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刘备先不攻打益州,转而北上进攻张鲁,进而直取关中是不是更好的战略思想呢?

回答
刘备集团攻略益州,历来是史家和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如果刘备当初选择北上攻打张鲁,进而图取关中,会是一条更优的战略路径。咱们不妨就这个“如果”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蕴含的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优劣势。

旧有战略:入蜀为王

我们先回顾一下刘备当时实际执行的战略。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南下受挫,刘备集团得以休养生息,并占据了荆州部分地区。此时,他们面临的选择是:

1. 固守荆州,与曹操、孙权对峙: 荆州是天下九州之一,战略地位重要,但刘备并非完全掌控,与孙权存在荆州归属的潜在矛盾。
2. 图取益州,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益州地广人稀,物产丰饶,易守难攻,是建立帝业的绝佳场所。刘备集团的谋士,尤其是庞统,力主入蜀。

最终,刘备选择了入蜀。这一战略的优点在于:

避开锋芒: 直接面对的是益州牧刘璋,其势力相对较弱,内部矛盾重重,易于攻克。
建立根基: 益州成为刘备集团稳固的大后方,为日后的北伐奠定了物质基础。
整合力量: 能够吸纳益州本土人才,扩充兵源。

当然,入蜀也有其弊端,比如:

得失荆州: 在刘备主力入蜀期间,关羽镇守的荆州,最终被东吴夺取,刘备失去了一块重要的战略支点,也埋下了与东吴破裂的种子。
内部消耗: 攻打益州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拉锯战,消耗了部分实力。

假设性战略:北上吞并张鲁,图取关中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假设的另一条路:刘备不攻打益州,而是选择北上,先与张鲁在汉中交锋,并以此为跳板,图取关中。

这条战略的核心逻辑在于:“与其在南方建立根据地,不如直接进军天下中枢,收复失地,一统北方。”

具体来说,其优势可能体现在:

1. 顺应“汉室正统”的旗帜: 当时曹操占据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仍是汉臣。而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此时若能出兵关中,驱逐曹操,收复汉朝旧都,无疑是政治上最占优势的举措,更能赢得人心。
2. “收复失地”的号召力: 关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汉朝的腹地。攻取关中,在道义上和政治上都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关中士族和民众归附。
3. 避免与东吴的直接冲突: 如果不入蜀,刘备仍会占据荆州。这样一来,与东吴在荆州的摩擦会大大减少,甚至可能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盟关系,共同对抗曹操。
4. 张鲁的“敲门砖”: 张鲁在汉中,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但其军事实力并不强大。刘备以精锐北上,相对容易解决张鲁。一旦拿下汉中,便打通了北上关中的通道。
5. 关中的战略价值: 关中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曹操的根基所在。一旦能够攻下关中,就等于掌握了北方的战略主动权,对后续的统一战争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这条战略的执行细节与可能遇到的困难:

如果刘备选择这条路,其大致的战略部署可能是这样的:

稳固荆州: 在北上之前,刘备需要确保荆州的稳定,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东吴的合作,或者通过外交手段解除后顾之忧。
集结精锐: 调集荆州和巴郡的精锐部队,以“兴复汉室”的口号,自荆州或巴郡(如果当时已占据)北上。
攻打汉中: 首先目标是汉中的张鲁。张鲁虽有险地,但其军事组织和战略思想相对落后。刘备凭借其训练有素的军队和优秀的将领(如张飞、赵云),应当能够攻克汉中。
进军关中: 拿下汉中后,便拥有了进入关中的门户。此时,关中可能由曹操的将领镇守,例如夏侯渊、张郃等。这将是一场硬仗。

然而,这条路也并非坦途,同样存在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1. 曹操的实力: 当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实力雄厚,麾下猛将如云。虽然曹操在赤壁之战后遭受了打击,但其根基犹在。刘备集团的实力相对曹操而言,仍处于弱势。直接挑战曹操的核心地带,风险极高。
2. 后勤补给的难题: 汉中地势险峻,补给线漫长且容易被切断。一旦在关中陷入僵持,后勤压力将是刘备集团难以承受的。
3. 内部的稳定性: 如果刘备主力北上,留在后方的荆州和巴西(或益州)的稳定就变得至关重要。如果内部出现动荡,或者东吴趁机发难,刘备将腹背受敌。
4. 对张鲁的估计: 虽然张鲁实力不强,但汉中地势的险要,加上当地民众对张鲁政权的归属感,也可能让战事比预想的更为艰难。
5. 失去益州的经济支撑: 益州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域,其富饶的物产能够为刘备集团提供稳定的财政和兵源支持。如果放弃入蜀,刘备将失去这样一个“蓄水池”,其长期作战的能力将受到影响。
6. 荆州并非无主之地: 即使刘备不攻打益州,荆州也并非稳如磐竹。孙权一直在觊觎荆州,一旦刘备主力北上,孙权很可能趁虚而入。

