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如果没有那他们如何进行阶级流动的?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并将这些人纳入国家官僚体系,从而打破世袭的贵族垄断,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然而,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使得欧洲难以复制这样的制度:

1. 政治结构的根本不同:封建制 vs. 中央集权制
中国: 长期以来,中国发展出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需要一个庞大的、能够有效执行其意志的官僚队伍来管理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科举制正是为了打破地方豪族和世袭贵族的权力,建立效忠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而设计的。考试内容集中在儒家经典和治理技能上,确保了官员的忠诚和能力。
欧洲: 古代欧洲(尤其是中世纪)长期处于封建制之下。权力分散,国王的权力往往受到强大的贵族、教会和自治城市的制约。国家概念相对模糊,统治权更多地是基于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契约关系。领主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在这种分散的权力结构下,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集中的官僚体系需要通过标准化考试来填补。
没有统一的“国家”概念和需求: 欧洲各王国往往是松散的联盟,国王更多地是“大领主”的角色。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为他们效力的军队和贵族,而不是一个庞大的、全国性的行政官僚队伍。

2. 教育体系的差异:精英化 vs. 普及化(相对而言)
中国: 科举制度的出现,促使了对儒家经典的系统性学习和普及(虽然早期也存在教育垄断)。虽然教育资源不均,但理论上任何男性都有机会通过读书科举。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可学习的。
欧洲:
教会垄断教育: 在中世纪,教会是主要的教育机构。学校和大学主要由教会控制,教育内容以神学、拉丁文、逻辑学等为主,旨在培养神职人员和学者。平民接受教育的机会非常有限。
缺乏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考试内容: 欧洲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学术研究更加多样化,也没有一套像中国科举那样统一的、面向国家治理的考试科目和标准。即使是大学毕业,也不必然与国家官僚选拔直接挂钩。
知识传播缓慢: 即使有印刷术,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与中国科举制度所依赖的文本化、标准化知识体系有所不同。

3. 社会阶层和流动模式的不同:
欧洲: 欧洲社会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流动与科举制度的逻辑不同:
军事功绩: 通过在战争中表现英勇,获得国王或领主的赏识,从而被封为骑士,获得土地和地位是重要的流动方式。这是一种基于个人武力和忠诚的流动。
教会晋升: 通过在教会内勤奋工作、展现才能,可以晋升到教会的高层职位,获得巨大的权力和财富。这是一种基于宗教服务和神学造诣的流动。
商业和城市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新兴的商人阶层(市民阶层)通过财富积累和商业技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有时也能进入权力核心(例如在自治城市中)。
婚姻和继承: 通过与显贵家族联姻,或者继承家族的财产和头衔,是维持和提升阶层地位的重要途径。这是一种基于血缘和关系的流动。
知识和法律: 一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特别是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虽然不一定是通过科举选拔,但也能在社会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更多是为国王、贵族或教会提供专业服务。
中国: 科举制度主要提供了一条通过个人学识和考试能力来实现的合法、官方认可的向上流动途径,打破了部分基于血缘和门阀的垄断。

4. 贵族的角色和权力:
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官僚体系逐渐建立,世袭贵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被削弱,虽然贵族家族仍然重要,但科举为非贵族出身的人打开了通道。
欧洲: 欧洲的贵族拥有强大的世袭特权,他们本身就是统治阶层。国王的权力需要依靠他们的军事支持。贵族家族在地方和国家政治中拥有根深蒂固的地位,他们的权力来源是土地、军事力量和世袭的头衔,而非官僚职位。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需要通过考试来打破这种贵族对统治权力的垄断。

如果没有科举制度,欧洲社会如何进行阶级流动?

