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在刘备战略撤退时关于“进攻刘琮”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刘备战略撤退时关于“进攻刘琮”的建议,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集团的实力以及刘琮的处境等多重因素下进行审视。这个建议并非一个孤立的、空中楼阁般的想法,而是与当时整个局势紧密相连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进攻刘琮”这个建议提出的具体时间点。通常认为,这个建议是在刘备从新野撤退,辗转到夏口(今武汉一带)期间提出的。此时,曹操大军压境,势如破竹,刘备集团刚刚经历了一场惨败,荆州大片土地失守,士气受到很大打击。刘备急需一个能扭转颓势的战略方向。

那么,这个“进攻刘琮”的建议,究竟是出于何种考量,又有多大的可行性呢?

建议的出发点与逻辑:

诸葛亮的这一建议,可以理解为是他在分析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后,提出的一项“以攻为守”的策略。其核心逻辑在于:

1. 打破曹操的战略包围与孤立: 曹操南征荆州,目标是统一天下。而当时刘琮已经内附曹操,荆州的大部分兵力和地盘都落入了曹操手中。如果刘备只是单纯地向南撤退或龟缩防守,将会面临曹操持续不断的追击和包围。而进攻刘琮,则意味着要在一个已经被曹操控制的区域内制造新的战线和战场,从而分散曹操的兵力,打破其合围态势,为自己争取喘息和发展的空间。

2. 收复荆州,巩固根基: 失去荆州,刘备集团就如同无根之萍。刘琮虽然已投降曹操,但他在荆州仍然拥有一定的残余势力和民心基础(尽管不深厚)。诸葛亮此时建议进攻刘琮,潜在的目标是收复一部分荆州之地,重新建立一个可以立足的根据地。这对于日后与曹操抗衡,乃至实现“隆中对”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3. 利用荆州的本土力量: 荆州本地的士族和百姓,虽然在刘琮的统治下并未完全归心于刘备,但他们对刘备的仁德之名仍有一定认可。通过进攻刘琮,有机会争取一部分荆州本土力量的支持,壮大刘备集团的自身实力。 相较于完全依赖刘备自身的力量,联合或收服荆州残余势力能显著提升刘备的战略层级。

4. 制造政治主动,动摇曹操阵营: 刘琮的投降虽然使得曹操兵不血刃地获得了荆州,但内部必然存在不满和动荡。诸葛亮此时进攻刘琮,一方面是向天下宣告刘备并未放弃与曹操抗争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试探和利用曹操阵营内部的裂痕。 如果能成功从刘琮手中夺取城池或兵力,将极大地打击曹操的威望,并可能引发曹操阵营内部的分歧。

可行性的分析与挑战:

尽管上述逻辑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但分析其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面临的严峻挑战:

兵力与士气对比悬殊: 在刘备从新野撤退后,其兵力损失惨重,士气低落。而此时的曹操,虽然主力还在北上,但其在荆州的军事部署和兵力也相当可观。刘琮虽然本身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曹操已经开始接管荆州的军队和防务。在绝对的兵力劣势下,贸然主动出击,尤其是在广阔的荆州土地上寻找进攻目标,风险极高。

后勤与补给困难: 刘备集团此时处于流亡状态,后勤补给线极不稳定。在远离现有据点的地方(例如荆州腹地)发动进攻,后勤保障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相反,曹操作为控制荆州的实际力量,其后勤网络更加完善。

政治上的敏感性: 刘琮毕竟是荆州牧,虽然内附曹操,但其名义上的地位尚未完全被取代。此时主动进攻刘琮,在政治上可能显得有些师出无名,容易被曹操抓住“叛乱”的口实,并进一步制造舆论攻势。同时,也可能引起荆州士族对刘备“背信弃义”的担忧。

战术执行的难度: 诸葛亮提出的“进攻刘琮”,如果仅仅是指攻击刘琮手下的零散部队或城池,那么其难度相对较小,但其意义也有限。如果指的是攻击曹操在荆州已经建立的统治基础,那么则需要精密的战术安排和强大的执行能力,这在刘备当时疲惫不堪的部队状态下,是非常困难的。

与孙权的合作关系: 那个时间点,刘备刚刚抵达夏口,正是在积极寻求与孙权的联盟以对抗曹操的关键时刻。此时主动出击,尤其是在尚未完全确定孙权态度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到孙权的观感和合作意愿。 孙权更希望刘备能联合他一同对抗曹操,而非在曹操的腹地上制造事端,从而可能卷入不必要的摩擦。

历史的演进与可能的解释: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提出“进攻刘琮”的建议,很可能并非一个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计划,而是一个更具策略性和灵活性的提议。其重点可能在于:

利用荆州本地的残余势力: 在刘琮投降后,荆州并非铁板一块。诸葛亮可能是在建议刘备联络和争取荆州境内不满曹操统治的士族和将领,让他们继续对刘琮(或其残余力量)施加压力,或者利用他们来牵制曹操的兵力。这是一种“借力打力”的策略。

制造局部冲突,牵制曹操: 也许是建议在荆州的关键节点制造小规模的冲突或骚扰,让曹操无法将全部兵力用于追击刘备,为刘备争取时间与孙权会师,进而形成赤壁之战的联盟。

一种战略姿态: 在最坏的情况下,这可能是一种展现刘备不屈服精神的战略姿态,即便短期内无法取得实际性的军事胜利,也能起到鼓舞士气、吸引人才的作用。

结论:

