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刘备势力不参加赤壁之战,东吴一方能抵住曹魏的进攻吗?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决定中国三国鼎立格局的经典战役。如果刘备势力缺席,东吴单挑曹操,这场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写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刘备的加入对于赤壁之战的东吴来说,并非只是锦上添花,而是具有战略性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供关键的军事与智囊支持:

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与外交斡旋: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赤壁之战东吴阵营中最重要的智囊。他不仅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更通过其卓越的口才和对曹操政治动向的精准把握,成功地促成了孙刘联盟,打破了曹操“吞吴”的有利局面。如果刘备不参战,诸葛亮自然也无法以刘备使者的身份出现在东吴。这意味着,东吴将失去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谋划者和说客。周瑜虽然才智过人,但面对曹操庞大的军事压力,即便有诸葛亮辅佐,也未必能完全应付如此复杂的外交与军事局面。
黄盖的“苦肉计”: 赤壁之战中,黄盖献上苦肉计,假意投降曹操,然后借机火攻,这是致胜的关键计策之一。虽然苦肉计的设想可以来自任何一个忠心耿耿的大将,但如果东吴内部存在分裂的隐忧,或者对曹操的实力感到绝望,这种冒险的计策的执行力度可能会打折扣。而刘备的加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东吴内部的信心,使得像黄盖这样的老将能够放手一搏。
张飞的勇猛与兵力补充: 虽然刘备在赤壁之战初期兵力微薄,但张飞的勇猛善战,以及他所带领的数千人马,在关键时刻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战力补充。更重要的是,刘备的到来,为东吴提供了一股来自外部的、志同道合的友军力量,能够分担一部分军事压力,让东吴的兵力部署更加灵活。

二、 牵制曹操的战略意图与兵力:

刘备在江陵的牵制作用: 历史上,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占据了新野、樊城,之后退守夏口。虽然兵力不强,但其存在本身就在消耗曹操的一部分精力和兵力。曹操南下荆州,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彻底消灭刘备,以绝后患。如果刘备不参战,曹操的南征目标将更加纯粹——集中力量攻打东吴。这会使得曹操在战略布局上更加得心应手,而东吴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大。
孙刘联盟对曹操的心理震慑: 曹操虽然兵多将广,但其军队多为北方军团,不习水战,且长途奔袭,军心可能并不稳定。孙刘联盟的出现,打破了曹操“一战而定江南”的幻想,使其不得不面对来自两方的夹击,这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压迫感。如果只有东吴一方抵抗,曹操或许会认为这是一场可以速战速决的战役。

三、 东吴内部的政治与军事考量:

孙权年轻,需要盟友支撑: 当时孙权年轻,虽然有周瑜、鲁肃等能臣辅佐,但面对曹操这位久经沙场的枭雄,东吴内部对于是否抵抗、如何抵抗,必然存在不同的声音。特别是以张昭为代表的一批主张投降的文臣,在没有外部强大支撑的情况下,其声音可能会占据上风。刘备的到来,以及诸葛亮的游说,为孙权提供了抵抗的合法性和军事上的可行性,也更容易获得内部主战派的支持。
周瑜虽强,但面临巨大压力: 周瑜无疑是东吴的灵魂人物,他有能力策划和指挥赤壁之战。但如果孤军作战,他将面临来自曹操陆海空全方位的巨大压力。曹操的陆军可以从陆路进攻,同时水军可以沿着长江进攻。东吴虽然占有地利,但其兵力数量与曹操相比,仍然处于劣势。在没有盟友的情况下,周瑜的战术选择和兵力部署会更加捉襟见肘。

那么,如果刘备缺席,东吴单挑曹操,结果会如何?

可能性一:东吴仍可能取胜,但代价将无比惨重,且胜算大打折扣。

地理优势仍然存在: 长江天险,以及当时的恶劣天气(例如南风),都是对东吴有利的因素。东吴军队熟悉水战,而曹操的北方士兵则不适应。如果周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例如利用火攻,仍然有机会重创曹操。
黄盖的计策依然可能实施: 即使没有刘备,如果周瑜判断形势需要,黄盖的苦肉计仍然可能被设计和执行。
关键在于临场发挥与细节: 缺乏刘备的支援,东吴将更加依赖周瑜的个人能力、士兵的士气以及天意的眷顾。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

