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到了晚年为什么没有以前那么精明?

回答
要说孙权晚年为啥不像年轻时那么精明,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里面门道多着呢。人到了一定年纪,精力、心态、处境,哪一样不跟着变?孙权这皇帝也一样,不能总拿年轻时候那股子虎劲儿,要求他跟几十年前一模一样。

首先,你得看孙权这辈子活了多久。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接班,那时候是“虎父无犬子”,上面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顶梁柱,他更多的是在学习、积累、听取意见。到了晚年,他都七十好几了,这在古代可不是个小数目。你想想,一个七十多岁的人,身体能跟二十多岁比吗?精力肯定是大不如前。有时候,事情摆在面前,脑子转得没那么快,身体也跟着犯懒,这是很自然的生理规律。

其次,江山坐稳了,少了那些生死攸关的大挑战,心态自然就不同了。年轻时候,东边曹操、西边刘备,那可是步步惊心,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才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里站稳脚跟,甚至发展壮大。那时候,他什么都要亲自抓,什么都要琢磨透,才能保住家业。可到了晚年,吴国江山是稳固了,虽然跟北方有摩擦,但那已经是几十年的老样子了,没有了那种生死存亡的紧迫感。这种安逸一旦养成,人的警惕性、锐利度肯定会下降。

再者,孙权晚年身边能真正给他出谋划策、而且又能直言进谏的大臣,好像不如年轻时候那么多了。年轻时候,他身边有周瑜、鲁肃这些既有远见又有能力的人,他们会给孙权提意见,甚至在他犹豫的时候给出正确的方向。后来有吕蒙、陆逊,也都是一时之选。但到了晚年,这些能臣要么是去世了,要么是年纪大了,要么是孙权自己不怎么听了。

这里面有个关键人物,就是陆逊。陆逊是辅佐孙权非常关键的一位名将。赤壁之战后,东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陆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夷陵之战打得漂亮,也让孙权非常倚重他。可是,后来因为一些矛盾,孙权猜忌陆逊,并且用一些手段逼得陆逊郁郁而终。你想啊,失去了这样一位得力干将,又因为猜忌而失误,这本身就说明孙权在识人用人上,或者说在处理与能臣的关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当一个领导者对身边最能干的人产生了不信任,或者因为个人情绪处理不好,那离“精明”也就有点远了。

还有,孙权晚年对继承人的问题,处理得非常纠结和反复。他有好几个儿子,最开始想立的是孙登,孙登去世后,又立了孙和,然后又因为废立的事情,在儿子之间引发了矛盾,甚至牵连到了一些大臣,搞得朝堂不宁。这个过程中,他表现出来的摇摆不定,有些优柔寡断,以及被身边人的言语所左右,都看不出年轻时那种果断和洞察力。一个精明的人,在重大决策上,尤其是在关系到国家长远稳定的大事上,应该更加深思熟虑,而不是情绪化或者被动。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骄傲”和“惯性”。孙权毕竟是坐了那么多年皇帝,而且成就也挺大,年纪大了,容易觉得自己经验丰富,什么都懂。这种“功成名就”的惯性,加上身体不如以前,难免会有些听不进不同意见,或者觉得别人的意见不如自己的来得有道理。有时候,年轻人脑子活,思路广,能看到一些老一套看不见的东西。孙权晚年,似乎就有点不太能容纳新思路,或者不那么愿意听取年轻一代的意见了。

