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哪个的战略失策更大?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

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操(准确地说,是刘备与袁绍联合抗曹的决策失误)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决战。在此之前,刘备作为曹操的盟友,手握徐州。然而,当曹操出兵攻打袁绍时,刘备却趁机占据了下邳,与袁绍遥相呼应,客观上牵制了曹操的部分兵力。

刘备当时的战略意图:
保全自身,伺机而动: 刘备深知曹操实力强大,虽然表面上是盟友,但内心里对曹操始终抱有戒心。在曹操与袁绍这个北方巨头决战的关键时刻,刘备选择脱离曹操阵营,联合袁绍,可能是他认为这是打破曹操一家独大的最好机会,也是他能够壮大自身实力的最佳时机。他可能希望借袁绍之手削弱曹操,然后自己再从中渔利。
实现徐州独立: 长期以来,刘备在曹操麾下寄人篱下,缺乏独立的发展空间。占领徐州,既是获得一块根据地,也是为自己谋求更大的自主权。

具体操作上的考量:
时机选择: 曹操主力北上,留守后方兵力相对薄弱。刘备选择此时下手,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身压力。
联合袁绍: 袁绍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与袁绍联合,在兵力上足以与曹操抗衡。

战略失策之处的分析:
低估了曹操的能力和决断力: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刘备对曹操的实力判断明显不足,未能预见到曹操能够以如此大的优势战胜袁绍。
未能准确把握政治局势的走向: 曹操最终赢得了官渡之战,统一了北方。刘备此时站错了队,与胜利者曹操为敌,导致他失去了在北方立足的可能性,只能仓皇逃亡。
自身实力不足以支撑野心: 刘备虽然有野心,但当时他麾下的人才和兵力远不及曹操和袁绍。他寄希望于联合袁绍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但一旦袁绍失败,刘备就孤立无援了。

直接后果:
曹操的后方受到了骚扰,但并未影响其主力在官渡的作战。
官渡之战后,曹操迅速回师,刘备被击败,失去了徐州,不得不依附于袁绍。后来又经历了颠沛流离,直到依附刘表才得以喘息。

长远影响:
虽然刘备在官渡之战的“背叛”让他一度陷入困境,但也促使他离开了曹操的控制,为日后在荆州和益州发展,最终建立蜀汉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它并非一个完全的“失策”,而是一个高风险的赌博,虽然短期内失败,但从长远来看,可能迫使他走上另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2. 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

襄樊之战是关羽率领蜀汉精锐攻打曹魏的重镇襄阳和樊城。战役初期,关羽进展顺利,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甚至俘虏了曹魏大将曹仁。然而,就在关羽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孙权却趁机偷袭了关羽的后方——荆州,占领了关羽经营多年的根据地。

孙权当时的战略意图:
夺取荆州,扩大地盘: 孙权早有吞并荆州之志。他认为关羽在北方作战,主力远离荆州,而荆州城内守军相对薄弱,是夺取荆州的绝佳时机。
避免与曹操正面冲突的风险: 孙权虽然与曹操是敌对关系,但并不想与曹操正面硬拼,尤其是曹操在北方已稳固。他更倾向于通过“坐收渔翁之利”的方式来获取利益。
平衡与蜀汉的关系: 孙权与刘备虽然是盟友,但荆州问题一直是两国之间最大的潜在矛盾。关羽北伐,意味着蜀汉在荆州的力量会分散,这给了孙权一个打破现有平衡的机会。

具体操作上的考量:
抓住机会: 关羽北伐,让孙权看到了一个“绝佳”的时机。曹操此时也派出大将曹仁和于禁等攻打关羽,双方激战正酣,无暇顾及东吴。
派遣吕蒙奇袭: 孙权采取了迅雷不及掩耳的偷袭策略,派遣吕蒙白衣渡江,成功奇袭了关羽的后方,迅速占领了荆州大部。

战略失策之处的分析:
背弃盟约,加速联盟瓦解: 孙权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虽然带来了短期的利益(夺取荆州),但却埋下了长远的隐患。
与曹操的联盟是权宜之计,其代价是失去长期盟友: 孙权为了夺取荆州,选择了与曹操合作,围剿关羽。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一旦关羽被消灭,孙权与曹操的联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可能面临曹操的进一步压力。
过早暴露野心,引起蜀汉的仇恨: 孙权的行为彻底激怒了蜀汉君臣。尽管刘备当时忙于与曹魏作战,但他对于孙权的背叛铭记在心。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夷陵之战,吴蜀两国由盟友变成死敌。

直接后果:
关羽腹背受敌,被曹魏和东吴夹击,最终兵败身死。
蜀汉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实力大损。
孙刘联盟彻底破裂,为日后夷陵之战埋下伏笔。

长远影响:
蜀汉的衰落: 荆州是蜀汉重要的兵源和粮草基地,失去荆州对蜀汉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使得蜀汉的战略纵深大大缩短,也限制了其北伐的能力。
魏吴关系的微妙变化: 虽然孙权暂时获得了荆州,但与曹魏的联盟也并非牢不可破。随着关羽的覆灭,双方利益点减少,关系可能变得更加复杂。
夷陵之战的导火索: 孙权的背叛直接导致了刘备“伐吴复仇”的决心,最终引发了夷陵之战。这场战争对蜀汉的国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害,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哪个战略失策更大?

