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荒灾那么多?而欧洲相对来说很少?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探讨的焦点之一。说中国古代荒灾“那么多”而欧洲相对“很少”,并非一个绝对的二元对立,但中国历史上频繁的饥荒和自然灾害,以及其对社会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确实是普遍认知。而欧洲相对而言,虽然也有饥荒,但其频率、规模和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似乎与中国有所不同。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涉及到地理、气候、农业技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

中国的地理与气候环境的“脆弱性”

1. 季风气候的天然风险: 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属于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的最大特点就是降雨的季节性极强,且分布不均。夏季风带来的充沛降雨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一旦夏季风势力减弱、推迟或提前结束,就可能导致大范围的干旱;反之,如果夏季风过于强盛,则可能引发洪涝。这种“看天吃饭”的农业模式,本身就埋下了不确定性的种子。
对比欧洲: 欧洲大部分地区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气候相对温和湿润,降雨分布更均匀,受极端天气影响的程度相对较低。虽然也有旱涝,但季风带来的剧烈年际变化在中国更为突出。

2. 黄河流域的特殊性: 中国的文明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恰恰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河“一身都是泥”,土壤含沙量极高,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地上河”。这使得黄河的水患极其凶险,一旦溃堤,其破坏力远超普通河流。同时,黄河流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不稳定,易发旱灾。
河流治理的挑战: 中国古代兴修水利,尤其是治理黄河,是王朝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且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根治。

3. 地理的连通性与灾害的扩散: 中国东部广阔的平原和盆地,虽然适合农业发展,但也意味着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其影响范围很容易蔓延。例如,一场严重的干旱可能横扫数个省份,一个地区的洪灾也可能导致下游大片土地被淹。
对比欧洲: 欧洲地理破碎,山脉、高原、海岸线以及大西洋等自然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灾害的快速蔓延。一个地方的旱灾或水灾,可能不会立即影响到隔着高山的另一个地区。

农业生产模式与技术的局限

1. 对单一作物的高度依赖: 中国古代以谷物,特别是北方的小麦、粟,南方的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这种相对单一的农业结构,使得一旦主要作物遭受病虫害、旱涝等影响,整个地区的粮食供应就会受到致命打击。
对比欧洲: 欧洲农业虽然也以谷物为主,但一些地区存在更多元的作物轮作和耕作方式,而且畜牧业的地位也相对重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

2. 灌溉技术的不足与局限: 尽管中国古代修建了不少大型水利工程,但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尤其是对水资源的长期、科学管理和调配能力,许多灌溉系统并非能应对所有情况。例如,在长期干旱时,缺乏足够的蓄水能力来支持大范围灌溉。
水土流失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也影响了土壤肥力,加剧了对降水的依赖。

3. 人口增长的压力: 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相对和平时期的出现,中国人口迅速增长,这给有限的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人们不得不开垦更多土地,包括一些本就不适合耕种的坡地、沙地,这使得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下降。一旦发生灾害,更容易出现大面积的饥荒。

社会经济与政治因素

1. 中央集权与国家调控能力: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理论上拥有调动全国资源应对灾荒的能力,例如开仓放粮、兴修水利、派遣官员赈灾等。历史上也有许多成功的赈灾案例。但另一方面,国家的调控能力也受到信息传递、官员腐败、地方阻挠以及财政能力等诸多限制。
政治腐败与效率低下: 在王朝末期,腐败往往导致赈灾物资被克扣,救灾措施执行不力,反而加剧了民众的苦难。
“盛世”的脆弱性: 即便是相对繁荣的时期,一旦遭遇系统性的自然灾害,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和农业生产的内在脆弱性,也极易引发大规模饥荒。

2. 土地制度与贫富分化: 中国历史上土地兼并严重,贫苦农民往往失去土地,成为租户或雇农。在灾荒年间,这些最底层民众没有储备,一旦失去地主的照顾或收入来源,便会迅速陷入饥饿。
对比欧洲: 欧洲的庄园经济和后来的封建制度,虽然也有压迫,但其土地分散性和不同类型的农村组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极端灾害对底层民众的直接冲击。当然,欧洲的饥荒也同样残酷。

3. 信息不对称与应对策略: 由于古代通讯手段的落后,中央政府往往在灾情发生后一段时间才能得知,导致救援往往滞后。即使收到信息,如何科学有效地制定和实施救援方案,也面临巨大挑战。

欧洲的“相对少”是否绝对?

