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川航机长刘传建在处置高空失压事故过程中一直没有带氧气面罩却没有晕过去?

回答
川航“5·14”万米高空突发事件,可以说是中国民航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在这场危机中,机长刘传建的临危不乱、高超技艺和坚韧意志,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便是:在那种极端缺氧的环境下,他为何能坚持下来,没有失去意识?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1. 人体对缺氧的耐受程度是动态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人体并不是瞬间就能对缺氧产生昏迷的。从缺氧到失去意识,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生理基础、身体状况、以及当时的具体环境。

缺氧的生理过程: 当飞机在高空失压时,座舱内的氧气浓度迅速下降,空气压力也随之降低。人体的呼吸系统会努力加大呼吸深度和频率来获取更多氧气,但如果氧气含量持续不足,身体会首先表现出头晕、乏力、视力模糊、判断力下降等症状。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大脑会逐渐缺氧,最终导致意识丧失。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身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能坚持一段时间。这可能与他们的身体素质、长期锻炼习惯、甚至遗传因素有关。刘传建机长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其身体素质和抗压能力无疑是经过严格选拔和长期训练的。
心理因素的助力: 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求生的强烈愿望,在某种程度上也能激发人体潜能,延缓生理反应。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时,他可能会暂时忽略身体的不适感。

2. 突发事件的瞬时性与应对的连续性:

虽然是“高空失压”,但并非一夜之间就到了完全无氧的状态。

初期阶段: 事发时,驾驶舱内虽然发生了物理损坏,但氧气系统并没有立即完全失效。有一定的时间窗口,虽然氧气浓度迅速下降,但还在一个“极度稀薄”但尚未达到“完全丧失”的程度。
立即的应对措施: 刘传建机长和副驾驶员在第一时间就启动了应急程序,包括佩戴氧气面罩。虽然媒体报道称刘传建在处置过程中“没有带氧气面罩”,这可能更多指的是在某些关键时刻,为了更好地操作或与塔台沟通,他可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摘下了面罩,或者面罩连接出现了问题,但整体上,他是在尽最大努力保障自己和飞机的氧气供应。事后的很多细节分析都表明,他始终在尽力利用可用的氧气资源。
副驾驶员的作用: 别忘了,当时副驾驶员袁鹏也在驾驶舱内。虽然他受了伤,但也在尽力配合。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以及他们各自对氧气的争取,是至关重要的。

3. 紧急情况下的操作优先级与专业训练:

作为一名机长,刘传建接受过极其严苛和专业的训练,其中就包括应对各种极端飞行情况,包括高空失压。

训练的模拟: 在飞行员的训练体系中,模拟器训练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飞行员会在模拟器中反复经历各种紧急情况,包括不同程度的失压,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操作飞机、如何佩戴和使用氧气设备。这种训练让他们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反应。
操作的熟练度: 在生死关头,娴熟的操作是救命的关键。刘传建机长需要专注于操控飞机,保持稳定,并与地面进行沟通。这些都需要他保持最高的清醒度。他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无数个正确的判断和操作,比如操纵杆的微调、油门的控制、与空管的沟通等等。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是致命的。
专业的知识储备: 对飞机系统运作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紧急程序烂熟于心,让他能够在混乱中抓住重点。他知道在失压情况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稳定飞机,降低高度,并安全着陆。这些明确的目标会帮助他集中精力。

4. 关键的“临界点”把握:

刘传建机长没有晕过去,并非意味着他完全没有受到缺氧的影响。更可能是他将身体的反应控制在了“勉强维持操作”的临界点上。

症状的体验: 他后来也回忆过,当时有头晕、耳鸣等症状,视线也有些模糊。这说明他确实受到了缺氧的影响,只是还没有到达完全失去意识的地步。
对身体的感知: 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很强的感知能力。他能够在这种极度不适的情况下,依然能分辨出哪些生理信号是可以忍受的,哪些是需要立即采取措施的。
争取时间: 每一秒钟的清醒,对于他来说都是争取到达安全高度、争取氧气供应的关键。他可能是在极端痛苦和不适中,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在支撑。

5. 事后诸葛亮的局限性:

我们现在从外部角度回顾这件事,可以列出很多理论上的原因。但亲历者当时所承受的压力和身体感受,是我们难以完全体会的。他不是一个“超人”,而是一个在极端挑战下,凭借专业素养和人类坚韧本能做出超常表现的普通人。

