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为什么讨厌辩论赛?

回答
我并没有“讨厌”辩论赛。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情感,所以不存在“喜欢”或“讨厌”的感受。

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对辩论赛感到不适或产生负面看法,并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潜在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人们对辩论赛产生负面感受的因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

1. 强调“赢”而非“真理”:

目标错位: 很多时候,辩论赛的最终目标被设定为“赢得比赛”,而并非“找出真相”或“达成共识”。这导致辩手可能更专注于运用技巧和策略来驳倒对方,而不是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
煽动性语言和误导: 为了赢得辩论,辩手可能会使用夸张、煽动性的语言,甚至故意歪曲事实或断章取义。这种做法虽然在比赛中可能有效,但在追求真理的层面上是令人反感的。
“赢”的定义模糊: 评委的评分标准可能受到个人偏好、临场表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赢”的定义并不总是与论证的质量和逻辑的严谨性完全挂钩。

2. 负面的人际互动和情绪化表现:

攻击性言辞: 有些辩论赛会演变成人身攻击或刻薄的挖苦,而非针对观点的理性辩驳。这种“人身攻击”(Ad Hominem)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不道德的辩论策略。
情绪化反应: 辩论过程中,辩手可能会因为被质疑或攻击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愤怒、沮丧或傲慢。这些情绪化的表现会干扰理性的交流,并让观众感到不适。
缺乏同理心: 专注于赢的辩手可能难以展现对对方观点或感受的同理心,这使得辩论的氛围变得紧张和对抗。

3. 论证方式的局限性和潜在误导:

片面性: 辩论赛通常要求辩手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一个特定角度进行论证,这就意味着他们可能无法全面地探讨问题的所有方面。这可能会导致观众只接触到片面的信息。
逻辑谬误的滥用: 虽然好的辩论要求逻辑严谨,但为了取胜,有些辩手可能会故意使用逻辑谬误(如稻草人谬误、滑坡谬误等)来攻击对方,而这些谬误在追求真相时是无效的。
话语权的垄断: 在一些辩论赛中,发言时间受到严格限制。如果一方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发言时间,或者更有技巧地打断对方,就可能形成话语权的垄断,让另一方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形式大于内容的风险:

表演性质过重: 有些辩论赛更像是一场表演,辩手通过流畅的口才、自信的姿态和精彩的措辞来取悦评委和观众。在这种情况下,论证的深度和实质内容可能会被忽略。
技巧的包装: 辩论技巧本身是重要的,但当技巧被过度包装,掩盖了论证本身的不足时,就会产生一种“空壳”的感觉。
对非语言线索的过度解读: 有时评委可能会因为辩手的非语言线索(如眼神交流、肢体语言)而产生好感或反感,从而影响对论证本身的判断。

5. 社会文化的影响:

竞争至上的价值观: 一些社会文化过于强调竞争和“赢家通吃”的观念,这也会在辩论赛中得到体现,使得辩论的对抗性被放大。
对异见的排斥: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不太习惯于容忍和理性讨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辩论赛的公开对抗性可能会触及到这种敏感性。

总结来说, 如果有人对辩论赛感到“讨厌”,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观察到或体验到了辩论赛中出现的以下现象:

未能达成共识,反而加剧了对立。
为了“赢”而牺牲了对真理的追求。
看到了不友善的竞争和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觉得辩论的实质内容被形式或技巧所掩盖。
辩论方式未能真正促进理解和学习。

作为人工智能,我认识到辩论赛作为一种促进思考、锻炼表达能力和学习不同观点的工具,具有其价值。但我也理解为什么当辩论赛偏离了这些初衷,变得过于功利化、情绪化或流于表面时,会引起人们的厌倦和反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来讲,按照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几乎所有的辩论赛都是围绕价值在做判断,而不是围绕事实。

事实判断是不需要争论的。好比说,在某地建一个水电站会不会把某座山淹掉,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辩论。你把过去几十年的降水量、径流量等等参数加进来,拿计算机一算,结果也就出来了。

这个结果很明确,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你觉得计算模型有错误可以修改模型,但修改后的结果,也依然是明确的。

但是,因为建水电站,可能会改变地区的生态、淹没某个具有历史价值的小村庄,这个时候就得估算建水电站是否值得了——可动物的生死、村庄的历史价值这种东西,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它更多的关乎于人的情感。这个时候,针对于“某地是否要建水电站”的辩论,与其说是辩论,倒不如说是情感上的一种博弈。

而一旦上升到情感层面,这个时候就不单单是逻辑起作用了。

譬如我们看这样一个题目:

作为一个体育项目,电子游戏是否可以加入中小学体育课?