需要强调的是,说欧洲“相对较少”并非说欧洲没有荒灾。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也经历了多次严重的饥荒,比如14世纪的“大饥荒”(Great Famine of 1315–1317),以及后来因黑死病、战争、气候变化(如小冰期)引发的粮食危机。法国、英国、德意志地区等都曾遭受过毁灭性的饥荒。

但是,其原因和表现形式可能与中国有所不同:

城市化与商业化: 欧洲自中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和商业化程度相对较高。虽然农业是基础,但城市对食品的依赖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局部的农业风险。
多元的经济结构: 欧洲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更为多元,除了农业,商业、手工业、海洋渔业等也占有一定比重,这使得整体社会对单一农业产出的依赖性相对较小。
更小的政治单元: 欧洲长期以来是分散的政治单元,虽然也存在战争,但大型帝国式的征服和统治模式相对较少。分散的政治格局可能使得地方性灾荒的影响被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而不像在中国这样,可能影响到整个庞大帝国的数个省份。

总结来说:

中国古代荒灾频繁,是 季风气候带来的不稳定降雨、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地理环境脆弱性、对单一农业的高度依赖、人口增长的压力、以及在应对自然挑战时技术与组织上的局限性 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欧洲也并非完全没有荒灾,但其 相对温和湿润的气候、地理的破碎性、更强的商业化与多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遭受大规模、系统性饥荒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这并非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否定,而是对那个时代在与自然互动中面临的严峻挑战的客观描述。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古代的先民和统治者们,也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社会组织、技术和政治智慧,这些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欧洲古代的饥荒和瘟疫更多,只不中国历史书里面,什么年代发生了什么规模的饥荒或瘟疫几乎都详细的记载下来了,让你有了幸存者偏差的感觉。并且,中国的饥荒又不是天天发生,能被当做大事记下来,可以说,这种事情不是普遍性的。而且,中国那么大,不是全国都有饥荒的。大型帝国,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现象。

而欧洲古代一直都处于战乱状态,饥荒,瘟疫和流离失所不过是古代欧洲平民们的日常现象而已。

何况,欧洲长期以来出于无头封建社会状态,对于基层的控制也仅仅是局限于自己领地的那么点人口,不可能像古代中央集权国家那样会有人口普查,更不会有详细的历史记载。更多的一些事件都是靠教会零星记载,所以,中世纪的人口基本上就是一笔糊涂账,现代的欧洲史学界只能靠当时的生产力一点点推,也只能估算个大概。详细的人口普查和一历史的记载,都是16世纪以后才开始有的。这就是幸存者偏差,中国能最远看到汉朝时期爆发的饥荒历史记录,而欧洲最详细的饥荒记录最远也就16世纪前后,而耕作技术的落后也导致欧洲古代长期粮食产出不足,导致人口基数长期上不去,由于耕作技术的粗劣,欧洲中世纪前期农民种地收成的期望值异常低下。直到公元10世纪初期,欧洲农民种下种子和收获的粮食比例仅为1比2。因此,在法兰克王国的历史之中,我们很难看到关于王国粮食丰收的历史,更多的却是记载早期西欧社会被饥荒所围绕的困苦,比如公元791年,法兰克王国爆发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使得农民耕作的土地上几乎颗粒无收,为了维持温饱,走投无路的农民们只能靠着啃树皮和吃土块为生。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在11世纪以后开始了向山区拓荒,开垦荒地,这个行动在接下来的3个世纪内,人口增长了一倍,但是,光靠开垦土地无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大规模垦殖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欧洲人口与土地供求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增加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欧洲人口数量的增长,二来随着中世纪晚期土地需求的增加,本来就收入微薄的农民想要购买一块新土地所付出的财产价值也在激增。举例来说,中世纪中期英格兰标准的农民土地价格是1英镑购买3英亩土地,但是到了中世纪晚期,一位农民却需要付出4英镑才能够购买1英亩的土地,而农民手中土地的减少导致了他们对于天灾的抵抗能力极差。因此,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的欧洲,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人口过剩的问题,那是马尔萨斯陷阱。饥荒导致的粮食不足和人口数量没什么关系。一方面是环境问题和技术问题,由于新的开垦土地位于原先旧耕地的边缘,因此这些土地下的肥料养分往往会因为水土流失而减少,在加上当时欧洲农业对肥料研究的缺乏以及耕种技术的粗放,使得一块新开垦的土地很快就会因为地力耗竭而失去生产价值。因此我们能够发现欧洲垦殖运动历史上所发生的怪象:欧洲中世纪开垦荒地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撂荒的速度,明明农耕土地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总体产量非但没有上升,甚至还出现了长期停滞甚至下滑的趋势。以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为例,英格兰北部的很多农田都因为无人耕作,退化为牧民们的草场;在英格兰中部地区,大量的村落因为人口减少,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而被迫背井离乡,向英格兰东南部迁徙。农业生产的凋零直接造成了饥荒的横行,在明朝末年的大饥荒正是因为气候所引发的,因此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才能号召数以万计的农民军;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中世纪晚期到近代初期的欧洲社会发生了连续不断的饥荒。以英格兰为例,公元16世纪末,英格兰平均每10至20年就爆发一次大规模的饥荒,而受到伤害最严重的自然是少地的下层农民。由于市场粮食价格太高,农民们买不起粮食的情况下只能杀狗充饥。