综合来看,诸葛亮在刘备战略撤退时关于“进攻刘琮”的建议,其核心思想是积极主动地打破被动局面,为刘备集团争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其出发点是高瞻远瞩的,具备一定的战略合理性。

然而,从实际的军事和政治可行性来看,这个建议的执行难度极大。在兵力、士气、后勤、政治影响以及与孙权合作的考量下,直接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刘琮”行动,很可能是一个非常危险且不切实际的选择。

更合理的解释是,诸葛亮的“进攻刘琮”建议,可能是一种更加侧重于政治和外交手段的策略性提议,旨在利用荆州内部的复杂情况,通过争取支持、制造牵制等方式,来为刘备集团赢得战略上的主动。其意图在于“乱中取胜”,在混乱的局面中为自己制造机会,而非直接与曹操进行一场正面且不对称的军事对抗。

因此,这个建议的“可行性”在于其战略思想的先进性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而非一个可以直接付诸实施的军事行动方案。它更像是诸葛亮在极端不利局面下,对刘备提出的一个打破僵局、创造转机的思路。当然,历史最终走向了赤壁之战和孙刘联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诸葛亮在危急时刻总能提出振聋发聩的战略构想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刘备战略撤退时关于“进攻刘琮”的建议,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集团的实力以及刘琮的处境等多重因素下进行审视。这个建议并非一个孤立的、空中楼阁般的想法,而是与当时整个局势紧密相连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进攻刘琮”这个建议提出的具体时间点。通常认为,这个建议是在刘备从新野撤退,辗.............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在读日本战国史,看到关于“乱世出枭雄”的说法,并且想到能否在中国三国时期找到类比刘备和诸葛亮的角色,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切入点。日本战国时期,和中国三国时期一样,都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群雄并起,各有其志,也孕育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要寻找刘备和诸葛亮的“日本对应”,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考量: .............
  • 回答
    巨鹿之战如果没有项羽,诸侯联军是否会赢,刘邦能否建立汉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涉及到战国末期最重要的几个历史节点。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先说巨鹿之战,如果没了项羽,诸侯联军能赢吗?答案是:很难,甚至是大概率会输。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得回到当时那个局面。秦朝末年,暴政横行,民不聊生,天下揭竿而起。各.............
  • 回答
    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仔细琢磨琢磨,要是诸葛亮真有那个心思,趁着刘备刚咽气,想一把把蜀汉的江山攥手里,他这胜算到底有多大。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咱们得从好几个方面来捋一捋。一、 诸葛亮的天然优势:威望、能力、根基首先,咱得承认,诸葛亮在刘备集团里的地位那是没得说。 “君臣之义”的巅峰: 刘备临终.............
  • 回答
    .......
  • 回答
    谈及刘备、诸葛亮在子女教育上的表现,与曹操相比,孰优孰劣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各有侧重,也各有局限。要细致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理念与重心:情义与实际 刘备与诸葛亮: 他们的教育核心,很大程度上围绕着“仁义”与“守成”。刘备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虽然早年颠沛流离,但他的教育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白帝城托孤,刘备的这一幕,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也最引人遐思的史实。其中,关于刘备此举是否在试探诸葛亮,更是讨论的焦点。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赤裸裸的“试探”,不如说是一种复杂情感交织下的“权衡与托付”,而这其中,对诸葛亮能力的信任与考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当时的处境。他病重垂危,.............
  • 回答
    刘备若在曹操南下时听从诸葛亮建议,先取襄阳,这无疑将是三国历史中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假设。我们不妨抛开已知的历史走向,来细致地推演一下这个“如果”可能带来的涟漪效应。一、 时机与战略意图:诸葛亮之所以提出此策,其核心在于抓住曹操北征乌桓,主力尚在北方的空档期,同时利用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重,其继承人刘.............
  • 回答
    刘备在前往东吴准备与孙权的妹妹完婚之际,确实给诸葛亮留下了不少嘱托和安排,这些安排的出发点,不仅是为了巩固孙刘联盟,更是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体现。与其说是“密令”,不如说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大背景是什么?赤壁之战刚刚结束,曹操虽然败退,但北方实力犹存,曹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假设,如果张飞在茅庐放火烧死了诸葛亮,三国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可能的发展脉络:一、 突发的危机与刘备集团的巨大打击 刘备的震怒与绝望: 诸葛亮是刘备最信任的谋士,也是他复兴汉室的基石。诸葛亮的意外身亡,对刘备而言无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时空错位!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西汉的开国皇帝刘秀,这位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以仁德和务实著称的明君,在地狱里遇见了他那被后世尊为“汉昭烈帝”的同宗后裔刘备,以及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诸葛亮,还有那位继承遗志、坚韧不拔的姜维,他们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对话?又会激起怎样的情感火.............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
  • 回答
    这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对诸葛亮一向推崇备至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但细细想来,还真有点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故事的起点:诸葛亮为何不还政?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他承担的是一个近乎“摄政”的角色。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那个场景大家都耳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考验一个人对三国历史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如果被东吴所杀的是诸葛亮,那刘备的反应,我觉得,即便是在极度悲痛之下,也可能会比历史上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要更加审慎一些。但要说他“完全不听劝阻”,这点我保留意见,这需要我们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他.............
  • 回答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君臣关系典范之一。这种忠诚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或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政治理念、个人品德以及对刘备本人人格魅力的认同之上。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忠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出山前已心系汉室,刘备成为其实现理想的载体: 隆中对的政治抱负: 在刘备.............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