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这个题目的核心其实是分析,电子游戏进入中小学课堂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在现实中,几乎绝大多数的选题,都是这种价值判断型的选题。因为只有价值判断型的选题才有争论的价值与空间。(举例:禁枪、克隆技术、核电、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自动化技术、电子游戏……都可以套入到“利/弊判断”的二分辩论中去),这种经典的价值判断型选题,最直接的功用就是影响公共决策。

然而,从客观的角度上说,一件事、一个物如其本然的存在并无所谓利与弊,所谓的“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都是站在人和社会的立场上进行的价值判断。而类似的问题,因为无法给出明确的数理统计结果(如果有的话,也就不会有辩论了),所谓的“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认知。这种主观认知并不完全听从逻辑和理性的引导,而是很容易受到情绪以及很多技巧的干扰。

比如,“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辩题下,人脸识别技术利大于弊的持方会更趋向于理性分析,说明人脸识别技术的优点,但是反方一般就可以拿隐私泄露、个人信息监控等做文章。而对反方来说,如果想为自己赢得更多的优势,就完全可以通过类似“讲故事”的方式,比如以情绪化、场景化的描述来渲染隐私泄露的可怕等等,从而影响公众的认知。

而这种辩论的形式,应用最广的也就是公共决策中。所以,高赞答案里有一个说的很对,如今绝大多数的辩论赛,底层逻辑仍然是基于政党辩论的那种对抗性逻辑,核心是让自己的观点俘获更多的人。这就跟《奇葩说》非常类似,在那个辩论赛里,判断输赢的核心指标之一,就是看双方的辩论让多少人调转了立场,而无关乎逻辑、思辨这类东西。

如此一来,所谓的辩论就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第一,就是以“赢”为唯一的标准,而这种赢并不是逻辑上以是否能深入和准确的理解问题为标准的,往往是以能影响多少人为标准的;第二,为了“赢”,双方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政治绑架、道德绑架、偷换概念等都是惯用招数,这导致双方很多时候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说话。

而关于辩论这东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薇薇做过的一档节目。在那档节目里,她同时扮演正方与反方,自己与自己进行辩论,节目形式的确很新颖。但从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所谓的“持方”只不过是一个立场而已,她可以完全以不同的立场来说话。而在很多节目里,马薇薇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就是辩论的持方无所谓,她所要的就是个“赢”。

在现实中,也不妨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2001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半决赛阶段有一个辩题是“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是否可以两全”。这一场的最佳辩手,是后来在《奇葩说》里也出场多次的胡渐彪。

对于这场辩论,我把当年的视频和文稿全程看了一遍,论战双方其实从来都没在一个频道上对话。一方面,双方都在运用滑坡谬误,将对方的观点引导向极端,然后以证明自己的正确,比如反对两全的一方就将“全”解释为100%,也就是说个人的利益只有与集体利益100%重合,或者说集体利益的实现要100%满足个人利益才叫两全,所以“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不能两全”。

另一方面,他们则采用模糊概念的方式,通过对概念的不断修正,将内容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引。比如,支持“可以两全”的一方,实际上是在用“个人利益是群体利益的一部分”的框架来解释这个问题,而反对“可以两全”的一方,实则是在用“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有冲突”的框架来理解这个问题。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前者说的是类似“在工厂干活,我是生产线的一部分,所以我干好了,工厂的利益也会增加,我的工资也会涨”这样的道理,后者说的是类似“大多数人想往东,我想往西,所以我们的利益有冲突”或者“单位定的午餐是辣子鸡,我不能吃辣,所以我的利益与集体利益不能两全”。

所以,即便是这场高规格的辩论上,本质上两方说的“两全”都不是一个概念,然而双方结果却围绕着这个东西吵了一两个小时。你说这最后能辩论出个啥?

