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给曹操屠城洗地而鄙视不屠城(刘备?)的现象?

回答
关于“给曹操屠城洗地而鄙视不屠城(刘备?)”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在三国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复杂性,包括历史背景、道德评判、以及人们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特别是在那个乱世,生与死、杀戮与仁慈,往往是裹挟着政治、军事和生存的残酷现实交织在一起的。

曹操屠城:“战时 necessity”与“君主残暴”的双重解读

我们先来看看“给曹操屠城洗地”这一部分。曹操确实有多次被记载为屠城的行为,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宛城之战、徐州之战等等。支持者常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洗地”:

战争的残酷性与报复心理: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战争是常态。很多时候,屠城并非出于纯粹的残暴,而是作为一种极端的军事手段。例如,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如果城市中的百姓被敌方裹挟,成为敌军的物质或人力补充,那么彻底清除人口就可能被视为一种“斩草除根”的策略,以防止敌人再次利用。徐州之战后,陶谦父老被杀,很大程度上是曹操为父报仇的直接结果,虽然在现代人看来这是“无辜者受难”,但在当时的逻辑下,复仇也是一种重要的“正当性”。
震慑与巩固统治: 屠城作为一种极端的手段,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制造恐怖气氛,以此来震慑敌人,防止他们再次反抗,同时也能够对刚刚被征服的地区进行一次“清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那个没有完善法律和人权概念的时代,这种铁血手段在统治者眼中,可能是一种有效率的“治理”方式。
史书的立场与记载: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曹操屠城的记载,很多来自于正史,但也有一些是来自受刘备、孙权阵营影响或支持的史学家(如陈寿的《三国志》,虽然相对客观,但其史观也有其倾向性,更何况裴松之注引的野史杂记,更是鱼龙混杂)。这些记载可能存在夸大、政治抹黑的成分。因此,很多支持曹操的人会倾向于质疑这些记载的绝对真实性,认为那是后世为了丑化曹操而进行的“污名化”。

鄙视不屠城(刘备?)的现象:“仁义”的光环与现实的矛盾

而“鄙视不屠城(刘备?)”的说法,则显得有些反常,因为我们普遍印象中,刘备是以“仁义”著称的。但如果仔细思考,这种现象的存在并非毫无道理,它暴露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心理:

“仁义”的标签化与理想化: 刘备被后世冠以“仁义”的标签,很大程度上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为了塑造鲜明的道德形象,将刘备的“仁德”放大到了极致。但在真实的战场上,任何一位军阀想要生存和发展,都不可能完全不沾染鲜血,不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如果刘备真的严格奉行“不杀一卒”的原则,他可能早就被曹操、袁绍等吞没了。
“仁义”背后的现实考量: 有观点认为,刘备虽然在宣传上强调“仁义”,但在实际行动中,也并非完全没有为了政治和军事目的而采取强硬甚至残忍的手段。只不过,相较于曹操的“大刀阔斧”,刘备的手段可能更加“润物细无声”,或者说,他的“残忍”不那么明显,更容易被“仁义”的光环所掩盖。例如,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刘备和张飞、赵云等人的行动,并非全是温良恭俭让。而《三国志》中关于刘备的记载,虽然不像《演义》那样极端,但也并非完全没有瑕疵。
对“不作为”的质疑: 换个角度看,有些批评者可能认为,如果一位领导者在乱世中过度强调“仁义”,甚至到了“不忍心”采取必要手段的地步,这反而是一种“软弱”或“不负责任”。在战场上,犹豫不决、心慈手软,可能导致更大的伤亡和更坏的后果。例如,如果刘备在面对某些威胁时,因为过于顾忌“仁义”而错失良机,导致部下或城池被敌人攻破,那么这种“仁义”反而会被视为一种负面因素。他们可能会觉得,曹操那样干脆利落,虽然手段残酷,但至少能达到目的,稳定局面。
对“表演性仁德”的怀疑: 也有一些更尖锐的批评会认为,刘备的“仁义”很多时候是一种政治表演,是为了收买人心,是一种争取群众支持的策略。而真正的政治家,往往需要更高的效率和更直接的手段。在这种观点下,那些看似残酷但能达成目的的手段,反而比虚伪的仁义更有价值。