我认为,孙权在襄樊之战中背刺关羽的战略失策,从整体和长远影响来看,要大于刘备在官渡之战前的决策失误。

理由如下:

1. 直接后果的毁灭性: 孙权的背叛直接导致了关羽的死亡,以及蜀汉失去荆州。关羽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是蜀汉北伐的希望。荆州更是蜀汉赖以发展的根据地。关羽之死和荆州失陷,对蜀汉而言是致命的打击,直接导致了其国力的大幅衰退,并且错失了北伐中原的最佳时机。而刘备在官渡之战后的失利,虽然让他一度陷入困境,但并没有直接导致他失去立足之地或生命危险,反而为他日后在荆州和益州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2. 联盟关系的反噬: 孙权的背叛是彻头彻尾的背叛盟友,彻底破坏了孙刘联盟。这种行为虽然能带来短期的地盘利益,但却彻底得罪了蜀汉。这直接导致了数年后刘备亲自率领大军攻打东吴,爆发了惨烈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蜀汉军队大败,刘备也因此一病不起,对蜀汉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可以说,孙权的选择直接导致了两个盟友走向了殊死搏斗,加速了双方的衰落。而刘备在官渡之战前的选择,虽然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但与曹操的关系也一直处于微妙和敌对状态,并非真正的盟友,其决策更多是为自己谋求出路。

3. 战略目标与代价的失衡: 孙权冒着背信弃义的风险,以换取荆州。然而,他为了夺取荆州,却葬送了与蜀汉长达数十年的联盟,并且为两国带来了巨大的战争消耗,最终让蜀汉元气大伤,甚至可以说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而刘备在官渡之战前的选择,虽然高风险,但如果曹操在官渡战败,刘备的地位可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即使曹操获胜,刘备也只是失去了曹操的支持,但并未直接招致对方的灭顶之灾。他只是错过了一个依附强者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被强者直接毁灭。

4. 历史责任与长远影响: 孙权的行动不仅葬送了关羽和蜀汉的战略前途,也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它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使得原本可以共同对抗曹魏的两个政权,转而内耗,为曹魏的统一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而刘备的决策更多是基于自身实力和对局势的判断,虽然判断失误,但其动机更多是为了自保和发展,其行为本身对整个三国格局的影响,远不如孙权背叛所带来的颠覆性。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刘备在官渡之战前的决策,如果从他“依附强者”的角度来看,确实存在战略失误,他没有看清曹操的实力和决心,也没有准确预判官渡之战的结果。但从“背刺”这个概念来说,孙权在襄樊之战中的行为更加符合“背刺”的定义,并且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和长远影响,对蜀汉乃至整个三国格局而言,无疑是更为灾难性的。孙权为了短期的地盘利益,牺牲了长期的战略伙伴,最终导致两国同归于尽的惨剧,这无疑是一个更为重大的战略失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莫名其妙的问题 看没人回答 随便写写吧

题主的问题论述里槽点过多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哪个的战略失策更大?】

这样的提问方式本身就是在默认 刘备和孙权做的事是错的

在我看来 孙权取荆州算不得什么错误

至于刘备背叛曹操 事后看来虽然是站错队 但在当时 又没有上帝视角 谁又能预测战争的结局

而且刘备是因祸得福 如果不背叛曹操 刘备只会成为曹操的手下 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发展 以至于开创三分天下的结局

【官渡之战前袁曹刘三方袁绍实力最强,曹刘二者实力较弱,本应合力抗袁,为何刘备却急于背盟攻曹?】我看的真的蒙了 题主的理解有问题啊 官渡之战前刘备是曹操的手下小弟 不是什么第三方 刘备只是乘外出带兵的机会在曹操的地盘杀了曹操的地方官起兵造曹操的反罢了

