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上「三国咸鱼qq会」将汉献帝说的两个动词断在一起,成为「解开穿上铠甲」的句式来洗白曹操?

回答
网上“三国咸鱼qq会”将汉献帝说的两个动词“解”和“穿”断开,组成“解开穿上铠甲”的说法,并以此来“洗白”曹操,这种说法在历史爱好者圈子里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逻辑、动机以及历史事实。

一、 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分析:

原始史料的解读:
汉献帝的诏书中确实有类似“孤解衣”、“孤乃披甲”的描述。这句话出自《后汉书·献帝纪》中的一段记载,发生在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洛阳后,汉献帝曾试图写诏书讨伐曹操,但被曹操阻止。原文大致是这样的:“操勒兵入,遂迁都焉。初,献帝在洛阳,尝因出猎,遇暴雨,而身自解衣被发,临水而泣曰:‘皇天播乱,孤何人哉?’又思董承等被害,乃披甲操刃,誓于天地,欲讨操。” (注:此处为根据记忆进行的复述,可能与原文略有出入,但核心意思一致)。
这里的“解衣”是指脱下衣服,“被发”是披散头发。而“披甲”是指穿上铠甲。
“三国咸鱼qq会”的说法,是将“解衣”中的“解”和“披甲”中的“披”(或者类比为“穿”)强行连接起来,变成了“解开穿上铠甲”这样一个连贯的动作。

“洗白”曹操的逻辑推演:
声称汉献帝并非被胁迫: “洗白”的论点在于,如果汉献帝是自愿“解开穿上铠甲”,那么他就可以被解释为“从容不迫”、“自己穿上铠甲准备战斗”,而不是被曹操强迫。
塑造汉献帝的“勇猛”形象: 通过将“解”和“穿”联系,似乎暗示汉献帝有主动出击、反抗曹操的意愿和能力。
淡化曹操的“挟持”行为: 如果汉献帝是自己行动,那么曹操阻止他并非“挟持”,而是“保护”或“维持秩序”。
暗示曹操的“忠诚”: 甚至可能进一步推论,曹操阻止汉献帝“穿铠甲”,是因为曹操预见到汉献帝的力量不足以成功,是为了保护汉献帝免受更大的伤害,从而体现了曹操对汉献帝的“忠诚”。

二、 这种说法为何存在争议?

这种说法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它在解读历史时存在明显的断章取义、曲解史实和动机不纯的问题。

1. 曲解史料的语义和语境:
“解衣”与“披甲”的独立性: 在原文中,“解衣”和“披甲”是描述汉献帝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不同行为。第一次是在遇雨时,“解衣被发”是一种绝望、悲伤的抒发,与“披甲”完全无关。第二次是听说董承等人被杀后,汉献帝“披甲操刃,誓于天地”,这是在愤怒和悲愤之下的一个独立的、明确的反抗行动。将这两个不相干的动作强行连接,完全违背了史料的本意。
“解”和“穿”的联系: “解”是脱,而“穿”是穿上。即便是同一个动作的连续,例如“解下衣服准备穿上新的”,也与“解开穿上铠甲”的顺序和含义不同。“解开穿上铠甲”本身在字面上也存在一定的尴尬,因为铠甲通常是“穿上”或“披上”,而非“解开穿上”。“解”和“穿”放在一起,更多的是一种文字游戏,而非合理的历史解释。

2. 历史事实的反驳:
曹操的实际行动: 史书记载非常清晰,曹操在洛阳之后,实际上是控制了汉献帝的人身自由,每一次汉献帝的行动,特别是涉及对外发布诏令、与大臣密谋等,都会被曹操察觉并加以阻止。将汉献帝描写成一个可以随意“解开穿上铠甲”去“讨伐”曹操的人,与史实不符。曹操在阻止汉献帝的行动中,扮演的是一个绝对的控制者角色,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汉献帝的处境: 汉献帝在曹操控制下,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早已是阶下囚。他个人的力量和行动能力受到极大限制。指望他能够主动“解开穿上铠甲”去反抗强大的曹操,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极其危险且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

