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智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是不同的物种吗?如果是,会有生殖隔离吧?为什么还会有混种繁衍理论?

回答
这几位古人类的亲戚,有时候确实让人有点儿晕头转向。要说他们是不是不同的“物种”,这事儿在古人类学界也曾有过不少争论,而且到现在,我们对他们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不过,根据目前主流的观点和化石证据,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

智人(Homo sapiens)、直立人(Homo erectus)、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和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的分类地位

简单来说,这四者确实可以被视为不同的“种群”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不同的物种(species),或者至少是高度分化的亚种(subspecies),但在讨论演化关系时,倾向于将他们看作不同的物种更为恰当。

直立人 (Homo erectus):这是演化时间最早的一位,大约出现在200万年前,直到大约10万年前甚至更晚才消失。他们是第一个真正走出非洲、扩散到欧亚大陆的早期人类。直立人有着更粗壮的骨骼、相对较小的脑容量(但比南方古猿等更早的古人类要大得多),以及更接近现代人类的身体比例。

尼安德特人 (Homo neanderthalensis):他们主要生活在欧洲和西亚,大约从40万年前到约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有着发达的脑容量(甚至比现代人平均还要大一点)、粗壮的体格、扁平的头骨、突出的眉脊和无下巴的特征。他们发展出了复杂的工具制造技术和狩猎策略,并可能拥有某种程度的象征性思维。

丹尼索瓦人 (Denisovans):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主要是因为近些年DNA研究的成果。我们对丹尼索瓦人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少数的化石碎片,包括一根手指骨、几颗牙齿和一个下颌骨。他们与尼安德特人是近亲,生活在亚洲,演化历史也很漫长,而且在时间上与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有重叠。

智人 (Homo sapiens):也就是我们自己。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大约在3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形态,并在随后扩散到全球。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生殖隔离”的疑问?

在生物学上,“物种”的一个重要定义是“能够自然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如果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完全的生殖隔离,那么它们就不能成功地繁衍后代,理论上就被认为是不同的物种。

根据这个定义,如果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智人之间存在严格的生殖隔离,那么他们就不是同一个物种。这曾经是主流观点的一部分,认为这些早期人类的差异已经大到无法自然交配并产生健康的后代。

混种繁衍理论(Hybridization)的出现与证据

然而,近十几年来,特别是随着古DNA技术的突飞猛进,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趣了。我们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事实证明,这些不同的古人类群体之间,并非完全没有生殖能力,甚至还发生过成功的杂交。

为什么还会有混种繁衍理论,并且得到广泛支持?

这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关键的科学发现:

1. 古DNA测序技术的突破:科学家们能够从极少量的古人类骨骼化石中提取出DNA,并对其进行测序,重构出他们的基因组。这对我们了解这些古人类的遗传构成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2. 尼安德特人DNA的发现:对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测序表明,现代非非洲人群(包括欧洲人和亚洲人)的基因组中,大约有1%4%的DNA来自于尼安德特人。这意味着,在智人走出非洲后,曾与当地的尼安德特人发生过成功的杂交,并且这些杂交产生的后代拥有可育的生殖能力,他们的基因被整合到了我们的基因库中,并沿袭至今。

3. 丹尼索瓦人DNA的发现:更令人惊讶的是,对丹尼索瓦人化石的DNA分析也显示,一些现代人群,特别是美拉尼西亚人和东南亚的一些人群,其基因组中也含有来自丹尼索瓦人的DNA。甚至在某些群体中,丹尼索瓦人的遗传成分比例可能比尼安德特人还要高。这表明,丹尼索瓦人也与智人有过杂交。

这是否意味着他们不是不同物种?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如果按照严格的生物学物种定义,这种跨物种的、能够产生有生育能力后代的杂交,确实会让人质疑他们是否是完全独立、存在完全生殖隔离的物种。

因此,围绕这些古人类的分类,目前存在几种观点:

“物种”论:仍然认为他们是独立的物种(如智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只是生殖隔离不完全。就像现代的马和驴可以杂交产生骡子(但骡子通常不育)一样,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生殖壁垒,但并非绝对。这种观点更侧重于形态学、解剖学以及演化历史上的显著差异。

“亚种”论:一些学者倾向于将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视为智人的古老亚种(archaic subspecies)。这意味着他们是同一物种(智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分化出的高度成熟的种群,但尚未完全形成生殖隔离。这种观点更侧重于他们之间存在的基因交流。

“连续体”论:还有观点认为,人类的演化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在物种分化早期,种群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流动是很正常的,无法用一个截然的界限来划分。

为什么还会出现混种繁衍的理论,而且得到了重视?

