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二者有何区别?可否和司马代魏一样称之为报应?

回答
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三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涉及“背刺”,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细究起来,其中的缘由、性质以及给人的观感,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而将它们与司马代魏相提并论,并冠以“报应”之名,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刘备背刺刘璋:权谋与道义的博弈

刘备对刘璋的“背刺”,更准确地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借鸡生蛋”或“黄雀在后”式的权力攫取。

事件背景: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益州牧刘璋,性情懦弱,难以抵御外部势力,尤其是曹操的威胁。这时,有蜀中人士张松、法正等人,认为刘璋不堪重任,意图寻找一位更有能力、更能稳定益州的盟主。他们首先想到了占据荆州的刘备。

刘备的动机与策略:
刘备当时虽然占据荆州部分地区,但地盘不稳,且腹背受敌,北方有曹操,东有孙权。益州,尤其是富庶的四川盆地,对刘备来说,是实现其“兴复汉室”宏图的关键一步。他需要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和充足的资源。

刘备接受刘璋的求援,出兵攻打张鲁,名义上是帮助刘璋抵御外敌,实际上是刘备利用刘璋的信任,将自己的势力逐渐渗透进益州。在击败张鲁后,刘备并没有如约将益州还给刘璋,而是以“益州民心不附刘璋,托付于我”为由,最终夺取了益州。

性质与特点:
1. 目的明确且长远: 刘备的目标是占有益州,这是他势力扩张、巩固根基的战略核心。
2. 借力打力: 刘备巧妙地利用了刘璋的软弱和内部的矛盾,将自己的军队和声望顺利引入益州。
3. 道义的遮掩: 刘备打着“匡扶汉室”、“安定益州”的正义旗号,为自己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虽然被指责“背刺”,但从当时的政治现实和刘璋的无能来看,许多人(至少在蜀汉阵营内部)会认为这是“顺应民心”或“替天行道”。
4. 过程相对“温和”: 相较于直接的武力屠戮,刘备的夺取过程更多的是利用政治和军事的优势,在占据主导地位后,以相对较低的代价(相对于长期战争)完成了对益州的控制。虽然刘璋失去了权力,但并未遭受灭顶之灾,刘备也保留了部分刘璋旧部。

吕蒙背刺关羽:时势造英雄的残酷

吕蒙对关羽的“背刺”,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的军事偷袭,其结果是关羽的败亡和荆州的易主。

事件背景:
关羽镇守的荆州,是东吴与曹魏争夺的战略要地。当时,刘备集团已基本占有益州,而东吴则盘踞江东。孙刘联盟表面上存在,但随着刘备势力日益壮大,以及对荆州的垂涎,联盟裂痕逐渐显现。

吕蒙的动机与策略:
吕蒙作为东吴的大都督,其核心任务是维护东吴的利益。荆州是东吴的东大门,也是东吴北上的跳板。关羽虽然勇猛,但骄傲自大,与东吴的关系也日渐疏远,甚至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动(如阻碍孙刘联姻、索要荆州、水淹七军时威震华夏等),这让东吴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吕蒙深知,以武力硬攻荆州,在关羽的防守下几乎不可能成功。他采取了“白衣渡江”的策略。他先是装病退兵,麻痹关羽,然后派遣精锐士卒,换上东吴商人的服装,悄悄渡过长江,出其不意地包围了荆州城。关羽当时正率军攻打曹操在襄樊的重镇,后方空虚,被吕蒙的突袭打了个措手不及。最终,关羽兵败身死,荆州三郡(南郡、零陵、桂阳)也尽归东吴。

性质与特点:
1. 目标直接且迫切: 东吴的目标是夺取荆州,以消除战略威胁,巩固自身实力。
2. 兵不厌诈的极致体现: 吕蒙的策略完全建立在欺骗和突袭之上,利用了关羽的轻敌和战术上的疏忽。
3. 联盟的破裂: 这次事件标志着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充满了背叛的色彩,因为关羽曾是刘备与东吴联盟的重要联络者,其败亡也意味着联盟的终结。
4. 过程血腥而残酷: 吕蒙的行动导致了关羽及其部下的惨烈死亡,特别是麦城兵败后的结局,充满了悲壮与残酷。

