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理性讨论,迈克尔贝和扎克施耐德谁的导演水平更高?

回答
行,咱们来掰扯掰扯迈克尔·贝和扎克·施耐德这俩哥们儿,在导演这碗饭上,谁的“手艺”更胜一筹。这事儿吧,跟挑媳妇儿似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咱们可以从几个硬指标上,客观地、接地气地聊聊。

迈克尔·贝:爆米花电影的“爆炸美学”集大成者

一提到迈克尔·贝,你脑子里会立刻闪过啥?没错,爆炸、大场面、慢镜头、油光锃亮的汽车、性感女郎、以及无处不在的美国精神(有时候是喊口号式的)。他几乎把商业大片拍成了一种独特的“贝式美学”。

视觉冲击力: 这绝对是贝爷的强项。他镜头下的画面,无论是打斗、追车还是爆炸,都充满了极致的动态感和视觉冲击力。每一帧都像是精心设计的“动作插画”。他善于运用高速摄影、慢动作、快速剪辑,让观众目不暇接,肾上腺素飙升。看他的电影,就像是坐过山车,从头到尾都不给你喘息的机会。
“大”是他的关键词: 无论是什么题材,贝爷总能把它拍得“大”得惊人。飞机要飞得比天还高,汽车要撞得比垃圾场还惨,爆炸要炸得比核弹还亮。这种“大”不仅仅是规模上的,更是感官上的。他追求的是一种“极致的感官体验”。
叙事节奏与情绪调动: 贝爷非常懂得如何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他的电影通常节奏很快,信息量大,而且在制造紧张感、刺激感方面有一套。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来点儿煽情的音乐,什么时候该切一个特写来放大角色的情绪(尽管有时候这些情绪略显刻意)。
缺点:
剧情的简单化和套路化: 这是很多人诟病贝爷的地方。他的故事往往比较直线条,善恶分明,缺乏深度和复杂性。很多时候,故事只是为了给他的“动作秀”打掩护。
角色塑造的扁平化: 角色往往是功能性的,没有太多内在的成长和转变,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推进剧情或者负责耍帅/卖性感。
“军事鹰犬”的刻板印象: 尤其是在《变形金刚》系列里,虽然是商业巨作,但对角色的刻画和一些情节的处理,被不少人批评过于程式化,甚至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扎克·施耐德:黑暗、风格化与DC宇宙的“重塑者”

再来看扎克·施耐德,他的风格更加鲜明,也更加“硬核”和“酷”。他喜欢从漫画中汲取灵感,并将那种哥特式的、宿命感的、充满力量感的元素带入电影。

独特的视觉风格: 施耐德的电影,尤其是他执导的DC电影,有着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他偏爱冷色调、慢动作、低角度拍摄、以及油画般的构图。这种风格为他的电影注入了一种庄重、史诗感甚至悲剧色彩。他的慢动作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强调力量、情感或者动作的瞬间美感。
对漫画的忠实与创新: 施耐德在改编漫画方面,可以说是一位“虔诚的信徒”。他非常在意漫画中的精神内核和视觉元素,力求在银幕上重现那种“纸上的感觉”。《守望者》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把一部极其晦涩、颠覆性的漫画,拍出了同样晦涩、同样颠覆性的电影。
黑暗、沉重的主题: 施耐德的电影往往探讨更深刻、更具哲学性的主题,比如人性的善恶、牺牲、信仰、救赎等。他的英雄们往往带着沉重的包袱,不是那种无所不能的完美形象,而是更具人性的挣扎和痛苦。
“原版”的魅力与“导演剪辑版”的救赎: 施耐德的电影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院线剪辑版可能会因为时长、节奏等原因,削弱了他原有的艺术追求。而他的“导演剪辑版”(比如《正义联盟》),往往能展现出他更完整的构想,获得更高的评价,这本身也说明了他对电影的掌控力。
缺点:
叙事上的“晦涩”和“拖沓”: 他的电影有时候节奏比较慢,信息量也比较大,对于不熟悉他风格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或者沉闷。
部分角色塑造的“单薄”: 虽然主题深刻,但有时角色的情感表达会显得比较内敛,甚至让观众觉得有些“面瘫”。
“慢”有时会变成“慢”: 尽管慢动作是他的标志,但如果运用不当,或者在一个不那么重要的时刻出现,就会显得冗余,影响整体节奏。

