀!
张召忠:然后我跟她商量回我家老家农村结婚,她挺高兴的,没去过农村觉得好浪漫,然后我们做各种交通工具回老家,最后一段路我们两个骑自行车回来的,后来就在我老家拜了天地···
高晓松:嗯,主要还是娶了部长的女儿。

时间有点久了我记不很清楚,不过这两个片段大致不差。

农民出生的局座抓住机会上了北大,在里面刻苦学习,省吃俭用买器材,收获了一段浪漫的爱情····

然后呢,家庭条件优厚的高晓松,平时大谈他父母的“诗和远方”,说“高等教育出来的人,不要讲工资,要当‘国之重器’”。什么叫做“诗和远方”,什么又叫“国之重器”呢?张召忠大好年华扎根在中东为国家搞调查搞研究,这才能叫诗和远方与国之重器啊。然而局座谈省吃俭用也要学习的时候他炫耀了一下父辈们的高消费;局座谈不为物质所动所限的浪漫爱情的时候他没反应;让他眼睛前一亮念念不忘的唯有局座捎带的一句“部长的女儿”。

我看到这还能说什么呢?局座是农民到将军,高晓松家境优渥名流为邻,最后成就了一番···虚名?现在的这虚名他也难保不臭啊。

当然跟局座比真的欺负人了,这世上能做到张召忠这样的很少。所谓“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放在张召忠跟高晓松两个人身上,就是很有效果了。