两者区别总结:

| 特点 | 刘备背刺刘璋 | 吕蒙背刺关羽 |
| : | : | : |
| 性质 | 政治性夺权,权力转移 | 军事性偷袭,领土掠夺 |
| 目标 | 占有益州,巩固势力,实现战略目标 | 夺取荆州,消除威胁,巩固地盘 |
| 策略 | 借力打力,利用矛盾,政治操纵,军事威慑 | 兵不厌诈,欺骗伪装,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军事打击 |
| 与被背刺者关系 | 盟友,求援者 | 昔日盟友,战略盟友(但关系已恶化) |
| “道义”标签 | 强行贴上“民心所向”、“安定地方”的标签 | 更多的是冷酷的政治和军事现实,道义的色彩较弱 |
| 结果 | 获得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璋失去权力 | 获得荆州三郡,孙刘联盟破裂,关羽身死,关羽势力覆灭 |
| 观感 | 更多被视为权谋之术,虽有非议但为蜀汉开基奠定基础 | 更多被视为背信弃义,阴险狠辣,开启了三国乱局的新阶段 |

司马代魏与“报应”论

将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与司马代魏相提并论,并称之为“报应”,需要理解“报应”在这里的含义。如果“报应”是指一种历史的循环或因果,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司马代魏:
司马家族,经过几代人的经营,从曹魏的臣子,逐步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最终司马炎篡位,建立了西晋,取代了曹魏。这同样是一场权力从一个家族转移到另一个家族的事件。

“报应”论的解读:

1. “背刺”的循环?
刘备背刺刘璋: 刘备从刘表那儿“借”荆州,后来又夺了刘璋的益州。刘备之后,其子刘禅(阿斗)昏庸,最终蜀汉灭亡,国家政权落入曹魏之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未能长久,并且在历史的更宏观视角下,蜀汉最终也未能“兴复汉室”,而是成为了历史的过客。
吕蒙背刺关羽: 关羽的败亡,使得东吴获得了荆州。但东吴在后续的战事中,也未能完全稳固其对荆州的控制,其自身内部也存在各种矛盾。最终,东吴也未能长久,被西晋所灭。
司马代魏: 司马家族通过阴谋和篡权,取代了曹氏,建立了晋朝。但晋朝之后,天下又经历了五胡乱华、南北分裂等更加动荡的时期。

如果从“权力转移”和“兴衰更替”的视角来看,似乎存在一种“报应”的循环:被吞并者,后来其权力也可能被他人侵夺。刘备夺取益州,后来蜀汉被魏晋所灭;东吴夺取荆州,后来东吴也被晋灭。曹魏自恃强大,但最终被臣子司马家取代。

2. “道义”与“政治现实”的矛盾:
刘备的“道义”: 刘备一直强调“兴复汉室”,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并不回避使用权谋,甚至“背刺”。他的行为,在许多人看来,是在“道义”和“现实”之间做出了妥协,甚至是一种“必要之恶”。
吕蒙的“无情”: 吕蒙的行动,则更多地是纯粹的政治和军事算计,为了东吴的生存和发展,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即使这意味着背叛昔日的盟友。
司马家族的“权谋”: 司马家族更是将权谋玩到了极致,利用曹魏内部的矛盾,步步为营,最终实现篡权。

从这个角度看,“报应”或许是指:当一个人或一个势力,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背叛道义、使用阴谋诡计,那么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最终也可能招致同样的命运,或者说,这种行为本身就注定了其政权的不稳定性,最终会被更狡猾、更无情的力量所取代。

曹操因“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失去天下? 曹操挟持汉献帝,虽得了政治优势,但天下人认为他不忠汉室,最终其子曹丕也未能长保基业。
刘备因“夺取”益州而失去天下? 刘备虽得了益州,但其“兴复汉室”的初衷,终究没能实现。
东吴因“背叛”孙刘联盟而失荆州? 东吴虽然得到了荆州,但联盟的破裂也为日后的孤立埋下伏笔。
司马家因“篡权”而失天下? 司马炎虽然建立了晋朝,但其后统治的黑暗,以及最终导致西晋灭亡的内乱,似乎也可以被看作是“报应”。

但这种“报应”的论断,更偏向于一种事后的解读,一种道德评判,而非严格的历史因果。历史的进程是极其复杂的,它既包含个人的选择和行为,也受到社会、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将一切归结为“报应”,可能过于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

更严谨的分析:

