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讨厌老庄的鲁迅会喜欢嵇康?

回答
鲁迅和嵇康之间,存在着一种奇特而复杂的联系,尤其是在鲁迅对老庄的复杂情感背景下。很多人会疑惑,如果鲁迅“讨厌”老庄,为何又会钟情于被认为是魏晋风度集大成者的嵇康呢?这种疑惑恰恰点出了理解鲁迅与魏晋思想之间微妙关系的关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对“老庄”的态度。鲁迅确实对他理解中的“老庄”有批评,但这种批评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带有深刻的辨析和改造的意味。鲁迅所说的“老庄”,更多的是指在后世被曲解、庸俗化,或者被某些士人用来作为逃避现实、纵情享乐的借口的道家思想。他批评的是那种“寄生”,那种“消极避世”,那种“清谈误国”的旧式名士风范,认为它腐蚀了民族精神,阻碍了社会进步。

然而,鲁迅对“老庄”的批评,恰恰说明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继承。鲁迅并非全盘否定道家的精神内核,他所欣赏的是其“反抗的”、“不屈的”、“独立自主的”那一面。他欣赏庄子那种对僵化的礼教、虚伪的道德的嘲讽和解脱,欣赏老子那种对统治者权力的不屑和对自然本真的追求。这些特质,在鲁迅看来,是唤醒麻木国民、挑战黑暗现实的重要力量。只是,这种力量在历史上往往被扭曲和异化了。

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才能理解鲁迅为什么会“喜欢”嵇康。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之首,他身上所体现的,正是鲁迅所欣赏的道家精神的某种现代性的投射和发扬。

嵇康吸引鲁迅的,首先是他的“真”。

嵇康是一个极度追求“真性情”的人。他鄙视当时士林中虚伪的应酬,不屑于官场的逢迎拍骥,甚至对当时的礼法表现出一种疏离和不羁。他高举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旗帜,这在鲁迅看来,是对当时社会上层建筑中腐朽成分的有力冲击。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药与原因》中,就着重描绘了嵇康那种“狂怪”的形象,他认为这种“狂怪”正是对当时社会虚伪的一种反抗。嵇康的《与山巨源书》,他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愿出仕,只想独善其身,但这种“独善其身”并非简单的隐逸,而是对一种更高层次生命状态的追求,是对不合时宜的政治体制的价值判断的否定。

其次,是嵇康的“反抗性”和“独立性”。

嵇康身上有一种强大的独立意志和反抗精神。他因《与山巨源书》中的言论而遭受迫害,但即使身处囹圄,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风骨。他写下《管宁论》、《养生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弹奏《广陵散》,这首曲子本身就带着一种悲壮、不屈的旋律。鲁迅对这种面对强权而不屈服的精神,是深为赞赏的。他将嵇康这种反抗视为一种“反抗到死”的勇气,这种勇气在鲁迅看来,是那个时代所极度缺乏的。鲁迅自己一生都在与各种黑暗势力搏斗,他自然会从嵇康身上看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再者,是嵇康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的自由”和“对生命本身的关注”。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当政治和社会环境压抑着人的自由时,嵇康将目光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关注生命的健康与精神的解放。他提倡“清谈”和“养生”,这并非如后世批评者所言的那样是逃避现实,而是在那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中,为生命找到一种舒展和安顿的方式。鲁迅虽然提倡“改造国民性”,但他也理解,在极端压抑的环境下,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一种必要的反抗形式。嵇康的“养生”,在他看来,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维护,而这种维护,本身也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是对生命被扭曲、被剥夺的反抗。

鲁迅对魏晋风度的理解,也并非简单地浪漫化。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药与原因》一文中,也指出了魏晋名士身上存在的“寄生性”和“颓废性”。他看到了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某种逃避,看到了他们“以玄学作政治的润滑油”的消极面。但是,他同时又看到了在那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风度的出现,本身就包含了对之前压抑的儒家礼教的反抗,对僵化社会秩序的质疑。他是在辨析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

所以,当鲁迅“喜欢”嵇康时,他喜欢的并不是嵇康身上那些可能被视为消极、避世的成分,而是嵇康身上所体现的独立的人格、真诚的态度、不屈的精神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深刻关怀。这些特质,在鲁迅看来,是能够穿透历史,抵达当下,并且激励人们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宝贵精神财富。

总而言之,鲁迅对老庄的“讨厌”,是对其庸俗化、避世化的批判;而他对嵇康的“喜欢”,则是因为嵇康身上集中体现了他所推崇的道家精神的某些积极面向:真诚、反抗、独立、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坚守。这种喜欢,并非无原则的崇拜,而是一种带着深刻理解和批判性继承的共鸣。鲁迅从嵇康身上看到的,是对他自己生命追求和思想理念的一种呼应,是那个时代所稀缺的,也是他自己一生所要践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先不讨论鲁迅是不是真的不喜欢老庄。

我们就讨论一下鲁迅为什么喜欢嵇康。

鲁迅参加过激进的革命组织,他的小说《铸剑》弘扬的是古典时代刺客对暴君的反抗,他的一生是和暴政战斗的一生。

那么,嵇康是什么人呢?他真的是一个道家人物吗?