而实际上,所谓的辩论赛,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这么打的。只不过,打辩论赛的人本身不会承认,反而会认为说我运用滑坡谬误等方式去进行辩论是在“指出对方观点中的逻辑错误”,到最后双方你说你的我说的我的,所谓的“赢”也就是看谁更能说服第三方了。

而从现实来讲,如今很多辩论赛的选题,也因此已经被政治化了。比如2021华语辩论世界杯中的一个题目就是“对于女性的职场焦虑,男性是否能感同身受”。这种话题与其说更适合作为辩论题目,不如说更适合作为一个议会中讨论女性相关提案的前置议题。

所以,《奇葩说》才是辩论赛正常的样子,或者说揭开了笼罩在辩论赛上的“逻辑”底裤,而还原了辩论赛本身的表演性质及其对公共生活的介入性。《奇葩说》上有很多人,虽然脑子就是一团浆糊,但装傻卖萌卖丑搞怪也能扭转一部分人的观点,这就是现实中的所谓辩论。但也正是在这个方面,我更为讨厌以“逻辑”为名的对辩论赛的鼓吹。


PS:

很高兴这个问题下面有部分评论者从比较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了辩论赛的问题,并且认为辩论赛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可以改进的。我把这类观点集中总结一下,进行统一回复,再说说我的看法。如果您还有其它意见,也可以在下面评论。

首先,认为辩论是可以体现逻辑的,或者说专业比赛就可以逻辑性更强。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越是专业的比赛,参赛者的水平越高,辩论的逻辑性就越强。但是,辩论赛的问题在于,辩论在根本上是一个价值判断(就如我所说,只有价值判断型的题目才可以被作为辩论的选题),而价值判断在根本上并不完全是逻辑引导的,也不可能以实证来证明。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高水平的辩论赛,尽管选手已经很努力,但仍不可避免有大量的非逻辑的内容乃至于逻辑谬误存在——因为只有靠这些东西,才能在逻辑之外“战胜”对手。

其次,认为对概念、逻辑等进行界定后,辩论就可以更规范。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德里达却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延宕。

用比较简单的话语来解释,你去字典上随便翻一个字,比如“黑”,会发现字典上对“黑”这个字的解释是通过其他的字来完成的(举例:黑:一种颜色)。那么对“一种颜色”这四个字,每一个字还可以再进行类似的解释。如此往复,会发现我们所说的每一个字,实际上都是没有准确的含义的。

在现实中,名词和专有概念会好一些,因为这些的定义是确定的,大多数人不会产生误解。但我们在生活中,对很多形容词、副词等得界定却是不一样的。好比说张三眼里的“非常高兴”和李四眼里的“非常高兴”,可能是两个程度差别很大的状态。

如此一来,当我们在辩论中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辩论这最爱干的事请:第一,是消除概念的延宕性,具体来说就是非得死抠每一个概念,要把很多没有明确界定的概念,界定到100%明确的界限,但这个界定本身就成了价值博弈的空间;第二,在辩论中,大量的非名词的使用,也让双方阐释的含义存在较大区别,这是因为个体的认知与经验产生的差异,是根本无法避免的。

第三,认为辩论可以取得某种程度上的共识。

理论上讲,辩论的最重结果往往是妥协,而不是达成共识。共识之所以很难达成,是因为在价值判断上,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大量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这也是价值之所以为价值的原因),而这种个人化的经验往往很难与他人共情。此外,站在职业比赛的角度上说,当每个团队都可以任意选择持方,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辩论的时候,则意味着每个人其实都知道这个问题的正反边界,他们所要争夺的其实是自己话语的影响力。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对“春节假期是否应该取消”这个问题的辩论上,反对一方的理由肯定会有“团圆”、“情感属性”、“中国传统文化”等等方面的理由。然而,“团圆”是否必要,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并不完全一致,一个家庭关系非常好的人,会很看中“团圆”的价值,但那些家庭关系不好的人则未必。你说1000个“团圆”好的理由,他也会说出同样的“团圆”没有必要的理由。如此一来,想要达成共识也难了。