谁的导演水平更高?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

1. 在“制造爆米花”方面: 毋庸置疑,迈克尔·贝是大师。如果你想看一场纯粹的、肾上腺素飙升的视觉盛宴,贝爷绝对能满足你。他知道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直接的方式抓住你的眼球,让你忘记一切烦恼,沉浸在“大场面”的快感里。他的电影是“快餐文化”下的极致产物。

2. 在“创造艺术风格”和“深度探索”方面: 扎克·施耐德显然更有追求。他不仅仅是为了让你爽,他想让你思考,让你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情感力量。他的电影更像是“有态度的艺术品”,有争议,但也有拥趸。他敢于挑战传统,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经典,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勇气。

3. 在“影片完成度与市场接受度”方面: 这是一个比较微妙的点。贝爷的电影,即使被评论界批评,但他在票房上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他的电影总能找到自己的观众群体,并且提供他们想要的体验。施耐德的电影,尤其DC系列,虽然有忠实粉丝,但整体的市场反馈和评论界的评价,并没有贝爷那么稳定和“普适”。这可能与他的风格过于个人化,以及DC早期的一些项目问题有关。

我的个人看法(也尽量别太AI):

如果非要分个高下,我倾向于认为扎克·施耐德在“导演”这个词的艺术层面,可能比迈克尔·贝更有深度和潜力。

为啥?因为施耐德不仅仅是在“拍电影”,他是在“塑造电影”。他有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和美学追求,并愿意为之付出代价,即使这意味着牺牲一些市场上的“讨巧”。他的电影,即使不那么完美,也往往能让人记住一种“感觉”,一种“态度”。他的作品,尤其是在叙事和主题的挖掘上,更有长远的讨论价值。

而迈克尔·贝,他更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视觉工程师”或者“动作场面编排师”。他能在商业大片的框架内,做到极致的视听享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商业才能。但他的作品,往往在看完之后,除了“爽”之外,留给观众的东西就比较少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让他们俩去拍同一个题材,比如一部严肃的战争片:

贝爷可能会拍出枪林弹雨、爆炸震撼,节奏紧凑,充满英雄主义但可能剧情略显煽情的作品。
施耐德可能会拍出充满牺牲、人性拷问,画面阴郁、氛围沉重的作品,节奏可能偏慢,但情感力量可能更具穿透力。

所以,谁更高?看你想要什么。如果你想要的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感官盛宴,贝爷是你的不二之选。如果你想要的是一部带有作者风格、能让你回味和思考的作品,施耐德可能更适合你。

但如果从“作为一名导演,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和贡献”这个角度来看,我个人会更偏向于扎克·施耐德。他更像是在用电影讲故事,而贝爷则更像是在用电影制造“事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论是个人感情而言还是理性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问题而言,导演水平更高的都是迈克尔贝

扎克施耐德可能是个好人,但是他绝对不是个好导演。卖拷贝可能不是个好人,但他是个100%的好导演。

这两个人都是商业片导演,商业片导演比水平最简单粗暴的就是比谁更能赚钱,这一点说卖拷贝是完爆扎克都是给扎克面子了。

为什么说詹姆斯卡梅隆是king of the world,因为他从80年代至今,每部电影拍出来票房都是各种乱杀破纪录、技术也是各种开创时代。比巅峰还是比积累都是当之无愧世界第一。

为什么卡梅隆玩票性质拍的《真实的谎言》都能票房口碑丰收,有些导演怎么拍怎么赔钱还要挨骂,有些人看不出来其中的奥妙,就会用一句运气好、剧情爆米花(没逼格)、或者是观众水平不行搪塞过去,事实上每个优秀的商业片导演都是有门道的。