对比分析与总结:

从纯粹的政治和道义层面来看,北上图取关中,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帜,直接与曹操争夺天下核心,无疑更具吸引力,也更符合刘备“汉贼不两立”的政治口号。这条路,如果成功,很可能加速统一进程,并能在政治上获得更大的合法性。

然而,从实际的军事和资源角度分析,这条路充满了未知和风险。

入蜀战略,是“稳扎稳打”,建立根据地,以小博大。 它的成功率相对较高,虽然付出了荆州的代价,但最终为蜀汉政权奠定了基业,使其能够与曹魏、东吴长期抗衡。
北上图关,是“豪赌”,直取敌方要害。 它的风险极高,一旦失利,刘备集团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条路“更好”,只能说哪条路更符合当时刘备集团的实力和生存策略。

当时刘备集团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精锐的军事力量和一批忠诚的将领,但其整体实力与曹操相比仍有差距,且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入蜀,看似“退一步”,实则是在为日后“进取”积蓄力量。庞统提出“上策攻心,中策灭敌,下策伐谋”时,刘备选择了“伐谋”,也就是通过占据益州来瓦解刘璋的统治,这是符合“攻心”思想的。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我们今天站在后人的角度,看到了入蜀后失去荆州的惨痛代价,也看到了蜀汉最终的灭亡。于是,很容易生出“如果当时……就好了”的感慨。

但回过头看,正是因为有了益州的稳固根据地,刘备才得以建立蜀汉政权,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与曹魏长期对峙,甚至在诸葛亮时期,屡次北伐,给曹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刘备当初冒失北上,很可能在半路上就被曹操消化,甚至连一个像样的政权都无法建立。

所以,从“在当时的情况下,最能保证刘备集团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来看,入蜀或许才是更现实、更稳妥的选择。而北上图关,更多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战略,它的成功依赖于对曹操实力和自身能力的过高估计,以及对潜在风险的低估。

