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临终前曾示意孔明如若刘禅不才,可自立为成都之王,如果刘备是真心的,那么他为的是什么呢?大蜀国?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英雄”和“理想主义者”。他起兵之初,所喊出的“匡扶汉室,复兴大汉”的口号,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标签,而是他毕生的信念和奋斗目标。他经历九死一生,从草鞋布衣一路打拼到三分天下有其一,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能够真正意义上继承汉室的正统,恢复那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吗?所以,在临终前,他最关心的,必然是他倾尽一生心血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能否延续,以及他寄予厚望的刘禅是否能够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那么,他之所以对诸葛亮说出那样一番话,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 对刘禅才能的深切忧虑与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

刘备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他深知创业维艰,守业更难。他看在眼里,刘禅虽然是他唯一的嫡子,但其能力和心性,与他自己以及诸葛亮这样的人物相比,确实存在差距。他当然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大统,光耀门楣,但现实往往不容许他完全沉溺于这份父爱和期盼。

因此,这句“自立为王”的话,首先是对刘禅能力的“预设”和“备用方案”。这是刘备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能否胜任最高领导者职位的现实评估。他不愿意看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因为儿子的无能而毁于一旦。

更重要的是,这句话也充分体现了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刘备深知诸葛亮不仅才智超群,而且忠诚耿耿。他对诸葛亮是完全放心的,相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诸葛亮都会以国家利益为重,做出最符合长远利益的决策。他允许诸葛亮“自立”,实际上是将蜀汉政权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交给了诸葛亮这位他最信任的“托孤大臣”。这是一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极致体现,也是对诸葛亮个人能力和品格的最高肯定。

二、 着眼于蜀汉政权的存续,而非个人恩怨或皇权独占:

刘备并非是那种狭隘的,只求个人权力满足的君王。他毕生的奋斗目标是“匡扶汉室”,是建立一个有别于曹魏和东吴的、以仁义为本的政权。在临终前,他更关心的是这个“仁义之师”的旗帜能否继续飘扬。

如果刘禅真的不堪大用,那么强行让他继续统治,只会加速蜀汉的灭亡。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自立”为王,可以理解为一种“更替”,是为了保全蜀汉政权这个政治实体,使其能够继续存在,继续扮演制衡曹魏、维系汉室道统的角色。这并不是背叛,而是为了“大义”,是为了延续他所代表的价值理念。

当然,这里的“自立为王”并非鼓励诸葛亮篡位篡权,而是给予他一个在最极端情况下,为了保全蜀汉而可以采取的选项。诸葛亮自身的品德,也决定了他不会轻易走上这一步,他更可能的是辅佐刘禅,尽力而为。但刘备给出这个选择,就是告诉诸葛亮,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政权的存续比个人名分更重要。

三、 考虑天下大势与战略平衡的复杂考量:

当时的天下大势,曹魏占据北方,实力雄厚;孙吴占据江东,根基稳固;蜀汉则处于西南一隅,地理条件险峻,人才相对凋零。刘备深知,蜀汉的生存之道,在于联合东吴,共同对抗曹魏。如果蜀汉因为一个昏君而迅速衰亡,那么天下将很快被曹魏统一,东吴也将孤立无援,最终难逃被吞并的命运。

所以,刘备的“自立为王”的示意,也可能是在为蜀汉的未来保留一种战略上的灵活性。如果刘禅真的无能,诸葛亮即使不能自立为王,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例如与东吴建立更紧密的联盟,甚至在极端情况下牺牲一部分利益,来换取蜀汉的生存和与曹魏的战略平衡。这是一种从长远角度出发,对未来局势的谨慎推演。

可以说,刘备这番话,既是对儿子未来命运的担忧,也是对臣子能力的信任,更是对国家前途的深切挂念。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他毕生的事业,就交托在眼前这位他最为倚重的臣子手中。他给了诸葛亮一个极大的授权,也极大的考验。这并非是出于私心,而是出于他对“汉贼不两立”这个大业的执着,以及对这个以“仁义”为名的政权能够延续下去的期望。

最终,诸葛亮并没有选择“自立为王”,他选择了尽忠职守,辅佐刘禅。这或许也正是刘备看重他的地方——他知道诸葛亮会有比“自立”更好的选择,以完成他未能竟的遗愿,维护蜀汉的道义和名声。这句“遗言”,与其说是给予了诸葛亮选择的权力,不如说是给予了他一种“托付”,一种“信任”,一种在必要时,可以为了“大义”而超越君臣之别的可能性。而诸葛亮也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这份托付是何等的光辉。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汝父德薄,勿效之”,这句遗言的解读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究竟是谦虚之语,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字面理解与直接含义:从字面上看,“德薄”意为德行浅薄,不足以承担重任。“勿效之”则是告诫刘禅不要效仿自己。“汝父德薄,勿效之”直接表达了刘备对自己道德、能.............
  •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街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邦政治智慧和情感考量的复杂交织,他之所以在临终前没有彻底解决吕雉这个潜在的威胁,而是采取了相对温和(对吕雉而言)的手段,背后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与戚姬母子的安危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刘邦临终前的政治局势和他所处的困境。1. 权力交接的敏感性与潜在的政治动荡: 嫡长子.............
  •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这一决策历来是三国历史中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刘备对二人能力的认知和对蜀汉未来的考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一、 当时蜀汉的军事与政治背景: 夷陵之战的惨败: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亲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蜀.............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这阵容,我敢打包票,玩得转!而且玩好了,绝对是让你对手头疼不已的组合。别看这三个武将名字听着有点“单薄”,但一旦组合起来,那股子“劲儿”可不是盖的。咱们一个个拆开来看看:赵云(破阵催坚,所向披靡)这赵云,妥妥的站场输出核心。你想想,他自带的战法“破阵催坚”,那是硬碰硬的代表。上了战场,先给你来个“破.............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确是做人处事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它体现了诚信、责任感和对他人资源的尊重。如果刘备真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确实会让人质疑他的“仁义”。然而,刘备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的物质借贷关系,而是他一系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整体形象。要理解为什么刘备会被认为“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一个关键点:视角与立场。为什么同样是更换主公,刘备能被誉为“枭雄”,而吕布却背负“三姓家奴”的骂名?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次数多寡,更是个人品质、历史背景、以及评价者本身的价值观。让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忠诚度与承诺的认知 刘备: 刘备的“五易.............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一出道就带着两位当世勇将,这并非是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历史机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刘备的“仁德”与“ charisma”(个人魅力): 出身与抱负的矛盾: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室(汉室宗亲),这为他赋予了“正统”的出身,但也意味着他一开始.............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刘备的真本事:不止是“仁德”的帝王坯子提到刘备,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三顾茅庐”、“刮骨疗毒”、“携民渡江”的仁德君主形象。然而,仅凭这些故事,我们很难评判他真实的军事才能究竟几何。历史长河中,他并非总是运筹帷幄的战神,但他的军事生涯,却充满着跌宕起伏和独特的生存智慧。要深入了解刘备的军事水平.............
  • 回答
    刘备和宋江,一个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另一个是《水浒传》中梁山泊的领袖,两人所处的时代、身份以及最终的结局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深入剖析他们的人生轨迹和行事风格,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可能看到更深刻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聊聊他们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实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