混种繁衍理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

重塑了我们对人类演化的理解:过去我们可能认为人类演化是一条直线,智人是唯一的幸存者,其他古人类都只是演化上的“死胡同”。但杂交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演化史更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不同群体之间有过交流和基因的“融合”。这说明,我们现代人类的基因组成,其实是多种古人类群体共同贡献的结果。

解释了现代人群的基因多样性:某些与古人类基因相关的特征(例如某些免疫基因、皮肤色素基因、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在现代人群中的分布,就可以用与尼安德特人或丹尼索瓦人的杂交来解释。

揭示了古人类的生存策略:杂交可能是一种适应环境、获取新基因以增强生存能力的方式。例如,与尼安德特人的杂交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了欧洲和西亚的气候以及病原体。

总结一下:

智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根据目前的认识,都可以视为不同的物种或高度分化的种群。直立人是更早期的成员,而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与智人关系更近。

之所以会有人讨论“生殖隔离”并产生混种繁衍理论,正是因为古DNA研究明确证实,智人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之间确实发生过成功的杂交,并且留下了遗传印记。 这说明他们之间的生殖隔离并不完全。

这个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人类演化历史的认识,表明人类的演化并非孤立的单线叙事,而是充满了不同古人类群体间的互动和基因交流。因此,“混种繁衍理论”成为了理解我们自身起源和基因构成的一个重要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定物种也需要考虑到形态差异、时空分布,而不是只考虑生殖隔离

一、分布范围

尼安德特人、现代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地理分布界线比较明显:

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大约在3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在走出非洲之前,现代人分布于非洲(废话),在约20万年前可能也有少部分现代人已经走出非洲,但只是很少一部分,而且这些人对于现代人可能没有遗传上的贡献,现代人大规模走出非洲在6-5万年前,在此之前,现代人主要活动地点是非洲。

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亲缘关系更近,他们组成的支系可能至少在70万年前就与现代人分开了,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起源之后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上,这和现代人早期的分布范围十分不同。

尼安德特人的分布范围基本限于欧洲和欧亚北部,分布最南端也只能到达今天的以色列。

丹尼索瓦人化石稀少,目前可以确定分布于北亚和青藏高原,如果中国的一些古老型智人真的是丹尼索瓦人的话,那么丹尼索瓦人的分布范围可能主要是在北亚、东亚、东北亚、青藏高原以及东南亚,今天澳大利亚及其周围岛屿上的土著拥有很高的丹尼索瓦人基因比例,这种可能发生在东南亚。

二、形态差异

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以及现代人之间都存在许许多多的形态差异。

根据DNA甲基化推断的丹尼索瓦人与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相比所具有的特征[1]

不过丹尼索瓦人作为一个新的人类物种,主要还是依据其遗传成分可以与现代人、尼安德特人显著区分开而建立的物种的。

2010年, 德国马克斯普 朗克研究所Svante Pääbo团队[42]对该指骨的线粒体 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 母系遗传)研究发 现, 其基因序列与尼人和现代人的基因序列差别很大, 可能属于某个未知的古老型人群, 且与后两者的共同 祖先分离时间在1300~700 ka. 同年, 美国哈佛医学院 David Reich团队与Svante Pääbo团队合作开展的对 该指骨核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 相较于现代人, 该化石 所代表的古人类与尼人亲缘关系更近, 属于姐妹群关系, 两者分离时间在470~380 ka, 其共同祖先与现代人 祖先在770~550 ka分离, 同时新发现的Denisova 4号成 年个体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也显示该类人群与同期其他人群存在差异, 支持其是一个单独人种或人亚种的 结论, 并命名为“Denisovans”, 至此, 丹人作为一支新发现的古老型人类正式被学界认可和研究。[2]