可能性二:东吴很可能战败,导致整个江南落入曹操之手。

曹操可以集中兵力,规避劣势: 没有刘备的牵制,曹操可以更从容地部署兵力。他可以尝试从陆路发动更强大的攻势,或者避开长江最险峻的地段,寻求更稳妥的登陆点。同时,他可以更有效地围剿东吴的水军。
东吴内部可能出现动摇: 面对曹操无可匹敌的兵力,加上缺乏外部盟友的鼓舞,东吴内部的主降派声音可能会更大,甚至可能发生兵变或内应。孙权在巨大的压力下,也可能被迫选择投降。
周瑜的战术可能被破解: 曹操虽然不习水战,但其手下也有善于用兵之人。如果曹操采取更谨慎的策略,避免直接的决战,而是通过封锁、围困等方式消耗东吴的力量,那么东吴的火攻等奇兵之计也可能难以奏效。

总结来说,如果刘备势力不参加赤壁之战,东吴单挑曹魏,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刘备的加入,不仅仅是增加了一点兵力,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诸葛亮这位战略大师,促成了孙刘联盟,打破了曹操的战略优势,并为东吴内部的抵抗注入了重要的信心和合法性。没有刘备,东吴虽然仍有地利和周瑜的才智,但在面对曹操庞大的军事机器时,将显得孤立无援,胜算渺茫。

可以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孙刘联盟共同努力的结果,刘备一方的缺席,很可能将导致历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东吴的灭亡,三国鼎立格局的消失,都将成为历史学家们需要重新书写的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的参战,对于东吴来说,并非“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甚至是“救命稻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及细节至今都是尚有争议的,《三国志》中的描述矛盾的地方也很多: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吴主传》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周瑜传·引江表传》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周瑜传》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武帝纪》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郭嘉传》
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传》

你看各方对情况的描述都有些不同。

1.关于什么时候得的疫病。《周瑜传》说在第一次遭遇战时曹操军已有疾病,而《武帝纪》里则是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像是第一次遭遇战失败后才得的;《郭嘉传》更加奇怪,是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也就是说赤壁之后才得的病,而《吴主传》和《先主传》压根就没有提这事。

2.关于烧船。《吴主传》说是曹操被揍得不要不要之后,自己烧掉一些余船,然后走的。《周瑜传·引江表传》曹操则是自己说,他是因为遇到疾病了,主动撤退(潜台词应该就是没有大败),当然这个可以认为曹操是要面子的说法。《先主传》则是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之后将船烧掉的。《郭嘉传》还是很奇怪,是在巴丘烧的。《周瑜传》、《武帝纪》则没有相关记述。

3.刘备的功劳。其他的地方基本上都是说主要是周瑜或孙刘共同在第一次遭遇战里打败了曹操,而《武帝纪》里则只说刘备,好像整个赤壁之战都是曹操和刘备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一样。

另外,关于赤壁之战里,【赤壁到底在哪里】、【曹操与孙刘联军的兵力到底各是多少】、【刘备手下关羽、张飞到底干了什么(因为孙吴这边程普,黄盖,甘宁,吕蒙,韩当,周泰,凌统,吕范这些人在赤壁时都有描述,但关张这两个刘备阵营的重要将领却没有描述)】还有很多值得争议的地方。

这里提一下关于孙刘联军兵力的问题。

周瑜这边没什么大问题,一般认为是三万(虽然有人拿【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这句认为只有两万。)

主要是刘备这边,有人认为有两万,来自:

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诸葛亮传》

首先,这句话在《三国志》中并非一段客观的描述(不过刘琦这边的情况是真实的【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而是诸葛亮为争取和孙权的结盟时的托词,难免有夸大的嫌疑,就好像曹操给孙权书的时候说自己是【八十三万】一样。

具体的,关羽这边是之前分兵的结果:【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但是没有提到具体有多少兵力,而且辎重情况不清楚。而刘备这边则在长坂的时候还有【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的描写。在短时间之内那些败兵聚拢加上关羽的水军就够一万了?对此我个人是比较怀疑的,当然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另外,辎重几乎都被抢走了,当时的刘备军战力到底如何也不清楚,而刘琦的军队,我个人也是很怀疑其战力的。

总之,哪怕按照诸葛亮的说法刘备加刘琦总共有两万,但是具体投入到赤壁之战的有多少又是未知数。倒是《江表传》里有这样的描述:

