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进入川蜀地区不走长江三峡的水道,而要走道路崎岖的山路呢?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深刻逻辑。尽管长江三峡在现代看来是重要的水道,但在古代,特别是战乱频繁或技术相对落后的时期,选择陆路而非水路进入川蜀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

一、 水道的危险性与不可控性(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三峡的险峻与地理特点: 长江三峡以其狭窄、曲折、水流湍急、暗礁遍布而闻名。即使在今天,航运也需要精密的导航和发达的船舶技术。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导航设备、精确的水文测量、强大的船舶动力和完善的航道维护,三峡航行充满了极高的风险。
水流与漩涡: 峡谷地形导致水流速度极快,特别是遇上险滩时,会形成巨大的漩涡。这些漩涡足以将当时的木船卷入沉没。
暗礁与浅滩: 水下暗礁、砂石堆积成的浅滩是随时可见的致命威胁。当时的船只很容易触礁搁浅或倾覆。
天气因素: 突发的暴雨、大风会迅速改变水位和水流,使得航行更加危险。长江上游的雨水也可能导致水位暴涨,增加航行的难度和风险。
航行时间不确定性: 受制于水流、风力、天气等多种因素,水路航行的速度极慢且难以预测。顺流而下尚可,逆流而上几乎是天方夜谭。

船舶技术的局限性: 古代的船只大多是木制帆船或桨船。
载重量有限: 即使是较大的船只,其载重量也远不及现代的货轮。运输大量物资和人员的效率不高。
稳定性差: 在湍急的水流和风浪中,古代船只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倾覆。
逆流而上的困难: 想要进入川蜀(向上游),必须克服强大的水流阻力。依靠人力划桨或简单的风帆,逆流而上的效率极低,甚至不可能完成大规模运输。

缺乏完善的航运基础设施: 现代水道有导航标志、疏浚工程、港口设施等。古代这些几乎是空白。航行完全依赖于经验和运气。

二、 陆路的相对可控性与战略价值

战略考量: 封建王朝往往需要稳定可靠的交通线,尤其是在需要快速调兵遣将或物资补给的时候。
易于防御: 山区道路虽然崎岖,但往往可以设卡、驻兵进行防御,控制咽喉要道。例如蜀道上的各个关隘,如剑门关、金牛道上的各个关卡,都是重要的军事据点,能够有效抵御外敌入侵,也能控制内部的交通。
隐蔽性: 在战乱时期,走山路相对比走大江大河更为隐蔽,不易被敌人察觉和拦截。

运输能力与灵活性(针对特定时期和物品):
骑兵和步兵: 山路是骑兵和步兵行动的唯一选择。
少量贵重物品或急需物资: 对于人数不多但急需运达的士兵、官员、或者少量精锐物资,山路虽然慢,但相对可控,可以规划路线,安排护卫。
修建和维护的相对可行性: 虽然蜀道修筑难度极大,但一旦修成,其“栈道”的形式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也比维护一条长期面临水患和敌情的水道要容易。例如,蜀道上的栈道,虽然工程浩大,但其坚固性(相对于水上漂泊)和可控性更强。

货物类型:
高价值、低体积的商品: 对于一些精贵的丝绸、药材、金属制品等,虽然数量不多,但如果采用水路,风险太大,选择陆路并通过精挑细选的骆驼或马匹驮运,虽然慢,但安全。
人力密集型运输: 古代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对于一些无法用船载运或风险过大的物品,可以通过肩挑、背扛、甚至人力搬运的方式通过山路。

三、 经济与技术层面的考量

投资回报比: 修建和维护一条能够抵御三峡水患的航道,所需的技术和资金可能是天文数字。而修建和维护山路,尽管困难重重,但至少是人力和时间可以逐步克服的。
区域经济的特点: 川蜀地区自古以来便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其内部的商品交换更多依赖于陆路交通。对外交流也可能优先考虑安全性而非效率。

