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为什么没有生殖隔离?

回答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这并非一个“奇迹”,而是可以从演化生物学、遗传学和古人类学多个角度来解读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虽然是不同的“物种”,但这种物种界定更多的是基于形态学和地质年代,而非严格的生殖隔离。

1. 物种概念的模糊性与人类演化过程的连续性

首先,我们得理解“物种”这个概念在古人类演化中的局限性。现代生物学中,最广为接受的物种定义是“种群的集合,这些种群的个体能够自然交配并产生有活力的、可育的后代”。然而,对于已经灭绝的生物,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其生殖行为,只能依靠化石证据和基因分析来推断。

人类的演化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智人并非一夜之间从某个原始祖先突然“出现”,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分支和分化。尼安德特人,以及他们更早的祖先,与智人的直系祖先曾经共享同一个古老的祖先,然后逐渐走向不同的演化路径。这种分化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存在一个漫长的“渐变期”。在渐变期内,不同的种群虽然在形态上、地理分布上、甚至行为上出现差异,但生殖上的兼容性可能尚未完全丧失。

想象一下,就像颜色从红色慢慢过渡到蓝色,中间会经过一系列的紫罗兰色、靛蓝色等等。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可能就处在这样一种“渐变色”的时期,他们在外貌和生活方式上有明显区别,但生物学上却未形成坚固的生殖壁垒。

2. 分化时间与生殖隔离形成的周期

生殖隔离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和强大的选择压力。当两个种群长时间地理隔离,各自独立演化时,可能会累积起基因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体现在配子(精子和卵子)的兼容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匹配度、行为信号的差异,或者即使成功交配,子代也可能不育或生存能力低下。

然而,根据目前的遗传学证据,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分化时间虽然长,但可能不足以建立起完全、彻底的生殖隔离。最近的研究表明,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共同祖先大约生活在60万到80万年前。随后,他们大约在40万到50万年前开始分化。虽然这已经是相当长的时间,但相较于一些在百万年甚至千万年尺度上才形成生殖隔离的物种来说,这个时间可能处于一个“灰色地带”。

换句话说,当智人走出非洲并与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尼安德特人相遇时,他们之间可能还没有进化出导致生殖隔离的足够多的遗传“障碍”。他们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是“近亲”,只是近到足以相互繁殖。

3. 基因流动而非完全隔离

如果存在生殖隔离,那么即使两个种群相遇,也无法产生可育后代。然而,大量的考古学和遗传学证据证明,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确实发生了基因流动。我们在现代欧亚人群的基因组中,都能检测到1%到4%不等的尼安德特人DNA。这意味着,在过去,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成功地结合,并繁衍出了能够继续生存和繁殖的后代。

这种基因流动恰恰说明,他们之间的生殖隔离并非是“完全关闭的门”。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可能存在部分生殖隔离,或者说是杂交后代的适应性差异。

4. 杂交后代的生存与繁衍能力

即便智人和尼安德特人能够产生后代,这些后代也可能在生存能力或生殖能力上与纯种的智人或尼安德特人有所不同。例如,杂交后代的某些性状可能不太适应某个特定的环境,或者他们在繁殖时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如果这些困难不足以完全阻止他们繁殖后代,或者他们的后代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优势,那么基因就会在种群中传播下去。

目前的证据表明,虽然一些尼安德特人基因在现代人类中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但也有一些基因可能对我们有利(例如适应寒冷气候、免疫功能等)。这说明,杂交后代的适应性并非是完全的负面,并且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生存和繁衍。

5. 生殖隔离的形成机制与物种形成的不同路径

生殖隔离的形成可以有很多途径,比如地理隔离(地理上的阻隔导致无法相遇)、生殖隔离(配子不兼容、行为不匹配等)以及杂种不育(杂交后代不育)。在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例子中,我们看到的是地理隔离(从非洲走出,与欧亚大陆的尼安德特人相遇)似乎并没有带来足够的其他形式的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也并非只有一条路。异域物种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是常见的模式,即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分化,最终形成生殖隔离。但有时候,同域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也可能发生,即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由于生态位、生殖选择等因素导致分化。