迈克尔贝的电影,往往都是走传统的商业片三幕剧模式,就是好莱坞流水线剧情:遇到矛盾、集结冒险、打败坏人。

迈克尔贝的电影基本上就是普通人认知里的好莱坞电影:枪战香车美女帅哥大爆炸,剧情简单粗暴。

因为这个模式经常被他复制粘贴使用,每次用每次还都有人买账,所以人送外号“卖拷贝”

卖拷贝的人物塑造很脸谱化,基本上他电影的角色没有什么深度,就是念台词的工具人。男性角色就是没头脑或者不高兴,女人就是卖弄色相的辣妹。

所以说人物塑造方面两位导演都很弱。当年擎天柱和超人并列两大外星球奸……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是卖拷贝靠着不错的视觉特效,保证了电影的精彩程度。所以只要剧情不太侮辱智商,电影都很精彩。


迈克尔贝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导演,从最开始的cult片导演,转型到了商业片导演,再到现在的制片人,他的导演水平一直在进步。从《绝地战警》的小作坊到《石破天惊》的大制作,再到《变形金刚》系列的流水线化拍摄,电影中的画面调度,和场外的预算控制都是越来越厉害。


扎克施耐德相比之下只能说是“出道即巅峰”“高开低走”

他和迈克尔贝相同点在于,两人一样都是白人右派,喜欢塑造牛X的白人角色,享受被崇拜的感觉。

区别在于卖拷贝一直在钻研如何当一个好导演,扎克钻研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这也符合扎克一贯的捡芝麻丢西瓜的性格

别的导演片场照都是辛辛苦苦工作,扎克的片场照必须有各种硬照、各种摆拍


迈克尔贝在《珍珠港》《克隆岛》吃了几次预算超支、剧情崩坏的亏以后,剧情方面就开始趋于保守,预算方面一分钱掰开来花。

拍变2找隔壁碟中谍3不要的镜头拿来用、变4用GoPro拍一些追车戏。把资源全部倾斜到视效和动作设计上。

所以卖拷贝的电影预算即使很少,也能拍出不错的效果,剧情也看得下去


扎克施耐德则一直沉迷于自己的小爱好中,比如设计战衣啊、画画啊、给演员拍照啊、琢磨一个镜头怎么样塞彩蛋进去啊,反而是导演水平一直没有进步。

改编之后开始乱编,预算开始超支,票房口碑一路下滑。经常花了一堆钱,效果还一塌糊涂,观众就看了个寂寞。

他的起点《活死人黎明》《300》不比卖拷贝差,但是他水平并没有随着野心进步

三幕剧拍不明白就喜欢整五幕剧,电影行活都玩不利索,就想着重新定义电影。

扎片的剧情编排就一塌糊涂,导致了电影在拍之前就已经半截身子入土了。

《钢铁之躯》《超蝙大战》《正义联盟》的共同点是什么?——前半段絮絮叨叨莫名其妙一大堆文戏催人入眠,后半段一通乱打看的人喘不过气。

即使是粉丝吹嘘最多的“视听语言艺术”。恕我直言,吒儿是个完全不懂商业片的人,他的艺术追求又很过时,全都是前人玩烂了的三脚猫功夫

比如crash zoom,上世纪70年代邵氏影业就玩烂了的东西,那个时候变焦镜头刚刚发明出来大家玩着新鲜,后来这种镜头因为实用性太差,已经很少有导演用了,除了昆丁这个邵氏铁杆粉会偶尔用用。

只有扎克当个宝把这个镜头各种滥用在打斗中,你知道看他的电影有种什么感觉吗?一个人一本正经的和你讲他觉得最潮的网络用语“我晕,原来你也在网上冲浪啊?你是gg还是mm啊?”