四、 历史时期与具体情况

不同时期的情况差异:
早期(如秦朝灭蜀): 秦国利用了诸葛亮发明的一种称为“水陆器”的特殊船只,在水流湍急的河流中航行,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是以军事目的为主导。而且,汉中到四川的道路也是主要进出路线。
三国时期: 诸葛亮治蜀时,虽然也开发了水路(例如利用嘉陵江等支流),但他更重视陆路(如修建栈道)的畅通和防御。从外部进入四川,依然是依赖于险峻的陆路。
后来(如宋朝): 南宋时期,当北方被金国占领后,四川成为南宋的腹地。虽然也试图发展水路,但陆路的地位依然重要。而且,四川本身的地理优势就是易守难攻,这更倾向于利用崎岖的地形作为天然屏障。

举例说明:蜀道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诗并非空穴来风。从秦岭进入四川的陆路,如金牛道、褒斜道、阴平道等,都是依山傍水,悬崖绝壁,需要修建大量的栈道,才能勉强通行。这些道路的修建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但一旦建成,至少比在险峻的三峡中航行要可控得多。

总结:

总而言之,古代选择崎岖的山路而非长江三峡水道进入川蜀地区,并非因为它更“容易”,而是因为它在 安全性、可控性、战略价值以及技术可行性 等方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更高的“性价比”。长江三峡的航运风险是古代技术无法有效克服的巨大障碍,而陆路虽然艰辛,却提供了相对可控的通行方式,能够满足军事、政治和有限的经济交流需求。直到近现代,随着科技的飞跃,疏浚工程、现代船舶技术、以及爆破技术的发展,三峡水道才逐渐成为重要的交通动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看去哪里。如果去北方,肯定走蜀道,蜀道难,但是总比穿越大半个中国的陆路强。