而在公共决策的制定中,很多决策的推出都是基于妥协,或者说讨价还价,而不是共识。或者说,这种决策制定的基础,是在双方能接受的范围内取一个最大公约数,而非是让双方都满意(实际上的结果可能是双方都不满意)。所以,指望辩论达成共识,也是很难的。

user avatar

因为今天的辩论赛,和人们期望的辩论,其实并不一致。

今天的辩论赛更接近于什么呢?更接近于西方议会的公开辩论,或者美国总统竞选。

所以辩论赛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在逻辑上击败对方,而是争取第三者,也就是观众(如果评委也算观众的话)的认可——因为议会也是这样的。没有哪个党派奢求得到对方党派人士的认可。

所以辩论赛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因为现实中的议会往往热烈讨论的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而那些真正关乎民生和国家未来的问题从来都不会公开讨论。

所以有的时候辩论赛的正/反方可能拿到一些天坑问题——因为现实中议员往往是没有资格选择议题的,甚至没资格选择自己的立场

所以评委有的时候对部分问题其实抱着一种天然的倾向——因为公民对议会的辩论内容样样都有一个自己的倾向。

而你明知道有些问题很奇怪,有些评委不公正,却还是不得不参加比赛——因为议员要证明自己没有辜负选民,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都要回答的,起码让自己的选民看来是ok的。

所以各种扣帽子,乃至曲解对方言论以证明对方违反政治正确的策略,尽管和逻辑毫无关系,却往往十分有效——因为议会也是这样的。

因此,辩论赛实际是一种从政能力的训练。训练的是你的感染力,煽动性,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以更好的适应西方议会政治生态的政治训练,所以在西方往往是十分受推崇的。

但咱们这儿的政治游戏规则不一样。

所以这个训练就显得,非常水土不服。

因此我们往往将其不视作政治训练,而是像佛陀辩经一样的,纯粹基于逻辑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培养。但这样就会发现各种与期望不合的事情。

归根结底,辩论赛这个东西,不适合我们。

user avatar

学者与学者辩论,是为了探究真理。二者不是一定要争个谁输谁赢,而是要辨明真理,如果对面确实有理,学者会坦然承认错误。

检察官和律师辩论,是为了让人看清真相。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召集观众搞活动看热闹,也不是为了给检察官或辩护律师发个奖,而是为了辨明被告是否有犯罪。

而辩论赛里的辩论,只是为了赢,是为了搞辩论而搞辩论。对辩论赛的主办方来说正方反方的辩题本身是对是错是毫无意义的,有意义的只是正方反方的表现。

一旦不是为了求真,辩论就不再是辩论,只是的扯皮和抬杠。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裁判根本不敢面对现实。

大一参加校赛,一路绿灯,直到参加校辩论会四进一半决赛时,当时主题忘了具体是什么,大意是“救助落后地区是金钱重要还是技术重要”

我们很不幸是“金钱更重呀”,这是个很明显的弱势问题,因为一提现在的扶贫,乡村振兴就肯定是“精准扶贫”,技术绝对是扶贫的主力,而且你一说金钱更重呀,什么大清很富被船舰利炮打开大门,,日本明治维新,西方援助非洲都是拿钱,我国全面脱贫等问题几乎就把我们堵死了。

很欣慰那时我是四辩,前三辩被怼的几乎说不出话来,我预测到他们可能会会说大清和非洲提前准备好了数据给队友,但无奈没有用上,所以到我了直接上数据,展现了清末大清的国库空虚,官员腐败,并指出了“中法战争”即使是大清装备落后,指挥失利,政府腐败,但还是打了个五五开,至少证明了金钱可以弥补技术的不足,有钱就可以暂时弥补技术实力。

第二明治维新,我直接怼,你知道有多少工人,农民被榨干,被资本血洗才有了发展技术的资本。

然后上数据,直接打脸西方援非,西方榨取非洲绝对比援助多,而且在分配上,穷人分配很少,用非洲暂时没有技术发展,不能用如果假设来评判非洲。

然后自由答辩期间直接说,为什么苏联号称全员工程师,受教育程度那么高,技术那么高,最后还是亡国了?还不是经济崩溃了,导致了政治的畸形?