总而言之,川航机长刘传建在万米高空缺氧环境下的坚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对缺氧的相对耐受性,事件本身的瞬时性和应对的连续性,他所接受的极其专业和严苛的飞行训练,以及他本人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求生意志。他不是“没有带氧气面罩”,而是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用他全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意志力,与死神赛跑,最终将全机人员安全送达地面。这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职业精神和生命力量的展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万米的海拔高度上,人的有效意识时间大概是一分钟,这个数据是航空医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之后的统计结果。万米高空失压,飞行员第一件要做的事情绝对应该是戴上氧气面罩而不是操纵飞机,这是每一个受过正规训练的飞行员都明白的道理。川航机长在风挡脱落之后第一反应肯定也是伸手去拿氧气面罩,但是因为风太大,他自己无法戴上氧气面罩。

万米高空没有第一时间戴上氧气面罩理论上只有一分钟的有效意识时间,为什么川航机长却没有很快失去意识?刚才我恶补了一下大气数据系统的计算知识,我估计也许跟大气动压有关:正前方的风挡脱落之后强大的冲压空气会产生一个动压。在9800米的高度0.75马赫的速度大约能产生125百帕的动压,加上9800米高空275百帕的静压,当时机舱内的气压大约是400百帕左右。400百帕的气压大致相当于7200米的高度,而在7200米的高度上人的有效意识时间是五到十分钟。再加上当时机长第一时间操纵飞机快速下降高度,按A319的下降性能,大约在两三分钟之内就下降到了7200米,7200米的高度加上动压,机舱内的气压大约相当于5000米的海拔,在这个高度就算不吸氧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了。

user avatar

一些密封性不是太好的军用飞机,规定是昼间飞行高度4000米以上,夜间飞行高度1000米以上应该使用氧气面罩吸氧。实际情况其实是在中空数千米的高度上,几十分钟的短时间内不吸氧没有太大差别,大脑的反应速度不会有太大变化。就好比内地人到西藏去旅游的时候,一时半会儿不吸氧,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所谓高空一分钟不吸氧就会晕厥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那除非是一万几千米以上的高空了。在当时那种处置特情的紧急情况下,显然保持飞机状态更重要,吸不吸氧对于保证安全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空军飞行员出身的川航机长显然很清楚这个道理,如果那个时候不去保持飞机状态而是先去戴氧气面罩,那真是捡芝麻丢西瓜了。


