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新冠病毒‘共存’和致死率怎样科学计算的问题? 欢迎大家理性讨论!?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新冠病毒“共存”这个话题,以及怎么科学地去看待它的致死率。这个话题确实挺复杂的,牵扯到很多方面,咱们尽量把话说透。

“共存”:不是简单地说“我接着”,而是怎么“带着病毒活”

首先,得弄清楚“共存”这词儿,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说我们就放任病毒不管,任其传播。更贴切的理解是,我们要在病毒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对社会影响最小的相处模式。

你可以想象成,我们和流感、和HIV病毒等等,其实也都是一种“共存”的状态。这些病毒并没有被彻底消灭,但我们有了疫苗、有了有效的治疗手段,社会也有了相应的防控策略,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已经控制在了一个相对可接受的范围内。

新冠病毒的“共存”模式,大概率也会走这条路。它意味着:

不再追求“清零”: 放弃那种一旦出现病例就大规模封锁、全员核酸的极端清零策略。
侧重于“减缓”和“管理”: 病毒可能会以一种更常态化的方式在人群中传播,但重点在于降低传播速度,避免医疗系统被压垮,减少重症和死亡。
依靠科学手段: 疫苗接种、特效药物的使用、个人防护(比如生病时戴口罩、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对高风险人群的保护等,都会成为常态化的应对措施。
经济社会活动的恢复: 在确保一定程度的风险可控下,社会和经济活动可以逐步恢复正常。

致死率:怎么算,怎么看,以及为什么它会变

现在来聊聊致死率,这是大家最关心,也最容易被误读的一个数字。

1. 什么叫致死率?

最简单的理解,致死率就是:

致死率 = (死亡人数 / 感染人数) x 100%

但问题就出在“感染人数”这个数字上。

2. 为什么我们很难算出现实的“真实致死率”?

“感染人数”的隐藏性:
无症状感染者: 很多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根本不会去做核酸检测,也就不会被计入“感染人数”。
轻症感染者: 有些人可能感觉不舒服,但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或者没有条件去做检测,这些人也可能漏掉。
检测能力限制: 即使有检测,也总会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距离检测点远、经济负担等)而无法及时或定期检测。
报告和统计误差: 各地统计口径、上报流程、数据准确性都可能存在差异。

“死亡人数”的界定:
直接死因 vs. 伴随死因: 有些人可能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感染新冠后病情加重,最终死亡。但死亡证明上记录的是哪一个死因?这在统计上可能存在一些复杂性。
时间滞后性: 从感染到死亡需要一段时间,数据统计也需要时间,所以报告的致死率往往是滞后于实际情况的。

3. 科学计算和理解致死率的几个关键指标:

正因为实时计算“真实感染人数”太难,所以科学家们会用一些更科学、更稳定的指标来衡量病毒的危害程度:

病死率 (Case Fatality Rate, CFR): 这是咱们上面说的那个简单公式,死亡人数 / 已确诊的感染人数。这个数字最容易获得,但它往往低估了病毒的真实致死能力,因为它只统计了被发现的病例。在疫情早期,检测能力不足时,CFR会显得很高。
感染者死亡率 (Infection Fatality Rate, IFR): 这是更接近真实情况的指标,死亡人数 / 所有感染者(包括无症状和未被发现的)。要计算IFR,就需要估算实际的感染人数,这通常是通过血清学调查(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或者复杂的数学模型来完成的。IFR通常会比CFR低很多。
重症率 (Case Fatality Rate for severe cases, CFRs): 这是指在所有被确诊的病例中,发展成重症的比例,以及重症病例最终的死亡比例。这个指标能帮助我们了解病毒对医疗系统的压力。

4. 影响致死率的因素:

理解了计算方法,我们也要明白,病毒的致死率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数据时要结合背景:

病毒变异: 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比如Delta、Omicron等。不同变异株的致病性和传播性可能不同,直接影响致死率。
疫苗接种情况: 疫苗能显著降低感染后发展成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一个疫苗接种率高的地区,即使感染人数多,致死率也会相对较低。
人群免疫力: 除了疫苗,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也会影响病毒的传播和致病性。
医疗资源: 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ICU床位、呼吸机、特效药物的可及性等,都会影响重症病人的救治成功率,进而影响致死率。
人口结构: 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展成重症和死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不同,也会造成致死率的差异。
检测和报告能力: 如前所述,检测和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CFR的计算。

“共存”背景下的致死率计算和观察:

当一个社会进入“共存”模式,我们对致死率的关注点会发生一些变化:

关注绝对死亡人数的增长趋势: 而不是过分纠结于实时变化的CFR。
强调IFR和相关模型: 科学家会更依赖于估算出的IFR,以及基于住院率、ICU占用率、死亡病例的年龄和基础疾病等数据的分析。
关注医疗系统的韧性: 重点在于确保医疗系统不被压垮,重症救治能力足够。
动态调整: 随着新变异株的出现、疫苗和药物的更新,致死率也需要动态地去评估和调整。

总结一下,科学计算和理解新冠病毒的“共存”和致死率,需要我们:

1. 理解“共存”的含义: 它是以科学手段和可控风险为基础的社会新常态。
2. 区分不同的致死率指标: CFR、IFR,以及它们各自的局限性。
3. 认识到致死率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受病毒变异、疫苗、医疗资源、人群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
4. 在“共存”模式下,更关注长期趋势、医疗系统承载能力以及IFR等综合性指标,而不是纠结于瞬时CFR的波动。

这个话题很复杂,也很重要。希望我把这些说得够明白,也欢迎大家继续理性地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人类的历史上一直与数不清的病毒共存,完全没必要谈“共存"色变。

目前公众缺少了解的是,新冠疫情肆虐两年多,发生了无数变异后的今天,它对我们到底有多大风险?重症率、死亡率是多少?只有准确掌握了这些信息,才有可能讨论是否应该“共存”。

如发展到今天的新冠病毒在重症率、至死率上已经与早已与人类共存的流感等其他病毒相类似,我们就应该采取共存的策略。

如果依旧有几倍于正常流感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我们的动态清零就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最大保障。

因此,收集当前数据,进行科学统计才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另外,中国还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如果全世界都“躺平"了,我们怎么办?

中国不可能永远将自己隔离于世界之外。适时修改我们的防疫政策,是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user avatar

2020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主要疾病死亡率及2030年孕产妇死亡率目标分析_死亡数_农村_城市

大家都知道生育是个很有风险的事,”生孩子“是女性和男性择偶中一个重要的点,需要男性进行高额的补偿。

那么,”生育“的死亡率是多少呢?

中国的孕妇生育死亡率是16.9/10万,即万分之1.69。

约相当于”打完三针疫苗的壮年健康人,在充分医疗情况下,感染新冠一次的死亡率“。

而新冠可以反复感染,完全放弃防疫措施,”与病毒共存“的情境下,感染频率约为半年到一年感染一次。

因此,”与病毒共存“,在不考虑什么“糖尿病几率增加40%,智力下降,肝肾发病几率增加30%……”等后遗症的情况下,

大致相当于“所有人都不间断的生孩子,生了一个之后立刻怀孕继续生下一个,无限生孩子”对人的消耗。

同样的消耗下,这么生生生的结果,是能增加很多人口,大幅提升当前的经济和未来经济的预期。

而“与病毒共存”的消耗是这个3-4倍(因为男性和非育龄女性也要这么循环),而增加的经济,显然不如“无限生生生”带来的新人口提振的经济多。

因此,如果出于“发展经济”的目的,“强制受孕法”(所有没有怀孕的育龄女性都需要强制每天XX直到受孕),比“与病毒共存”,是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方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