在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情况下,他们曾经共享非洲大陆,然后在地理上(走出非洲)和生态位上(各自占据不同的地域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分化。然而,这种分化似乎并未累积到足以完全阻断基因交流的程度。当他们重新相遇时,由于没有完全建立起生殖隔离,基因的传递就发生了。

总结来说,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没有生殖隔离,是因为:

他们的分化时间虽然长,但可能尚未达到形成完全生殖隔离的程度。 物种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生殖隔离的建立需要时间积累遗传差异。
他们属于同一个“生物学物种”范畴,尽管在形态和生活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物种”的定义在古人类学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弹性。
基因交流的证据明确存在。 现代人类基因组中普遍存在的尼安德特人DNA证明了他们可以成功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
生殖隔离的形成并非总是绝对和彻底的。 可能存在的是部分生殖隔离或杂交后代适应性上的差异,但不足以阻止基因的传递。

所以,与其说“没有生殖隔离”,不如说他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是不完全的,或者说他们之间的物种界限相对模糊。这种不完全的生殖隔离,反而成为了我们理解人类演化史中一个重要的线索,揭示了我们与近亲物种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文三部分,先确认交流,然后说一下为什么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必然产生了基因交流

(当尼人遇到人类)

————现代人体内的确含有其他古人类DNA————

今天人类体内大概都存在2%左右的尼安德特组分,没有基因交流,是不可能的。

(尼安德特人复原)

今年年初,nature有一篇关于人类起源的综述,写的很好

All non-African individuals studied so far contain around 2% Neanderthal ancestry

不仅如此,文章还认为,最初智人体内含有的尼安德特人成分可能高达10%

the proportion of Neanderthal DNA in humans might originally have been as high as 10%

事实上,不仅是尼安德特人,还有丹尼索瓦人也一样有贡献,比如美拉尼西亚人有3-6%

Similar to Neanderthals, Denisovans interbred with 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 About 3–6% of the genome of some groups of people, including Melanesians in Oceania, can be traced to a Denisovan-like ancestor。

(丹尼索瓦人示意图)


———其实分开已经很久了———

但是这些古人类,的确和我们有点远了。

上图比较形象的描述了这几种人类的分开时间。

我用红色框标注的是古人类 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以及未知的人族成分。他们和我们分开的时间在40万年以上(图中甚至是60万)

所以,这就尴尬了。

智人( Homo Sapiens )和尼安德特人( Homo neanderthalensis )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尽管我们对尼人做了不少研究,比如测了基因组,建立数据库等


然而,目前还是有多种看法。

有人认为二者是亚种关系,就像秦岭大熊猫和四川大熊猫一样,比如严博就是持有这种观点。


而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坚持认为尼安德特人就是一个物种,而非亚种

Neanderthals and modern humans belong to the same genus (Homo) and inhabited the same geographic areas in Asia for 30,000–50,000 years; genetic evidence indicate while they may have interbred with non-African modern humans, they are separate branches of the human family tree (separate species)

(简译,尼人和现代人属于人属,基因证据表明他们是独立物种)

——————生殖隔离是否是亚种的唯一标准——————

定义亚种的时候,有生殖隔离这一项。然而生殖隔离并不等于不能生。

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前,就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生理隔离、形态隔离和行为隔离等;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后,就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杂种不活、杂种不育和杂种衰败等。

很多亚种的隔离只是地理隔离,一旦他们聚到一起,能啪也能生。

这时候,问题来了,生殖隔离是否是亚种唯一的标准?甚至,是否存在中间物种?