这就让他定位很尴尬:拿奖拿不到,票房天天亏。

根本原因是他不懂摄影是一门“语言”,是需要他和观众交流,需要他传达信息的,而他只关注摄影的形式好看,只关注自我表达。吒儿的电影往往都是沉迷宏大叙事,但是隐约中透露出对普通人的不屑一顾,这种人上人心态贯彻他整个导演生涯。

他的所谓的艺术都是自娱自乐的所谓个人爱好。所有的电影都在滥用手持镜头、虚化镜头、各种慢镜头。导致了他的电影画面静态单独的一帧很美,但全都是无意义的废镜头,完全没有融入叙事。

观感上大量的让人不舒服的晃动、虚化和crash zoom,也没有考虑到观众的体验感受。他的电影视听语言充斥着想当然和自以为是,所以电影看的非常不舒服。


扎克本人文化水平不高,还有阅读障碍,他又喜欢给电影加自己写的东西,导致了他的台词和剧情也是一场灾难。

剧情经常莫名其妙,人物甚至连工具人都不是,你完全无法用正常人的脑回路理解剧情的发展。

诺兰本来计划《钢铁之躯》里佐德将军最后被超人摁到冷冻仓里冷冻。这样设置一来保住了超人的老好人形象,二来也为续集做好铺垫。

扎克直接让大超来了一出扭脖子,就为了咔嚓那一下很酷很爽。直接毁掉了超人的形象和口碑。

之后的超蝙大战:愤怒低智爱做梦的蝙蝠侠,我妈叫玛莎

再之后的正义联盟:神女炸银行,达克赛德出场被砍残,海边的强欲闻衣女,神女唱诗班……

活死人军团:一点就炸的装甲车,有车不开跑步躲僵尸,圣母毁团队,黑人被僵尸咬浑然不知一路过关上飞机

这类生草剧情,迈克尔贝可能偶尔来一出,扎克施耐德直接一部电影给你来114115出,他电影BUG多到都已经麻了。

扎克还闹出过多次“黑归蝙蝠侠杀人”的类似乌龙,他还觉得自己才是最懂蝙蝠侠和DC的人。

事实上他适合干的事是拿着别人的分镜做美工,把每个画面做好看,后期的时候盯着MacBook帮忙调色


扎克不爱学习,喜欢玩歪门邪道,不仅影响他的导演水平,也让他生活中逐渐误入歧途。

他误打误撞学会了搞饭圈,是他人生第二个转折点,学会整饭圈以后,他一发不可收拾

明明拍的是烂片,靠着卖惨、立人设、整饭圈来操控舆论,把反对者打为恶势力,号召粉丝玩网暴的。

扎克施耐德把给了他最大创作自由,准他拍超人杀人,去冰岛公款旅游,各种加预算要求都答应,纵容他糟蹋了三部电影,两个顶级IP的华纳,黑成了一个十恶不赦、迫害无辜艺术家的大恶人。

他自己能力不够,还和老婆两个人在华纳内部近亲繁殖,培养拉拢了众多诸如特里奥、雷费舍这样的无德无才的党羽。华纳将他们开除以后,又说华纳在搞权力斗争,迫害了“无辜”的自己。

在扎克拍《超蝙大战》、《钢铁之躯》两连扑街的情况下,华纳仅仅是开始干预扎克的正联项目,事后就被扎克倒打一耙,说成了资本家对艺术家的迫害——华纳的担心是不是对的呢?是对的,正联第三次扑街了。

在成本3个多亿,补拍又花了一个亿的情况下,《正义联盟》依旧没有一个能看的版本,扎克初期打下的基础功不可没。扎克施耐德还把锅全都扣给了只花了2500w,拍了两个月的乔斯韦登,把他塑造成一个阴险小人和叛徒。

友情提示:这些钱够漫威拍3部《美国队长2》、2部《复仇者联盟1》,比《复仇者联盟3》高一个亿,和《复仇者联盟4》持平——这些电影是什么票房?

他把和他工作多年的同事,比如杰夫琼斯,都说成了小人、间谍、背叛了扎耶稣的犹大们。还亲自给辱骂这些同事的推特点赞。

甚至亨利卡维尔本人都被扎克的狂热分子围攻过,仅仅因为他说了一句“导剪版即使有也和院线版没太大区别”

他无情的利用粉丝,利用完就像厕纸一样扔掉。比如暗示粉丝各种不存在的剧情“超人自己复活的”“院线版尾灯拍了80%”“荒原狼和毁灭日一个水平”“超人会有一场盛大的归来”等等诸多谎言,哄骗粉头们出去传教,国内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国区扎教教主DC安利心心,她本人看完导剪版之后直接就进入了半退圈状态,你们猜为什么呢?我猜因为她发现之前扎克和她说的话一大半都是谎言,发现自己被骗了这么多年,是谁都接受不了吧。