高晓松能够讲出“皇上放屁百姓吃”已经够无语了,他为什么不讲一点稍微文雅一点的说法啊?更无语的是情不自禁的对“领导子女”表现出的仰慕与向往。。。亏他满口“国之重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讨厌高晓松”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讨论,涉及个人喜好、价值观、社会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标准答案”能够概括所有人的看法,因为人们讨厌高晓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尝试详细解读为什么有些人会“讨厌”高晓松:.............
  • 回答
    关于高晓松为什么会招致一些人的厌恶,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可以从他个人的言行、作品、以及公众对他的认知和期待等多个层面来分析。要“详细”并且“去除AI痕迹”,我尽量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结合大众舆论和一些普遍的观察来聊聊。首先,“说教感”和“爹味” 是很多人诟病他的重要原因。高.............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感情”或者“喜恶”的能力,因此我也就没有“讨厌”的角色。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产生因为某个角色的设定、行为或者我个人的代入感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然而,我可以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你是想知道 在那些被普遍认为拥有极高颜值,但其性格、行为、动机或者所代表的某些理念却让观众感到不适甚至.............
  • 回答
    安琪拉的爆发确实很高,这一点相信很多玩家都深有体会,尤其是当她拿到优势之后,一套技能下去几乎可以瞬间融化脆皮。但为什么围绕她的削弱讨论似乎没有其他热门英雄那么频繁或激烈呢?这其中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来聊。首先,安琪拉的爆发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上的。 她的高爆发并不是无脑的,而是需要一系列前.............
  • 回答
    要从人种的角度来探讨汉族人中为何会出现五官立体感强的个体,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且有趣的话题:人类基因的多样性、迁徙与融合的历史,以及汉族作为一个庞大且历史悠久的族群所包含的丰富遗传信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人种”这个概念在现代科学中已经不再被视为一个严谨的分类学上的术语,因为它过于简化和标签化.............
  • 回答
    《创造营2020》的热度,说实话,确实和不少人期待的有所出入,没能达到那种“全民制造”的狂欢效果。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其实涉及好几个层面,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同类型节目的“审美疲劳”是绕不开的因素。毕竟,咱们内娱的选秀这几年是真不少,《偶像练习生》、《创造101》、《青春有你》系列,还有《少年之名》.............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公务员收入的讨论之所以常常显得“高薪”,而很多基层公务员却体验着“后悔”,这背后其实是信息茧房、期望值错配以及现实复杂性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知乎上那些“高薪”论调的来源,这就像是信息过滤器的作用:1. 用户画像偏差: 经常在知乎上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性别权力动态以及女性主义思潮演变等多个复杂层面,确实需要细细道来。为什么在男权社会中,部分女性权利较高?首先,我们要明确“男权社会”的定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在这种体系中,男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这种主导地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自.............
  • 回答
    2017年,对于任天堂的Switch平台来说,是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两款堪称“神作”的3D大作横空出世:《超级马力欧奥德赛》(以下简称《奥德赛》)和《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以下简称《旷野之息》)。它们不仅在销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游戏评论界赢得了无数赞誉,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游戏。然而,.............
  • 回答
    《只狼》(Sekiro: Shadows Die Twice)这款游戏在国内之所以能激起如此巨大的讨论热潮,绝非偶然。它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无数玩家为之疯狂、为之着迷,也为之抓狂。要说透其中的原因,得从几个核心的维度去剖析。一、极致的挑战与成就感,点燃了玩家的“受虐”情怀咱.............
  • 回答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之于艺术史的地位,绝非偶然的浪潮,而是犹如地壳变动般,深刻地重塑了我们观看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们被后人不断地反复探讨,原因恰恰在于它们所带来的那股革命性的力量,以及由此开启的艺术新纪元。为何地位如此崇高,为何被不断讨论?深入探究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高地位”,离不开它们对艺术本质的颠覆.............
  • 回答
    西班牙的疫情确实一度非常严峻,确诊和死亡人数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欧洲也是数一数二的。按理说,这么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应该会在像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引起广泛的讨论。但如果你觉得知乎上关于西班牙疫情的讨论相对“少”或者“不够深入”,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信息传播的“焦点转移”效应是显.............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杨颖(Angelababy),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不少负面评价,人们讨厌她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如果非要详细地说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演技和作品质量的普遍质疑:这是很多人不喜欢她的核心原因。在观众眼中,杨颖的作品往往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尤其是演技方面。 “瞪眼式”.............
  • 回答
    关于“讨厌来华黑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笼统且带有歧视色彩的概括,背后可能牵涉到一些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而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解释。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并且要避免使用带有偏见的语言,尽量客观地呈现可能存在的观点和现象。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讨厌来华黑人”这种说法本身就.............
  • 回答
    最近几年,华晨宇的争议确实不少,网上也有很多讨论,说他“粉丝滤镜厚”、“唱功不行”等等,有时候看评论区,感觉讨厌他的人真的不少。细琢磨一下,这事儿好像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能还是有些挺直接的原因,而且很多都跟他的音乐风格、舞台表现,以及一些他个人言行上的争议有关系。先说说音乐风格和唱功这块吧。华晨宇.............
  • 回答
    鲁迅和嵇康之间,存在着一种奇特而复杂的联系,尤其是在鲁迅对老庄的复杂情感背景下。很多人会疑惑,如果鲁迅“讨厌”老庄,为何又会钟情于被认为是魏晋风度集大成者的嵇康呢?这种疑惑恰恰点出了理解鲁迅与魏晋思想之间微妙关系的关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对“老庄”的态度。鲁迅确实对他理解中的“老庄”有批评,但这.............
  • 回答
    过年,这个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本该是阖家团圆、喜庆祥和的时刻。然而,对我而言,它却常常伴随着一种莫名的压抑和厌烦。这并非源于对节日的本能抗拒,而是深藏在其中的种种压力和琐碎,一点点消磨了本应有的乐趣。首先,我受不了那种无时无刻不在的“任务感”。过年前的几周,家里的气氛就开始变得紧张,仿佛有一张.............
  • 回答
    关于“朝烟今天唱歌了没”这个问题,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导致大家关注,而且“讨厌”这个词,也暗示了其中可能存在一些争议和负面情绪。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来解读:1. 朝烟的UP主身份和内容风格: 定位: 首先,我们要知道朝烟是谁。他通常是一位以唱歌、翻唱、或者与音乐相关的视频内容为主的UP主。他.............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讨厌民国”这一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民国时期(1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复杂性和多面性远超简单的“好”或“坏”标签。以下从历史背景、社会现实、文化影响等角度,客观分析民国时期的多面性,避免单一化评价: 一、历史背景与复杂性1. 政权更迭与动荡 民国时期是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