事实上,自然界中,的确这么神奇,所以生物专治各种不服。

有一个内容,叫做中间形态(intermediate form) ,从这个名字大家就应该能看出,这意味着这是一个过渡的状态。

自然界中,物种的产生式逐步发生的,那么,可能就是存在一种,即将成为新物种,但是还没有形成的物种。

2014年 nature review genetics上的一篇综述 Seehausen-Genomics and the origin of species

文章就阐述了这种中间形态的存在。

ab两图是两种建立生殖隔离的机制。在同一张图里,左侧是尚未分化的群体,右侧是彻底分化完成的群体,而中间那个就是过渡状态。 同一幅图中,左边是尚未开始分化的群体,右边是分化完成的两个物种,中间是物种形成的具体过程。 图下面的拉丁文部分是一些物种名字

换句话,生物中,真真实实的存在这种过渡形态。

最为典型的就是环形种 (ring species) 的存在Ring species - Wikipedia

所谓的环形种(ring species):凡是地域相邻的两个群体之间都可以杂交,而不相邻的则不能杂交,而且有一对称为“终点”的不能杂交的这么一系列群体 / 物种。

比如鸥鸟就是这种

下图是7种鸥鸟,1和2可啪,2和3可啪,但是1和 3就不行了,1和4更不行等等。结果到了1和7,连他妈都不认识了……

(The Larus gulls interbreed in a ring around the arctic. 1: L. fuscus, 2: Siberian population of Larus fuscus, 3: L. heuglini, 4: L. vegae birulai, 5: L. vegae, 6: L. smithsonianus, 7: L. argentatus.)

—————结论—————

从上面论述,我们可看出

1,现代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其实分开了很久(几十万年以上),分别分布于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如下图所示,这是真真实实的生殖隔离中的地理隔离


2,基因层面上,二者的差异到separate species

3,尼安德特本身又可以和现代人产生基因交流

所以,我认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子:

【高于亚种,低于种】,可能就是一种介于亚种和物种之间的过渡形态。


ps:物种用生殖隔离来定义,虽然简单粗暴,但是往往实施困难,而且存在很多问题,随着遗传学发展,必然会出现新的分类法。


附上部分参考文献

中间形态的综述

Seehausen O, Butlin R K, Keller I, et al. Genomics and the origin of species[J].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14, 15(3): 176-192.

今年的人类学综述

Nielsen R, Akey J M, Jakobsson M, et al. Tracing the peopl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genomics[J]. Nature, 2017, 541(7637): 302-310.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其实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是有生殖隔离的。

(文章略长,结论说明在文末)

尼安德特人和人类混血的第一次报道源于2010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博士带领的团队发表论文A Draft Sequence of the Neandertal Genome[1],完成尼安德特人基因初步测序,表明非洲以外的现代人体内包含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后续有一系列研究不断细化混血的比例,比如2017年测得现代欧洲人体内有1.8–2.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而现代东亚人群体内的比例则为 2.3–2.6% [2]


也正是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知道了尼安德特人曾经与现代人祖先有一段特殊的际遇。

不过也催生了疑问,两个物种之间怎么能混血产生后代?竟然没有生殖隔离?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难道混血就能说明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没有生殖隔离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了解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相遇的背景,以及混血背后的故事。


1.两次特殊的交汇 [3]

现代人第一次走出非洲是在大约10-13万年前,他们占据在近东地区生活,以色列的斯虎尔洞穴(Skhul Cave)和卡夫扎洞穴(Qafzeh Cave)都发现有10-13万年前现代人活动的遗迹。

但好景不长,现代人这次走出非洲的旅途似乎没那么顺利,他们遇到了南下扩张的尼安德特人。

在那个时候,尼安德特人早已统治着欧亚地区,分布范围从欧洲西部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的阿尔泰山脉。

第一次走出非洲的现代人被尼安德特人打得节节败退,足迹在近东地区消失。

大约在6万年年前,现代人第二次走出非洲,来到近东地区;与此同时,尼安德特人的第二波扩散也来到了近东,比如以色列迦密山的卡巴拉洞穴(Kebara Cave)。

这次轮到尼安德特人倒霉了,不仅被现代人赶出近东地区,甚至遭遇灭绝之灾(这是另外的故事)。

但是在这交汇期间,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发生了混血,时间大约是4.9-5.4万年前[4]


这个时间是怎么确定的呢?