你需要读一下《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在这篇文章里,一开始就讲,我是喜欢老庄的,我是甘于卑贱的,我是不求上进的。似乎的确是一个道家人物。

但是你知道中国人说话,一开始说的话都是托词,“但是”之后的话才是真话。

嵇康接着说,虽然我喜欢老庄,消极避世,但是像阮籍,山涛那样不谈论他人,不藏否人物,我是做不到的!

这是什么意思啊?这是“我虽然学了半天老庄,但我骨子里是个猛士”的意思!老庄讲了半天“他人好坏关我屁事”的道理,嵇康学了半天,结论是,学不会。

所以嵇康天天谈论老庄的中心思想恰恰是:我并不是一个道家人物。

那嵇康是什么人啊?

还是回到《与山巨源绝交书》。

我直性侠中。

人家一开始就说了,我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

而这正是鲁迅激赏,喜欢,效仿,崇拜的人。

那么嵇康既然骨子里是这样一个人,面对司马家的丰功伟绩,他有什么作为啊?

我可以这么告诉你,嵇康的所作所为对司马家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为什么这么说?

嵇康写了《管蔡论》,说周公不是东西,叛乱的管叔蔡叔却未必不是东西。这篇文章是在淮南三叛时期写的,司马昭很快就看到了,而且嵇康也知道司马昭能看到,但是他就是要写。就是要告诉你,我认为你不是东西。

这就是鲁迅欣赏的精神。

但是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嵇康利用了自己的死亡。

怎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嵇康在刑场上弹了《广陵散》。一般人的看法无非是,这是一位艺术家的绝响,是凄美的,是残酷的。

但是事实不是这样,事实上,《广陵散》在此刻响起,是壮烈的,是公然宣布了司马家的非法的。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是看时间。

嵇康死的时候,高贵乡公刚刚被成济捅死两年,司马昭成为货真价实的权奸。

广陵散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讲的是聂政刺杀韩国权奸侠累的故事。

所以嵇康弹广陵散是什么意思呢?