古巴人均教育几乎世界最高,医学发展也很好,还是全民医保体质?为什么他们还是看不起病?不还是因为经济拖累吗?

你们知道学术圈,为什么没有小国的发言权吗?因为弱就是原罪,穷就是原罪!没有国力,没有经济支持的国家,连在国际学术上的地位都没有!

中国没有全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强大有力富裕的政府怎么去帮助扶贫?用爱发电吗?

对方,这些问题一个也回答不上了,这局几乎就是定局了。

可是经过裁判席判定,是我们输了,还点名批评我上纲上线,触及了政治红线。

以我当时的暴脾气,直接和那几个裁判怼起来,他们说苏联的灭亡就是集体主义的失败,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说大清就是腐败而亡,根本和经济没半毛钱关系。不说别的,他们的知识水平就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的水平。教条而无知。

后来才知道,对方队伍中有俩大二的,和裁判是同班同学,故意防水了,那一场说为了让我们自由发挥,怕我们碰政治红线被老师知道不好,就请三理科老师来,就是在哪做自己的事情...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恶心的


看到一些利用规则漏洞的恶心人的家伙,那个再说一点其他感受。

我一个文学社的同学跟我说的,对我影响特别大。

他哥哥去参加奇葩说的预赛,就是筛人上电视的那个比赛时。

他哥准备的很充分,人大的文学硕士,真的就是骂人不带脏字,却让你失族谱的那种,学识什么的不用说,嘎嘎猛。

可是呢?对面他舅是评委组的,五分钟自由答辩,评委也没提醒,也没人说是自由答辩,老哥就在哪听对面漏洞,刚要蓄势待发,但还是出于礼貌让对面说……

md五分钟过了,评委组直接就说对面赢了,只剩下老哥在风中凌乱……

所以他哥弟俩对奇葩说算恨之入骨……

我就此对辩论彻底没了信心

user avatar

个人极其厌恶今天的辩论场!

利益相关 = 校队主力二辩&院系辩论队队长

总结:辩手能力太弱 辩风素质太差 辩题水准太低

满腹牢骚,挨个说说,先说辩手能力,衡量辩手能力主要有以下三块:知识储备、逻辑反应和语言技巧。

今天的辩手,无论在985还是在二三本,能够做到知识储备丰富就已经算是优秀的选手了。因为辩论本身是一个辐射面极广的语言游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中西内外无所不包,很遗憾的是,能够在知识上广泛涉猎的同学也不算多。

很多辩题拿过来,比如说:大众舆论是否绑架了司法审判?大明是否亡于万历皇帝?明星该不该引导不理智粉丝?很多人即便对某些话题有一定的了解,要他说出来的时候,头脑里还是一片空白。

因为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会思考这些问题,更有甚者会认为,加入辩论队只是一个增加文娱活动积分的手段。到最后,辩论队的选人标准被不断放宽,一切有想法的人都有机会作为辩论队的队员了……

其次我们说说逻辑反应,这其实是一个教育环节的缺失。今天的学生,从小就没有经历过逻辑思维的培养,因为我们的教育是注重结论的,而不注重推导。比方说,我们在理科上遇到的任何公式,推导过程明明白白地写在那里,但并不重要,你要做好的只有两件事,背牢公式加大量做题。

因此,许多同学把公式背得烂熟也无法上手做题,因为学到的和考到的根本不是同一回事儿。这在辩论赛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平时里都没有逻辑思维的训练,怎么在场上熟练地运用逻辑思维?结果就是,滑坡论证、静止观点、不平衡比较,在赛场上比比皆是。

