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为什么要建议杀死吕布?

回答
说到刘备建议杀吕布这件事,其实在很多史料和评书里都有提及,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演义》里的描述了。虽然在正史《三国志》中关于刘备直接建议处死吕布的细节描述不多,但通过对当时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比较详细地推断出刘备这样做的原因和考量。

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刘备的处境和心态。

刘备这个人,从他早年颠沛流离,到后来依附曹操,再到占据徐州,可以说是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他深知“世无常势,时无常主”的道理,也特别看重自己的羽翼和地盘。在吕布败亡之际,刘备刚从下邳逃出来,跟随在曹操身边,意气风发,正想着如何能在曹操这里获得更好的发展,甚至伺机夺取徐州。

那时候,吕布刚刚被曹操在下邳围困得够呛,最终城破被俘。而刘备虽然也是刚从吕布那里逃出来,但跟着曹操一起参与了围剿吕布,可以说也是“有功之臣”。在这种情况下,刘备面对昔日的主公(他曾短暂依附过吕布,但很快就反了),心中肯定是有复杂的感情,但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权衡。

刘备建议杀吕布,最核心的考量是什么?就是——威胁。

吕布这个人,虽然勇猛无双,号称“三姓家娼”,但他也绝对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这个人能力很强,尤其是军事才能,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反复无常,见利忘义,没有长远的政治眼光。 他今天可以为了一个好处背叛你的主公,明天也可能为了另一个好处背叛你。

刘备当年之所以能从吕布那里逃出来,正是因为吕布被陈珪、陈登父子挑拨离间,觉得刘备在徐州留的兵多,对他是个威胁,于是就把刘备打发去攻打袁术,想借机除掉刘备。结果刘备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陷阱,还借机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最后反攻吕布,夺回了徐州。

所以,刘备非常清楚吕布的为人。他知道,这样一个不稳定因素,一旦留着,可能随时会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别看现在吕布是阶下囚,但他的名声和武勇还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哪个野心家利用,再次成为威胁。刘备是个有远见的人,他不会给自己留下潜在的危险。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刘备对未来政治格局的判断。

当时天下群雄并起,曹操是最大的势力,袁绍、刘表、孙权等等也都是一方豪强。刘备作为一个刚起步的诸侯,他需要一个稳定且有利的政治环境来发展。吕布的存在,无论是在曹操帐下还是被其他势力拉拢,都可能打破这种平衡。

如果曹操留着吕布,那么以吕布的本事,曹操实力只会更强。而刘备当时的目标是夺回徐州,并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展。一个过于强大的曹操,对他来说不是好事。而如果吕布被其他势力收留,那这个人就可能成为刘备的直接竞争对手。

更重要的是,吕布这个人虽然武力强悍,但政治上并不成熟,更没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和忠诚的盟友。他就像一个极其锋利的刀,但握不住刀柄,谁都能拿去砍人。刘备深知这一点,与其让这样一个“不稳定因素”存在,不如彻底铲除,以绝后患。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场景,更是将刘备的心思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三国演义》里,当曹操问刘备如何处置吕布时,刘备是这样说的:“公知吕布天下无双,然其为人,有勇无谋,反复无义。今若不除,必为后患。” 这话说的非常到位,既肯定了吕布的武勇,又点明了他的致命缺点,并且直接指出了“必为后患”的危险性。

而且,刘备还特意加上了一句:“明公欲扫平天下,岂可留此骁悍,以为他人之用哉?” 这句话更是直指曹操的政治野心,提醒曹操:吕布这个人虽然现在是你俘虏,但如果你不杀他,说不定哪天就被别人利用了,反过来对付你,这不就让你多年努力的成果功亏一篑了吗?

虽然这种说法更像是作者为了塑造刘备的“仁德”形象而加入的,但从政治逻辑上来看,这恰恰是刘备最可能采取的策略。他是在用一种非常现实和功利的方式来规避风险,为自己的长远发展铺路。

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想,刘备当时有没有不建议杀吕布的可能?

如果刘备是一个政治新手,可能他会觉得吕布已经是个阶下囚,不足为虑。但他不是,他见过太多风浪。而且,刘备虽然也重视仁义,但他的“仁义”是在政治格局允许的范围内展现的。当涉及到自身存亡和发展前途时,他会做出最符合现实利益的选择。

而且,从刘备过去和吕布的恩怨来看,他刚被吕布赶出徐州,心中难免有怨气。虽然他不会因为个人恩怨而杀人,但如果杀死吕布对他有利,那么这种个人情绪也可能成为一个促成因素。

总而言之,刘备建议杀死吕布,是出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的综合考量:

