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刘禅不是昏君,诸葛亮和姜维出征刘禅不在后方捣乱,三国局势将如何发展?

回答
如果刘禅并非昏君,并且诸葛亮、姜维北伐之时,他能做到一位合格的君主应尽的职责,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极有可能迎来更加波澜壮阔的变化。

首先,我们得撇开“昏君”的标签,设想一个并非昏庸的刘禅。这意味着他并非傀儡,而是能够对朝政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拥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并非无根之木,而是有着朝廷的全力支持,至少不会在后方出现掣肘或明争暗斗。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其战略构想相当宏大,意在关中,并一度取得了非常有利的进展。如果刘禅能在这关键时刻,不仅仅是听从诸葛亮的奏报,更能积极调动全国资源,比如从江南运送更多的粮草,派遣更多的兵力作为支援,甚至在国库允许的情况下,预备一批精良的军械,那么诸葛亮在街亭失守的关键时刻,也许能够得到更多及时有效的补给,避免那种“空有万全之策,而无济时之用”的尴尬局面。

即使街亭失守,如果后方的刘禅能够保持定力,不被一些流言蜚语所动摇,继续信任诸葛亮,并迅速做出战略调整,例如集中兵力巩固汉中,或者在蜀道沿线修建更坚固的防御工事,而非急于求成或因噎废食,那么诸葛亮可以有更多的回旋余地,甚至可以在一次失利后,迅速组织下一次的进攻。

到了姜维手中,他的北伐更加频繁,也更加依靠个人才能和蜀汉有限的国力。如果刘禅能够在他出征前,能够与姜维进行更深入的战略沟通,理解姜维的长远目标,并为他量身定做支持计划,比如在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农桑,为北伐提供稳定的后勤保障,甚至在技术层面给予一定的鼓励,例如冶炼更精良的兵器,或者改进车马运输能力,那么姜维的每一次北伐,都有可能比历史上更加有效。

更重要的是,一个非昏庸的刘禅,能够更好地处理与吴、魏之间的外交关系。在诸葛亮或姜维北伐期间,如果吴国试图乘虚而入,他能迅速派遣张翼、邓艾等后方将领有效抵御,而非让后方门户大开。同时,如果能与东吴保持更紧密的联盟,在曹魏内部出现动荡时,联合出兵,那么战略态势将会完全不同。历史上,孙权也曾多次抱怨蜀汉在北伐时未能给予足够的牵制,如果刘禅能主动协调,给予东吴一些实际的帮助,例如承诺在攻取中原后,愿意分一部分利益给东吴,那么这种联盟的稳固性将大大增强。

在内部稳定方面,一个有能力的君主,会善于任用贤能,而不是被宦官或亲信所蒙蔽。即使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遇到困难,刘禅也能凭借自己的判断,辨别忠奸,不让后方出现内部消耗。例如,在诸葛亮去世后,如果刘禅能够像历史上那样,继续重用姜维,并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资源,而不是怀疑其庞大的军费开支,那么姜维或许能抓住几次与魏国决战的机会。

想象一下,如果刘禅能够支持姜维在洮阳之战后,继续在陇右屯田,积累实力,并以此为基地,不断蚕食魏国在西北的势力。又或者,在钟会、邓艾伐蜀的关键时刻,如果刘禅能够像历史上那样,提前发现邓艾偷渡阴平的意图,并及时调集重兵应对,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地理优势,那么诸葛亮耗费半生心血建立的蜀汉基业,或许就能得以保全。

如果蜀汉真的能够取得几次对曹魏的决定性胜利,比如攻占关中,那么整个三国格局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曹魏的统治根基会受到动摇,其内部的世家大族和地方势力会更加倾向于投靠胜利者。而东吴,在看到蜀汉强大的军事实力后,也会更加谨慎,甚至可能选择主动与蜀汉结盟,共同瓜分曹魏的领土。