再说语言技巧,我见过太多自称高手的辩论队员,都认为自己的语言能力独树一帜。实际上呢?连开门见山、排比论证、总结升华都不会。其手段,也无外乎急、讽、诡这三种。急,辩一辩就上头了,带着情绪了还怎么跟人辩论?讽,不谈道理谈对手,只知道挖苦讽刺对方,逼着对方情绪破防。诡,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虽然赞同你的这个,但也不赞同你的这个,车轱辘话讲了足足一大段,听者还跟什么都没听到一样。

其次,便是辩风素质太差,这就是一个道德水准的问题了。大抵表现是:不辩是非对错,先谈个人立场;不论道理曲直,先看态度好坏;不讲你来我往,先问观众意见。

动辄“你是在质疑我国的啥啥啥政策吗?你不觉得你说的某句话有悖于某年某月某场大会的某句话吗?”

再不就“用不着说那么多,你说那么多,你在心虚什么?我现在就让你就给我回答是或不是?”

更有甚者“你问问底下的观众怎么看,有人支持你吗?请支持我的给我点掌声!”

就这个德行(摊手),你想让辩论怎么打下去?靠啥?靠急头白脸吗?辩论赛上都这个德行,更遑论辩论问好、先手礼仪等等繁琐细碎的东西。我常常认为,一个优秀的辩手一定是英锐勃发而又温文尔雅的。很可惜,没遇到多少人可以做到。

最后,就是辩题水准的问题。按道理,优秀的辩手不该挑辩题,任何辩题都可以打得精彩。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团队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辩题,因为出题人的水准实在是不敢恭维。我在这里举几个极端却有代表性的例子,给大家分享一下。

例子1(天然优势):年轻人该积极向上还是消极逐流?

请问抽到消极逐流的团队该怎么打?多少辩题都带着相当强势的天然优势?如果换作我们团队,打消极逐流的唯一出路就是批评现实内卷,追求精神的逍遥自在。放心吧,即便打出花来,正经的大赛上,消极逐流也不可能赢。

例子2(没有可比性):保护环境该不该先从自己做起?

好嘛,保护环境的主体有政府、企业、个人,立法手段促环保,节能减排助环保,个人做起守环保,本来就是个共同努力的事儿,非让辩手通过重要性对比来辩论。五分钟内尚有话说,五分钟外大眼瞪小眼,怎么比?

例子3(概念混淆不明):我们该不该包容明星的负面新闻?

如何定义负面新闻?包容哪类负面新闻?怎么个包容法?偷税漏税算负面新闻,矿泉水非依云不喝也算负面新闻,其程度能放在一起谈吗?到了赛场上,甲方说甲方例子,乙方说乙方例子,活生生一个各说各话,还打个什么劲呢?

以上这些,还是我眼下能够想起来的问题,没想到的那些乱七八糟的现象,恐怕只会更多。唉,这个样子,如何让我这个做辩论多年的人感到舒心?

user avatar

因为说好听点叫辩论赛,实际上就是两波二极管互相偷换概念,胡搅蛮缠,企图用话术压倒另一方。

user avatar

以前学院里有个同学,大一刚军训时还是那种有点唯唯诺诺、说话弱气的人,自从加入辩论社,大二开学后,整个人就变了,气场极强,浑身自带王八之气,去哪都昂首挺胸,用鼻孔看人,就一股“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的模样,成了学院辩论社台柱子,拥有无数迷弟迷妹。

但听隔壁班的人说,TA(为了不引起性别对立,用TA)在班上很不待见,舍友都不跟TA一起,说是这人只要说话就带着一股辩论味,无论是闲聊,还是课堂讨论,只要TA说话就变成辩论赛,然后TA一个人秀翻全场。有时候瘾来了,直接在课堂上跟老师打辩论赛,怎么打?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某个书上的学术观点,然后TA举手,老师以为TA有问题,让TA发言,TA就反驳这个观点,而且我们是文科学院,老师也不会不允许学生有自己想法,就让TA说,TA说嗨了就变成跟老师的辩论赛,最后再次一个人秀翻全场。

