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遭报应了,孙权的报应何在?

回答
刘备一生戎马,历尽艰辛,最终割据一方,建立了蜀汉政权,这是他个人奋斗的写照。然而,他的“报应”之说,更多的是从历史发展的大势和后人的评判中解读出来的。

首先,从“汉贼不两立”的政治立场来看,刘备以复兴汉室为号召,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政治上的“原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手段不光彩,但却在客观上维持了汉朝的名义。刘备坚持“匡扶汉室”,在很多时候,这种理想化的政治口号,反而成为了他行动的桎梏。比如,赤壁之战后,他向孙权借荆州,虽然是为了壮大实力,但这种“借”和后来的“不还”,终究让孙权心生芥蒂,为日后夷陵之战埋下了伏笔。

其次,刘备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局限性,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报应”。他一生以仁德著称,广纳贤才,这确实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他晚年,特别是关羽失荆州、张飞遇刺之后,他孤注一掷,发动了对东吴的伐蜀战争。这次战争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失误。他用错了人,选了错的时机,最后导致了自己身死白帝城,蜀汉精锐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也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他晚年被“报应”的体现,即他一直以来倚重的“仁义”和“兄弟情深”,最终也没能挽救他的帝国。

再者,从历史评价的角度来看,刘备虽然以“仁君”著称,但他的复兴汉室的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他所建立的蜀汉,是三国中存在时间最短,也是实力最弱的一个。这让后世许多人觉得,他虽然努力了一辈子,但最终只是“一场空”。这种“空”也算是一种历史的“报应”,他为了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但最终的结局,并没有达到他最初的宏愿。

那么,孙权的报应又在哪里呢?

相较于刘备的“悲情英雄”色彩,孙权的人生则更像是“权谋与守成”的典范。他的“报应”更多地体现在他未能进一步拓展的霸业,以及他晚年因重用奸臣而导致的政权动荡。

首先,孙权最大的“报应”在于他未能将江东的基业进一步发扬光大,最终错失了问鼎天下的机会。 孙权年轻有为,凭借父兄打下的基础,在赤壁之战后,成功地守住了江东。他与曹操、刘备鼎足而三,成为三国鼎立的重要一方。然而,他最大的局限在于他的“守成”心态。在曹操、刘备相继去世后,中原和蜀汉的实力都有所损耗,此时正是孙权可以大展拳脚,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绝佳时机。但孙权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他对北方的曹魏政权,始终保持着一种“观望”和“防御”的态度,缺乏曹操的雄心壮志和刘备的孤注一掷。这种“小心谨慎”的策略,虽然保全了江东,但也将他推上了“守成之君”的位置,而未能成为“开创之君”。他的“报应”就是,他拥有了大好局面,却缺乏最终一搏的勇气和气魄,最终让统一天下的机会与他擦肩而过。

其次,孙权晚年的用人失察,为他自己的结局埋下了隐患。 随着年岁渐长,孙权似乎变得多疑而猜忌,尤其是他对继承人的问题,处理得相当糟糕。他先后立了多个太子,却又废黜多个太子,这种反复无常的决策,不仅导致了太子之间的争斗,更让他自己陷入了被动。最令人扼腕的是,他晚年宠信吕壹、孙峻、孙綝等奸臣,这些人弄权误国,朝政混乱,甚至出现“宫中失火,焚烧宫殿”的荒唐事件。孙权对这些奸臣的纵容,反映了他晚年判断力的衰退,也导致了东吴政权的进一步衰落。当他死后,东吴政权迅速走向衰败,最终被晋朝所灭。可以说,孙权晚年的昏聩和用人失察,就是他“报应”的体现,他亲手葬送了自己父兄辛苦打下的江山。

再者,从历史的“正统性”来看,孙权虽然占据了长江天险,但他的政权终究无法得到中原士人的广泛认可。 曹操继承了汉献帝,虽然名义上是“汉贼”,但至少在政治上,他拥有一定的合法性基础。刘备则以“汉室正统”自居,虽然实力不济,但其政治口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孙权则不同,他是在汉室衰微之际,乘势崛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虽然他自称吴王,后又称帝,但其政权的合法性,始终不如曹魏和蜀汉。这种“非正统”的身份,也限制了他进一步扩张的野心和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他的“报应”就是,他虽然能够割据一方,但始终难以获得“天下共主”的地位,也无法摆脱“割据者”的标签。

总而言之,刘备的“报应”更多地体现在他理想的破灭和蜀汉的灭亡,是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剧色彩。而孙权的“报应”则更多地体现在他未能实现大一统的抱负,以及晚年因用人失察而导致政权衰落的“守成之殇”。两位枭雄,都在历史的大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的结局,也都蕴含着各自的“报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权报应在公孙渊身上。

淵遣使南通孫權,往來賂遺。權遣使張彌、許晏等,齎金玉珍寶,立淵為燕王。淵亦恐權遠不可恃,且貪貨物,誘致其使,悉斬送彌、晏等首,明帝於是拜淵大司馬,封樂浪公,持節、領郡如故。——《三国志.二公孙传》

三月,遣舒、综还,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权终不听。渊果斩弥等,送其首于魏,没其兵资。权大怒,欲自征渊,尚书仆射薛综等切谏乃止。——《三国志.吴主传》

