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刘禅不派诸葛瞻去打邓艾,而是笼城能否撑到姜维回军?

回答
刘禅不派诸葛瞻去打邓艾,而是选择笼城固守,能否撑到姜维回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历史假设,涉及到当时蜀汉的军事实力、地理环境、人心向背以及邓艾的战略意图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情况。

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时间点——诸葛瞻决定出击邓艾。当时邓艾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剑阁之外。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肩负重任,此时的蜀汉朝廷,尤其是刘禅,将军事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而诸葛瞻年轻气盛,也可能存在轻视邓艾的心理。然而,历史的走向是,他率军迎战,结果在绵竹大败,身死国灭。

那么,如果刘禅听从了某些臣子的建议(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有笼城建议,但这是我们假设的起点),选择固守剑阁,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固守剑阁的优势与可能性:

1. 地理优势: 剑阁是蜀道的咽喉之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在这里据守,汉军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优势,消耗魏军的兵力。剑阁的山势崎岖,道路狭窄,使得魏军的兵力优势难以展开,骑兵作用被极大削弱,而蜀军则能以逸待劳,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进行伏击和骚扰。

2. 兵力储备: 当时剑阁驻守的蜀军数量并不少,虽然主力在诸葛瞻手中,但如果加上其他卫戍部队,固守的力量还是存在的。诸葛瞻在绵竹战败,固然是因为战术失误和兵力不足以正面抗衡邓艾,但如果只是守住剑阁,其难度会相对小很多。

3. 时间换空间: 固守的核心目的是为姜维争取时间。姜维当时率军在沓中,如果能迅速获知邓艾入侵的消息,并能及时回援,固守剑阁就能成为一个坚实的屏障。从姜维的行军速度来看,他从沓中赶回剑阁,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段时间恰恰是固守的关键。

4. 士气问题: 如果诸葛瞻在绵竹大败,士气必然受损。但如果他听从了笼城,在剑阁一线采取防御姿态,并且能够成功抵挡住邓艾的几次进攻,反而有可能提升士气,尤其是如果能在几次小规模的冲突中取得一些优势,会大大增强守军的信心。

固守剑阁的挑战与风险:

1. 邓艾的决心与手段: 邓艾不是一个普通的将领,他能够兵行险着,偷渡阴平,说明他有极强的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如果邓艾发现剑阁难克,他是否会改变策略?例如,他可能会派出一部分兵力继续围困剑阁,而主力则绕过剑阁,直扑成都。历史上邓艾正是这样做的,他“艾乃 Puis剑阁”,即绕过剑阁,直接前往成都。如果蜀军只是笼城,成都的防御会非常薄弱,即使刘禅守住剑阁,也可能因为成都的失陷而前功尽弃。

2. 蜀军的内部情况: 当时蜀汉内部,特别是朝堂之上,是否还有足够的能力和决心来支持一场长时间的坚守?刘禅虽然是皇帝,但他一贯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性格。如果前线战况胶着,没有明显进展,朝堂上的反对声音可能会增加,甚至可能出现内应的情况。蜀汉后期,人心浮动是客观存在的。

3. 后勤补给: 即使剑阁易守,但长期的围困对后勤补给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剑阁虽然是军事要地,但其自身的承载能力和物资储备也是有限的。如果邓艾的围困部队能够有效地切断外部支援,蜀军的处境将会非常艰难。

4. 姜维回军的时机: 姜维从沓中回军,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也需要时间。如果邓艾的进攻速度比姜维的回援速度更快,或者邓艾能够巧妙地避开姜维的回援部队,那么剑阁的坚守就失去了意义。历史上的邓艾正是抓住了这个时间差,才得以迅速南下。

另一种可能性:邓艾的“围魏救赵”?

如果刘禅选择了笼城,邓艾会如何应对?