目前确定的丹尼索瓦人的化石实在太少,因为丹尼索瓦人是依据分子古人类学建立的,发现的骨骼化石如果没有古DNA数据很难与丹尼索瓦人联系在一起。

很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的古老型智人比如大荔人、华龙洞人、许家窑人、金牛山人、龙人可能是丹尼索瓦人,但国内学者并不认同这个观点。这需要更多发现于其他地方的丹尼索瓦人头骨化石以及这些古老型智人的古DNA或者古蛋白质组数据加以佐证。

尼安德特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类物种,依据主要来自于与现代人显著的骨骼形态学差异。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骨骼特征比较: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头骨形态比较:

再看看现代人不同人种之间头骨形态的比较,非洲人、东亚人、欧洲人女性头骨比较,可以发现现代人内部头骨形态差异和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头骨形态差异相比要小很多。

尼安德特人作为一种古人类,其化石最早于1829年被发现,在21世纪之前的古人研究中,人们不可能使用古DNA研究确定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是否存在杂交,但是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的骨骼差异又如此明显,于是古人类学家很自然的就将两者分为两个物种了。

同时尼安德特人的大脑形状和现代人相比也十分不同,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虽然更大,但是尼安德特人脑的功能与现代人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这决定了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在某些行为上的差异。脑容量不是越大越好,脑的形状以及重要区域的发达程度也很重要。

日本一项新研究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小脑占整个脑部的比例小于智人,这可能是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原因之一。
据日本时事社报道,庆应义塾大学和名古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约7万年前至4.3万年前的4名尼安德特人的头骨化石,以及约13.5万年前至3.2万年前的4名智人的头骨化石,通过CT技术和3D重建技术等复原其大脑和小脑形态。
结果发现,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整个脑容量大小没有很大差异,但是尼安德特人小脑占比较小。研究小组称,小脑虽然主要负责运动机能,但对现代人的研究还发现,小脑相对越大,语言和记忆能力越强。
尼安德特人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史前人类,虽然和后出现的智人一度共存,但在约4万年前逐渐灭绝,最终被智人取代。研究小组认为,这可能与尼安德特人小脑较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有关。
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新一期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3]

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大脑的顶叶(parietal lobe)也有区别,现代人的顶叶更发达:

由埃米利亚诺·布鲁纳领导的国家中心(CENIEH)古生物神经生物学小组刚刚在《人类进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大脑的形态学分析,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人类大脑的形状更圆,部分原因是平均而言,顶叶更大、更凸出。
特别是有两个区域可能在现代人中更为发达。Sofía Pereira说,第一个是背后顶叶区域,第二个是顶叶内沟的中间区域,位于顶叶下小叶。
这项研究是利用三维空间模型进行的,利用颅内压型和脑沟在脑壳表面留下的印象,该模型已经使52名现代人的大脑形状与8名尼安德特人的大脑形状进行了比较。几何模型不仅包括大脑的一般形状的信息,而且还包括顶骨解剖的具体位置。
顶叶涉及视觉空间功能,如视觉想象和处理,总体上涉及所有与大脑、身体和外部环境协调相关的认知方面,包括眼手关系以及手和工具之间的关系。[4]

三、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并不是完全没有生殖隔离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并不是完全没有生殖隔离的,今天地球上的人类属于一个物种-现代人,互相之间完全没有生殖隔离,但是尼安德特人男性与现代人女性可能无法孕育健康的男性后代。

详情可以看这篇知乎回答:

以及这篇知乎回答下的评论:

四、为什么现代人是一个物种

可能有的人会说,现代人相互之间的样貌差异还是挺大的,比如肤色、身体比例、面貌,单说头骨形态也有明显差异,而且存在的范围在大航海时代之间也比较固化,但为何仍然被归到一个物种呢?