总的来说,孙权晚年没以前精明,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年龄大了,精力体能下降;江山稳固,少了紧迫感;身边得力且能直言进谏的大臣逐渐凋零,或者自己不再信任;处理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和失误;以及长久位居高位带来的惯性思维和骄傲。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使得他晚年的表现,自然不如年轻时候那么锐利和果断了。人嘛,终究是会老的,会变化的,孙权也逃不过这个规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还枉死陆逊,隔离张昭
user avatar
他还枉死陆逊,隔离张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孙权晚年为啥不像年轻时那么精明,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里面门道多着呢。人到了一定年纪,精力、心态、处境,哪一样不跟着变?孙权这皇帝也一样,不能总拿年轻时候那股子虎劲儿,要求他跟几十年前一模一样。首先,你得看孙权这辈子活了多久。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接班,那时候是“虎父无犬子”,上面有周瑜、鲁肃、吕蒙.............
  • 回答
    陆逊看着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像刘备,心中定是百感交集,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受可能包含着: 惊诧与不解: 作为辅佐孙权多年的忠臣,陆逊必定对孙权的性格、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了解。看到孙权晚年的一些转变,尤其是与他所敬重的(尽管有时也是对手的)刘备产生相似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反差。他可能会.............
  • 回答
    这俩老伙计的交情啊,那可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好到让人直呼“栓Q”!要我说,他们的友谊,得从“爱恨情仇”四个字儿聊起,但最后落脚点,绝对是实打实的哥们儿情谊。爱恨交织的起点:战场上的宿敌,荧幕前的“损友”你想啊,老仙黄旭东,那可是中国星际争霸界响当当的人物,人称“东方不败”、“永远的神”。大哥孙一峰,同.............
  • 回答
    大圣说罢,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那金箍棒在手中轻晃,仿佛随时准备腾云驾雾,带唐僧前往那遥远的西天。唐僧听了,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欣慰之色,毕竟西行之路漫漫,若真能这般快速,那是再好不过了。“悟空,你这神通真是广大!”唐僧双手合十,赞叹道。他虽也知晓孙悟空本领非凡,但如此轻易许诺,还是让他心中涌起一.............
  • 回答
    孙杨在《吐槽大会》上说的“霍顿,盖伊,你们游得再快一点,就能喝到我美味的洗脚水了。”这句话,无疑是当时节目播出后引起轩然大波的一个点。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把它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看,不能光看字面意思。首先,得说说孙杨这个人。他是中国游泳的标志性人物,也是世界上顶尖的游泳运动员之一。论成就,他是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谈论三国,总是绕不开曹操的霸气、刘备的仁德,但孙权确实是个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物。如果说你对他越来越钦佩,那很可能不是因为他一开始就那么光芒万丈,而是因为你越来越看懂了他那些不那么张扬,但却无比重要的闪光点。咱们就一点点聊,看看孙权身上到底有哪些地方,能让你越来越觉得他是个了.............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刘备一生戎马,历尽艰辛,最终割据一方,建立了蜀汉政权,这是他个人奋斗的写照。然而,他的“报应”之说,更多的是从历史发展的大势和后人的评判中解读出来的。首先,从“汉贼不两立”的政治立场来看,刘备以复兴汉室为号召,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政治上的“原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手段不光彩,但却在客观上维持了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回答好得先理清楚孙权死的时候,陆逊在干啥,当时是个啥情况。孙权是什么时候死的?公开的历史记载是公元252年。那个时候,陆逊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具体是公元245年去世的。所以,用“反应”这个词来形容陆逊对孙权去世的感受,其实不太准确,因为他们根本没赶上一起。不过,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
  • 回答
    孙策将兵马传给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孙策的人生考量以及当时东吴政权的实际情况。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点剥开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孙策留给孙权的“兵马”并非仅仅是部队的番号,更重要的是他打下的基业和由此产生的权威。孙策是东汉末年一位极其杰出的军事将领.............
  • 回答
    三国争雄,风云激荡,各有英才,亦各有憾事。要说刘备失了法正、曹操失了郭嘉、孙权失了周瑜,哪个更可惜,这问题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这就像是问,在战局的关键时刻,失去哪个得力助手,对自家来说才是最致命的打击。咱们先来说说刘备失了法正。法正,字孝直,这人可不是一般人。他早年也在曹操手下混过,但那会儿不受重.............
  • 回答
    张辽捉住孙权?这可真是个惊人的假设,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不过,咱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要是真有这么一出,曹操这人,会怎么对待这个江东的“小霸王”呢?首先,得想想曹操的性情。曹操这个人,那是相当的复杂。他既有雄才大略,也有狡猾多疑;他重视人才,但也绝不容忍威胁;他对亲信可以恩威并施,对敌人则手段毒辣。孙.............
  • 回答
    我靠,这什么鬼情况?一睁眼,脑子里多了好多乱七八糟的记忆,什么“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之类的,还有不少关于曹操、刘备、诸葛亮,还有那些五虎上将、五子良将的。我这是……我这是魂穿了?而且,这床上的锦被、身边的侍女,还有这脑子里时不时冒出来的“江东鼠辈”这种词,让我有点不寒而栗。再低头看看自己.............
  • 回答
    关于“孙权是否应该让蜀汉粉丝感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双方的动机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孙权在早期对刘备的帮助: 赤壁之战的关键盟友: 这是孙权对刘备最直接、最关键的帮助。当时曹操南下,声势浩大,刘备集团兵少将寡,孤立无援。如果不是孙权领导的.............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赤壁之战前,孙权真的就此一蹶不振,选择向曹操俯首称臣,那么刘备的处境,可以说瞬间跌入万丈深渊,想要翻身,难如登天。试想一下,当时刘备集团,刚经历了官渡之败,在荆州也只是依附于刘表,自身实力单薄,兵少将寡。他之所以能在赤壁之战中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甚至成为最后赢家,.............
  • 回答
    东吴政权的存续,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尽管孙权晚年以及其后几任统治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残暴、穷兵黩武,甚至杀戮功臣的举动,但东吴之所以能绵延近六十年(自黄武五年孙权称帝至天纪三年亡国),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统治者个人好恶所能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确,将孙权晚年及之后几任统治.............
  • 回答
    如果孙权在公元216年突然去世,这无疑会在当时三国鼎立的格局中投下巨大的变数。对于刘备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机会,但能否抓住并扩大,则取决于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孙权突然去世对东吴本身带来的冲击。216年,孙权年仅34岁,正值壮年,是东吴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他的骤然离世,首先会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