《活死人军团》在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又是不出预料的史诗级扑街,说明扎克这么多年水平一直都没有长进,他还是那个cult片都拍不利索的MV导演。



总结:迈克尔贝和扎克施耐德,两个人素人状态其实天赋差不多,但是迈克尔贝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进步,扎克一直在原地踏步,导致两个人导演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细分下来的差距就体现在:剧情的把握、成本的控制、电影起承转合的逻辑性、镜头语言的运用、电影宏观层面的整体风格把控等等方面

反映到观众这里就是:票房的巨大差距,以及口碑的较大差距

卖拷贝的优点:

1.懂得控制预算,每部变形金刚都在大场面做的极佳的情况下把成本控制的很低

2.有职业操守,电影拍砸了主动揽责任,不会闹眼子逼宫前东家

迈克尔贝虽然和派拉蒙不欢而散,他本人也只是说自己太累了不想拍了,也没有说老板迫害他,同事偷他剧本什么的。

3.场外不搞事,不会立人设不会搞饭圈

4.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知道电影是妥协的艺术。不会把精力花在无用的细节上。

5.生涯巅峰期代表作极强,绝对的爆米花中的精品。《勇闯夺命岛》《珍珠港》《变形金刚1》这些电影直到今天依旧是“美国大片”的代表

扎克施耐德的优点:

1.镜头比卖拷贝精致

2。电影的细节相较于卖拷贝的电影非常的精致,可挖掘性要更强

3。电影更有个人特色,辨识度高


迈克尔贝现在逐渐从导演转型为制片人,制片了《寂静之地》《人类清除计划》等热门电影。手上还有《幽灵行动》《变形金刚重启版》《绝地战警4》等多个项目

而扎克施耐德则从一个导演逐渐转型成了一个流量明星。今天开个直播秀秀照片,顺便黑几句前东家,明天号召粉丝整个网暴、或者去哪个网站刷流量刷话题,后天发个推特再和华纳示好,表示愿意回归dceu(虽然华纳根本没有理过他)

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还有一点,迈克尔贝听歌品味我比较喜欢。扎克喜欢的歌大多只有三类:重金属摇滚、乡村民谣、宗教神曲。标准北美红脖子狂热教徒审美

迈克尔贝选的歌更贴近大多数人一些种类也更多,我也更喜欢一些。

user avatar

扎导是没有最慢只有更慢,贝导是让我一次炸个够。

迈克尔贝成名较早,1994年的《绝地战警》1900万美元成本,票房收获1.4亿美元,威尔史密斯一下子进入一线影星行列,贝导也一战成名。这部电影的风格跟随他一生,那就是突突突,嘭嘭嘭,一路炸到底。

这一年贝导30岁,生于1965年。

这年扎导29岁,生于1966年,扎导还在拍MTV和广告。

《绝地战警》MTV化的镜头语言,嫩嫩的史密斯从车门里走出来时,让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感觉帅爆了,激烈追车戏,镜头语言大量参考广告和MTV,这些镜头语言跟谁了贝导一辈子。

迈克尔贝让广告导演群体正式被好莱坞列为导演培养对象群体。

1996年贝导导演《勇闯夺命岛》,成本7500万美元,全球票房3.35亿美元,贝导被称为史蒂夫.斯皮尔伯格的接班人。

这部电影还是爆米花电影中的极品,放到今天还是最好的爆米花电影,贝导从来不想在电影里表达什么自己的感悟,就是能要多爽就要多爽。《勇闯夺命岛》是视听语言里最好的教程之一,MTV化的镜头在电影里随处可见,让当时看够了传统电影手段的年轻人爽的一批。