归根结底,战略的选择,是实力、时机、对手、目标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刘备选择入蜀,有其深刻的战略逻辑,尽管这条路也并非完美无瑕,并最终留下了遗憾,但它确实是那个时代刘备集团生存和发展下去的“最优解”之一。而北上图关,则是一条充满荆棘,但如果成功,可能带来更大回报的“高风险高回报”之路,但以当时刘备的实力,这条路成功的可能性,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四川盆地粮食产量高。而张鲁是宗教领袖,群众基础太好了,打下来也不能当根据地。所以刘备带者刘璋的兵,吃着刘璋的军粮,把刘璋给灭了。别关中了,刘备如果能在靠近中原的地方站住脚,也不会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奔西走了(这是李宗吾说的,他漏了一个公孙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集团攻略益州,历来是史家和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如果刘备当初选择北上攻打张鲁,进而图取关中,会是一条更优的战略路径。咱们不妨就这个“如果”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蕴含的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优劣势。旧有战略:入蜀为王我们先回顾一下刘备当时实际执行的战略。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刘备真的能“恪守道义,不攻益州,诚心帮助刘璋”,历史的车轮会不会因此转动到另一条轨道?这就像是历史的“如果”,让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当时的情况。他当时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实际上却颠沛流离,势力弱小,寄人篱.............
  • 回答
    项羽若守约,刘邦真会止步于关中吗?这可真是一个让人饶有兴致的猜想。不过,依我看来,刘邦此人,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不安分”的劲儿,让他老老实实地坐拥关中,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想当年,楚怀王那句“先入关者王之”,说得是何等敞亮。按理说,刘邦率先攻破咸阳,灭掉秦朝,这“王”的资格他是稳稳当当拿到了手。可问题.............
  • 回答
    刘备如果选择不染指荆州,安心在益州猥琐发育,这步棋走得好不好,得从多个层面来细掰扯。咱们先抛开历史书上那些定论,纯粹站在一个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出“三国演义”会不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不占荆州,意味着什么?1. 失去了一个关键的战略缓冲带: 荆州,尤.............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决定中国三国鼎立格局的经典战役。如果刘备势力缺席,东吴单挑曹操,这场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写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刘备的加入对于赤壁之战的东吴来说,并非只是锦上添花,而是具有战略性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提供.............
  • 回答
    想象一下,若当年那个在隆中躬耕的,不是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而是白袍点点、意气风发的韩信,刘备的命运,乃至整个汉末三国时代的走向,定然会激荡出截然不同的涟漪。起初,刘备的三顾茅庐,少了些许文人相惜的温情,多了几分对奇才的急切渴盼。他听说韩信曾是项羽帐下,后又辗转至他处,虽有才华,却未遇明主。这恰恰触动了.............
  • 回答
    白门楼下,吕布一身铠甲,威风凛凛,却也遮不住眉宇间的绝望。曹操立于楼下,目光锐利,扫视着这位昔日战神。“奉先,你还有什么话说?”曹操的声音不带感情。吕布环顾四周,看到了众多眼熟的面孔,袁术、张辽、宋宪、魏续、侯成……他们都曾是他麾下或盟友,如今却都成了看客,有些甚至是他的仇敌。他的目光最终落在刘备身.............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假设!如果我穿越回夷陵之战前,面对着怒火中烧、誓要为关羽报仇的刘备,说服他放弃伐吴,继续联吴灭曹,无疑是项艰巨无比的任务。但我深知,一旦夷陵之战开启,蜀汉精锐尽失,东吴的实力也大打折扣,曹魏则坐收渔翁之利,三国鼎立的格局也将随之崩塌,这绝非诸葛亮和刘备毕生宏愿。因此,我必须步步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疑问。关羽的死对刘备无疑是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滔天的怒火,足以让一个君王失去理智。然而,他却没有就近斩了诸葛亮,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刘备不生气”或者“刘备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不.............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设想,假如诸葛亮这位忠心耿耿的丞相,也会像荀彧那样,因为对“孤”与“寡”的政治意涵有所顾虑,而对刘备称孤道寡一事表示反对,那么刘备这位一向深谋远虑的君主,必然会陷入一场颇为棘手的政治博弈。刘备此人,虽然出身寒微,但其仁德之名深入人心,其身上有着一股非凡的人格魅力,更能洞察人心。他深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对三国历史的理解。如果吕布没有偷袭徐州,刘备能不能成就霸业,甚至帝业,这其中有很多变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吕布偷袭徐州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且是负面的。当时刘备刚击败袁术,正值人生得意之时,徐州牧陶谦待刘备如上宾,甚至有禅让徐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吕布从一开始就是刘备的兄弟兼手下,而不是后来才归附,他的结局很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甚至可能改写三国历史的走向。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吕布的人格特质与刘备集团的契合度 吕布: 优点: 无与伦比的武力,英勇善战,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考验一个人对三国历史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如果被东吴所杀的是诸葛亮,那刘备的反应,我觉得,即便是在极度悲痛之下,也可能会比历史上的“火烧连营七百里”要更加审慎一些。但要说他“完全不听劝阻”,这点我保留意见,这需要我们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被人们拿来讨论。如果庞统和法正都能长久地辅佐刘备,那么刘备会更倾向于信任谁?在我看来,答案其实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刘备会有一个“各有侧重”的信任,并且这种信任的侧重点会随着时间和局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首先,咱们得好好梳理一下这三位能臣的特点,以及他们各自在刘备阵营中的位置和作用.............
  • 回答
    设想一下,倘若吕布,这位勇冠三军却又反复无常的战神,能够放下他那桀骜不驯的性子,真心实意地效忠于徐州的刘备,那局面又会如何?我们不妨试着描绘一幅别样的三国画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虽然胸怀大志,却总是因为兵少将寡,屡屡受制于人。他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但毕竟人手有限,想要在乱世中立足,尤其是.............
  • 回答
    作为一名蜀汉和昭烈皇帝的忠实拥趸,刘备对待刘璋这件事,确实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也是许多同道中人心中纠结的地方。提起“不义”,这两个字的分量很重,尤其是在讲究仁义的刘备身上,更让人难以接受。但要深入去理解,咱们就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从那个时代背景、刘备当时的处境,以及他内心的考量,一点点捋清楚。.............
  • 回答
    刘备军在早期艰难时期,为了维持军队的战斗力,确实出现过“食人”的记载。但即使在这样的绝境下,他们依然尽力不去侵扰百姓,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深层的信念支撑。首先,刘备集团的政治目标和宣传策略,决定了他们不能肆意劫掠百姓。 刘备从一开始就标榜自己是“仁德之君”,致力于“匡扶汉室,.............
  • 回答
    关于“给曹操屠城洗地而鄙视不屠城(刘备?)”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在三国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复杂性,包括历史背景、道德评判、以及人们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特别是在那个乱世,生与死、杀戮与仁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