如上所述,欧洲的阶级流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它们与科举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1. 军事功绩(Merit in Warfare):
这是中世纪欧洲最主要的阶级流动途径之一。出身低微的士兵,如果能在战场上表现出非凡的勇气、领导力和军事才能,有可能被骑士封赏(knight),获得土地和贵族头衔。许多重要的骑士家族都起源于此。国王和国王们乐于奖励有功的战士,以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
例子: 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麾下就有许多来自诺曼底的骑士,他们通过征服英格兰获得了大量土地和权力。

2. 教会晋升(Ecclesiastical Advancement):
中世纪的教会是欧洲最重要的权力机构之一,拥有大量的财富、土地和影响力。许多出身平民的年轻人通过进入教会,接受教育,展现出才华和虔诚,可以一路晋升到主教、红衣主教甚至教皇。教皇是欧洲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例子: 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虽然出身相对显赫,但其通过在教会中的升迁成为了重要的神学家和教会领袖。许多教皇也并非出身于最显赫的贵族。

3. 商业和城市崛起(Commercial and Urban Mobility):
随着商业的复苏和城市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富有的商人、银行家和工匠。他们在城市中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实力,甚至获得了自治权。一些富商可以通过捐赠、贷款给国王或贵族,或者通过联姻,获得骑士头衔或在城市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代表了一种非土地、非军事的经济力量驱动的流动。
例子: 意大利北部的城邦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其统治阶层很多就是来自富裕的商人家族。

4. 婚姻和继承(Marriage and Inheritance):
这是维持和巩固阶层地位,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方式。通过与拥有土地、头衔或财富的贵族家族联姻,可以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继承是保留和传承家族财富和地位的关键。
例子: 一个新晋的骑士家族可以通过与一个古老但家道中落的贵族家族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获得他们缺乏的古老血统声望。

5. 专业技能和知识(Skills and Knowledge):
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大学的兴起和国家机器的复杂化,一些掌握专业知识的人,如律师、医生、学者、皇家顾问等,也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他们为国王、贵族或教会提供服务,并通过这种服务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虽然没有科举,但大学文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例子: 许多国王的首席大臣或重要的皇家顾问都来自律师或学者阶层。

6. 政治联姻和王国合并(Political Marriages and Dynastic Unions):
这是国家层面的“阶级流动”或权力整合方式。通过国王与其他王室成员的婚姻,可以将领土、财富和权力合并,从而形成更强大的王国。这是一种基于政治和家族利益的顶级权力流动。

总结来说:

古代欧洲没有科举制度,是因为其政治结构是分散的封建制,而非中央集权;教育体系是教会主导且缺乏统一化;社会流动主要依赖于军事、宗教、商业、婚姻和家族传承等多种非考试化的途径。这些途径虽然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阶级转移,但其逻辑与科举制度基于个人学识和公平竞争的选拔机制是根本不同的。欧洲的流动性更加依赖于对社会资源的直接占有(土地、财富、军事力量、宗教地位)以及与现有权力结构的整合,而非通过一个抽象的知识选拔体系来进入统治阶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试着回答一下。

据我所知,正式的开科取士是在隋朝才出现的,这就说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也有个发展过程,可能也是很复杂的,但是这个问题我不懂。留待高人。

不知道有没有是否有人估算过,通过科举制度进入社会上层(如果可以划分出来的话)的人,究竟在农民中占多大比重。我怀疑是很小的。

应该对提问本身作一番审视。

有一些很棘手的问题:如什么叫阶级,什么叫阶级流动,为什么要阶级流动。

我想,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现代性的后果,因为阶级流动(我更倾向于说社会流动,包括垂直的和水平,当然,这里主要是指垂直的),在现代世界似乎是很正常的,而且可能是十分必要的。

但过去的人们,可能有着不同的认识。

20世纪中期,有个很有名的神话学家Georges Dumézil,提出过社会功能三分说:在几乎所有古代印欧社会,都有过关于社会功能的三重分类方法:祈祷、战斗和劳动。印度的种姓学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世纪的三个等级学说,都可以见到这种社会功能分工论的影子。

不过,这类理论,恐怕多不是鼓励“流动”的,而是叫人安守本分,各司其职,如此社会则在差异中达到和谐。

Roland Mousnier曾试图对历史上的各种社会分层方式进行一下归类。他认为,阶级社会实际上是非常现代的产物,基本是资本主义的结果,它的划分标准,主要看个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财富的多寡。19世纪后期的美国是典型的阶级社会。它的流动性是很强的。

但历史上还有其他类型的社会,如明清时代的中国是“文官优先型”社会,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法国是“武士优先型”社会,而古代印度则主要以“宗教纯洁性”来划分阶层高低。Mousnier的主要意思是,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非常不同。对于欧洲中世纪中后期的等级-团体社会,虽然不乏阶层之间的流动,但总的来说,其流动性比现代阶级社会要差得多。因为这样的社会,职业的世袭性较强,比较强调血统。