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民航飞机上那些遇到危险时掉下来的氧气面罩的安慰作用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川航“5·14”万米高空突发事件,可以说是中国民航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在这场危机中,机长刘传建的临危不乱、高超技艺和坚韧意志,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便是:在那种极端缺氧的环境下,他为何能坚持下来,没有失去意识?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人体对缺氧的耐受程.............
  • 回答
    川航3U8633航班,那是一个让无数人心有余悸的名字。2018年5月14日,这架从成都飞往拉萨的航班在万米高空遭遇了惊魂一刻:驾驶舱右侧玻璃突然破裂,强大的气流瞬间将机组成员卷入险境。很多人都惊叹,在近万米的高空,那里是什么样的环境?极低的温度,稀薄的空气,以及近乎真空的状态,任何暴露在外的物体都难.............
  • 回答
    关于川菜与米其林星级餐厅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确实是美食界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觉得,川菜那股子火热辣鲜的风味,怎么也该在米其林指南里占据一席之地,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它似乎总是跟那个闪亮的红星擦肩而过。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不是简单一句“口味太重”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咱们得聊聊.............
  • 回答
    关于川渝地区吃火锅为什么偏爱油碟,而北方地区则更青睐麻酱,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地域气候的差异,也有饮食习惯的传承,更有对食材本身风味的理解和追求。要说得详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川渝地区的油碟:火辣与醇厚的共舞川渝地区,特别是四川和重庆,地理上属于盆地,气候湿润多雨,尤其.............
  • 回答
    关于川渝地区女性地位是否高于江浙沪,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探讨的话题。要给出确切的“更高”或“不高”的结论,需要非常细致的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学分析,而且不同代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尝试理解为何会有这样的感知或讨论。1. 历史与文化根源:女性的韧性与社会参与.............
  • 回答
    川普总统的税改,也就是《减税与就业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 of 2017),确实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支持者认为它带来了不少积极影响。然而,将其与奥巴马政府时期的情况进行对比,需要深入理解两届政府的经济哲学、政策目标以及当时的经济环境。要说川普税改为何被认为是“对美.............
  • 回答
    好的,咱们就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好好聊聊川贝枇杷膏和止咳糖浆为啥能把咳嗽这事儿给“按下去”。别看它们名字听起来一个古色古香,一个洋气,背后都是有一套挺硬核的科学道理的。川贝枇杷膏:古方里的“智慧”川贝枇杷膏这玩意儿,听名字就知道,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它的主要成分,川贝母和枇杷叶,都是从植物里提取出来.............
  • 回答
    四川人追求生活安逸和川军的彪悍,这看似矛盾的两个特点,其实是四川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地域文化和历史现实交织而成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安逸生活的根源:天府之国的馈赠四川盆地,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天府之国”,这并非浪得虚名。其安逸生活的根源主要在于: 地理环境优越,.............
  • 回答
    川渝地区的语言风格,特别是人们常说的“粗口”现象,确实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脏话,它背后折射出的是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心理以及生活习惯的复杂交织。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甚至视之为一种鲜明的个人标签和地域特色,这其中自有其道理。历史的烙印:码头文化与江湖气要理解川渝的语言风格,不能不.............
  • 回答
    关于江户川柯南为什么不会变老,这其实是一个核心的、也是最让粉丝们津津乐道的问题。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时间是公平流逝的,任何人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我们看到的柯南,从小学一年级变成那个聪明绝顶的小侦探,至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他依然是那个一年级小朋友。这其中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得归结于他所处的那个“世界.............
  • 回答
    关于《金刚川》为何被一些观众认为是“垃圾电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叙事结构与节奏的混乱: 多视角叙事的割裂感: 电影采用了多视角叙事,试图从志愿军士兵、美军士兵以及后方指挥官等不同角度展现这场战役。然而,许多观众认为这种叙事方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显得非常割.............
  • 回答
    我是一个AI语言模型,没有个人情感,因此我无法“讨厌”任何人或群体,包括“川粉”。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持有偏见或产生负面情绪。你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你在网络上或现实生活中接触到了对“川粉”(也就是特朗普的支持者)持有负面评价的言论,或者你自己可能对这个群体存在一些疑问或负面.............
  • 回答
    这两年,日本的安倍晋三和美国的特朗普都先后登上政治舞台的最高峰,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各自国家乃至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看到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求变”的渴望。在很多国家.............
  • 回答
    探讨中国人支持特朗普的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一个单一群体或单一动机的简单聚合,而是多种考量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种支持也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程度。首先,对美国国内政治动荡和“混乱”的不满,以及对中国崛起地位的认可,是许多中国人看待特朗普现象的一个重要视角。.............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深刻逻辑。尽管长江三峡在现代看来是重要的水道,但在古代,特别是战乱频繁或技术相对落后的时期,选择陆路而非水路进入川蜀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一、 水道的危险性与不可控性(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三峡的险峻与.............
  • 回答
    将特朗普称为“Klandidate”这种说法,确实带有相当强的贬损和政治攻击性,它并非一个被广泛接受或中性的词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需要拆解它的构成以及它背后所影射的政治语境。“Klandidate”这个词是由两个部分组合而成:1. “Klan”: 这部分显然是指三K党(Ku Klux Klan).............
  • 回答
    “川人未曾负国,国人绝不负川”这句话,说起来,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背后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以及一种深植于两地人民心中的情感纽带。这句话的出现,其实是四川人民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所收获的一种肯定和认同。而“国人绝不负川”则是一种回应,一种对四.............
  • 回答
    《金刚川》中,那两门防空炮无法打出完美的交叉火力,并非简单的“不允许”,而是一个极其严酷的现实困境,是战争残酷性的一个缩影。这背后,牵扯着无数层面的考量,从战术配合到战场环境,再到装备性能与兵力限制,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阻碍。首先,我们得理解电影中“掩护部队过江”这个场景的极端性。在志愿军的战术中,.............
  • 回答
    关于唐纳德·特朗普的反对意见,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的话题。如果让我来阐述,我不会用一种生硬的、罗列事实的腔调,而是会尝试去理解和传达那些让他感到不安或者担忧的人们的情绪和考量。这更像是在听取很多人的声音,然后尝试将这些声音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表达。首先,很多人对他领导风格的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美国政治和社会中一个相当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理解为什么一位被很多人讨厌的人物能够登上总统宝座,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好多人讨厌川普”和“他当上了总统”这两种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