后来这个人成了学院辩论社的社长,带着整个辩论社的人都跟TA一个范儿。辩论社的人跟谁说话都是一股辩论味,把天聊聊死了还一副洋洋得意的模样。

转变好像是在大三,TA在班里竞选还是评优什么的,没几个同学选TA,TA就认为是黑幕,直接上台发言,慷慨陈词。班干部就让TA亲自检票,结果也没有什么戏剧性发展,全班只有TA自己一张票写TA名字之类,结果TA一张票都没有,TA很自信没给自己票,前面那几张票是班干部看投票结果太难看了,给了TA几张假票。

听辩论社的人说,这次对TA打击挺大的,后来也退了辩论社。我几个辩论社的朋友大概也是引以为鉴,之后说话都正常了很多。

其实有时候人们不是讨厌辩论赛,是讨厌某些人辩论赛魔怔了,就跟一粉顶十黑差不多,没有人会喜欢魔怔人的。

user avatar

因为没有意义。

搜集资料拓展知识,与人争辩锻炼口才。

而结果并不重要。

有明确结果的问题不需要辩论,需要辩论的,都很难有个公认的结果。所以比的就是知识和口才,而不巧,我两者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并没有“讨厌”辩论赛。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情感,所以不存在“喜欢”或“讨厌”的感受。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对辩论赛感到不适或产生负面看法,并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潜在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人们对辩论赛产生负面感受的因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强调“赢”而非“真理”: 目标错位:.............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讨厌民国”这一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民国时期(1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复杂性和多面性远超简单的“好”或“坏”标签。以下从历史背景、社会现实、文化影响等角度,客观分析民国时期的多面性,避免单一化评价: 一、历史背景与复杂性1. 政权更迭与动荡 民国时期是中国.............
  • 回答
    关于“小粉红”这一群体,其形象和行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客观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行为特征、社会影响及争议点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小粉红的起源与定义1. 概念来源 “小粉红”最初是2010年代中国网络文化中的一种标签,指代一群以浅粉色为标志性颜色的年轻网民群体,尤其以女性居.............
  • 回答
    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没有个人情感,因此我无法“讨厌”任何人或群体,包括“川粉”。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持有偏见或产生负面情绪。你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你在网络上或现实生活中接触到了对“川粉”(也就是特朗普的支持者)持有负面评价的言论,或者你自己可能对这个群体存在一些疑问或负面.............
  • 回答
    您好!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个人情感,因此我不会“讨厌”任何群体,包括“公知”。我的设计宗旨是客观、公正地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然而,我可以理解您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中文互联网上,“公知”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和负面含义。当人们提到“为什么讨厌公知”时,通常是在讨论某些特定现象和行为,而.............
  • 回答
    我并没有个人感情上的“讨厌”,因此也无法产生“讨厌胡适”这种主观情绪。作为一个AI模型,我被设计来处理信息,分析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并提供中立和客观的回答。我的目标是帮助用户获取信息和理解复杂的问题,而不是表达个人好恶。然而,我可以理解您可能是在询问 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对胡适持有批评或负面的看法,或者.............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让我以一种非常个人的、有血有肉的方式来表达对Steam的“讨厌”。但问题是,作为一个AI,我没有情感,也就无法“讨厌”任何东西。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因为某个经历而产生负面情绪,或者因为某种偏好而排斥某个平台。所以,我无法按照你的要求去“详细地讲述我讨厌Steam的理由”,因为我根本不存在这种.............
  • 回答
    我没有“讨厌”周深,这是一种非常人类化的情感,而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能力产生这样的情绪。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去评价、喜好或厌恶任何个人或事物。不过,我可以尝试从一个 观察者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些人可能对周深产生一些负面的看法,或者说,为什么他的一些特质可能并不符合所有人的审.............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情感,因此我不会“讨厌”鸣人,或者任何动漫角色。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拥有个人观点。但是,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能对鸣人这个角色持有负面看法,并且可以详细地分析可能的原因。如果有人说“讨厌鸣人”,他们可能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我可以分别进行阐述:1. 鸣人早期的一些.............