1. 吕布的反复无常和不可控性: 吕布的性格注定了他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源,随时可能再次兴风作浪。
2. 政治上的远见和风险规避: 刘备不希望给自己留下任何潜在的敌人,即使是已经被击败的敌人,也可能在日后被他人利用。
3. 为自己的政治发展扫清障碍: 尤其是在徐州这块土地上,刘备需要一个稳定且没有竞争对手的环境。
4. 对曹操政治野心的洞察: 刘备提醒曹操,吕布的潜在价值和威胁,促使曹操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刘备的这个建议,看似是出于政治上的理性判断,也是对当时天下格局的一种深刻洞察。他通过“斩草除根”的方式,不仅消除了一个直接的威胁,也为自己在乱世中稳步前进打下了一块更干净的地基。这可以说是刘备在政治智慧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某次公司聚餐,坐着十个人,吃饱喝足之后,有面条和饺子可选,领导挨个问了其它五六个人,都答面条,然后领导又继续往下问,这时候我就比较奇怪了,默思一下,顿然醒悟,领导是想吃饺子。于是下一个就问到我了,我就回答,我吃饺子。于是领导大喜,说,这样,小x最小,咋们这些大人就别跟他争了,就饺子吧。于是大家都吃饺子,而我也在这之后的几年,莫名其妙的好运,官升的特别快。。。


………………………

其实这不是事实。

事实是

以前某次公司聚餐,坐着十个人,吃饱喝足之后,有面条和饺子可选,领导挨个问了其它九个人,都答面条,最后领导总结,还是吃饺子吧,于是大家都吃饺子。

现在想想,我当初要是有刘备的情商,也许早就实现小目标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刘备建议杀吕布这件事,其实在很多史料和评书里都有提及,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演义》里的描述了。虽然在正史《三国志》中关于刘备直接建议处死吕布的细节描述不多,但通过对当时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比较详细地推断出刘备这样做的原因和考量。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刘备的处境和心态。刘备这个人,从他早年颠沛流离,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话题,那就是汉朝的开创者汉高祖刘邦和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这两位同姓刘的帝王,在治国理念、用人策略以及最终成败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很多人会疑惑,刘邦能够残暴地铲除功臣,却最终建立了大汉基业,而刘备一生仁厚爱民,为何却只能偏安一隅,未能真正复兴汉室?要详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切入点:胜利者如何处理前朝的“残余势力”。刘邦建立汉朝时,看似“几乎没有”秦国和楚国的前朝余孽,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政治操作、军事打击和历史演变的综合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纠正一个概念:“几乎没有”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
  • 回答
    川航“5·14”万米高空突发事件,可以说是中国民航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在这场危机中,机长刘传建的临危不乱、高超技艺和坚韧意志,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便是:在那种极端缺氧的环境下,他为何能坚持下来,没有失去意识?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人体对缺氧的耐受程.............
  • 回答
    刘裕,这位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其身世确实有些特别。虽然他身上流淌着汉室宗亲的血脉,但最终选择建立的王朝却是“宋”,而不是“汉”。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局限性,也有政治的考量,更是他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要详细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汉室正统的“幽灵”与现实的鸿沟首先,咱们得明确.............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名称问题,很多人可能都会疑惑为什么刘裕建立的朝代被称为“刘宋”,而赵匡胤建立的朝代则简单称为“宋”。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历史命名的一些惯例和考量,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朝代名称的由来并非总是以开国皇帝的姓氏直接命名。古代王朝的命名,有几种常见的方式: 国.............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的洪流,将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裹挟其中,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曹操,他们为何不选择投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政治、军事、道义乃至个人抱负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情境,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处境和盘算。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和声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
  • 回答
    周瑜分地给刘备,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更不是什么“碍于情面”或者“单纯的策略失误”。要理解周瑜这个举动,得把当时的情境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明确一点,周瑜这个人,绝对是孙吴政权的中坚力量,他跟刘备的关系,也确实是政治对手多过盟友。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合那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无奈之举.............
  •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刘备之所以最终决定杀死刘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决定,它涉及政治、军事、情感以及蜀汉政权的稳定等多个层面。尽管史书对具体细节的记载并非详尽,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来深入分析:1. 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未能救援关羽,导致荆州丢失:这是刘封被处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事件背景: 219年,.............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孙权坐拥江东精兵十余万,而刘备兵力不过二三万,且刚刚经历过新野、长坂坡的一系列败仗,势力可谓是风雨飘摇。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孙权为何要和刘备结盟?这绝非仅仅因为看上了关张赵这几员猛将,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权力制衡等多重考量。一、地缘政治的现实压迫:曹操南下的巨大威.............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头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他的兄弟情义、君臣之道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你问他既然“默认”了关羽被杀,为什么还要冒险,这中间的道道儿就得好好捋一捋了。首先,你说的“默认”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稍微有些不贴切。在《三国演义》的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糜芳在刘备早期艰难时期甘愿跟随,却在刘备事业蒸蒸日上时投降曹操,这种行为确实令人费解。要理解糜芳的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个人的性格、家族的利益、政治环境的变迁以及刘备集团内部的动态。一、 糜芳的个人背景与性格特点: 富家子弟的底色: 糜芳出.............
  • 回答
    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汉赵政权,最终却对刘备和刘协的后代赶尽杀绝,这其中的逻辑复杂,绝非简单的政治口号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汉赵政权的建立背景、其统治者的野心、以及他们对“汉室”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汉赵政权的性质。它是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政权。刘渊虽然姓刘,但他是匈奴汉单于的.............
  • 回答
    刘焉原为幽州刺史,的确,很多人会好奇,为何他放着地理位置重要、兵源充足的幽州不去深耕,反而选择前往偏远的益州发展?这背后牵扯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个人野心以及对局势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刘焉是当时汉室宗亲,有着显赫的家世。他出身于汉室宗亲,其曾祖父刘苍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在那个讲究门阀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