当然,即使刘禅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所面对的曹魏,在国力上依然具有压倒性优势,蜀汉的每一次北伐都是一场豪赌。但至少,在一个非昏庸的刘禅领导下,诸葛亮和姜维的才能不会被埋没,蜀汉的每一次努力都可能积少成多,最终改变历史的走向。也许,三国归晋的结局就不会如此顺利,甚至可能出现蜀汉在北方建立起新的政权,而魏、吴则在中原和江南继续角力,又或者,蜀汉能够像汉初一样,凭借精兵强将,在北方面前占据一席之地,与曹魏形成更为长期的对峙,历史的长河,将因此而流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什么区别,诸葛亮本身就是后刘备时代的实际执政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刘禅并非昏君,并且诸葛亮、姜维北伐之时,他能做到一位合格的君主应尽的职责,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极有可能迎来更加波澜壮阔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撇开“昏君”的标签,设想一个并非昏庸的刘禅。这意味着他并非傀儡,而是能够对朝政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拥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并非无根之木,而是有.............
  • 回答
    刘贺,汉代一位短暂却又极富争议的皇帝。关于他是否昏庸,史籍的描述可谓笔墨淋尽,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简单的标签要复杂得多。要探究他是否被“冤枉”,我们需要深入审视当时的政治环境、他的个人经历,以及那些记载他“罪状”的史书背后可能存在的立场。史书中的刘贺:被描绘的“昏主”形象《汉书·武五子传》和《汉书·昭.............
  • 回答
    刘禅不派诸葛瞻去打邓艾,而是选择笼城固守,能否撑到姜维回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历史假设,涉及到当时蜀汉的军事实力、地理环境、人心向背以及邓艾的战略意图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情况。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时间点——诸葛瞻决定出击邓艾。当时邓艾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关键。如果刘秀不是刘邦的后代,他还能统一中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拆解一下“统一”的构成要素,以及刘秀的独特之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刘秀的身份,即“光武皇帝”,对于他的成功至关重要。这并非说他没有能力,而是说他的出身给他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跳板。在那个时代,.............
  • 回答
    蜀汉的命运,在诸葛亮去世后,就如同一盏风中残烛,摇曳不定。而当邓艾奇兵出奇兵,兵临成都城下之时,刘禅的选择,便是这残烛最终熄灭的决定性一刻。如果刘禅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坚持抵抗,蜀汉又能在这风雨飘摇中多支撑多久?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折射出当时蜀汉的真实困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成都城.............
  • 回答
    想象一下,若当年那个在隆中躬耕的,不是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而是白袍点点、意气风发的韩信,刘备的命运,乃至整个汉末三国时代的走向,定然会激荡出截然不同的涟漪。起初,刘备的三顾茅庐,少了些许文人相惜的温情,多了几分对奇才的急切渴盼。他听说韩信曾是项羽帐下,后又辗转至他处,虽有才华,却未遇明主。这恰恰触动了.............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宋江和刘备,两位领导者的风格可是天差地别,要是水浒好汉们跟了刘备,那场面,啧啧,绝对精彩。咱们就一点点捋捋,看看会是个什么光景。首先,得说说刘备这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仁德”二字,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嘴上功夫那是相当了得,一张嘴就能把人说得热血沸腾,哭爹喊娘。他对待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如果诸葛亮先生能多活三十年,并且将刘禅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刘璿(或者其他可能的继承人,根据历史记载,刘禅的儿子们并未如同诸葛亮一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培养成一代英主,那么季汉的命运,乃至整个汉室的复兴,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变数。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复兴汉室”的真正含.............
  • 回答
    要理解刘备为何选择了刘禅而非刘永作为继承人,单纯归咎于年龄差异可能过于片面。虽然刘永确实比刘禅年长,但在古代皇权继承的考量中,年龄只是一个因素,更关键的往往在于其母家的背景、个人能力,以及当时政治形势的判断。刘永是刘备的嫡长子,这一点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古代,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是最.............
  • 回答
    刘备如果选择不染指荆州,安心在益州猥琐发育,这步棋走得好不好,得从多个层面来细掰扯。咱们先抛开历史书上那些定论,纯粹站在一个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出“三国演义”会不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不占荆州,意味着什么?1. 失去了一个关键的战略缓冲带: 荆州,尤.............
  • 回答
    刘备集团攻略益州,历来是史家和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如果刘备当初选择北上攻打张鲁,进而图取关中,会是一条更优的战略路径。咱们不妨就这个“如果”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蕴含的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优劣势。旧有战略:入蜀为王我们先回顾一下刘备当时实际执行的战略。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南.............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决定中国三国鼎立格局的经典战役。如果刘备势力缺席,东吴单挑曹操,这场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写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刘备的加入对于赤壁之战的东吴来说,并非只是锦上添花,而是具有战略性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提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刘备真的能“恪守道义,不攻益州,诚心帮助刘璋”,历史的车轮会不会因此转动到另一条轨道?这就像是历史的“如果”,让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当时的情况。他当时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实际上却颠沛流离,势力弱小,寄人篱.............
  • 回答
    历史的车轮一旦偏离既定的轨迹,接下来的演变便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如果孙刘联盟坚不可摧,共同的敌人曹操最终被消灭,那么刘备,这位被誉为“仁德之君”的汉中王,又会如何对待那位曾经的盟友,如今却肩负着统一大业最大障碍的孙权呢?这可不是一桩简单的结盟关系,而是两个雄心勃勃的势力在争夺天下,其中夹杂着情分、利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严肃,涉及到法律、国际法以及个人权利保障等多个层面。如果刘强东先生决定终生不再踏足美国,那么被害人(也就是当时被指控性侵的那位女士)在法律上维权,其途径和方式将会受到显著的影响。以下我将尽可能详尽地分析和阐述,力求做到条理清晰、贴近实际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刘强东先生的“.............
  • 回答
    设想一个没有吕布搅入的、更稳固的刘备徐州时代,历史的走向,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当曹操挥师东进,吕布以一介武夫之勇,挟持徐州牧陶谦,最终成为徐州的实际掌控者。若是在此过程中,刘备并未如历史上那样,因某种缘由(例如吕布对刘备的“恩义”或曹操的策略)而选择依附或收容吕布,而是采取了更强硬的立场,或者根.............
  • 回答
    如果刘强东最终被定罪但拒绝赴美,中国和美国警方在追究其刑事责任方面将面临一系列法律和实践上的挑战。以下是两国可能采取的司法途径以及其中涉及的详细步骤和复杂性:一、 美国可以采取的司法途径(以引渡为核心)美国司法部门最直接的途径是寻求引渡刘强东。然而,这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并且面临巨大的障碍。1. .............
  • 回答
    刘备若能成功迎回汉献帝,能否将兵权、政权悉数归还朝廷,这是一个颇具趣味却也极难给出一个肯定答案的问题。要探究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刘备的个人性格、他的政治抱负,以及当时那个残酷的东汉末年大背景。首先,必须承认刘备这个人身上带有浓厚的“匡扶汉室”的理想主义色彩。他之所以能聚集起关羽、张飞、赵云这些忠心耿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值得推敲的。如果刘邦仅仅称王,而不是皇帝,韩信的命运很可能会大不相同,但很难说就一定不会被杀。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刘邦称王和称帝,在权力合法性和他个人心理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年刘邦从项羽手里接过汉王之位,那只是一个诸侯王,上面还有名义上的楚怀王(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