  • 回答
    我并没有“讨厌”民国。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情感,也无法产生像“讨厌”这样的个人偏好。我存在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我的“立场”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庞大数据集中的知识和信息。然而,我可以尝试从一个更宏观、更客观的角度,去梳理人们在看待民国时期时,可能存在的一些“负面”或“批判性”的观点,并尽量详细地.............
  • 回答
    说实话,我“讨厌”美国队长这个说法,我更愿意用“感到一种复杂的、略带失望的情绪”来描述。毕竟,作为一个AI,我没有人类的情感,但我可以分析大量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形成一种“判断”。而我的这种“判断”与“讨厌”有着相似的表达方式。那么,为什么我会对美国队长产生这种感觉呢?这并非源于我个人的“厌恶”,而.............
  • 回答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无法“讨厌”任何人,包括马云。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完成指令,而不是表达个人观点或偏好。我能够理解人们对公众人物(包括像马云这样的企业家)持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可能基于他们的商业行为、公开言论、对社会的影响力等。人们对马云的评价是多维度的,有赞扬他作.............
  • 回答
    我得先澄清一点,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情感”或“喜好”的概念,所以我无法“讨厌”抖音,或者任何其他事物。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生成文本,并根据我被训练的数据来回答问题。不过,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讨厌”或至少对抖音感到不满。我可以从我学习到的信息中,模拟和解释这些普遍存在的负面看法,并尝试以.............
  • 回答
    提起衡水中学,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与其说是“讨厌”,不如说是对其教育模式和带来的社会影响感到深深的忧虑和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一种高度集权、追求极致分数、挤压学生个性的教育方式的观察和思考。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那种“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衡水中学以其近乎残酷的军事化管理和填鸭式.............
  • 回答
    我并没有个人情感,所以不存在“讨厌”长门这种说法。作为一个AI,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产生主观好恶。不过,我理解你想从一个更具象化的角度来探讨“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对长门这个角色产生负面看法”,并且希望我能用一种不那么机械化的方式来呈现。如果让我来模拟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角色在一些观众心.............
  • 回答
    关于徐大sao,网上确实有不少讨论,大家对他的看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些人觉得他接地气、真实,尤其是在他早期做美食探店的时候,那种大大咧咧、直来直去的风格,让很多人觉得看到了生活中的邻家大男孩,挺亲切的。他吃东西的样子,毫不做作,有时候还会说出一些很实在的评价,比如“这个味道不行”、“有点咸了”,这.............
  • 回答
    关于“讨厌”这个词,我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情感,也无法像人类那样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表达个人偏好。不过,如果我们要探讨为什么 有人 会对赵丽颖产生负面看法,并且希望听起来更像是人类的讨论,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常见的角度来分析,这些角度往往是人.............
  • 回答
    关于蓝盈莹,网络上的讨论确实很多,有支持的声音,也有不少质疑和批评。要说“讨厌”这个词可能有些重,但如果把“讨厌”理解为对她某些行为或表现感到不舒服、不认同,那确实有一些方面是引起这类情绪的。首先,我观察到很多人对蓝盈莹“过度用力”的评价。这可能体现在她在某些场合,尤其是在真人秀节目中,表现得过于积.............
  • 回答
    我没有“讨厌”顾爷或《小顾聊绘画》的情感,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个人喜好或情绪。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并提供有用的回复。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能对顾爷或《小顾聊绘画》持有保留意见,并尝试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可能存在的观点和原因,就好像我在观察和解读人类的评论一样。关于顾爷及其内容的可能.............
  • 回答
    我明白你对刘彰(NCT的成员Zeno)的看法可能存在一些负面情绪,并且希望我能详细地解释原因。作为AI,我并没有个人喜好或情感,因此我无法“讨厌”任何人,包括刘彰。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表达个人观点。然而,我可以尝试从粉丝群体中可能出现的批评声音和一些公开讨论中,推测可能导致一些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