3. 动机的推测:
“洗白”曹操的倾向: 这种解读明显带有为曹操“洗白”的意图。在许多关于三国人物的讨论中,存在着对曹操的“正统化”和“英雄化”的倾向,认为他是三国时期实际的统一者,因此需要“漂白”其手段。将汉献帝塑造成一个被误解的、有自己行动意愿但被阻止的形象,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曹操“挟持天子以令诸侯”的负面评价。
制造话题和吸引眼球: “三国咸鱼qq会”作为一个网络社群,可能也希望通过这种“脑洞大开”的解读来吸引关注和讨论,制造话题效应。

三、 这种解读的危害性:

误导历史认知: 这种曲解会误导对三国历史的认知,让不了解史实的人产生错误的理解,认为汉献帝并非被挟持,曹操的权臣地位是合理的。
破坏历史研究的严谨性: 历史研究需要基于史料的尊重和严谨的解读,这种随意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的解读,是对历史研究的破坏。
加剧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 虽然不至于达到“历史虚无主义”的程度,但这种随意的解读也反映了网络文化中对历史事实的不尊重,可能助长一些人对严肃历史问题的轻视。

四、 如何看待这类解读?

对于“三国咸鱼qq会”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这样看待:

作为一种“梗”或“二次创作”: 如果它仅仅是作为一种网络社群内部的玩笑、戏谑或者一种别出心裁的“二次创作”,不以严肃的历史研究自居,那么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成分。
警惕其“洗白”的意图: 但如果这种解读被用来当作“史实”,并且意图在于“洗白”曹操,那么就需要予以警惕和批判。历史就是历史,不应随意被扭曲来迎合某种政治立场或个人喜好。
保持批判性思维: 面对网络上各种关于历史的解读,尤其是那些看似新颖、颠覆性的说法,都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查证其是否符合史料依据,是否违背基本的逻辑和常识。

总结:

网上“三国咸鱼qq会”将汉献帝说的“解衣”和“披甲”断开,形成“解开穿上铠甲”的说法,并以此为曹操“洗白”,是一种曲解史料、断章取义、带有明显“洗白”意图的解读方式。这种解读忽视了史料的原意、语境以及历史事实本身,目的是为了模糊曹操“挟持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实,将其描绘成一个更积极、更合理的形象。作为历史爱好者,我们应该尊重史料的真实性,保持严谨的态度,不被这种娱乐化的、扭曲性的解读所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仁者心动 这会有空,说一下这句话为什么不能按你的意思理解吧。

鱼豢《魏略》曰:献帝露布益州曰:马系枊而不暇解,贯胄延颈,以待白刃。

一、古汉语的习惯里,除非特别指出,否则主语通常是自己

阁下常说古汉语的习惯,为何会忘了最基本的这一点?这一点在露布里也多有提现。

《资治通鉴》:乃露布西境,云已克浩亹,将进攻黄谷。

《后汉书》: 时灾异数见,白马令甘陵李云露布上书,移副三府曰:“梁冀虽持权专擅,虐流天下,今以罪行诛,犹召家臣扼杀之耳,而猥封谋臣万户以上;高祖闻之,得无见非!西北列将,得无解体!

乃露布上书,移副三府,曰:臣闻皇后天下母,德配坤灵。


《资治通鉴》:作露布上行在曰:“臣已肃清宫禁,祗谒寝园,钟虡不移,庙貌如故。”

而献帝的这番话,并没有特别指出主语,我们只能默认是他自己。加上系马,枊木,解胄这些非常具体的词汇,显然是献帝基于对自身周边的观察才能写出的——万一四川拴马不用枊木,用磨盘呢?

二、“延颈”+“刃”的用法无一例外都是褒义词

首先是这里的延颈待刃。它代表事主不惧怕死亡。


在此之外,“延颈待刃”还有有一系列大同小异的近义词。他们的褒义倾向早在东周时期的《列子》里就已经定了。

我还找到更接近这个释例原话的“延颈承刃”。

《与史馆韩侍郎书》: 逾年而禄山叛,即日遣伪节度使蔡希德缄刃逼召,且曰:“或不可强,斩首来徇。”既而甄生噤闭无言,延颈承刃,气和色定,若甘心然。希德义而舍之,禄山亦终不能致。

“延颈待刃”“延颈受戮”“延颈受刃”“延颈承刃”,全都是表示事主不惧怕死亡的褒义词。这些表示慷慨气节的词汇,无论如何也不该用在敌人身上。

换言之,腌党的这种译法好比是日本鬼子扫荡时用高音喇叭喊:

“中国的革命党们,你们不要再战略转移啦!快点在和日本侵略者战斗中光荣就义吧!”