毫无疑问,Mousnier的学说有很多漏洞,并且受到很多批评。不过,就我本人的了解,社会流动在中世纪后期和近代早期的法国,的确受到很多限制,包括意识形态上的束缚。比如,出身行伍的旧贵族厌恶由市民晋升为贵族的新贵族,他们认为贵族的本来职业是打仗。

这种行伍意识最初是很自然的事情。中世纪早期(公元1000年之前),除了加洛林时代短暂的秩序,整个西欧秩序混乱,文化衰落,缺少有效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权威;除了其内部的战乱,外来入侵连绵不绝。在当时的环境下,保障安全是第一要务。因此勇武善战者很容易出人头地,坐大为王为爵。最初的一些蛮族国王,跟土匪头目无异。卡佩王朝若往上追溯,最有名的祖先是西法兰克的统治者“强者罗贝尔”(Robert le fort),但罗贝尔本人的家族史看来并不显赫。而且,中世纪早期的王位继承,仍然有选举制色彩,这大概是日耳曼军事民主制的遗风,因此勇武善战有可能赢得同僚的拥戴。

同样的情形也见于封建诸侯。诺曼底公爵们的祖先Rollo,本是个北欧海盗头目。在公元千年之后的封建化过程中,法国出现了很多地方小诸侯。在秩序混乱的年代,大胆敢为、能保一方平安之人即为地方领导者。因此有人说,当时的社会组织,都是以地方军事安全为中心的。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有人能够接受农奴制奴役的原因。而在这样破碎动荡的环境中,实际上也不需要中国那样庞大的文官体系,因为连国王也只能直接控制一片并不辽阔的领地,从一个庄园到另一个庄园就食,而且路上还有可能遭受袭击。近代意义上的政府和国家根本不存在。

因此,类似的文官制度,是随王权的扩张而逐步出现的。王权的扩张,应该说从12世纪才真正开始。这与城市的复兴、大学的出现、商业行为和法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这个扩张过程,当然需要武力,但也需要文化,因为随着领地的扩张,国王的大臣不能再像管家管理某个庄园一样。再有,在同各方势力打交道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文化知识,如法学知识。在中世纪后期,国王身边已经出现一些出身卑微的顾问,他们应该是接受过教育的平民子弟,因为那时的贵族都是赳赳武夫,目不识丁。行伍出身的武士贵族看不起国王招募的这些下等臣仆,这种矛盾贯穿着整个整个近代早期的法国历史,如众所周知的“佩剑贵族”和“穿袍贵族”的矛盾。

佩剑贵族喜欢吹嘘说,他们的祖先最初曾追随法兰克的国王一起征服高卢,但实际上,大多数佩剑贵族的身世并没有那么古老,百年战争中,法国的贵族骑士损失了九成,佩剑贵族多是后来出现的。

但贵族身份的认证很有意思。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是个讲究习惯和成例的社会。一个人如果在某地享有领主权,他会坚持说自己是贵族,而且其权利来自其祖先的征战业绩;虽然他拿不出书面证据,但在大家的记忆中,他就是这里的领主,这反倒成了其家世久远的证据。

但穿袍贵族,即在国家司法行政机构中服务的贵族,与国王权威的成长关系紧密。前面有知友提到官职买卖(venality of offices),这是近代早期(16-18世纪)欧洲的一个十分广泛且重要的现象,法国尤其明显。有的官职能直接给购买者带来很高的地位,如高等法院的法官,以及贵族身份,或出任地方大员。

不过,很多家族上升到这一步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路易十四的军事大臣Louvois所在的Le Tellier家族,150年前是巴黎的一个商人家庭,起先它买了一个低级司法职位,然后一代代向上爬升,一个半世纪后,这个家族出现了好几位大臣。在17-18世纪的法国,司法、财政和行政系统中有一些著名的穿袍贵族世家,如Lamoignon,Joly de Fleury等家族,很多大法官、地方总督来自这些家族。