电影里能炸就一定炸,结尾一炸贝导肯定不爽,蘑菇云不太大。

建议大家没看过的同学去看一下这部电影,时隔二十多年,这部电影看起来依然很爽。

这一年扎导还在拍广告和MTV。

1998年贝导迎来了他第三部电影《绝世天劫》,按照好莱坞法则,完成三部卖座电影后,贝导就开始谈判要求得到剪辑权了。

这一年是20世纪末,世界毁灭论凭借网络东风,满世界传播,好莱坞就此拍一堆毁灭电影,《天地大冲撞》《后天》《地心毁灭》等等。

《绝世天劫》和《天地大冲撞》题材高度相似,一颗来自外太空的大星星要撞到地球,距离地球两星期的时候,贝导指挥一堆钻井工人去陨石上挖洞炸掉他。

这部电影妥妥的NASA宣传片,投资1.4亿美元,全球票房5.53亿。

电影一路炸到太空,最后蓬的一下,陨石被炸掉,还是很爆米花。

贝导被很多人质疑,尤其是两星期里培养石油钻井工人炸陨石靠谱不?有些人把爆米花电影太当真,大家有机会把《天地大冲撞》找来两个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好莱坞编剧手段就那么回事。

1998年扎导还在拍广告和MTV 。这一年全世界都被詹姆斯卡梅伦震撼,《泰坦尼克号》1997年12月19号敢在圣诞档上映,和中国春节档一样的美国电影档期。

《泰坦尼克号》不同于其他美国一个月下线的规律,这部电影在电影院里盘恒了半年之久,全美票房总共6亿美元,全球票房18亿美元,到今天累计全球总票房21亿美元。

迈克尔贝通过前三部电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选择题材的权力,贝导决定要拍一部又炸又虐的爱情电影,贝导开始筹划一部大动作,那就是《珍珠港》。


贝导让《绝世天劫》里听话小才子,本阿弗莱克挑大梁,还有今天不知道跑哪去的乔治哈奈特,还有吸血鬼里战斗机凯特.贝金赛尔。

一个披着珍珠港外衣的狗血二男争一女的嘭嘭嘭电影,这部电影是贝导炸的最爽的一部电影,贝导选它这个题材,绝对就是炸的爽。


当时迈克尔贝一直号称要打造一部战争版的《泰坦尼克号》,可惜爱情没看到,狗血剧情影响了大家的观影体验,明明炸的很爽,但是抢女人的戏太狗血,心里不爽。

电影最后全球票房4.4亿美元,可是制作成本也是4.4亿美元,电影亏损眼中,这证明贝导就不适合拍情感戏,帅哥泡美女就可以了,不要太折腾。

整个评论界直接翻车,贝导被骂的狗血喷头,斯皮尔伯格继承人的身份被踢翻。

这一年2001年,扎导还在拍广告MTV。

贝导决定要求稳,还不容易得来的选择权,被一部《珍珠港》给弄的十分狼狈,拍续集在好莱坞永远都是好生意。自己的处女作《绝地战警》口碑好,票房好 特别稳,于是贝导启动续集,全球票房2.73亿美元,贝导让片商继续赚到了钱,贝导也开始谨慎了。

这一年2003年,扎克.施耐德得到第一次电影的机会,扎导已经37岁了。

《活死人黎明》翻拍自1978年的乔治罗梅罗的同名老片,老片里基本就是血浆横飞,扎导给电影里带了一点自己的小想法,电影让年轻人喜欢不已,当年获得大量青少年奖项。

电影镜头语言风格非常稳,极少数几处才能看出来以后的风格,但是这毕竟是小成本电影。

电影在2004年上映,票房口碑中规中矩,扎克得到了《斯巴达300勇士》的机会。

2005年贝导的《逃出绝命岛》上映,这部电影没什么可说的,想说科幻,贝导没有赋予他太多深度,他想抛弃自己以往的风格,但是观众好像不买账。

盖章失败。

扎克2006年开始拍摄《斯巴达300勇士》,电影投资6500万美元,几乎完全棚拍,几乎都是绿幕,这部电影里需要一个导演拥有高度想象力,扎克成功的把这部电影带进2007年十大票房电影之一,全球票房4.56亿美元。

