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智伯水攻晋阳被韩魏背刺关羽天天看春秋为什么还被孙权偷袭成功?

回答
这几个问题连起来看,确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们都涉及到古代战争中非常关键的“背叛”和“情报”环节,而且发生的时代跨度也很大。咱们一个一个来捋一捋,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当咱们俩在这儿闲聊历史了。

先说智伯水攻晋阳和韩魏背叛的事儿。

这个事儿发生在战国初期,大概是公元前453年左右。当时啊,晋国被三家卿大夫——智氏、韩氏、魏氏、赵氏瓜分得差不多了,但智瑶(就是智伯)野心勃勃,仗着自己手里兵多,想把其他两家(赵氏和韩氏)都给灭了。然后呢,赵氏的封地被夹在韩氏和魏氏中间,所以智伯就先找上韩氏和魏氏,说:“嘿,咱们哥仨联手,把赵氏灭了,然后咱再分赵氏的地盘,怎么样?”

韩氏和魏氏当时也觉得赵氏是个威胁,而且智伯给的利益够大,就答应了。于是,三国联军就把赵氏围困在了晋阳城。

智伯这个人啊,当时是有点膨胀了。他兵多粮足,觉得晋阳城是唾手可得。他用的策略是“水淹”,就是挖了条水渠,把汾水引过来淹晋阳城。这招可厉害了,把晋阳城都淹得只剩下城墙露在外面,城里的人简直是叫苦不迭。

按理说,这事儿稳了,智伯胜券在握。但问题就出在“韩魏背叛”上。说起来,智伯这人虽然厉害,但有个致命的缺点:他对待盟友太差劲了。当初他联合韩氏和魏氏的时候,答应给他们好处,但事成之后,他又想反悔,甚至打算把韩氏和魏氏的地盘也给吞掉。这种行为,谁能忍?

特别是韩氏和魏氏的家主,韩哀侯和魏文侯,他们都不是傻子。眼瞅着智伯就要灭了赵氏,然后下一个目标就可能是他们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兔子急了也咬人啊,何况是两个国家的国君?他们俩就悄悄地跟赵氏联系上了,说:“兄弟,咱们被智伯逼得没办法了,不如咱仨联手,把智伯干掉?这事儿成了,咱仨再公平分地。”

赵氏在晋阳城里虽然被水淹着,但他们也知道外面什么情况。一听韩魏这提议,那简直是喜出望外,立刻答应了。于是,在智伯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城里的赵氏悄悄打开了城门,城外的韩魏联军突然调转矛头,一起杀向了智伯的军队。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智伯被杀,智氏家族因此灭亡。韩氏和魏氏就此崛起,为后来三家分晋,彻底改变了中国政治格局打下了基础。

所以你看,智伯水攻晋阳的失败,不是因为他军事能力不行,而是他政治上太愚蠢,把盟友逼到了绝路,导致了最致命的背叛。 这跟关羽看没看《春秋》关系不大,因为《春秋》更多的是记录史实、政治原则,但它不能直接指导你在战场上怎么应对盟友突然反水,尤其是当盟友是因为你自己的错误行为而被逼反的时候。

再说关羽天天看《春秋》,为什么还会被孙权偷袭成功?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点。关羽啊,那是蜀汉的“军神”,忠义勇武的代表。他喜欢读《春秋》,这说明他有文化,讲究“君臣大义”,是个非常重视道德和原则的人。

然而,军事的胜负,尤其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可不是光靠“看《春秋》”就能保证的。关羽这次被孙权偷袭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而且这几点都和“春秋大义”离得有点远:

1. 战略方向和兵力部署的失误: 关羽当时镇守荆州,是蜀汉北伐的关键。为了配合刘备北伐,他必须出兵襄樊,去牵制曹魏。这是蜀汉当时国策的一部分。但是,他在出兵襄樊的时候,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后方,也就是荆州的防御。 他把大部分精锐都带走了,留守的兵力相对薄弱,而且对东吴的态度似乎过于乐观,或者说,他没有预料到孙权会在这个关键时刻“背刺”。