法国的官职买卖制度,有一个不同于中国文官制度的地方:官职是可以世袭继承的,只要交纳一笔税。 因此,一个商人的后代可以成为延续百年、枝繁叶茂的贵族世家。

这个上升过程,需要两个基本要素:钱,文化。实际上,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官职,有些职位需要一定的资质,如法官职位一般需要法学文凭,并经同僚们的认可方可后进入法院。

作一点尝试性的总结:中国历史有别于西方的一个重要之处,可能在于它很早就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文官官僚体系。这跟中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直接相关。这种国家形态,在中世纪以后的西欧出现得很晚,而且其性质和过程有很多不同。

不过,科举选官之类的上升,几乎完全系于政治组织形态。不应该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考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动,同样会引起社会流动。从这个角度看,大约在11-13世纪,西欧的确是个转折期,那时外来入侵基本结束,秩序开始逐步重建,城市和商业复苏,社会开始对文化有更多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更多的人有可能获得更大的自由、更多的资财、更好的教育,没有这些条件,不可能冲破僵硬的等级秩序好粗野的武人统治。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推荐一本书《Institutional Revolution》。这本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欧洲政治制度的演变,评说欧洲政治制度相对于当时技术、历史条件的合理性。

欧洲在工业革命以前,政府官员的选拔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卖官,一种是庇护/赞助(Patronage 我不太清楚中文学术的翻译,这里只是自己的一个翻译)。

卖官很简单,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官。也就是我国古代作为“王朝衰败”迹象之一的“卖官鬻爵”。当时很多军官头衔,都是自己买的。

庇护/赞助是说一个身在高位的贵族或国王,手握大量职权,然后把自己的一个官衔或自己手下控制的一个官衔交给一个贵族的担任。这个方式,在中国被称为“任人唯亲”。

——————————————————————————————

那么为什么欧洲要使用这些制度呢?

这是因为在古代,技术条件非常落后,当下属的工作出现差错时,上级很难判断究竟是这个人犯了错、贪污还是其他自然条件导致工作失败。

既然难以通过工作成效考察下属的能力,那么有些官职干脆卖掉,让买官的人自己来经营。比方说军队,军官打了败仗,上级也不知道究竟是偶然因素,还是这个军官太草包。干脆,把职位卖给军官。让军官去打仗。这样,军官花了钱,自然想要赚回来,如果战败,被撤职,自然就赚不回来,于是买了官的军官就会尽心竭力去打胜仗。

但是呢,很多职位不能这样做。比方说,公爵卖了个村长的职位,买官的人总想要尽可能多地获得收益啊,于是到村子里横征暴敛,最后引发民乱,那公爵可能还要武力镇压。因此,把官位卖出去,并不意味着卖官者就一劳永逸了。卖官的结果,有可能让卖官者得不偿失。因此,拥有大量权力的人,可能会选择自己信任的人来任用。这就是庇护/赞助。

庇护/赞助是一个树状结构。就是一个大贵族任用一批中贵族,然后中贵族再把自己手下的职衔赞助给一批小贵族。在欧洲,一个贵族的地位不单取决于他的头衔,更取决于谁是他的赞助人。因为赞助人地位越高,他的地位就越稳固。

在那个时候,官衔和财产几乎视为同类。官衔甚至可以用于抵押。

——————————————————————————————

阶级流动主要有三种途径。

最古老的,莫过于军功贵族。跟着贵族老大打仗,赢了战争,获得了土地,运气好能分点汤喝。后来也有,战争时期买个军官的官衔,然后打仗立功,被授予贵族头衔。

一种是给贵族做家仆,做得出色,贵族会让其操办一些事务(相当于庇护/赞助),逐步积累财富和人脉,渐渐进入贵族圈子。当然,家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做家仆能出头的,往往也是士绅子弟。比如说丘吉尔的先祖约翰·丘吉尔(第一代马尔伯勒公爵,又称万宝路公爵),之所以能发迹,是因为当年在詹姆斯二世手下当家仆。而之所以能走上这么一个“快速通道”,是因为丘吉尔家当年是保皇党,而且也是士绅(Gentry)(这个例子可能不是非常准确,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看