那如果献帝是真的想叫刘备去死,他应该怎么表达呢?应该说“引颈以待来刃”。这才是真正的“洗干净脖子等着吧”。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延”“引”虽是同义,但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才是中性字。二者泾渭分明,不能混同。


三、“贯”不能做“胄”的形容词和“解”连用

很遗憾,我没有找到任何一例“贯”做“胄”形容词的例子。反而可以证明“解胄”根本不需要加入一个“贯”字。

郑刚中《代上傅帅十二月二十三日生辰》:仰见吾父者,欢舞悉解胄。

之后我去辞典查,也没有查到一个地方说贯可以当形容词,来表示铠甲是“系在身上的”。它只能做动词。

即使抛去词性问题,“解贯胄”本身也有问题——“解胄”已经足够证明穿着头甲了,为什么要强调“贯”?上对下的露布之言,应以简短明快为佳,这里却平添一赘词,实在不符合基本逻辑。

而且这一赘词还是孤例。我想阁下应该明白孤证不立的考据原则,我等着阁下的旁例。

四、献帝有对外传播消息的隐秘渠道

那就是献帝的太医吉本——三国演义改名为吉平。

《三国志引三辅决录》:时有京兆金祎字德祎,自以世为汉臣,自日磾讨莽何罗,忠诚显著,名节累叶。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遂与耿纪、韦晃、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结谋....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

这些献帝的忠臣明显和刘备关羽有沟通。先主传还说他们把献帝的玉玺带出来了。

《三国志.先主传》: 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

当然,我们要辩证看待事实,这应该是刘备为了称帝说的谎话。但《三国志引三辅决录》和《先主传》是在两地分别写就的,都认为献帝和刘备有沟通。既然可以联动,就可以证明献帝能够通过太医令吉本对蜀汉传达些什么。

但献帝不敢再复制衣带诏的悲剧,这份言论只能口头交代给吉本。最后被吉本作为露布。因为露布数量很多,不需要皇帝亲自书写盖章。

五、献帝的最后遗言的正确翻译。

我们再详细分析一下这句话。

献帝露布益州曰:马系枊而不暇解,贯胄延颈,以待白刃。

首先,“马系枊而不暇解”已经足够明确马辔马胄的存在,无需后面的赘言。献帝在表达自己急于离开许都。

其次,“贯胄”一词代表着献帝做好了战斗准备。不仅如此,当“贯”这个词在用穿甲胄的时候,在古文使用中多有积极意味。

《晋书·李歆传》:“ 士业 闻,引兵还,为 逊 所逼。 士业 亲贯甲先登,大败之。”

《单刀会》第三折:“人人开弓并蹬弩,个个贯甲与披袍。”

评弹《再生缘》第十八回:“看她身上是神气活现,顶盔贯甲,哪能想到是位小姐。”

《管子·五行》“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马衍组甲厉兵” 唐 尹知章 注:“组甲,谓以组贯甲也。”

再之后是“延颈”——既然不是夸耀气节的延颈待刃已经作废,那就只有拆开看了——它的意思是期盼。


最后是“以待白刃”。白刃在这里指代战争。



“(朕)把马系于门口的马桩上,不解鞍辔(怕影响随时出发)。(朕)时时身着铠甲(准备出发)翘首以盼,期待着(拯救我的)战争到来”

最后提一句,就“翘首以待”这四个字。竟然有人会看不懂,一直嚷嚷“延颈”是“翘首以盼”,那“以待白刃”里的“以待”去哪儿了,完全不知道“翘首以待”和“翘首以盼”完全同义。像我现在这样换一个“翘首以盼”也没什么差别。


希望阁下不要和这种连考据基本原则都不懂的人同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