最根本的因素,则是人祸问题,那就是封建主对土地的兼并,导致大部分农民几乎无地可耕。比如13世纪以后的羊吃人运动,封建主和资产阶级勾结,来牺牲农业来促进毛纺手工业的发展来谋取暴利。

1027年,欧洲大陆各处都遭受了洪水的灾害,连续三年,欧陆各国的农业全部受损严重。从东边的希腊开始很快饥荒开始出现,并迅速向西蔓延,意大利,法国,英国都陷入到了无法自拔的饥荒之中。许多人在三年当中都是靠吃乱葬岗上的尸体和饿死的野兽尸体维持性命的。

11世纪上半叶,勃艮第的僧侣 Raoul Glaber记载了很多 1030-1033年大饥荒期间的食人故事。 当时由于多阴雨,粮食歉收,一些人便在路上绑架行人,勒死后烹食;有的以果子或鸡蛋为诱饵,捕杀儿童为食物;图尔纽地方的一个屠夫竟被活活烧死以烹制面饼。。。但1033年粮食丰收,饥荒结束。史家们说这是中世纪有记载的最后一次食人惨剧。

16世纪至18世纪初是欧洲饥荒的高发时期,1587—1588年、1597—1598年、1622—1623年英国都曾发生过饥荒。1623年,英国西北部饥荒最严重的坎伯兰郡和威斯特摩兰郡有饿死人的现象。同年在东密德兰的林肯郡,穷人因为市场价格太高买不起粮食,不得不屠狗宰马充饥。即使英国的“粮仓”诺福克郡也受到影响,穷人不得不吃替代食物。当地治安法官报告说,穷人制作面包不得不在大麦面粉里加进荞麦,但因“不适,厌食之”。

14世纪——17世纪末这300年间,亚欧大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小冰期”时代,该时期的欧洲气候平均气温要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寒冷的气候严重影响了亚欧大陆很多国家的正常农业生产。受到寒冷气候的影响,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都出现了明显的收缩和减少,而且黑死病的影响使得欧洲丧失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而饥荒和宗教问题,引发了30年战争。让17世纪的欧洲的战乱更为剧烈,因战乱和饥荒,导致德国损失了一半的人口。

当然了,西欧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饥荒,则是19世纪的爱尔兰大饥荒,又称为马铃薯饥荒,是一场发生于1845年至1850年间的饥荒。在这5年的时间内,爱尔兰人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造成饥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种称为晚疫病菌(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Oomycete)造成马铃薯腐烂继而失收。马铃薯是当时的爱尔兰人的主要粮食来源,这次灾害加上许多社会与经济因素,使得广泛的失收严重地打击了贫苦农民的生计。大饥荒对爱尔兰的社会,文化,人口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历史学家把爱尔兰历史分为饥荒前、饥荒后两部分。在爱尔兰发生马铃薯饥荒时期大不列颠仍从美洲进口大量粮产,其中一部分甚至经过爱尔兰的港口转运;但饥饿的爱尔兰人却买不起这些粮食,英国政府提供的协助也十分稀少,最终造成高比例的爱尔兰人饿死。