@seamonkey

的答案)。至于有人提到的“上大学”路径,这个是相对较晚才出现的(最早也要到13、14世纪了),其升迁路径和做家仆是类似的,都需要得到贵族雇佣并提携,而且也是要看出身的。

还有一种是先攒下大笔钱财,然后成为士绅,逐步满足贵族的入门条件,然后结交贵族,逐渐挤入贵族圈子里。这往往包括购买庄园,退出任何盈利产业,举办舞会、茶会等等社交活动,换言之就是烧钱(上面提出的那本书对这种行为的合理性有深入的解释)。有时候还要靠联姻来推动。第二种路径在后期实际上也要走这个过程,但是由于有大贵族的庇护/赞助,所以相对容易。

农民是没有可能像在中国一样一步登天的。

——————————————————————————————

看到有人拿中国的制度做比。我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我觉得这些制度远远落后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第一点,无论是卖官制度还是庇护/赞助制度,身处高位的主政者关心的是下属是否可靠,是不是会背叛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是否有才能。这意味整个政治结构的政治治理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第二点,无论是哪种制度,官员都只来源于贵族,而贵族是当时社会极小的一部分人。一般人难以进入贵族圈子。即便家族非常有钱,也需要花费至少两代人的努力,要建毫无经济收益的庄园,要不停地花钱结交各个贵族,而且作为贵族,还不能有自己的产业。没钱的,基本就不要想了。由于基础人群的有限,官员的才华,本身也是非常有限(这就更别提中世纪贵族近亲结婚的问题了)。

相比之下,中国的科举制度,首先考虑的是才华(虽然评判才华的准则并不完全适合当时的需要),官员可以来自于任何人群。还设有专业官僚监督、考核各地官员的施政情况。卖官鬻爵和任人唯亲,在中国是被广泛否定的官员选拔办法。基于才华和监管的官员选拔制度,在英国要到1871年才正式确立。因此,我觉得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古代是领先于整个世界的。欧洲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落后,是因为现实压力不大。封建制使得每一个贵族需要管理的范围很小、事务也不多(一个大贵族,其直接管理的范围也往往不过就是中国的一个县),自己手下的贵族、士绅基本都认识,监督的工作往往自己就能完成。所以通过卖官和庇护/赞助,基本能满足其需要。一旦这些国家开始要管理更大的范围,或者实施中央集权,过去的那一套就不够用了。或者说,这就是“熟人政治”和“陌生人政治”的区别。这就像“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区别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层面的“熟人政治”终究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user avatar

不想要那么长的答案啊!!!!

他们考试不写作文,他们直接考打仗。。。

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批学员毕业,然后直接在战场上考试。

简单粗暴,效果明显,具体内容如下:


考生姓名:十 字 军

考试科目:东 征

一号考场:耶路撒冷



就这样。。。

user avatar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欧洲铁器普及很晚,13世纪后才出现高炉冶铁,中世纪后期才逐渐普及铁制工具,长期农业生产力落后,导致小农经济发展迟缓,贵族大地主掌握主要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只有贵族大地主能够掌握足够的稀缺生产资料,农奴对贵族具有很大的人身依附性),无法形成庶族地主阶级,贵族对政治资源垄断,当然也就没有条件亦没必要实施科举取士。反倒是中世纪后期,工商业主取得政治地位的城镇里形成了新的政治生态打破了旧的贵族政治构架。等到欧洲铁器普及、农业革命后,欧洲又紧接着就完成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飞跃,直接跨过了小农经济主导的封建社会阶段。所以科举取士以现代公务员考试的制度在欧洲出现,而其早期也确实是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启发。


现在许多人把封建社会与分封制混为一谈,这是极端错误的!!!

封建制是指基于土地所有权(绝对地租之上)的依附关系,是社会经济基础领域的概念,而不是单纯指分封制,后者是上层建筑领域的概念。

如果分封制下,社会生产关系中直接人身依附关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那么这种社会就不能被称为封建社会。相反如果中央集权制(非分封制)下,绝对地租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这种社会依然属于封建社会。封建≠分封,切记!

欧洲贵族分封制与中国中央集权官僚制都是封建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上层建筑,而周代贵族分封制下的社会属于封建社会还是奴隶社会(分居奴隶依然是奴隶)抑或过度阶段,则还需要另外讨论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