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曹操是大汉忠臣」这句话?

回答
“曹操是大汉忠臣”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有些争议,甚至带有讽刺意味。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的合理性以及其背后的复杂性。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现代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标签,回到汉末三国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理解曹操的所作所为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从字面意义和历史事实出发,曹操是否“忠于汉朝”?

表面上的忠诚: 在形式上,曹操确实是汉朝的臣子。他最初是以汉朝的官员身份起家的,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他都以“奉迎天子”、“匡扶汉室”为名义展开行动。他迎汉献帝于许都,之后一直尊奉献帝为皇帝,并以丞相的身份辅佐他。他并没有自己称帝,直到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才篡位,建立了魏国。从这个角度看,他一直遵守着君臣之礼,并未公然反叛。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相: 然而,“奉迎天子”的背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际控制。曹操的权力来源于他自身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而不是汉献帝的任命。他迎天子入许都,是为了掌握政治上的合法性,让自己的行动在名义上师出有名。但他同时也利用了天子的权威来压制反对者,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忠诚”更多的是一种策略和手段,而非发自内心的纯粹效忠。

权力结构的变化: 汉朝末年,中央集权已经名存实亡。军阀割据,地方势力强大。曹操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他的首要目标是平定乱世,恢复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强大的权力来支撑他的事业。他拥立汉献帝,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整合天下人心,让人们相信他是为了复兴汉室而战,这比他直接称王称帝更能获得广泛支持,并能在道义上压制其他割据势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说“曹操是大汉忠臣”?这背后可能包含以下几种理解:

1. “大汉忠臣”的定义是否固定不变?
时代的视角: 在那个时代,“忠臣”的定义本身就在发生变化。汉朝从盛世走向衰败,制度的腐朽和政治的黑暗,使得很多循规蹈矩的忠臣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反而被卷入政治斗旋涡而丧命。曹操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清理和重塑一个已经腐朽不堪的体制。
目标与手段: 如果我们认为一个忠臣的职责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安宁,那么曹操在乱世中凭借自身力量,逐步统一北方,结束割据局面,恢复生产,这在客观上符合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忠于国家,忠于汉民”的行动,即使他改变了汉朝的统治模式。
相对忠诚: 相较于其他纯粹为了个人利益而割据一方、生灵涂炭的军阀,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确实表现出了比其他人更高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他试图建立一个更强大的中央政府来管理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比分裂更有利于汉朝的延续(虽然是以一种新的形式)。

2. “忠臣”可能是一种策略上的伪装,但也包含着某种程度的理想:
政治资本: 曹操深谙政治之道,他知道“忠君”是当时最有力的政治号召。他用“汉贼不两立”来攻击袁绍,用“奉汉”来团结人心。这种“忠诚”是他获取权力、凝聚力量的有效工具。
个人抱负与历史责任感: 虽然曹操善于权谋,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他内心深处对汉朝延续的某种渴望,或者至少是对“天下归一”这一理想的追求。他看到了汉朝的衰败,也看到了自己有能力来改变这一切。他可能认为,自己以丞相之位,实际上是汉朝的实际掌权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汉朝能够重新焕发生机。这种“忠诚”是一种责任感,是对整个国家命运的担当,而非对某个具体皇帝的个人情感效忠。
历史的局限性: 曹操所处的时代,汉朝的政治体制已经非常僵化,难以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如果曹操只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忠臣,他可能无法有效解决当时的危机。他需要打破旧的格局,建立新的秩序。这种打破,在形式上可能被视为“不忠”,但在实质上可能是在为国家寻找一条出路。

3. 从长远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魏晋的过渡: 曹操的权力最终被曹丕继承,建立了曹魏。这标志着汉朝的终结。然而,曹操的权力积累和制度建设,为后来的魏晋南北朝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在为新的王朝铺路。他的“忠诚”是否应该以汉朝的绝对存续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演变和王朝的更替。
“权臣”与“忠臣”的模糊界限: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在乱世中崛起的权臣,其行为往往游走在“忠诚”与“篡权”的边缘。他们可能确实有匡扶国家、统一天下的抱负,但他们的手段和最终结果,又与传统的“忠臣”形象相去甚远。曹操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总结来看,“曹操是大汉忠臣”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策略性的忠诚: 曹操以“奉汉”为旗号,掌握了政治上的制高点,为自己的崛起和统一北方提供了合法性。
重塑秩序的责任感: 在汉朝衰亡之际,他肩负起重建秩序的责任,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平定乱世,客观上为国家带来了稳定。
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非形式上的): 如果将“忠诚”的定义扩展到对整个国家和人民的福祉,那么曹操的许多行为可以被视为对国家利益的维护。
历史局限性和新秩序的建立: 汉朝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曹操的行动实际上是在为新的政治格局铺路,他的“忠诚”是建立在对现实政治的深刻理解和改革意愿之上的。

因此,与其简单地将这句话判定为“对”或“错”,不如说它揭示了曹操行为的复杂性和历史的辩证性。曹操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对皇帝绝对效忠的“忠臣”,但他的行动在乱世中起到了稳定国家、恢复秩序的关键作用,并且他在政治上也始终保持着对汉朝的“形式上的尊奉”。这使得“曹操是大汉忠臣”这句话,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下,能够引发深刻的思考,而非简单的否定。它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深入理解历史的进程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孟德:“本王,至死都是汉臣!”

司马懿:“老臣,至死都是魏臣!”