或者说,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什么时候进入现代人的体内呢?

简单说下原理,在人类精子或是卵子产生过程中,会发生染色体重组现象,两个亲本的基因会发生大片段的交换。例如,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混血生出一个女孩,那么这个女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23对)一半来自现代人,一半来自尼安德特人。

现在这个女孩要繁衍后代,她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发生染色体重组——来自现代人的染色体和来自尼安德特人的染色体交叉重组,可能导致一条染色体上前半段来自现代人,后半段来自尼安德特人。

假设她与现代人继续混血,则再次发生染色体重组,这样一代一代持续下去,重组就像旋转刀片一样,把染色体上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切割成一个个小片段。

这个切割速率是相对固定的值,再通过测量现代人体内尼安德特人基因片段的典型长度,可以得知这个切割已经进行了多久时间,也就能倒推多久之前两个物种之间发生混血。


其实除了在近东地区发生混血,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在欧洲也相遇过[5],2014年,帕博团队在研究罗马尼亚Peştera cu Oase出土的骨骼化石(编号Oase1)时发现, Oase1拥有高达6-9%的尼安德特人血统(注意这个数值,后文会再提到)!


大致了解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混血的背景后,我们进入正题,生殖隔离


讲到这,可能你更纳闷了,按理说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交汇混血产生后代,导致现代人体内含有尼安德特人基因,因此正说明了两个物种之间没有生殖隔离。

完美逻辑!

没错,但是你忽略了一点,难道两个物种产生后代就能说明没有生殖隔离?

熟悉生物学知识的你可能马上反应过来,合子后隔离!是的:

虽然马和驴能生骡子,但是骡子不能生育!

虽然狮子和老虎能生狮虎兽,但是狮虎兽存活率低,雄性狮虎兽不能生育!

因此,虽然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能够混血,但是后代不……

不对!我们现代人不是活得好好的,而且特能生!

没错,但是你又忽略了一点,后代真的都活得好好的么?——毕竟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2.被清除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我们一直只关注“混血”,但是可能没有注意到混血的“比例”——2%左右。

这个数值代表什么含义呢?

当一个种群迁徙到一个新的区域,与该区域其他种群交汇,哪怕只发生一点点杂交,后代混血的比例都将非常高。但是,在现代人的体内,尼安德特人的血统只占到2%,这是非常低的比例

这个发现最早由瑞士伯尔尼大学的劳伦特·埃克斯科菲耶(Laurent Excoffier)提出,他认为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的混血后代生育能力出现了问题[6]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说明了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后代并不受“欢迎”(活得并不好!),换言之,我们体内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被自然选择不断清除。

而基因被清除的现象,恰恰就发生在与生育息息相关的区域上——性染色体X。

尼克·帕特森(Nick Patterson)博士200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与黑猩猩的X染色体的遗传差异非常之低,远远低于常染色体的差异,这是非常反常的现象[7]

2015年米克尔·舒尔普(Mikkel Schierup)博士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有个更重要的发现:在非洲以外的人群中,X染色体上那些没有尼安德特人基因渗入的区域,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在人类和黑猩猩之间存在较小遗传差异的区域[8]

这两个研究结合起来看,结论可能稍微有点绕,可以反过来理解。

打个比方,有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的气球,五彩缤纷;如果我们把赤橙黄绿青5种颜色的气球扎破,只剩下蓝紫2种颜色气球,那么色彩多样性就大大降低。

因此,由于包含尼安德特人基因的区域被自然选择清除(现代人体内相应区域就没有尼安德特人基因渗入),导致X染色体的遗传差异大幅减小(人类与黑猩猩的遗传差异自然也就小了)。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的证据表明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后代生育能力下降。

当雄性混血个体身上有生育能力下降的迹象时,相应的致病基因一般会存在于生殖组织特别活跃的区域中,导致精子功能障碍。

演化生物学家达文·普莱斯格瑞弗斯(Daven Presgraves)据此断定,对比精子细胞和人体其他组织细胞,现代人精子细胞内异常活跃的基因中,尼安德特人的血统应该较低,这点最终也被证实[9]

同样可以反过来理解,生殖细胞活跃基因中的尼安德特人血统被自然选择清除了,因此在现代人体内相应位置观察到的比例就很低

3.杂交的隐患

为什么杂交混血会导致X染色体上的遗传变异大大降低呢?