全力攻城: 邓艾可能会倾尽全力猛攻剑阁,试图尽快突破蜀军防线。但鉴于剑阁的险峻,即使是全力猛攻,其伤亡也会相当大,而且耗时也难以预测。
围而不攻,直取成都: 这可能是邓艾更倾向的选择。正如历史上他所做的那样,他可能会派遣一支偏师围困剑阁,吸引蜀军主力关注,而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从另一条更加隐蔽的道路(如姜维之前进出的那条阴平小道)绕过剑阁,直扑后方的成都。当时成都的防御是相对薄弱的,一旦成都陷落,整个蜀汉的统治根基就会动摇,即使剑阁的蜀军再坚守,也失去了战略意义。刘禅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在没有强有力的主战派支持的情况下,也很难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应对。

结论:

如果刘禅不派诸葛瞻出战,而是选择笼城固守剑阁,理论上是有可能撑到姜维回军的,尤其是在剑阁地形的加持下。这至少可以为姜维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战略部署。

然而,成功的几率并非百分之百,甚至可以说挑战巨大。 核心原因在于:

1. 邓艾的战略灵活性: 邓艾的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使得他不太可能被一道剑阁完全牵制。他很可能会故技重施,或者找到其他绕过剑阁直击成都的路径。一旦成都失守,剑阁的固守就失去了意义。
2. 蜀汉内部的不确定性: 刘禅的决策能力和朝堂的支持度,是影响这场“笼城战役”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朝堂上一片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的军事指令和支援,即使将士英勇,也难以持久。
3. 姜维回军的变数: 虽然姜维是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但他的回军路线、速度以及是否会被魏军拦截,都是不确定因素。