曹孟德:“刘协就是个傀儡,我迎立的。”

司马师:“曹髦就是个傀儡,我迎立的。”

曹孟德:“杀皇帝的人不算忠臣。”

司马昭:“杀皇后的人不算忠臣。”

曹孟德:“高平陵之变,大权独揽,孤没做过。”

司马懿:“废三公立相,一手遮天,臣不敢做。”

曹孟德:“我敬爱同僚,耿纪、韦晃要搞我,只能说明他们不忠于大汉。”

司马师:“我交好同事,毌丘俭文钦要搞我,只能说明他们不忠于大魏。”

曹孟德:“虽然我的军队旗号是汉,但是领兵的诸曹、夏侯都是我的人,北方是我打的。”

司马昭:“虽然我的军队旗号是魏,但是领兵的邓艾、钟会都是我的人,南方是我打的。”

曹孟德:“孤一生都是大汉魏王,丕儿怎么做,不关孤的事。”

司马昭:“孤一生都是大魏晋王,炎儿怎么做,不关孤的事。”


一阵令人尴尬的沉默。


曹孟德:“汝母的,没点自己的创意?”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曹老板教得好。”

司马懿捻须微笑:“首先,要南征北战,凭借卓越的军功爬到高位,排挤掉可能有威胁的重臣。”

司马师昂首挺胸:“其次,扶持傀儡皇帝,掌握法统。假天子名,铲除真正忠于皇帝的忠臣。”

司马炎踏前一步:“最后,凭开疆扩土之功,借鸡生蛋,晋位为王爵。为后人铺垫好篡位之路。”

曹孟德:“总该有些区别的吧?”

司马父子对望了一眼。

司马懿:“您一个干了我们仨的事。”

司马师:“功如是。”

司马昭:“过如是。”


孟德大叫一声,跌坐于地,一时如坠云雾,竟不知是悲是怒。看着眼前三根大拇指和六道崇拜的目光,晕厥前只喊出四个大字:

——————分割线——————

唠点儿干的。

古代权奸与忠良的分界线,大概以伊尹、霍光为标准。中国历史上只有这俩老哥行了废立之事,依旧被当作正面素材。

废立是红线,杀皇室是底线。杀皇帝/皇后/皇子的人,一定不是忠臣。如果这也是忠臣,两千年来的仁人志士能被气活过来。

你可以夸项羽武德充沛,但你要说他是义帝熊心的忠臣,那就很滑稽了。虽然项羽对楚国贡献也挺大的,但是他弑帝了。从割据军阀的角度来看,这行为也说得通,非要摆到楚国忠臣的定位上,那是自曝其短。

如果从曹操、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这四个人里选一个忠臣,那么这个人毫无疑问是司马懿——甚至你问霍光、司马懿谁是忠臣,我也只能说,司马懿比霍光更本分。

司马懿西南御蜀,东北灭燕,南破东吴,内平孟达,一身战功彪炳,是大魏的四朝元老,文帝、明帝的托孤大臣。司马懿对魏国的功劳,相较霍光之于汉,毫不逊色。

司马懿唯一做的出格的事情就是高平陵之变。但究其本质,就相当于霍光搞死桑弘羊,托孤大臣杀了另一个托孤大臣。当初是桑弘羊联合上官桀要扳倒霍光,被霍光反杀;也是曹爽主动排挤甚至想谋害司马懿,司马懿才开始反击。

在魏国群臣眼里,司马懿一生功劳显赫,忠贞不渝,从没干过僭越的事;可曹爽却专权乱政、软禁太后、屡改制度,甚至奸淫先帝曹叡的姬妾,纳入私房,此时的曹爽俨然又是一个董卓。魏国人会怎么看?众人当然支持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时候,魏国太尉蒋济还写信劝曹爽收手。

如果只说到这儿,司马懿也就是与霍光相仿。之所以说司马懿比霍光更本分,因为霍光真的敢废刘贺、立刘询,司马懿却没有。不仅如此,魏国司空王凌阴谋废曹芳、立曹彪,还被司马懿镇压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设使大魏无有懿,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是真正的大魏忠臣。

经常听人说,曹操年轻时也是热血爱国青年,老了才心灰意冷。要我说,司马懿就是“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年轻的曹操”。

曹操、司马昭都称王了,司马懿没有。他临死前仅是魏国太傅,这个太傅还是因为曹爽想架空司马懿,故意让司马懿去当个没实权的太傅。曹芳要授予他九锡,司马懿不要,这不是在玩“一辞二让三接受”的流程,司马懿确实没加九锡。

很多人不知道称王的严重性,没搞明白汉晋王爵的含金量。这里重要的话说三遍:

汉朝的王爵是实封

汉朝的王爵是实封

汉朝的王爵是实封

隋朝以后的王爵只是个名头,作为职级的象征。可汉朝的王爵是真正的国王,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封国,这个国王可以自行颁布律令、任免王国官员、征召士兵,这其实就是割据军阀了。比较出名的就是大汉齐王韩信、大汉魏王曹操、大魏吴王孙权、大魏晋王司马昭。

这些王爵的共同点就是,各自拥有一个王国,王国向帝国称藩,官员也有王国官员和帝国官员之分。

譬如曹操称魏王,自然就建立了魏国,定都邺城,并且把很多食汉禄的官员改成了食魏禄。荀彧跟曹操闹掰,也是出于此原因。我们说魏国,经常从曹丕篡汉开始算,那指的是魏王国取代汉帝国,成为了新的魏帝国。所以才会说曹操是魏国的开国君主,曹丕是魏国的开国皇帝。

相比之下,不称王的司马懿简直鹤立鸡群。

司马懿名声这么差,一部分是因为子孙拖后腿,还有就是一些魏国爱好者百般诋毁。请诸君扪心自问,曹孟德何德何能可与司马仲达比忠诚?本人不是晋吹,但实在难以违背逻辑去说曹操是忠臣、司马懿是奸臣。

所以:如何看待司马懿不是大魏忠臣这句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