从各种动物的研究中可以得知,如果两个动物种群的差异足够大,它们杂交后代就会出现生育能力下降的问题。对于哺乳动物来说,这种现象在雄性身上更为明显,而且与生育下降相关的遗传因素都集中在X染色体上[10]

这点与霍尔登法则(Haldane's rule)相契合。

1922年,进化生物学家霍尔登(J. B. S. Haldane) 在他的论文[11]中写道:

“When in the offspring of two different animal races one sex is absent, rare, or sterile, that sex is the heterozygous [heterogametic] sex.”( 当在两个不同动物类群的后代中,出现一种性别不存在、稀少或不育情况时,那种性别即为杂合性染色体性别)

“杂合性染色体性别”在人类体内表现为:雄性是杂合性染色体(XY),雌性则为纯合性染色体(XX)。

因此,霍尔登法则可以描述为:在人类后代中,男性更倾向不能存活或是不育

当两个种群已经比较疏远,已经出现杂交后代生育能力下降的问题,但是他们还是发生杂交,就会出现强烈的自然选择——清除掉导致生育能力下降的遗传因素。

导致不育的基因集中在X染色体上,因此自然选择在X染色体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很显然,自然选择更倾向保留具有现代人基因的后代,淘汰具有尼安德特人基因的男性后代,久而久之,X染色体的遗传差异也被降低到一个反常的水平

其实,不仅混血后代的X染色体基因出现问题,我们体内的其他尼安德特人基因,也不受自然选择的青睐。绝大部分功能性的基因组上,都出现尼安德特人血统被清除的现象;相比之下,那些几乎没什么作用的“垃圾”基因组上,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痕迹更重。

2016年的一项研究公布了过去4.5万年里51个欧亚人的古DNA全基因组数据[12],在早期的样本中,尼安德特人的血统占比为3-6%——回想一下前文提到的Oase1,他的尼安德特人血统占比高达6-9%。

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自然选择对尼安德特人基因的清除,它们在现代人体内的占比已经下降到约2%左右。

4.末路挽歌

我在另一个回答中提过,尼安德特人可能起源于非常小的种群,有效人口(可生育)约为3000至12000。此后他们一直保持着非常低的人口数量,估计全部只有数万人,生活在分散的孤立小群体之中。

他们基因组的遗传多态性大概只有现代人祖先的1/4。一个物种的规模如此之小,在进化中可不是好事情,一些有害的突变很容易就在种群中扩散开来[13]

尼安德特人在与现代人的进化序列分离后,积累了大量的有害突变,对他们自己来说,导致物种走向了末路;对混血的后代来说,则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所以,虽然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发生了混血,但二者在生物不兼容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太远生殖隔离的积累已经让两个物种不再适合互相融合