2. 对东吴的低估和误判: 关羽虽然勇猛,但在政治和外交判断上,尤其是在处理与东吴的关系上,显得有些天真了。他曾经对东吴很不客气,比如对东吴的使者态度傲慢,甚至“刮骨疗毒”的时候,还把东吴的鲁肃给“气死”(虽然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可以看出关羽的态度)。这种做法,无疑是把东吴推向了曹魏的怀抱。虽然《春秋》教导要讲究“信”,但当时三国鼎立,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远超一个原则。孙吴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关羽没有看清孙权的真实意图和东吴的战略选择。 他觉得东吴也是汉室宗亲,应该会顾全大局,但事实是,孙权看到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并且在曹魏和蜀汉之间找到了一个可以牺牲荆州来换取自身利益的机会。

3. 后勤和士气问题: 关羽北伐襄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战线拉长,粮草供应是个大问题。而他留守荆州的兵力,特别是荆州本地的士卒,对东吴的敌意并不像关羽那样强烈,甚至有些人还和东吴有联系(比如糜芳、傅士仁等人)。这使得当东吴兵临城下,并且抛出“利害”时,这些人就很容易“变节”。

4. 吕蒙的奇谋: 孙权能偷袭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吕蒙的奇谋。吕蒙装病回家,然后在私下里招募了一批因为北方战乱而流离失所的荆州百姓,组建了一支“白衣渡江”的奇兵。这些兵化妆成江东的商贾,混过了关羽的检查,然后趁着关羽北伐,荆州空虚之际,一举占领了关羽的几个重要据点,包括南郡、公安、夷陵等。这个计策非常隐蔽,而且抓住了关羽后方空虚的致命弱点。

总的来说,关羽被偷袭成功,不是因为他不懂“春秋大义”,而是因为他在复杂的军事政治博弈中,在战略部署、外交判断、后方防御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孙权也不是因为不懂“春秋大义”,而是为了国家的战略利益,选择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方式去夺取荆州。吕蒙的奇谋更是将这种政治上的算计发挥到了极致。

《春秋》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和道德的标杆,用来规范君臣行为,强调“正统”和“德”。但战场上的胜负,往往是综合了实力、策略、情报、人心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关羽虽然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但在当时的乱世中,很多时候“原则”也要服从于“生存”和“战略需要”。

所以,这就像问“一个学霸天天背公式,为什么还会考砸一次?”一样,公式很重要,但考试的发挥、临场的心理状态、题目的陷阱等等,都会影响最终结果。关羽的悲剧,在于他过于自信,并且在关键时刻未能准确判断局势的险恶,尤其是低估了东吴的决心和吕蒙的谋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还真想过。

首先,关羽应当是知晓晋阳之围的情况的。

《江表传》记载,关羽好《左传》,即《春秋左氏传》。

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

智伯的记载见于左传中的最后一年,即哀公二十七年。

悼之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

知伯即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智伯。左传中的记载较为简略,只提到韩、魏临阵倒戈击败智伯。晋阳之围的具体过程,以及是否有水攻,都没提。

真正对晋阳之围有较为详细记载的是在《国语》。

晋阳之围,张谈曰:“先主为重器也,为国家之难也,盍姑无爱宝于诸侯乎?”...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晋师围而灌之,沈灶产蛙,民无叛意。《国语 晋阳之围》

两者结合起来,即能大致弄清晋阳之围的全貌。

那关羽会不会读《国语》呢?

我认为是会读的。

相传《国语》与《左传》同为左丘明作著,与《左传》的编年体不同,《国语》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

虽然现今对《左传》和《国语》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在汉末三国,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基本一致,即《国语》是用来补充《左传》的不足的。

东汉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提到 :【《左氏》传经,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

东吴史臣,《吴书》的编撰者韦昭,在其《国语解·序》中也说,左丘明完成《左传》后,【因圣言以摅意,托王义以流藻。雅思未尽,故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讫鲁悼、智伯之诛,以为《国语》。】

举个简单的例子。

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经过数年励精图治,勾践趁着吴王夫差率主力北上黄池会盟的时机,进攻吴国。