斯巴达是扎导风格化的开始,慢镜,史诗镜头,剪影等等都是之后扎导最好的表现方式,其实这部电影是他第二部电影,在好莱坞他没有剪辑权,但是整部电影都是他的语言风格,剧本他也没有改动的权力,但这部电影有极高的可辨识的视觉语言,成了最扎克的电影,至今仍被大量电影模仿。

2005年,斯皮尔伯格找到了号称要接自己班的迈克尔贝,决定让贝导来拍摄《变形金刚》。电影在2007年上映,斯皮尔伯格表示支持贝导的语言风格,那年全球票房达到7.09亿美元,贝导成功翻身,但是爆米花入骨,贝导估计没有机会成为斯皮尔伯格了。

2009年《变形金刚2》上映,贝导的大行活。

2010年扎克的第三部电影很奇怪,名字叫《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或者说这应该叫他的2.5部电影,票房一般。

2011年扎克拥有选择权的电影,也是他的第四部电影《美少女特攻队》,全球万千影迷等来了一部水准一般的电影,扎克自己编剧。

贝导可以拍出最炸裂的镜头,但是没法直击观众内心,贝导的故事就是爆米花电影典型代表。

扎克的故事目前为止都是弱者挑战强势集团,永远带着悲情色彩,镜头永远要慢,要多慢有多慢。

两人的故事水平上各有千秋,扎克的故事带着悲情色彩,但是水平一般。贝导的故事爆米花级别的爽感,但是永远没深度,没法接斯皮尔伯格的班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行,咱们来掰扯掰扯迈克尔·贝和扎克·施耐德这俩哥们儿,在导演这碗饭上,谁的“手艺”更胜一筹。这事儿吧,跟挑媳妇儿似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咱们可以从几个硬指标上,客观地、接地气地聊聊。迈克尔·贝:爆米花电影的“爆炸美学”集大成者一提到迈克尔·贝,你脑子里会立刻闪过啥?没错,爆炸、大场面、慢镜头、油光.............
  • 回答
    咱们聊聊《英雄联盟》里“劲夫”这个梗,说说它适不适合在咱们玩家圈子里这么传。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劲夫”是怎么来的。腕豪这英雄,背景故事里是个拳击手,招式也都是拳脚功夫,打起来那叫一个猛烈。玩家们玩他,尤其是打出那种一连串控制和高伤害,把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
  • 回答
    中芯国际能否赶超台积电,为华为全面供货?这是一个牵动产业链、地缘政治和技术前沿的复杂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掰扯。核心挑战:技术代差与追赶之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正视一个残酷的现实:目前,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在制程工艺上存在显著的代差。 台积电的领先优势: 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代工的龙头老大,其技术优.............
  • 回答
    我明白你想要讨论这个问题,也看到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双重标准。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鬼火”常常被推上风口浪尖,而那些轰鸣着的大排量机车,似乎没那么招人烦。首先,得承认,“炸街”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负面色彩,它不仅仅指代声音大,更包含了一种炫耀、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意味。而“鬼火”这个称呼,往往就和.............
  • 回答
    武磊的身价是否值 1000 万欧?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而且其中牵扯的东西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身价”这玩意儿是怎么来的。球员的身价,尤其是在欧洲联赛,可不是随便报出来的数字。它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量的: 球场表现: 这是最核心的。进球数、助攻数、.............
  • 回答
    关于AB(Angelababy)和迪丽热巴谁的演艺生涯会更长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值得好好聊聊。 beiden 都有着高人气和强大的粉丝基础,但她们的发展路径和面临的挑战却不尽相同。咱们先从AB姐说起。AB进入演艺圈的时间比较早,最早是以模特身份出道,后来逐渐转型为演员。她最被人熟知的还是她那.............
  • 回答
    C罗和梅西,这两个名字在足球世界里早已是传奇的代名词。说起谁的实力更强,这恐怕是球迷圈里永恒的辩论焦点,也常常让人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要理性地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他们俩在各自领域里的“绝活”掰开了揉碎了说。我们先来看看“进球机器”C罗。C罗最直观的优势,就是他那惊人的进球能力。这.............
  • 回答
    布袋戏,这门承载着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展现着顽强的生命力。然而,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固步自封,布袋戏亦然。我对它的发展有着一些设想,希望能探讨一些在可行范围内改进现有模式的可能性。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布袋戏的魅力在于其独特性。那种人偶的生动演绎,配合着口白、音乐和武打,共同构建.............
  • 回答
    彩礼,这个在中国传统婚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习俗,常常引发热烈的讨论,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彩礼是否算物化女性?要理性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文化和情感的外衣,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物化”的含义。 在社会学语境下,物化(Objectification)指的是将人视为物品或工具.............