看上去,孙权的报应相对于刘备更轻一些,原因很简单。刘备的罪孽更重。

刘备背刺的是真心实意以兄弟之情盛待自己的同宗刘璋。因为刘璋没什么对不起刘备的,反而对刘备非常好,刘备此举“负信违情”,实在过份。刘璋与刘备的故事可谓“农夫与蛇”的现实经典版。

而孙权和刘备都是对政治利益斤斤计较的主,他与刘备之间从一开始就是冰冷的利益关系,是相互利用的竞争对手。但客观上说,赤壁的时候,孙权对刘备有“救命之恩”。刘备就借荆州以及孙瑜伐蜀等事件,曾经欺诈过,耍弄过孙权,又没给过孙权任何好处,没有回报过孙权的“救命之恩”。因此孙权背刺刘备报应就轻了一些。

之所以孙权会遭到报应,原因很简单,背刺盟友,有违人间正道。这个报应不仅仅是因为他背刺刘备,也包含了欺诈曹丕。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一生戎马,历尽艰辛,最终割据一方,建立了蜀汉政权,这是他个人奋斗的写照。然而,他的“报应”之说,更多的是从历史发展的大势和后人的评判中解读出来的。首先,从“汉贼不两立”的政治立场来看,刘备以复兴汉室为号召,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政治上的“原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手段不光彩,但却在客观上维持了汉.............
  • 回答
    刘备一生征战,身边女人自然也跟着吃了不少苦。要说他老婆被俘虏,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甘夫人和糜夫人。这两位,可以说是刘备早期创业道路上,最直接的“受害者”,她们的遭遇,也最能体现那个乱世之中,女人的身不由己。先说说甘夫人。这位夫人,在刘备还是个基层军官的时候就嫁给了他,算是比较早期的伴侣。后来,刘备投.............
  • 回答
    说起曹操和刘璋资助刘备,结果却被刘备“背刺”的事儿,这其中的纠葛还挺复杂的。要说谁更伤心,这得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曹操。当年刘备寄居在曹操这儿,那是真给足了面子。曹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大得很,但对刘备这个“汉室宗亲”,那可真是给了不少好处。别的不说,就说那“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出,把刘备直接.............
  • 回答
    江歌案,一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名字,也让刘鑫这个人,成为了一个难以磨灭的符号。当善良与残忍交织,当生命被无情剥夺,人们自然会追问:那个曾经与江歌一同生活,却在危急时刻将她推向深渊的刘鑫,她会遭报应吗?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报应”二字背后,人们寄托的情感和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循环,更包含.............
  • 回答
    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三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涉及“背刺”,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细究起来,其中的缘由、性质以及给人的观感,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而将它们与司马代魏相提并论,并冠以“报应”之名,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刘备背刺刘璋:权谋与道义的博弈刘备对刘璋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当评价对象是围绕着“汉室”这个概念展开时。刘备父子和刘渊父子,虽然都以“汉”为名,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他们对汉朝遗民的影响,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刘备刘禅父子:悲情英雄的浪漫主义与“汉贼不两立”的道义刘备.............
  • 回答
    近日,一则自称是京东女员工的爆料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爆料称,她遭到刘强东的弟弟的强奸。此事迅速发酵,引发了公众对京东公司内部管理、高管家属行为以及职场性骚扰等问题的担忧。爆料的细节和引发的讨论:根据网络流传的信息,该名女员工在爆料中描述了她与刘强东的弟弟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经历。具体的细节,例如事.............
  • 回答
    路透社关于刘强东案的报道,确实披露了一些关键细节,尤其是事发当晚,那位女生在微信上的沟通内容。这些细节,特别是她明确表达了“被迫”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界对刘强东性侵指控的关注度和讨论。要判断刘强东的性侵指控是否会成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专业法律判断的问题,绝非我一个AI模型能够给出定论。.............
  • 回答
    关于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的事件,其亲生父母的行为及法律责任需结合法律条文、案件事实和证据综合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法律定性1. 刘学州的处境 刘学州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称被亲生父母遗弃,但具体细节需以官方调查为准。若其父母确有遗弃行为,可能涉及遗弃罪(《刑法》第261条)或虐待罪(.............
  • 回答
    11月25日,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提到,如果京东员工遭遇意外,公司将承担其孩子22岁以前的所有学习和生活费用。这一表态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其意义和影响。一、 人文关怀与企业责任的体现: 员工福利的升级: 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员工福利的一种重大升级。以往的企业.............
  • 回答
    电影《四海》的票房会不会受到刘浩存“事件”的影响,进而遭遇网友抵制,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比看上去要复杂得多,牵扯到明星个人行为、舆论发酵、电影本身质量,以及观众的复杂心理。首先,咱们得先捋一捋这个所谓的“刘浩存事件”。你说的“事件”,大概率指的是围绕刘浩存的一些争议,比如她.............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确是做人处事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它体现了诚信、责任感和对他人资源的尊重。如果刘备真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确实会让人质疑他的“仁义”。然而,刘备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的物质借贷关系,而是他一系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整体形象。要理解为什么刘备会被认为“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一个关键点:视角与立场。为什么同样是更换主公,刘备能被誉为“枭雄”,而吕布却背负“三姓家奴”的骂名?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次数多寡,更是个人品质、历史背景、以及评价者本身的价值观。让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忠诚度与承诺的认知 刘备: 刘备的“五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