十三年春... 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馀、讴阳自南方,先及郊...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於姚。《左传 哀公十三年》

《左传》里面说明了是分两路进攻吴国,但却只记载了勾践这一路的情况,另外一路的记载则见于《国语》。

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
于是越王勾践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败王子友于姑熊夷。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溯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国语 吴晋争长未成勾践袭吴》

第二路由范蠡、舌庸率领,沿海岸进入淮河,并沿淮河西上,以断绝夫差归路。这一路牵制兵力对局势有着很大影响,使得正在黄池与晋争霸的吴王夫差一时进退两难,给了勾践这一路可乘之机。

不结合《国语》看,无法弄清事情全貌。

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也算是读史书的最低要求了吧。

那么关键的地方来了,既然知道了韩、魏临阵倒戈的事情,那关羽为防备东吴的偷袭有没有做相应的准备呢?

从史料记载来看,关羽不仅做了准备,而且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第一个,沿江设置大量斥候与烽火台。

佐证这一条的有两处记载,一个在《三国志·吕蒙传》,另一个见于吴书。

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舟冓〉〈舟鹿〉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三国志·吕蒙传》
吴书曰:将军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说之。翻至城门,谓守者曰:"吾欲与汝将军语。"仁不肯相见。乃为书曰:"明者防祸於未萌,智者图患於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

斥候与烽火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光凭这点,远远不够。

于是就有了另外一项,加固江陵城防,并修建江陵南城。

关羽这项措施的记载出自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

江陵府城,州城本有中隔,以北旧城也,以南关羽所筑。羽北围曹仁于樊,留糜芳守城,及吕蒙袭破芳,羽还救城,闻芳已降,退住九里,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改也。”乃退保麦城。今江陵城广十八里。纪胜江陵府。《元和郡县图志·卷逸文卷一 关内道 河北道 山南道》

江陵本就是军事重镇,本身城防不可谓不坚固。而南城修好后,则意味着,要打下江陵,要攻两遍城才行。三国时期攻城战本就不易,更何况还要连续打两座,光想想都费劲。此时的江陵城,说固若金汤也毫不过分。

关羽对此也有着充分的认识。

羽北围曹仁,吕蒙袭而据之。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而退。《水经注》

修好之后的江陵城也是经过实战考验的,虽然,不是为关羽所用~

夷陵之战后,朱然率领几千人守江陵,在援军断绝的情况下,硬抗住了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数万人的围攻达半年之久。朱然固然算是名将,但江陵城的坚固,仍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关羽为何会想到此种方法。

我想一定是几年前合肥那边,十万带给他的灵感吧~

后来关羽敢抽调江陵兵力加入襄樊战场,按三国志的记载,是因为吕蒙称病和陆逊的奉承。但我觉得并不是,最主要的还是他本人对江陵城的信心,以及对东吴攻坚能力的看低~

所以,关羽给东吴出的难题是:你们要派多少人,打多久,才能打下江陵?

吕蒙给出的答案是:不费一兵一卒。哦,不对,最后还是死了一个吕蒙的同乡。

吕蒙这个人,也是挺好玩。武力不高不低,战略规划能力不上不下,但却是三国时期顶级的心理战专家。

我确实很想好奇,孙权劝学后,吕蒙到底读了什么书,或者说这就是天赋?

前有郝普,后又糜芳、傅士仁,都栽在了他手下。

兵者,诡道也,成王败寇,没啥好说的。

但,综合来看,吕蒙这个人给我感觉却是重于术而轻于道。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类人的思想和策略很容易达到天花板或者说瓶颈。孙权采取了吕蒙偷袭荆州的策略,结果就是,东吴国运的天花板就被固定在此了,很难再有进一步的提升。

此后,西边攻不过永安,中间打不下襄阳,至于合肥,还是别想了。被吞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回到题主的问题,关羽该想的都想了,该做的都做了,唯一没想到的就是糜芳的投降。傅士仁在公安投降其实都不算致命。

在江陵陷落的情况下,局势已经没法扳回来了。

和后来北伐的那位一样,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