刘备此时也没有什么实力 要说实力 西北马腾、韩遂 荆州刘表 江东孙策 汉中张鲁 蜀中刘璋 哪个有固定地盘的不比刘备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刘备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可以从正史、野史以及民众口耳相传的传说等多个层面来理解。总的来说,他被塑造成为一个集仁德、雄才、坚韧和政治智慧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但不同的时代和受众,对他有着不同的侧重。一、 正史中的刘备:汉室宗亲,仁德君主与枭雄并存正史,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是了解刘备最可靠的来源。在陈寿眼.............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刘备在徐州时,确实展现了卓越的个人能力和政治智慧,赢得了部分人心和资源,但最终未能在此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大军阀,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地缘政治的先天劣势与不稳定基础 徐州的特殊地位: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也因此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曹操、袁术、吕布等强.............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个奇特的存在。你说他是“封建帝王”,这话说得没错,但他跟那些坐拥天下、生来富贵的皇帝又不太一样。他从一个卖草鞋的出身,一路摸爬滚打,最后成了蜀汉的开国皇帝,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那么,要给他找个“档次”差不多的帝王,其实挺难的。因为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仁德”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刘备在我心中,怎么说呢,他是一个挺奇妙的存在。就好像我们身边那个总能让人忍不住去关注,但又未必能完全看透的人。首先,得承认,他不是那种天生就自带光环,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此人必成大事”的类型。历史上那么多枭雄,曹操那叫一个霸气侧漏,孙权少年老成,都被描绘得棱角分明。刘备呢?他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从泥土里一.............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这无疑是刘备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含金量”相当高。这场胜利不仅为刘备集团赢得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更是打破了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政治威望和集团凝聚力。要评价这场战役的含金量以及两位主帅的用兵能力,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分析双方的战略意图.............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名震天下,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崛起之路。这期间,他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不懈的奋斗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的积累,逐渐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并为后人所熟知。一、出身显赫,却饱经风霜的早期经历:虽然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他的家族早已衰落,到了他这一代,生活十分困苦。早年丧父.............
  • 回答
    刘备在前往东吴准备与孙权的妹妹完婚之际,确实给诸葛亮留下了不少嘱托和安排,这些安排的出发点,不仅是为了巩固孙刘联盟,更是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体现。与其说是“密令”,不如说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大背景是什么?赤壁之战刚刚结束,曹操虽然败退,但北方实力犹存,曹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仁德之君,真的在某个关键节点,放下脸面,向曹操称臣,他又能混到个什么地位?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屈居人下”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曹操的性格以及刘备自身的条件来分析。一、 称臣的时机与背景:决定了起点的高低首先,刘.............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刘备若能穿越到梁山水泊,面对108位好汉,以他仁德、知人善用、志向远大的性格,必然会从这群草莽英雄中精挑细选,为他复兴汉室的大业寻找最合适的助力。他不会仅仅看重武力,更会关注个人的品德、才能、以及与他志向的契合度。以下是刘备可能挑选的几位梁山好汉,以及他们能否帮助刘备光复汉室的分析:刘备可能挑选的几.............
  • 回答
    要理解刘备为何选择了刘禅而非刘永作为继承人,单纯归咎于年龄差异可能过于片面。虽然刘永确实比刘禅年长,但在古代皇权继承的考量中,年龄只是一个因素,更关键的往往在于其母家的背景、个人能力,以及当时政治形势的判断。刘永是刘备的嫡长子,这一点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古代,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是最.............
  • 回答
    关于刘五万“造谣”刘备在徐州屠城嫁祸给曹操一事,这实际上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涉及对三国历史人物评价的讨论话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才能更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关于“刘五万”其人:“刘五万”这个名字,在正史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更不是三国时期任何一个具有史学地位的人物。它很可能是一个网络平台上.............
  • 回答
    设想一下,倘若吕布,这位勇冠三军却又反复无常的战神,能够放下他那桀骜不驯的性子,真心实意地效忠于徐州的刘备,那局面又会如何?我们不妨试着描绘一幅别样的三国画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虽然胸怀大志,却总是因为兵少将寡,屡屡受制于人。他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但毕竟人手有限,想要在乱世中立足,尤其是.............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至夷陵之战前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可谓是风云激荡,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时期,他们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势力,逐步发展壮大,为日后三分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条扩张之路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得失,许多决策的利弊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政治领域:奠定基石,制度雏形渐显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
  • 回答
    刘备在建立蜀汉,称帝建武的那一刻,不仅仅是政治生涯的巅峰,更是对一路走来忠心耿耿、肝胆相照的兄弟们的封赏,是对他们贡献的肯定。然而,在这次大规模的封赏中,赵云所获得的官职——翊军将军、中护军,却让不少人觉得,相对于他的功劳,似乎有些“轻”了。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刘备战略撤退时关于“进攻刘琮”的建议,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集团的实力以及刘琮的处境等多重因素下进行审视。这个建议并非一个孤立的、空中楼阁般的想法,而是与当时整个局势紧密相连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进攻刘琮”这个建议提出的具体时间点。通常认为,这个建议是在刘备从新野撤退,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