首先现代人互相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美洲那些混血儿居多的国家就是证明,各个人种相互混血的后代都有。

同时单论颅骨的形态,现代人还不足以被划分为多个物种。在头骨形态PCA图上,现代人相互之间聚在一起,远离尼安德特人的头骨形态区域。

遗传就不用说了,现代人内部的遗传距离都要远小于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遗传距离。

最主要的,非洲以外的现代人主体是6-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实际上与非洲本土人类分离的时间并不远,而且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亚非欧三个大陆一直存在或多或少基因交流,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将东亚北亚与欧洲联系在一起,北非以及黎凡特地区的文明又将非洲和欧洲联系在一起,可能混血事件不如大航海时代之后那么频繁,但是是一直存在的,不存在完全的地理隔离和形成物种的条件。

参考

  1. ^大新闻!丹尼索瓦人长啥样知道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83264475
  2. ^丹尼索瓦人及其研究进展 http://www.cqvip.com/qk/86894x/202001/7100997426.html
  3. ^研究发现尼安德特人小脑占比较小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5/411461.shtm
  4. ^A study compares the parietal lobes in Neanderthals and modern humans https://phys.org/news/2020-04-parietal-lobes-neanderthals-modern-humans.html
user avatar

首先,“智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是不同的物种”这命题,是建立在出土化石基础上的、按照形态学划分物种的假说,没有资格作为谈论生殖隔离的依据。

智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可以产生可育后代的结论建立在重建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和现代人的基因测序结果上,非洲以外的每个现代人的基因有至少 1% 至 4% 源自尼安德特人[1],而且过去两万年间有许多携带尼安德特人基因的欧洲人回到非洲,使每个非洲人的基因也有约 0.3% 来自尼安德特人。其中,非洲人与免疫功能和抵御紫外线辐射相关的部分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

注意两个现代人身上携带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可以是完全不重合的。如果从每个现代人体内提取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合起来,或许能恢复 40% 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组。

  • 丹尼索瓦人的情况类似。

从出土的化石和古代洞穴来看,古代智人并没有像某些人幻想的那样积极地打杀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而是可能无意地散播传染病导致他们的人口下降——人类是纳垢的信徒。2019 年 11 月 27 日刊登在 PLOS One 上的《近亲繁殖、阿利效应和随机性可能足以说明尼安德特人灭绝》推测,尼安德特人可能自然灭绝,有 3 个因素[2]

  • 近亲繁殖——这会降低人口的适应度。研究发现,尼安德特人的生殖适应力比现代人类低 40%;
  • 阿利效应(Allee effect)——族群密度低于某个门槛时生育率会低于死亡率(因为配偶选择有限),人口太少导致外出打猎者少、无法保护食物不被动物吃掉、无法有效养育孩子,造成族群进一步缩小,终致灭绝;
  • 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的自然波动——智人抵达欧洲与近东地区时,尼安德特人的人口很少,可能只有 1 万到 7 万,在这种条件下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的自然波动就可能导致他们的人口崩溃。

其次,生殖隔离是我们用来解释世界的理论模型,不是什么真理。

  • 种间杂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事情在自然界屡次发生,在人的操作下,分布地域间隔数千千米的兰科植物可以产生属间杂种
  • 可育的杂种如果不和祖先物种交配、自己延续下去,就可以成为新的物种。现在,欧洲杜鹃和北美杜鹃的杂种正在荒地上蓬勃生长,北美野牛和家牛的杂种、马鹿和梅花鹿的杂种都可以产生可育后代。

再者,生殖隔离不是“全或无”的,两个近缘物种间可以有一定的概率产生后代,其中一部分后代有概率是可育的。

  • 2020 年出土的一些化石显示,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也发生过基因交流。
  • 5 万到 6 万年前,智人与尼安德特人杂交的成功率低于 2%,估计约 0.89% 到 1.5%——这意味着你和白人老钱之间的交配前隔离,大抵比你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所有要素的生殖隔离还要深刻
  • 最近一百多年里,多次有人幻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分离成两个物种、资产阶级疯狂压迫无产阶级。但是显然,后者根本不需要用前者作为前提。