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

为进退之计也。——《先主传·引江表传》

当然对此我个人还是有些怀疑的,毕竟已经说好要同盟共同抵抗曹操,这么光明正大地就带10%的军队怕是会让孙权觉得刘备没有诚意的吧。


总之关于很多问题,史学届其实争论还是蛮多的,当然也有各自对此的解释,有些解释(比如说赤壁在哪里)现在可能算是有了一些大致认同,但是有些或许永远都不会有公认。


那按照大多人所认为的情况的话,那赤壁是这样展开的:

1.曹操从江陵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第一次遭遇战曹操失败,于是两方沿江对峙。

2.曹操联船,周瑜采纳黄盖的计策,利用赤壁处特有的东南风,火攻曹操。

3.孙刘联军在乌林乘势掩杀,大败曹操。

另,我个人认为乌林之役才是赤壁时导致曹操人员大肆死亡的地方,火攻只是造成了进攻的条件,就和陆逊的夷陵之战一样。所以在单刀会时,为了说明刘备的功绩,关羽说的是:

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鲁肃传·引吴书》

而对于周瑜的功绩,孙吴这边也经常提到的是乌林:

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周瑜传》,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

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吕蒙传》

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程普传》

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甘宁传》

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凌统传》

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陆逊传》,陆逊上疏

在这过程当中,我个人觉得刘备方的功劳并不大,而且主要在乌林时。



所以我的结论是,赤壁时如果刘备没有参加的话,周瑜这边也还是会取胜的。而且纵观整个赤壁之战,周瑜一直是成竹在胸的样子,特别有一个细节:

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先主传·引江表传》

而对于刘备,赤壁之战是他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当时没有和孙权同盟,他是很危险的,像诸葛亮当时就判断: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诸葛亮传》

