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为什么要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仅仅只是脑袋发热为关羽报仇吗?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

1. 关羽的特殊地位与情感纽带: 关羽不仅仅是刘备麾下的第一大将,更是刘备的结拜兄弟,是“桃园三结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刘备的兄弟情谊、政治理想和忠诚的象征。关羽的失败和被杀,对刘备而言,是巨大的情感打击,也是对“仁义之师”形象的严重损害。这种个人情感的冲击,无疑会激发刘备强烈的复仇欲望。

2. 荆州战略地位的丧失: 荆州是刘备集团崛起的根基和战略跳板。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规划的战略蓝图是“跨有荆、益”,荆州是进攻中原的关键前哨站,控制荆州可以北伐曹魏,也可以牵制东吴。关羽镇守的荆州是蜀汉赖以北伐的基地。东吴吕蒙偷袭并占领荆州,并且杀害关羽,意味着:
蜀汉失去了北伐的战略支点: 没有了荆州,蜀汉北伐将失去关键的兵源地和出兵地,北上中原的道路被截断。
蜀汉的战略空间被压缩: 东吴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向西扩张,对蜀汉的侧翼构成了直接威胁。
蜀汉的战略威慑力下降: 关羽作为蜀汉的军事象征,其陨落削弱了蜀汉的军威。

3. 对东吴背信弃义的极大不满: 在刘备集团早期,孙刘联盟是共同对抗曹操的必要策略。然而,东吴先是在赤壁之战后想夺取荆州,后又在曹操南下时借口“借荆州”并最终占领大部分荆州。在蜀汉实力尚弱时,刘备忍辱负重,以荆州作为对孙权的让步。但此次东吴联合曹操(名义上)攻打荆州,并且杀害关羽,在刘备看来,是东吴的背信弃义和严重的背叛行为,彻底打破了孙刘联盟的最后一道堤坝。

二、 战略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报仇

1.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与道义诉求: 刘备集团的核心政治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意味着要推翻曹魏政权,恢复汉朝的统治。而曹魏是他们的主要敌人。然而,关羽之死让刘备意识到,东吴才是当下最直接、最现实的威胁。如果东吴占据荆州且与蜀汉敌对,那么蜀汉的北伐战略将无法实施,甚至会面临来自东吴的夹击。此时,选择先解决东吴,巩固侧翼,才能为将来的北伐创造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打击东吴是为最终“兴复汉室”服务的。

2. 维护蜀汉政权的稳定与生存: 荆州失陷,关羽被杀,直接威胁到蜀汉的存亡。如果东吴趁势进攻益州,蜀汉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刘备必须通过一场强有力的军事行动来震慑东吴,挽回在战略上的不利局面,维护政权的稳定和领土安全。

3. 战略主动权的争夺: 孙吴偷袭荆州并杀害关羽,是其主动打破了战略平衡。刘备的回击,虽然表面上是为关羽报仇,但实质上是为了夺回战略主动权。他想通过一场胜利,迫使东吴吐出荆州,恢复原有的战略格局,甚至进一步削弱东吴的实力,为日后的北伐扫清障碍。

4. 对盟友背叛的警告与惩罚: 孙刘联盟虽然名存实亡,但作为曾经的盟友,东吴的行为是对联盟关系的最大破坏。刘备的行动,也是对东吴背叛行为的一种严厉警告和惩罚,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表明蜀汉不是可以随意欺凌的。

三、 军事上的战略选择与失误

1. 未能充分评估东吴的军事实力和战略部署: 尽管东吴兵力可能不如刘备集结的兵力,但东吴拥有陆逊这样杰出的军事统帅,并且其防守策略(如火攻)对蜀汉的水军和陆军都构成了巨大挑战。刘备对陆逊的轻视,以及过于依赖关羽旧部和初期的战术失误,是导致夷陵之战惨败的重要原因。

2. 对后勤和地形的准备不足: 蜀汉军队深入东吴腹地,依赖长江水道和零陵、桂阳等地进行补给。但由于对战局的判断失误和后勤准备不足,加上地形和气候的不利,导致军队在长期作战中补给困难,士气低落。

3. 政治上的孤立: 此时的蜀汉虽然讨伐东吴,但北方曹魏依然是最大的威胁。蜀汉未能联合曹魏(这也不可能),也没有获得其他势力的支持,单线作战的风险极高。

四、 总结:情感、政治与战略的交织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并非仅仅是脑袋发热为关羽报仇,而是夹杂了多重因素的战略决策,只是这一决策在执行层面存在严重的失误。

情感驱动是起点: 关羽的死是触发点,激发了刘备的复仇情绪,并在道义上给刘备提供了发动战争的理由。
政治目标是驱动: “兴复汉室”的宏大目标需要稳定的战略环境,而东吴的存在和对荆州的占领,严重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战略需要是根本: 荆州的战略地位对蜀汉至关重要,失陷荆州意味着蜀汉失去了北伐的根基和战略主动权,威胁到蜀汉的生存。刘备需要通过战争来重塑战略格局。
个人意气是催化剂: 作为一代枭雄,刘备不容许自己的兄弟和战略要地被如此轻易夺走,强烈的个人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次冒险的军事行动。