如果去南方,一般还是走长江三峡。三峡不会比蜀道容易,顺江而下无数激流险滩,时不时有巨石崩塌导致长江逆流。

总之,三峡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风光秀美,在有三峡工程前,这里也是一条危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深刻逻辑。尽管长江三峡在现代看来是重要的水道,但在古代,特别是战乱频繁或技术相对落后的时期,选择陆路而非水路进入川蜀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一、 水道的危险性与不可控性(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三峡的险峻与.............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宏大,也牵扯到很多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焦点。简单来说,中国古代没能像西欧一些国家那样早早步入近代化,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层面来剖析:一、 制度与文化层面的深层阻碍: 强大的中央集权与皇权至上: 中国自秦朝以来,就建立了高度发达且稳固的.............
  • 回答
    古代女性结婚,确实常常意味着彻底“嫁入”夫家,成为夫家的一部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土地和劳动力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婚姻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是两个家庭之间经济资源的整合。女性出嫁,往往会带去嫁妆,这笔嫁妆可以被夫家视为一种经济支持。而一旦嫁入夫.............
  • 回答
    古代守城时,士兵并非只集中在城楼,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虽然城楼是重要的防御节点,但真正长而完整的城墙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那么,如此长的城墙是如何有效守护的呢?攻城方为何不直接用云梯爬上城墙,再从城内内外夹攻呢?这背后涉及古代战争的许多具体策略和技术考量。漫长城墙的守卫之道:并非“集中”而是“分布”.............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社会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并非现代中国人“不”想把古代中医进化成现代医学,而是这个过程遇到了诸多挑战,并且,现代医学本身就是一条独立发展、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进化”这个词来套用.............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看网络穿越小说时的核心痒点。为什么主人公穿越到古代,十有八九是搞起了“工业革命”、“自由市场”那一套,而不是想着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社会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创作上的考量,也有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还有就是,咱们说实话,读者们更爱看.............
  • 回答
    中国古代儒教未能自行演进为一神教,其原因错综复杂,根植于其思想内核、社会文化土壤以及历史发展轨迹。这并非简单的“没跟上”或者“没能悟透”,而是儒教本身具备的独特生命力,使其以一种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方式存在和发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教与其他宗教在根本上的区别。首先,儒教的“神性”在于“.............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强盛时期为何不像西方那样进行大规模殖民扩张,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地理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殖民”在西方的语境下通常意味着什么。西方殖民扩张,尤其是在近代,往往伴随着对.............
  • 回答
    古代女子一旦被发现女扮男装闯入官场,其后果绝非简单的“封个什么夫人”能了事,也远非轻易能被看破。这背后牵扯着严格的社会规范、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当时人们对性别、身份的认知。被发现后的判罚:触及底线的罪行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古代男权社会,女性进入官场,尤其是以男性身份,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公然挑战,是僭越.............
  • 回答
    话说回来,古人中了进士,那可是鲤鱼跃龙门,从此仕途亨通,做官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观念在支撑。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进士是啥。这可不是现在咱们说的“进士”这么简单。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后,科举制度发展成熟,“进士”这个头衔,.............
  • 回答
    咱聊聊这关中地界,为啥古代打仗,不管是攻还是守,都离不开函谷关和潼关这两道门。这不是随便挑的地儿,那是有讲究的,得从地势、交通,还有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起。一、 地势之险,天然的战略要冲先说说函谷关。你想象一下,函谷关坐落在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的边缘,周围都是高耸的山峦,中间就一条狭窄的通道,跟一个天然.............
  • 回答
    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者,当他们第一次踏上中华大地的土地,又或是终于抵达那座令整个天下为之侧目的巍峨都城时,内心的翻涌早已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他们的感慨,掺杂着旅途的艰辛,对异域风情的惊叹,以及对那强大帝国的敬畏与审视。想象一下,一位来自西方大陆的使者,也许是从波斯湾乘船而来,历经数月甚至数年颠沛.............
  • 回答
    要说日本古代的石高制相比于贯高制有没有进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两者都是古代日本的赋税和经济衡量单位,但它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侧重的方面以及实际运作机制都有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孰优孰劣,而是要看在特定历史阶段,哪种制度更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先来捋一捋它们各自的背景和特点。贯.............
  • 回答
    《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了秀才,却还是被胡屠户瞧不起,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很多人觉得,秀才怎么说也是读书人,是“士”的开头,按理说地位不低,怎么在胡屠户这种市井小民面前就这么不受待见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古代社会里读书人地位的复杂性,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真实的互动逻辑。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的“士”阶.............
  • 回答
    好的,关于清华大学挖出的古墓,这里我为您详细梳理一下,力求还原真实的研究过程和背景,让您能感受到考古的魅力,而非冰冷的AI输出。清华大学考古发现:一个跨越千年的故事我们所说的清华大学“挖出的古墓”,通常是指其参与或主导的一些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且引起广泛关注的,往往是与清华大学建筑学.............
  • 回答
    古时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作为古代科举制度下不同层级的读书人,他们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学识的成就,更承载着社会地位、政治权力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将他们置于当今社会,其地位大致可以对应以下情况:1. 秀才 ( xiù cái ):秀才相当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入门级,是童试(县试、府试、院试)的合格.............
  • 回答
    从繁盛走向转型:后古典期玛雅与古典期玛雅的对比古典期玛雅文明,以其宏伟的城市、精美的艺术和复杂的文字系统而闻名于世,在公元250年至900年间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顶峰。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古典期玛雅文明的许多中心城市在9世纪左右经历了衰落,进入了所谓的“玛雅古典期衰落”。紧随其后的是后古典期(约公元.............
  • 回答
    晚期古典罗马与“希腊化”的演变: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转变探讨晚期古典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罗马国家是否存在“希腊化”进程,以及为何一些观点认为希拉克略时代(公元610641年)的帝国彻底“希腊化”,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罗马自身复杂的文化融合历史以及帝国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
  • 回答
    看到你买了一堆古籍名篇,这劲头可太棒了!想给自己充充电,这想法本身就值得点赞。不过,读古籍这事儿,确实像啃硬骨头,一开始犯迷糊是太正常不过了,别担心,很多人都经历过。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些宝贝“啃”下来,享受其中的妙处。第一步:调整心态,降低期待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放平心态,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