如果没有同盟,刘备有可能会去交州(个人感觉可能性很小),或者投靠刘璋,或者投靠孙权,谁知道呢,以刘备终不为下的性格,他也很有可能有一番作为,但是谁知道呢。

user avatar

就没人担心,没有孙刘结盟,孙权会御驾亲征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决定中国三国鼎立格局的经典战役。如果刘备势力缺席,东吴单挑曹操,这场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写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刘备的加入对于赤壁之战的东吴来说,并非只是锦上添花,而是具有战略性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提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探讨性的问题。如果刘备没有汉室宗亲的身份,他还能否达到历史上的高度,答案很可能是:难,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过程会更加艰难,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汉室宗亲身份的核心作用: 合法性与正统性来源: 在那个讲究血脉与家族传承的时代,刘备的汉室宗.............
  • 回答
    如果刘备真的投靠曹操,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可能不复存在,甚至我们熟知的许多三国故事都将无法上演。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推演:一、 刘备的处境与选择的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备在当时的情况。虽然他以“仁德”著称,但前期屡战屡败,颠沛流离,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刘备能够采取这样的策略,并且得到庞统、赵云、黄忠等大将的全力支持,北伐取得比历史上更大的战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关键的挑战。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策略分析:为何刘备派庞统、赵云、黄忠等入蜀帮助刘璋灭张鲁会有积极影响? 巩固益州根基,消除后顾.............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具戏剧性的假设。如果刘备真的一统天下,并最终登基称帝,而汉献帝又被安然无恙地送回了蜀汉,这场景可就复杂得多了。首先,刘备的反应定然是五味杂陈。刘备起兵,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为的就是匡扶汉室。如今,他自己却坐上了那把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而那位曾经的“汉献帝”,理论上的正统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考验人的历史功底。如果刘备称帝,关羽健在,这绝对是三国鼎立局面下的一个超级重磅事件。关羽的地位,在他效忠刘备的整个生涯中,都是无可撼动的第一人,论功劳、论资历、论个人能力,他都是首屈一指。所以,如果刘备真的当了皇帝,关羽的封赏绝不会是什么泛泛之辈。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仁德之君,真的在某个关键节点,放下脸面,向曹操称臣,他又能混到个什么地位?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屈居人下”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曹操的性格以及刘备自身的条件来分析。一、 称臣的时机与背景:决定了起点的高低首先,刘.............
  • 回答
    刘备如果选择不染指荆州,安心在益州猥琐发育,这步棋走得好不好,得从多个层面来细掰扯。咱们先抛开历史书上那些定论,纯粹站在一个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出“三国演义”会不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不占荆州,意味着什么?1. 失去了一个关键的战略缓冲带: 荆州,尤.............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假如刘备真的能够如愿以偿,一统三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必将与我们所熟知的截然不同。汉朝,这个历经风雨、饱受战乱的王朝,能否就此迎来新生,并延续多久,这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想象空间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刘备的统治方式、他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汉朝本身的潜力和制度来综合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刘备最终能.............
  • 回答
    这桩买卖,说起来简单,要真做起来,可就复杂喽。刘备主动让出荆州,这可不是小数目,孙权要接手,代价绝对不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是啥光景。他刚跟曹操在赤壁打赢,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刚拿了荆州,就像刚吃饱的狮子,正寻思着下一步往哪儿扑呢。这时候让他主动让出荆州,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场景。如果刘备,那位以仁德著称,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怀揣着匡扶汉室理想的枭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以孩童的身份魂穿到了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之首——宋江身上,这会引发怎样波澜壮阔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抛开“魂穿”这个概念本身带有的奇幻色彩,就把它当做一个假设,一个命运的玩笑。刘备的灵.............
  • 回答
    当阳长坂坡,那一声声凄厉的呐喊,一个个血染的战袍,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命运的齿轮稍有偏差,如果那一刻的刘备集团不是侥幸逃脱,而是遭受了灭顶之灾,那么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将走向截然不同的终局。刘备:王佐之才,亦难逃囚徒之命作为整个集团的核心,刘备的命运将最为关键。他若被俘,曹操.............
  • 回答
    倘若时光的河流能够悄然改变方向,让那位仁德的汉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没有被病痛的阴霾笼罩,而是得以健康地继续他的宏图霸业,直至最终一统天下,那画面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届时,这位历经磨难、饱尝荣辱的君王,在万民臣服、四海升平之时,又会与他那些生死相随、患难与共的故旧们,围炉而坐,畅谈些什么呢?我仿佛能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得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刘备,那个以仁德著称、一生坎坷却从未放弃复兴汉室的枭雄,魂穿到了唐朝名将秦琼——我们熟知的“秦叔宝”——幼年时期,那可就热闹了。这简直是将两大传奇人物的生命轨迹狠狠地打了个结,产生的火花绝对不容小觑。咱们就从头捋捋,看看这桩奇事会怎么个演法。魂穿伊始:从涿郡到.............
  • 回答
    刘备若能成功迎回汉献帝,能否将兵权、政权悉数归还朝廷,这是一个颇具趣味却也极难给出一个肯定答案的问题。要探究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刘备的个人性格、他的政治抱负,以及当时那个残酷的东汉末年大背景。首先,必须承认刘备这个人身上带有浓厚的“匡扶汉室”的理想主义色彩。他之所以能聚集起关羽、张飞、赵云这些忠心耿耿.............
  • 回答
    想象一下,若当年那个在隆中躬耕的,不是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而是白袍点点、意气风发的韩信,刘备的命运,乃至整个汉末三国时代的走向,定然会激荡出截然不同的涟漪。起初,刘备的三顾茅庐,少了些许文人相惜的温情,多了几分对奇才的急切渴盼。他听说韩信曾是项羽帐下,后又辗转至他处,虽有才华,却未遇明主。这恰恰触动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把两条不属于同一河流的溪水硬生生拉到一起,考察它们的流向和最终汇合的可能性。刘备,这位在三国乱世中以仁德和雄才大略著称的枭雄,与梁山泊那位聚义的及时雨宋江,他们的出身、抱负、行事风格,乃至所处的时代背景,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硬要假设刘备收到了宋江的“入伙通知书”,我们的刘皇叔.............
  • 回答
    刘备集团攻略益州,历来是史家和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如果刘备当初选择北上攻打张鲁,进而图取关中,会是一条更优的战略路径。咱们不妨就这个“如果”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蕴含的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优劣势。旧有战略:入蜀为王我们先回顾一下刘备当时实际执行的战略。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南.............
  • 回答
    刘备若在曹操南下时听从诸葛亮建议,先取襄阳,这无疑将是三国历史中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假设。我们不妨抛开已知的历史走向,来细致地推演一下这个“如果”可能带来的涟漪效应。一、 时机与战略意图:诸葛亮之所以提出此策,其核心在于抓住曹操北征乌桓,主力尚在北方的空档期,同时利用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重,其继承人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