权力转移的规律: 在权力真空或统治者软弱的情况下,有能力、有野心的人往往会抓住机会,取而代之。这是三国时期反复出现的“剧本”。刘备夺益州,是刘璋软弱的后果;东吴夺荆州,是关羽孤立的后果;司马代魏,是曹魏后期内部不稳的后果。
联盟的脆弱性: 孙刘联盟,虽然在对抗曹操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基础是共同的敌人。当这个敌人(曹操)在北方被牵制,而双方在利益上(如荆州归属)产生冲突时,联盟就容易破裂。
“善于用人”与“得道多助”: 刘备虽然有“背刺”之嫌,但他早期的确“得道多助”,获得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而司马家族则在曹魏内部长期经营,利用了曹魏宗室和大臣的矛盾,最终取得了胜利。
历史评价的多维性: 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刘备在一些人看来是奸诈之徒,但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是那个时代乱世中,为了实现宏大目标而不得不采取手段的枭雄。关羽的忠勇无双,是他的标签,但他的骄傲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结论:

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在行为性质和具体手段上存在显著差异。刘备更侧重于政治权谋和战略布局,而吕蒙则更为直接和冷酷的军事偷袭。

将这两件事与司马代魏联系起来,并称之为“报应”,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历史循环的解读,一种对权力斗争中“无情”和“背叛”行为最终可能带来的反噬的警示。但若要严格定义“报应”,则显得过于形而上。更准确地说,这些事件都反映了乱世之中,政治的残酷性、联盟的脆弱性,以及个人选择和时代洪流相互作用的复杂历史规律。它们共同构成了三国时期波澜壮阔、充满权力更迭与人性挣扎的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注释一下“吕蒙背刺关羽”:说“背刺”,因为孙刘结成“湘水之盟”。说“背”,是吕蒙装病回健康,背对着关羽。说“刺”,是关羽跑到吕蒙的地盘里抢大米。当然这事,是吕蒙先不好,白衣渡江,背刺关羽,关羽死后回来报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背刺刘璋和吕蒙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三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涉及“背刺”,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细究起来,其中的缘由、性质以及给人的观感,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而将它们与司马代魏相提并论,并冠以“报应”之名,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刘备背刺刘璋:权谋与道义的博弈刘备对刘璋的.............
  • 回答
    要判断刘备“背刺”刘璋和孙权“背刺”刘备,谁更“无耻”,这实在是个极具争议且颇为棘手的问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而且“无耻”二字又带有强烈的道德判断色彩,容易因立场和解读角度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事实出发,细致地梳理一番,看看谁的行为更令人侧目。首先,我们.............
  • 回答
    要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和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在性质上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探究起来,它们的根源、动机以及所处的背景又存在显著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先说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当时,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号,虽然名义上是去帮助刘璋抵御张鲁,但其内心深处早已觊觎富饶的益州。刘璋此人,能力平庸,性.............
  • 回答
    说起曹操和刘璋资助刘备,结果却被刘备“背刺”的事儿,这其中的纠葛还挺复杂的。要说谁更伤心,这得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曹操。当年刘备寄居在曹操这儿,那是真给足了面子。曹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大得很,但对刘备这个“汉室宗亲”,那可真是给了不少好处。别的不说,就说那“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出,把刘备直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判断东吴是否应该为刘璋“背刺”刘备负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东吴当时的战略目标、与刘备的关系、以及对刘璋的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背刺”的含义。 在这里,“背刺”可以理解为刘璋的行为违背了与刘备之间形成的某种联盟或默契,并且这种行为对刘备造.............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触及了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情节。要论谁“更有资格”被列入“背刺教科书”,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二位的操作,从动机、手段到影响,哪个更符合“背刺”的精髓。首先,咱们得明确,“背刺”这词儿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背刺”不光是简单的背叛,更强调的是一种隐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而这类评判往往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将刘备和孙权的行为放到一起比较,哪个“更恶劣”,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事件的背景、动机、手段以及造成的后果,并尝试站在不同的道德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背刺”的定义。在三国语境下,“背刺”通常指的是一方对另一方.............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谈论刘备的一生,尤其是“背刺”这个词,确实能引发很多思考。不过,如果把“背刺”理解成赤裸裸的背叛和阴谋,那对刘备的一生未免有些过于片面和简化了。要理解刘备的人生轨迹,与其说他离不开“背刺”,不如说他身处一个极其残酷、变幻莫测的乱世,在这个时代,利益、生存、权力之间的博弈,使得“背刺”这种行为,无论是.............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这名男子申请改名“刘霸道”被法院驳回的事件,以及改名字需要注意的事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如何看待“刘霸道”改名被驳回?首先,从法律和公共秩序的角度来看,法院的判决是符合情理的。在中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公民享有姓名权,可以依法变更姓名,但这种变更并非毫无限制。《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明确.............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确是做人处事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它体现了诚信、责任感和对他人资源的尊重。如果刘备真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确实会让人质疑他的“仁义”。然而,刘备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的物质借贷关系,而是他一系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整体形象。要理解为什么刘备会被认为“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