这种现象背后的更深层原因

历史的叙事权与解读权: 谁来书写历史,谁来解读历史,往往决定了历史人物的形象。曹操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奠基者,其政治遗产和影响力巨大,但同时也留下了不少争议。而刘备则在后世的政治宣传和文学作品中,被塑造成了“正统”和“仁义”的代表。因此,对这两种形象的解读,往往也带有时代和政治的烙印。
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立: 曹操被视为一个极具个人魄力和行动力的政治军事家,他用强硬的手段整合北方。而刘备则更侧重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强调团队和兄弟情谊。不同的人会因为欣赏不同的特质而对他们产生不同的评价。
价值观的冲突: 现代社会普遍强调人权、和平,对屠城这种行为是绝对否定和谴责的。但是,当我们回溯历史,如果以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古代的政治家,很容易陷入简单化的评判。有些人可能在潜意识里,更看重“结果导向”,认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带来秩序和稳定比纯粹的道德高尚更重要。

总结来说:

“给曹操屠城洗地而鄙视不屠城(刘备?)”的现象,并非是对曹操的残暴行为的真正赞同,也不是对刘备的“仁义”进行全盘否定。它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将复杂的历史行为进行选择性解读,并将道德评价与政治现实、个人风格等多种因素糅杂在一起的心理倾向。