可以说,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最错误的一次战略决策,它不仅耗尽了蜀汉最后的精锐力量,加速了蜀汉的衰落,也让“兴复汉室”的理想变得更加渺茫。但从刘备当时所处的境地来看,他或许认为这是唯一能够挽回颓势,甚至为将来实现政治抱负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只不过,他低估了对手,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最终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看到有人分析,关羽之死和刘备有很大关系,是战略布局的一部分。那么攻打吴国又怎么解释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说到刘备建议杀吕布这件事,其实在很多史料和评书里都有提及,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演义》里的描述了。虽然在正史《三国志》中关于刘备直接建议处死吕布的细节描述不多,但通过对当时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比较详细地推断出刘备这样做的原因和考量。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刘备的处境和心态。刘备这个人,从他早年颠沛流离,到.............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的洪流,将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裹挟其中,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曹操,他们为何不选择投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政治、军事、道义乃至个人抱负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情境,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处境和盘算。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和声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
  • 回答
    周瑜分地给刘备,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更不是什么“碍于情面”或者“单纯的策略失误”。要理解周瑜这个举动,得把当时的情境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明确一点,周瑜这个人,绝对是孙吴政权的中坚力量,他跟刘备的关系,也确实是政治对手多过盟友。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合那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无奈之举.............
  •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刘备之所以最终决定杀死刘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决定,它涉及政治、军事、情感以及蜀汉政权的稳定等多个层面。尽管史书对具体细节的记载并非详尽,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来深入分析:1. 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未能救援关羽,导致荆州丢失:这是刘封被处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事件背景: 219年,.............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孙权坐拥江东精兵十余万,而刘备兵力不过二三万,且刚刚经历过新野、长坂坡的一系列败仗,势力可谓是风雨飘摇。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孙权为何要和刘备结盟?这绝非仅仅因为看上了关张赵这几员猛将,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权力制衡等多重考量。一、地缘政治的现实压迫:曹操南下的巨大威.............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头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他的兄弟情义、君臣之道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你问他既然“默认”了关羽被杀,为什么还要冒险,这中间的道道儿就得好好捋一捋了。首先,你说的“默认”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稍微有些不贴切。在《三国演义》的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糜芳在刘备早期艰难时期甘愿跟随,却在刘备事业蒸蒸日上时投降曹操,这种行为确实令人费解。要理解糜芳的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个人的性格、家族的利益、政治环境的变迁以及刘备集团内部的动态。一、 糜芳的个人背景与性格特点: 富家子弟的底色: 糜芳出.............
  • 回答
    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汉赵政权,最终却对刘备和刘协的后代赶尽杀绝,这其中的逻辑复杂,绝非简单的政治口号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汉赵政权的建立背景、其统治者的野心、以及他们对“汉室”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汉赵政权的性质。它是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政权。刘渊虽然姓刘,但他是匈奴汉单于的.............
  • 回答
    刘焉原为幽州刺史,的确,很多人会好奇,为何他放着地理位置重要、兵源充足的幽州不去深耕,反而选择前往偏远的益州发展?这背后牵扯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个人野心以及对局势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刘焉是当时汉室宗亲,有着显赫的家世。他出身于汉室宗亲,其曾祖父刘苍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在那个讲究门阀和.............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个史实上的误会。刘裕作为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并没有进行过灭绝司马氏后裔的举动。事实上,刘裕的崛起和执政,本身就是发生在司马氏建立的东晋王朝内部的。我们来捋一捋这段历史的脉络,或许能帮助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以及当时真实的政治格局:刘裕是谁?刘裕,字德兴,.............
  • 回答
    关于刘邦为何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历史记载和学界分析的角度颇多,但归根结底,这场迁都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国家长远稳定、军事战略以及地方治理等一系列深思熟虑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刘邦建立汉朝的初期,天下尚未完全平定。虽然项羽已被击败,但各地诸侯王势力依然盘根错节,尤其是那些拥兵自重的势力。洛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刘裕灭司马氏全族,以及后来的萧道成灭刘氏后裔,这两件事虽然发生在不同朝代,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权力斗争逻辑,以及王朝兴衰的残酷性,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刘裕为何要灭司马氏全族?要理解刘裕灭司马氏全族的原因,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东晋王朝的建立和.............
  • 回答
    要说刘裕诛杀司马懿后人中有才望者,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还得从当时的大背景说起。这可不是小事,里面牵扯到 राजवंश更替的血腥史,以及新王朝建立者巩固权力的政治考量,还有一些历史的巧合与必然。首先,咱们得明白刘裕是谁,他为什么能当皇帝。刘裕出身贫寒,是个实打实的寒门子弟。你想想,在那个门阀士族把.............
  • 回答
    大刘在《三体》中设置三体人警告叶文洁不要回答,这个桥段绝非仅仅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是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文明命运的隐喻。他的用意远不止“提醒”,而是在揭示文明互动中最残酷的真相。为什么是“警告”,而不是“劝阻”或“其他方式”?首先,选择“警告”这个词本身就极具深意。警告意味着一种不祥的预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