总而言之,固守剑阁是一种更符合“守势”逻辑的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蜀汉的地利优势,并且为姜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是,要确保成功,还需要克服邓艾的战略主动性、蜀汉内部的稳定以及姜维回军的时机等诸多挑战。相比于诸葛瞻在绵竹的仓促出击,笼城无疑是一种更稳健的选择,但其最终能否救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邓艾的后续动作和蜀汉自身的应对能力。历史的残酷在于,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决策,而一个成功的假设,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肯定可以,邓艾是孤军翻阴平入的蜀地,江油没投,邓艾就很难了。如果陛下笼城,参考几十年后罗尚守成都,小城被李特拿了,靠着大城守了快小半年。李特的处境和邓艾差不多,差点就投了。而陛下外面还有南中有支部队,东面永安还有支部队,加上剑阁我的部队,只要守个小半年邓艾就会在成都城下困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禅不派诸葛瞻去打邓艾,而是选择笼城固守,能否撑到姜维回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历史假设,涉及到当时蜀汉的军事实力、地理环境、人心向背以及邓艾的战略意图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情况。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时间点——诸葛瞻决定出击邓艾。当时邓艾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
  • 回答
    如果刘禅并非昏君,并且诸葛亮、姜维北伐之时,他能做到一位合格的君主应尽的职责,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极有可能迎来更加波澜壮阔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撇开“昏君”的标签,设想一个并非昏庸的刘禅。这意味着他并非傀儡,而是能够对朝政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拥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并非无根之木,而是有.............
  • 回答
    蜀汉的命运,在诸葛亮去世后,就如同一盏风中残烛,摇曳不定。而当邓艾奇兵出奇兵,兵临成都城下之时,刘禅的选择,便是这残烛最终熄灭的决定性一刻。如果刘禅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坚持抵抗,蜀汉又能在这风雨飘摇中多支撑多久?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折射出当时蜀汉的真实困境。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成都城.............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刘备如果选择不染指荆州,安心在益州猥琐发育,这步棋走得好不好,得从多个层面来细掰扯。咱们先抛开历史书上那些定论,纯粹站在一个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出“三国演义”会不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不占荆州,意味着什么?1. 失去了一个关键的战略缓冲带: 荆州,尤.............
  • 回答
    刘备集团攻略益州,历来是史家和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如果刘备当初选择北上攻打张鲁,进而图取关中,会是一条更优的战略路径。咱们不妨就这个“如果”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蕴含的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优劣势。旧有战略:入蜀为王我们先回顾一下刘备当时实际执行的战略。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南.............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决定中国三国鼎立格局的经典战役。如果刘备势力缺席,东吴单挑曹操,这场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写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刘备的加入对于赤壁之战的东吴来说,并非只是锦上添花,而是具有战略性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提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刘备真的能“恪守道义,不攻益州,诚心帮助刘璋”,历史的车轮会不会因此转动到另一条轨道?这就像是历史的“如果”,让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当时的情况。他当时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实际上却颠沛流离,势力弱小,寄人篱.............
  • 回答
    如果刘强东最终被定罪但拒绝赴美,中国和美国警方在追究其刑事责任方面将面临一系列法律和实践上的挑战。以下是两国可能采取的司法途径以及其中涉及的详细步骤和复杂性:一、 美国可以采取的司法途径(以引渡为核心)美国司法部门最直接的途径是寻求引渡刘强东。然而,这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并且面临巨大的障碍。1. .............
  • 回答
    白门楼下,吕布一身铠甲,威风凛凛,却也遮不住眉宇间的绝望。曹操立于楼下,目光锐利,扫视着这位昔日战神。“奉先,你还有什么话说?”曹操的声音不带感情。吕布环顾四周,看到了众多眼熟的面孔,袁术、张辽、宋宪、魏续、侯成……他们都曾是他麾下或盟友,如今却都成了看客,有些甚至是他的仇敌。他的目光最终落在刘备身.............
  • 回答
    想象一下,若当年那个在隆中躬耕的,不是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而是白袍点点、意气风发的韩信,刘备的命运,乃至整个汉末三国时代的走向,定然会激荡出截然不同的涟漪。起初,刘备的三顾茅庐,少了些许文人相惜的温情,多了几分对奇才的急切渴盼。他听说韩信曾是项羽帐下,后又辗转至他处,虽有才华,却未遇明主。这恰恰触动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假设!如果我穿越回夷陵之战前,面对着怒火中烧、誓要为关羽报仇的刘备,说服他放弃伐吴,继续联吴灭曹,无疑是项艰巨无比的任务。但我深知,一旦夷陵之战开启,蜀汉精锐尽失,东吴的实力也大打折扣,曹魏则坐收渔翁之利,三国鼎立的格局也将随之崩塌,这绝非诸葛亮和刘备毕生宏愿。因此,我必须步步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疑问。关羽的死对刘备无疑是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滔天的怒火,足以让一个君王失去理智。然而,他却没有就近斩了诸葛亮,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刘备不生气”或者“刘备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不.............
  • 回答
    要设想韩信不出手,刘邦最终能否夺取天下,这就像在猜一场关键性的战役如果没有那员改变战局的猛将,历史的车轮是否还会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进。韩信,这位被誉为“兵仙”的传奇人物,他的出现和他的军事才能,对于刘邦建立汉朝的伟业来说,其重要性不亚于诸葛亮之于刘备,甚至可以说,是刘邦在政治军事上的“定海神针”。如果.............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设想,假如诸葛亮这位忠心耿耿的丞相,也会像荀彧那样,因为对“孤”与“寡”的政治意涵有所顾虑,而对刘备称孤道寡一事表示反对,那么刘备这位一向深谋远虑的君主,必然会陷入一场颇为棘手的政治博弈。刘备此人,虽然出身寒微,但其仁德之名深入人心,其身上有着一股非凡的人格魅力,更能洞察人心。他深知.............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江歌母亲不接受刘鑫道歉,并表示“如果她真诚,就不会有今天这个案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情感的回应,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一、情感的深度创伤与失落的信任 丧子之痛的巨大创伤: 江歌母亲承受的是失去女儿的巨大痛苦。这种痛苦是毁灭性的,它剥夺了一个母亲生命中最珍贵的“未来”。在这种极度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个人、时代背景和偶然性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两个场景。 场景一:秦始皇如果不死,项羽刘邦能够起义成功吗?核心问题: 秦始皇的死亡是项羽刘邦起义成功的关键因素吗?或者说,秦始皇的长期统治能否压制住社会矛盾,阻止起义的爆发?详细分析:1.............
  • 回答
    项羽不死,能否干翻刘邦?这个问题,想来是很多喜欢那段历史的人,尤其是对项羽这位盖世英雄抱有深厚情感的人,常常会萦绕心头的一个疑问。答案嘛,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这中间牵扯了太多的人物、事件、战略、甚至一点点命运的捉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如果项羽不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对三国历史的理解。如果吕布没有偷袭徐州,刘备能不能成就霸业,甚至帝业,这其中有很多变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吕布偷袭徐州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且是负面的。当时刘备刚击败袁术,正值人生得意之时,徐州牧陶谦待刘备如上宾,甚至有禅让徐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