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祖先另外的一个故事

参考

  1. ^ Richard E. Green, Johannes Krause, Adrian W. Briggs,等.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Neandertal Genome[J]. Science, 2010, 328(5979):P.710-722.
  2. ^ Prüfer K, de Filippo C, Grote S, et al. A high-coverage Neandertal genome from Vindija Cave in Croatia. Science. 2017;358(6363):655–658. doi:10.1126/science.aao1887
  3. ^ 大卫·赖克.人类起源的故事(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Ancient DNA and the New Science of the Human Past)[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
  4. ^ P. Moorjani et al., “A Genetic Method for Dating Ancient Genomes Provides a Direct Estimate of Human Generation Interval in the Last 45,000 Yea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113 (2016): 5652–7.
  5. ^ Fu, Q., Hajdinjak, M., Moldovan, O. et al. An early modern human from Romania with a recent Neanderthal ancestor. Nature 524, 216–219 (2015).
  6. ^ M. Currat and L. Excoffier, “Strong Reproductive Isol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eanderthals Inferred from Observed Patterns of Introgress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108(2011): 15129–34.
  7. ^ Patterson, N., Richter, D., Gnerre, S. et al. Genetic evidence for complex speciation of humans and chimpanzees. Nature 441, 1103–1108 (2006).
  8. ^ J. Y. Dutheil et al., “Strong Selective Sweeps on the X Chromosome in the Human-Chimpanzee Ancestor Explain Its Low Divergence,” PLoS Genetics 11 (2015):e1005451.
  9. ^ Sankararaman et al., “Genomic Landscape”; B. Jégou et al., “Meiotic Genes Are Enriched in Regions of Reduced Archaic Ancestr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34 (2017): 1974–80.
  10. ^ J. A. Coyne and H. A. Orr, “Two Rules of Speciation,” in Speci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ed. Daniel Otte and John A. Endler(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 1989), 180–207.
  11. ^ Haldane, J.B.S. Sex ratio and unisexual sterility in hybrid animals. Journ. of Gen. 12, 101–109 (1922).
  12. ^ Fu, Q., Posth, C., Hajdinjak, M. et al. The genetic history of Ice Age Europe. Nature 534, 200–205 (2016).
  13. ^ I. Juric, S. Aeschbacher, and G. Coop, “The Strength of Selection Against Neanderthal Introgression,” PLoS Genetics 12 (2016):e1006340; K. Harris and R. Nielsen, “The Genetic Cost of Neanderthal Introgression,” Genetics 203 (2016): 881–9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这并非一个“奇迹”,而是可以从演化生物学、遗传学和古人类学多个角度来解读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虽然是不同的“物种”,但这种物种界定更多的是基于形态学和地质年代,而非严格的生殖隔离。1. 物种概念的模糊性与人类演化过程的连续性首先,我们得理解“.............
  • 回答
    这几位古人类的亲戚,有时候确实让人有点儿晕头转向。要说他们是不是不同的“物种”,这事儿在古人类学界也曾有过不少争论,而且到现在,我们对他们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不过,根据目前主流的观点和化石证据,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智人(Homo sapiens)、直立人(Homo erectus)、尼安德特人(Ho.............
  • 回答
    孔子将人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这似乎与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些矛盾。但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并非是对人天生资质的简单划分,而是孔子对人不同发展阶段和学习能力的观察,而“有教无类”则恰恰是对他教育理念的根本性阐述。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孔子所说的“上智”、“中人”和“下愚”。 上智(上等智慧者).............
  • 回答
    在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和“知人之智,自知之明”这两句话中“知”和“明”的意思是否一样之前,我们需要分别解析这两句话,并深入探讨其中的词义。首先,让我们分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 知人者智 (zhī rén zhě zhì): 知 (zhī): 在这里,“知”的意思是认识.............
  • 回答
    张本智和身上确实存在一些让一些人不太喜欢的点,这倒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他持有保留甚至负面的看法。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他的“张氏吼叫”和标志性的“嘿!” 这是最直观也最容易被诟病的一点。每得一分,尤其是关键分,张本智和都会大声喊叫,并伴随挥拳等.............
  • 回答