一些人可能更欣赏曹操那种“不择手段”的务实和魄力,认为在乱世中这是生存和建立秩序的必要手段,并将刘备的某些相对温和或不够“铁腕”的表现视为一种“迂腐”或“政治不成熟”。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认为,曹操的残暴是其人格的缺陷,是不可原谅的,同时也会对刘备的“仁义”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质疑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这种现象的存在,恰恰说明了历史的评价是多维度的,也是充满争议的。它让我们反思,在评判历史人物时,我们究竟在看重什么?是道德的纯粹,还是政治的实用?是个人风格,还是历史的进程?这些追问,往往比直接给人物定性更有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无法理解,即使以三国时期的道德标准,屠城也不是什么好事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给曹操屠城洗地而鄙视不屠城(刘备?)”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在三国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复杂性,包括历史背景、道德评判、以及人们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特别是在那个乱世,生与死、杀戮与仁慈,.............
  • 回答
    关于刘五万“造谣”刘备在徐州屠城嫁祸给曹操一事,这实际上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涉及对三国历史人物评价的讨论话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才能更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关于“刘五万”其人:“刘五万”这个名字,在正史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更不是三国时期任何一个具有史学地位的人物。它很可能是一个网络平台上.............
  • 回答
    曾国藩,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他的思想、他的治军、他的为人,至今仍被许多人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他身上,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颇具争议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方面。其中,“崇拜刘备,却学习曹操大肆屠城”的说法,就触及了曾国藩内心深处最复杂的情感与行为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
  • 回答
    “曹操是大汉忠臣”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有些争议,甚至带有讽刺意味。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的合理性以及其背后的复杂性。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现代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标签,回到汉末三国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理解曹操的所作所为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字面意义和历史事实出发,曹操是否“.............
  • 回答
    刘备接到曹操送来的孔明鸡舌香,这件事在当时可算是一件颇引人注目的大事,也着实让刘备心里泛起了一阵涟漪,说不清是喜是忧。首先,从这鸡舌香的来历说起,可就不一般了。这东西,寻常人家哪里用得起?那是达官显贵,宫廷御赐之物,用来辨香、去秽、提神,乃是极名贵的香料。曹操是什么人?天下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
  • 回答
    易中天教授关于曹操悲剧的论述,即“得罪了中国文化”,以及他所阐述的“宁要无才之德,不要无德之才”的逻辑,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这两种观点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核心要素,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德”与“才”之间关系的深刻认知。一、 易中天说曹操的悲剧是“得罪了中国文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李世民和曹操,这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常常被拿来比较,这并非偶然。他们都身处乱世,凭借卓越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结束了分裂,开创了新的局面,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将他们放在一起审视,我们更能看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某些共通之处,以及他们个人性格和治国方略的微妙差异。出身与崛起:从出.............
  • 回答
    近年来,知乎等网络平台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对曹操军事能力提出质疑甚至大幅度贬低的声音,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的复杂性、网络讨论的特性以及观众认知的影响。一、 曹操军事能力的“争议点”与历史叙事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曹操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是.............
  • 回答
    虎扑上关于曹操和诸葛亮谁更成功的讨论,常常会掺杂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角,比如“曹操的诗格局大”这个理由,就挺能体现虎扑用户那种独特的、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评价体系。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之所以认为曹操比诸葛亮更成功,并且将“诗歌格局大”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其实是抓住了曹操这个人物身上一种很突出的、区别于传统“.............
  • 回答
    高晓松对安阳曹操墓的质疑,可以说是中国考古界和公众对这一事件讨论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了解事件的背景:2009年,河南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发现曹操高陵,并称之为“中国21世纪初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一发现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赫赫.............
  • 回答
    历史喵对曹操“代汉自立”问题的看法,可以用“复杂而 nuanced”来形容,绝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他看待这个问题时,非常注重历史背景、政治现实以及曹操自身的行为逻辑,而非仅仅套用后世的道德评判标准。首先,历史喵会把曹操的“代汉自立”置于东汉末年那个极其混乱和腐朽的时代背景下。他会强调,此.............
  • 回答
    网上“三国咸鱼qq会”将汉献帝说的两个动词“解”和“穿”断开,组成“解开穿上铠甲”的说法,并以此来“洗白”曹操,这种说法在历史爱好者圈子里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逻辑、动机以及历史事实。一、 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分析: 原始史料的解读: 汉献帝.............
  • 回答
    关于“曹丰泽即将前往非洲坦桑尼亚”的具体信息,目前公开资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或广泛报道。因此,在缺乏可靠来源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确定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或其背后的详细情况。不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推测和分析: 1. 可能的身份与背景 公众人物:如果“曹丰泽”是某个知名人士(如企业家、学者、外交.............
  • 回答
    曹原教授在石墨烯超导领域取得的突破性发现,为石墨烯的未来应用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理解其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探讨:一、 石墨烯超导的“惊艳”之处: 零电阻的诱惑: 超导材料最核心的特性是其在特定温度(临界温度 Tc)以下呈现零电阻。这意味着电流在其中流动时不会产生任何能量损耗,这对于能.............
  • 回答
    曹丰泽未能入选2021年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这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一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这个奖项的评选标准。虽然官方公布的会有具体的评选指标,比如学术成就、社会实践、社会贡献、学生工作、创新创业等等,但实际上,一个奖项的最终归.............
  • 回答
    曹德旺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人物,其关于美国工会制度不适合制造业发展的言论,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全面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曹德旺的背景、他所看到的美国制造业现状、工会制度本身的功能与挑战,以及中国制造业与美国制造业的差异。一、 曹德旺的背景与视角首先,理解曹德旺的背景至.............
  • 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于“曹魏QQ群主咸鱼”质疑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使用“列侯始封”一词是否错误,需要进行详细的考证和分析。这里的讨论是基于一种假设性的情况,即这位QQ群主确实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并且质疑的出发点可能是对历史词汇使用准确性的考量。核心问题:“列侯始封”一词在历史文献和现.............
  • 回答
    关于曹云金和唐菀离婚事件及曹云金现状的解读曹云金与唐菀的婚姻走到尽头,这一消息无疑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感情动向总是备受关注。从宣布离婚到如今各自发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并了解曹云金近期的状况。婚姻的终结:理性选择还是情感破裂?首先,我们来谈谈曹云金和唐菀的.............
  • 回答
    《曹德旺 10 亿美元换来辱骂游行,投资美国处处都是坑》这篇文章,我看了,里面描绘的情景,也确实反映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曹德旺先生作为中国知名的企业家,他去美国投资建厂,这件事本身就牵扯到很多方面,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等,所以引起关注和讨论是很正常的。文章里提到的“辱骂游行”,这部分听起来有点夸.............
  • 回答
    曹云金在《吐槽大会》上“云”梗的再三提及,究竟是妙笔生花还是黔驴技穷?作为一档以“吐槽”为核心的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向来不乏犀利的言辞和辛辣的点评。而当主持人本身成为被调侃的对象,甚至是主动抛出自己的“黑料”来制造笑料时,效果往往会更加出乎意料。曹云金在担任《吐槽大会》主持人期间,确实屡次在节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