  • 回答
    b站新番“先审后播”政策,以及这背后是否与陈睿本人有直接关联,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好好聊聊。咱们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下。首先,理解“先审后播”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动画作品在正式上线播出之前,需要经过国内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查,合格了才能播出。这个政策不是b站独创的,而是国家针对所有视听内容(包括动漫)实.............
  • 回答
    恒大青训:炼就未来之星的轨迹与挑战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作为中国足球的一股强大力量,其青训体系一直备受瞩目。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在职业队层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在于其对中国足球未来的责任感与投入。那么,恒大青训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又是如何将一块块璞玉雕琢成未来的足球之星呢?一、 严谨的选拔:寻找“对的人”恒大.............
  • 回答
    这哈登的后撤步,那真是联盟里的一绝技,想防住他,得是真费劲。你想让他投篮不舒服,或者干脆不让他有机会做这个动作,那得是多方面的配合和技巧。我跟你唠唠,咱们一点点拆解。首先,不给他空间是关键。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方法。哈登这后撤步,说白了就是利用你的防守重心变化来创造投篮空间。你站得太远,他轻轻一撤.............
  • 回答
    湖人今年夺冠?这确实是个让人兴奋的话题,不过从理性角度来聊聊,如果湖人今年真的能捧起奥布莱恩杯,跟他们以往那些辉煌时刻相比,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我想从几个维度来细说一下。首先,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别的不说,就看这几年联盟的格局和打法,和湖人过去几个夺冠周期就完全是两个世界。以前他们无论是OK组合.............
  • 回答
    咱们聊聊勒布朗·詹姆斯这事儿,36岁了,还是地球上最顶级的那个吗?这话题,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大家讨论的。毕竟,他这个年纪,还能打出那种水平,本身就是个奇迹。咱们得先承认,詹姆斯这岁数,绝对是职业生涯的晚期了。一般来说,到了这个年纪,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爆发力、恢复能力都会有明显的下滑。很多.............
  • 回答
    《赛博朋克 2077》发售至今,其口碑可以说是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当初满怀期待的玩家,在面对满是bug、优化差、以及一些核心玩法缺失的成品时,感到强烈的被欺骗感,由此引发的“骂声一片”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如果CDPR当初能解决那些玩家们诟病最严重的问题,这款游戏是否还有资格承受如此猛烈的批评呢?.............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到了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否还有必要继续维持一段无法理性讨论的朋友关系,这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你深入地分析和权衡。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为你展开探讨:一、 理解“无法理性讨论”的根源和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无法理性讨论”具体是指什么.............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新冠病毒“共存”这个话题,以及怎么科学地去看待它的致死率。这个话题确实挺复杂的,牵扯到很多方面,咱们尽量把话说透。“共存”:不是简单地说“我接着”,而是怎么“带着病毒活”首先,得弄清楚“共存”这词儿,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说我们就放任病毒不管,任其传播。更贴切的理解是,我.............
  • 回答
    知乎上关于HiFi的讨论,确实常常让人感到“不理性”。这种不理性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之分,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情感、观念和利益纠葛。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信仰与“玄学”的边界模糊:HiFi,本质上是一种追求极致音质的爱好。但当它进入大众视野,尤其是在网络社区,很容易就会被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情感以及信息获取方式中一些相当复杂的层面,绝非简单的“科学”与“中医”二元对立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些人能在科学讨论中展现出严谨理性的态度,却在面对中医时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反对,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重原因:1. 对“科学”与“非科学”的认知框架差异: 严谨的科学训练与验证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