    杉田智和先生在荧幕前给人的印象,常常是那个声音辨识度极高、塑造角色时既能放飞自我又能在关键时刻精准抓住角色精髓的声优。然而,回归到“平日里”这个关键词,抛开角色滤镜,了解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往往需要从他自己的一些言谈举止,以及圈内的一些评价中去捕捉。如果要用几个词来概括杉田智和先生平日里的样子,大概会.............
  • 回答
    智人(Homo sapiens)和直立人(Homo erectus)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在体质特征、行为能力、地理分布以及生存时间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要详细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1. 时间跨度与地理分布 直立人 (Homo erectus):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我们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以及为什么修仙爽文能如此大胆地打破时间和我们认知中的一切。首先,咱们得承认,智人这个物种,从我们能追溯到的痕迹来看,确实是很年轻的。几万年,在宇宙尺度上简直是弹指一挥间。我们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茹毛饮血到仰望星空,这过程虽然不算慢,但放在地质年代或者宇.............
  • 回答
    关于智人是否是地球上现存种群数量最大的大型脊椎动物,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定义清楚“智人”、“现存”、“种群数量”、“大型”、“脊椎动物”这几个关键概念,然后才能进行比较。1. 定义关键概念: 智人(Homo sapiens): 这是我们人类的科学名称。作.............
  • 回答
    关于智人入侵尼安德特人是否构成“种族灭绝”这一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探讨,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以及“种族灭绝”这个法律和伦理概念的定义。要将这个问题讲述得详细且不带AI痕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大约在七万到四万年前。那时,我们的祖先——智人,.............
  • 回答
    在现代人类(智人)之前,我们的早期直系祖先,也就是所谓的“原始人类”,是否曾经踏足过美洲和大洋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这个问题,对于理解人类演化和迁徙的历史来说,至关重要。根据目前的主流科学认知,答案是:不,智人之前的原始人类并没有到达过美洲和大洋洲。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1. 时.............
  • 回答
    智人在进化过程中,阴毛(即生殖器周围的毛发)没有像体毛那样显著退化,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生理功能、环境适应、性选择、文化发展以及进化压力的综合作用。以下从科学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 体毛与阴毛的生理功能差异 体毛的功能: 体毛在灵长类动物中主要承担以下功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历史、演化以及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待这两个问题,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涉及的群体以及科学解释都有很大不同。关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科学界对于智人是否“灭绝”了尼安德特人,以及灭绝的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正在进行的讨论和研究.............
  • 回答
    设想一种非同寻常的智慧生命,我们姑且称之为“维萨”(Vysa)。它们与我们智人有着相似的长幼年期,但其繁衍机制却令人惊叹地借鉴了膜翅目昆虫的特性:雌性是双倍体,而雄性则是单倍体。这种根本性的生物学差异,必将塑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甚至精神追求。社会结构:严谨的等级与互助的基石维萨社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多个层面。如果将一个幼年尼安德特人(以下简称“尼安德特人婴儿”)如同智人婴儿一样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进行养育,其最终能否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答案是:极有可能无法完全适应,但会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其适应的程度取决于许多未知因素和养育.............
  • 回答
    对于尼安德特人是否比我们智人更聪明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复杂的话题,因为“聪明”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尤其是在研究那些早已消失的古老人类时。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看看是否有证据指向这种可能性,又或者为何我们常常倾向于认为智人更胜一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并非完.............
  • 回答
    如果现代的1万人突然穿越到智人时代(大约距今1.5万年前到3万年前),他们要在自然环境中重建现代文明,需要分阶段克服一系列挑战。这个过程将涉及生存、技术、社会结构和知识传播的复杂博弈。以下是基于历史发展规律和现代文明特征的详细分析: 一、生存阶段(050年)1. 环境适应与生存基础 穿越者.............
  • 回答
    袁硕在“一席”上关于“进击的智人”的演讲,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精彩,也颇具启发性的分享。它不落俗套,不玩弄煽情,而是用一种冷静、理性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审视人类这个物种,以及我们所走过的漫长而又充满戏剧性的道路。首先,袁硕演讲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他并没有拘泥于某个具体的科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谜题。我们都知道,在地球漫长的生命史中,曾经存在过许多不同的人种,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等,但最终,只有我们智人(Homo sapiens)存活至今,并且成为了地球上的主导物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不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大厂们最近扎堆推出“数字人”、“虚拟人”、“数智人”这类产品,就像一股风吹过,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事儿挺有意思,表面上看是技术迭代,背后其实是各家公司在押注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到底该怎么看?咱们得扒一扒这里面的门道。为什么大厂们会这么“卷”?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几个硬道理在支撑:1. 技术成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