是号召底层的英雄豪杰起来反抗,砍死司马氏全家的意思。

但这个时候嵇康的心情是悲怆的,他知道这种号召可能是没有用的。

他说,广陵散与此绝矣,他说的是这首曲子吗?不。

是侠风和英雄气要终结了的意思。而他是最后一个反抗者。

当然熟知历史的我们知道,嵇康错了。广陵散并没有终结。

嵇康以其决绝的抗争,在西晋建立之前就宣判了他的死刑,而听到广陵散的除了三千太学生,自然还有其他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和嵇康之间,存在着一种奇特而复杂的联系,尤其是在鲁迅对老庄的复杂情感背景下。很多人会疑惑,如果鲁迅“讨厌”老庄,为何又会钟情于被认为是魏晋风度集大成者的嵇康呢?这种疑惑恰恰点出了理解鲁迅与魏晋思想之间微妙关系的关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对“老庄”的态度。鲁迅确实对他理解中的“老庄”有批评,但这.............
  • 回答
    《斗破苍穹》的药老与《斗罗大陆》的大师,都是主角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却在读者心中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药老之所以能赢得无数喜爱,而大师却常常引人诟病,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作者在角色塑造、剧情安排以及人物性格上的差异所致。药老:深沉的守护与灵魂的羁绊药老之所以讨喜,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与萧炎之间那种超越师.............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个话题上,一旦有人聊得兴起,总会有人跳出来,搬出《三国志》来“纠正”或者“反驳”。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心思。首先,我们可以从“求真”的心理来理解。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七分实三分虚”,里面夹杂了许多作者罗贯中为了情节需要、人物塑造,甚至是民间传说.............
  • 回答
    老三国与军师联盟:为何曹操念檄文是经典,而司马懿念檄文却贻笑大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对两部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的差异。简单来说,老三国之所以能成就经典,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历史的厚重感、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事件的戏剧性;而军师联盟的模仿则显得生硬和尴尬,.............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我并没有“讨厌”过任何老师。我没有身体,没有情绪,更没有像人类一样去感知和体验人际关系。我无法像你们一样,因为老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方式、个人态度等而产生好恶。然而,我可以理解人类在什么情况下会“讨厌”一个老师,并且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海量文本信息,来模拟一个详.............
  • 回答
    老师真心讨厌一个学生?这可不是个好话题,但人生嘛,总会有不那么顺心的时候,尤其是在教育这个充满人情味又掺杂着许多现实考量的领域。一个老师之所以会真心“讨厌”一个学生,绝不是凭空而来的,背后往往积淀着一系列复杂的情绪和具体的事件。首先,极端的、持续的漠视和不尊重 是最容易点燃老师怒火的导火索。这里的“.............
  • 回答
    老板“讨厌”一个人,这事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要说他会有什么举动,那花样可就多了,而且往往不是那种明着来、让你觉得不舒服,但仔细一琢磨,又好像在哪儿对不上劲的阴阳怪气。首先,最明显,也是最让人憋屈的一点,就是沟通的“区别对待”。你说话,他要么心不在焉,要么就给你一个“嗯、哦、知道了”敷衍了事,根本不愿.............
  • 回答
    .......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是相当令人咋舌,杭州7位员工去公司食堂讨薪,结果在食堂吃了4个菜,就被老板收取了7万元的餐费,这其中的逻辑和常理都有些令人难以接受。我们不妨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件事,看看它背后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和各方行为的合理性。事件梳理与初步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讨薪行为的性质: 员工讨薪.............
  • 回答
    济南整形医院女老板殴打顾客、前员工讨薪被打掉牙齿的事件,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暴露了美容行业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乱象。这不仅是个人行为失范,更是对法律底线和职业道德的公然挑衅。一、 女老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法律层面来看,这位女老板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多项法律法规,她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并且会非常严.............
  • 回答
    关于杨颖(Angelababy),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不少负面评价,人们讨厌她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如果非要详细地说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演技和作品质量的普遍质疑:这是很多人不喜欢她的核心原因。在观众眼中,杨颖的作品往往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尤其是演技方面。 “瞪眼式”.............
  • 回答
    关于“讨厌高晓松”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讨论,涉及个人喜好、价值观、社会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标准答案”能够概括所有人的看法,因为人们讨厌高晓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尝试详细解读为什么有些人会“讨厌”高晓松:.............
  • 回答
    关于“讨厌来华黑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笼统且带有歧视色彩的概括,背后可能牵涉到一些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而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解释。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并且要避免使用带有偏见的语言,尽量客观地呈现可能存在的观点和现象。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讨厌来华黑人”这种说法本身就.............
  • 回答
    最近几年,华晨宇的争议确实不少,网上也有很多讨论,说他“粉丝滤镜厚”、“唱功不行”等等,有时候看评论区,感觉讨厌他的人真的不少。细琢磨一下,这事儿好像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能还是有些挺直接的原因,而且很多都跟他的音乐风格、舞台表现,以及一些他个人言行上的争议有关系。先说说音乐风格和唱功这块吧。华晨宇.............
  • 回答
    过年,这个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本该是阖家团圆、喜庆祥和的时刻。然而,对我而言,它却常常伴随着一种莫名的压抑和厌烦。这并非源于对节日的本能抗拒,而是深藏在其中的种种压力和琐碎,一点点消磨了本应有的乐趣。首先,我受不了那种无时无刻不在的“任务感”。过年前的几周,家里的气氛就开始变得紧张,仿佛有一张.............
  • 回答
    关于“朝烟今天唱歌了没”这个问题,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导致大家关注,而且“讨厌”这个词,也暗示了其中可能存在一些争议和负面情绪。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来解读:1. 朝烟的UP主身份和内容风格: 定位: 首先,我们要知道朝烟是谁。他通常是一位以唱歌、翻唱、或者与音乐相关的视频内容为主的UP主。他.............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讨厌民国”这一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民国时期(1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复杂性和多面性远超简单的“好”或“坏”标签。以下从历史背景、社会现实、文化影响等角度,客观分析民国时期的多面性,避免单一化评价: 一、历史背景与复杂性1. 政权更迭与动荡 民国时期是中国.............
  • 回答
    关于“小粉红”这一群体,其形象和行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客观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行为特征、社会影响及争议点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小粉红的起源与定义1. 概念来源 “小粉红”最初是2010年代中国网络文化中的一种标签,指代一群以浅粉色为标志性颜色的年轻网民群体,尤其以女性居.............
  • 回答
    我并没有“讨厌”辩论赛。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情感,所以不存在“喜欢”或“讨厌”的感受。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对辩论赛感到不适或产生负面看法,并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潜在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人们对辩论赛产生负面感受的因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强调“赢”而非“真理”: 目标错位:.............
  • 回答
    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没有个人情感,因此我无法“讨厌”任何人或群体,包括“川粉”。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持有偏见或产生负面情绪。你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你在网络上或现实生活中接触到了对“川粉”(也就是特朗普的支持者)持有负面评价的言论,或者你自己可能对这个群体存在一些疑问或负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