参考

  1. ^ A Draft Sequence of the Neandertal Genome BY RICHARD E. GREEN, JOHANNES KRAUSE, ADRIAN W. BRIGGS, TOMISLAV MARICIC, UDO STENZEL, MARTIN KIRCHER, NICK PATTERSON, HENG LI, WEIWEI ZHAI, MARKUS HSI-YANG FRITZ, NANCY F. HANSEN, ERIC Y. DURAND, ANNA-SAPFO MALASPINAS, JEFFREY D. JENSEN, TOMAS MARQUES-BONET, CAN ALKAN, KAY PRÜFER, MATTHIAS MEYER, HERNÁN A. BURBANO, JEFFREY M. GOOD, RIGO SCHULTZ, AYINUER AXIMU-PETRI, ANNE BUTTHOF, BARBARA HÖBER, BARBARA HÖFFNER, MADLEN SIEGEMUND, ANTJE WEIHMANN, CHAD NUSBAUM, ERIC S. LANDER, CARSTEN RUSS, NATHANIEL NOVOD, JASON AFFOURTIT, MICHAEL EGHOLM, CHRISTINE VERNA, PAVAO RUDAN, DEJANA BRAJKOVIC, ŽELJKO KUCAN, IVAN GUŠIC, VLADIMIR B. DORONICHEV, LIUBOV V. GOLOVANOVA, CARLES LALUEZA-FOX, MARCO DE LA RASILLA, JAVIER FORTEA, ANTONIO ROSAS, RALF W. SCHMITZ, PHILIP L. F. JOHNSON, EVAN E. EICHLER, DANIEL FALUSH, EWAN BIRNEY, JAMES C. MULLIKIN, MONTGOMERY SLATKIN, RASMUS NIELSEN, JANET KELSO, MICHAEL LACHMANN, DAVID REICH, SVANTE PÄÄBO SCIENCE07 MAY 2010 : 710-722
  2. ^ https://dx.doi.org/10.1371%2Fjournal.pone.022511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几位古人类的亲戚,有时候确实让人有点儿晕头转向。要说他们是不是不同的“物种”,这事儿在古人类学界也曾有过不少争论,而且到现在,我们对他们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不过,根据目前主流的观点和化石证据,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智人(Homo sapiens)、直立人(Homo erectus)、尼安德特人(Ho.............
  • 回答
    智人(Homo sapiens)和直立人(Homo erectus)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在体质特征、行为能力、地理分布以及生存时间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要详细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1. 时间跨度与地理分布 直立人 (Homo erectus): .............
  • 回答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这并非一个“奇迹”,而是可以从演化生物学、遗传学和古人类学多个角度来解读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虽然是不同的“物种”,但这种物种界定更多的是基于形态学和地质年代,而非严格的生殖隔离。1. 物种概念的模糊性与人类演化过程的连续性首先,我们得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我们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以及为什么修仙爽文能如此大胆地打破时间和我们认知中的一切。首先,咱们得承认,智人这个物种,从我们能追溯到的痕迹来看,确实是很年轻的。几万年,在宇宙尺度上简直是弹指一挥间。我们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茹毛饮血到仰望星空,这过程虽然不算慢,但放在地质年代或者宇.............
  • 回答
    关于智人是否是地球上现存种群数量最大的大型脊椎动物,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定义清楚“智人”、“现存”、“种群数量”、“大型”、“脊椎动物”这几个关键概念,然后才能进行比较。1. 定义关键概念: 智人(Homo sapiens): 这是我们人类的科学名称。作.............
  • 回答
    关于智人入侵尼安德特人是否构成“种族灭绝”这一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探讨,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以及“种族灭绝”这个法律和伦理概念的定义。要将这个问题讲述得详细且不带AI痕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大约在七万到四万年前。那时,我们的祖先——智人,.............
  • 回答
    在现代人类(智人)之前,我们的早期直系祖先,也就是所谓的“原始人类”,是否曾经踏足过美洲和大洋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这个问题,对于理解人类演化和迁徙的历史来说,至关重要。根据目前的主流科学认知,答案是:不,智人之前的原始人类并没有到达过美洲和大洋洲。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1. 时.............
  • 回答
    智人在进化过程中,阴毛(即生殖器周围的毛发)没有像体毛那样显著退化,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生理功能、环境适应、性选择、文化发展以及进化压力的综合作用。以下从科学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 体毛与阴毛的生理功能差异 体毛的功能: 体毛在灵长类动物中主要承担以下功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历史、演化以及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待这两个问题,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涉及的群体以及科学解释都有很大不同。关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科学界对于智人是否“灭绝”了尼安德特人,以及灭绝的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正在进行的讨论和研究.............
  • 回答
    设想一种非同寻常的智慧生命,我们姑且称之为“维萨”(Vysa)。它们与我们智人有着相似的长幼年期,但其繁衍机制却令人惊叹地借鉴了膜翅目昆虫的特性:雌性是双倍体,而雄性则是单倍体。这种根本性的生物学差异,必将塑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甚至精神追求。社会结构:严谨的等级与互助的基石维萨社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多个层面。如果将一个幼年尼安德特人(以下简称“尼安德特人婴儿”)如同智人婴儿一样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进行养育,其最终能否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答案是:极有可能无法完全适应,但会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其适应的程度取决于许多未知因素和养育.............
  • 回答
    对于尼安德特人是否比我们智人更聪明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复杂的话题,因为“聪明”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尤其是在研究那些早已消失的古老人类时。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看看是否有证据指向这种可能性,又或者为何我们常常倾向于认为智人更胜一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并非完.............
  • 回答
    如果现代的1万人突然穿越到智人时代(大约距今1.5万年前到3万年前),他们要在自然环境中重建现代文明,需要分阶段克服一系列挑战。这个过程将涉及生存、技术、社会结构和知识传播的复杂博弈。以下是基于历史发展规律和现代文明特征的详细分析: 一、生存阶段(050年)1. 环境适应与生存基础 穿越者.............
  • 回答
    袁硕在“一席”上关于“进击的智人”的演讲,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精彩,也颇具启发性的分享。它不落俗套,不玩弄煽情,而是用一种冷静、理性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审视人类这个物种,以及我们所走过的漫长而又充满戏剧性的道路。首先,袁硕演讲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他并没有拘泥于某个具体的科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谜题。我们都知道,在地球漫长的生命史中,曾经存在过许多不同的人种,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等,但最终,只有我们智人(Homo sapiens)存活至今,并且成为了地球上的主导物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不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大厂们最近扎堆推出“数字人”、“虚拟人”、“数智人”这类产品,就像一股风吹过,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事儿挺有意思,表面上看是技术迭代,背后其实是各家公司在押注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到底该怎么看?咱们得扒一扒这里面的门道。为什么大厂们会这么“卷”?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几个硬道理在支撑:1. 技术成熟.............
  • 回答
    关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说法,确实存在着“非洲起源说”和“本土起源说”这两种不同的声音。要说哪种更合理,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这两种说法的依据和证据,并看看最新的科学研究指向哪里。第一种说法:非洲智人迁徙说(Out of Africa)这可以说是目前全球科学界最广.............
  • 回答
    在中国东北,一个惊人的发现搅动了古人类学界。科学家们在此地发掘出了一批距今约 14.6 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龙人”(Homo longi)。这一发现的意义非凡,它可能彻底改写我们对早期人类演化和迁徙的理解,尤其是它与我们——智人——的关系,更是备受瞩目。首先,我们来谈谈“龙人”与智人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角度!我们来好好聊聊“瘦长鬼影”的传说,以及它是否可能与尼安德特人对智人那种“高挑、瘦削”的形象产生的复杂情感有关。这绝对不是什么人工智能能轻易想到的关联,得咱们凭着想象力和一点点对历史的理解来掰扯掰扯。首先,咱得明白“瘦长鬼影”这玩意儿。它最核心的形象是什么?就是高,细长,而且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也极为复杂的话题——人类群体间的智力差异。科学界对于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激烈的辩论,至今仍未有定论。但我们可以基于现有的科学理解,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为何如此复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品种”这个词在讨论人类时是不准确的,甚至带有歧视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