当然了,造成了爱尔兰饥荒的惨剧,更多还是人祸——英国对爱尔兰全面掠夺的殖民政策是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家小詹姆斯·S·唐纳利在他的著作“十九世纪爱尔兰的地主与佃农”中称:
我将得出以下广泛的结论:在爱尔兰大饥荒的较早期阶段,英国政府并未阻止甚至没有减缓地主们对佃农的驱逐,此举在很大程度上使英国支持种族灭绝的观念在爱尔兰民众心中的根深蒂固。或许有人会说,这一主张吸引了许多受过教育的、有鉴别力的人,而非只有少数革命者支持……我的另一个论点是,虽然事实上种族灭绝并未发生,但对很多爱尔兰人来说,驱逐佃农期间和驱逐后所发生的一切都像是种族灭绝。

当时的爱尔兰其实更像是一个自治区域。英国政府多次希望过干涉,但是无法得到爱尔兰本地地主和议员的支持。在议会中的爱尔兰裔议员,一直是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他们一直反对一切有损于他们利益的法案通过。

但英国政府也并不是白莲花,比如有很多人认为,英国政府并没有采取一些强力措施,虽然在宪法解释上政府是否在未有议会授权的状况下有这些权力,是个大问题。
比如政府仍允许爱尔兰继续出口粮食。
财政上在救灾的支出过于少。七年之中,不足900万英镑。
过于迁就爱尔兰贵族教会和地主的势力。
在爱尔兰大饥荒的较早期阶段,英国政府并未阻止甚至没有减缓地主们对佃农的驱逐

由于地缘政治关系,爱尔兰首先成为其掠夺目标。从17世纪中期以来,爱尔兰的土地几乎完全为英国地主所霸占,而且多数大地主居住于英格兰,只关心谷物和牲畜的出口,因此爱尔兰大多数农业收入因此输出国外。由于爱尔兰土地兼并严重,爱尔兰农民大多数成了英国土地贵族的佃农。而他们所获得的土地面积由于非常小,因此只有种植马铃薯才能养活家人。

再加上自从合并以后,爱尔兰繁荣的工商业受到了可以自由输入的在更优越的经济条件下制造出来的英国工业品的打击。因此爱尔兰人民几乎完全依靠土地生活,在工业方面毫无出路,残酷的殖民掠夺造成了农民极端贫困,也使得爱尔兰半数以上的人靠马铃薯维持生活。这种对单一农作物的过度依赖以及都是不为社会所关注的穷人成为爱尔兰的大饥荒全面爆发埋下的社会隐患。

英国政府救助措施不力,反应缓慢。当时的英国正处于其顶峰的维多利亚时期,并且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是公认的世界工厂。英国无论在殖民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领世界潮流之先,是一个拥有地球近四分之一陆地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庞大殖民帝国。英国就是那个时代繁荣、发达和文明的象征,其国力居世界翘楚。甚至就在大饥荒四年前,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不惜费尽心机、劳师动众从印度派军舰发动了鸦片战争。而且此时,英国正全力筹办人类历史上首届世博会。

然而,面对爱尔兰的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却无动于衷,任灾情蔓延和爱尔兰人民抛尸遍野。甚至后来灾情危重,当第一艘运粮船达到爱尔兰时,运送的救灾玉米却无法食用(资料原文:inedible),即使无法食用的玉米,申请也需要极其复杂的程序。甚至英国政府对自发的出于人道主义的救助也横加阻拦。

据土耳其《今日时报》(Today’s Zaman)2012年1月报道,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默西德(Sultan Abdülmecid I)宣布他将向爱尔兰饥民捐资1万英镑。不过,维多利亚女王要求苏丹捐资1000英镑即可,因为女王本人不过捐资2000英镑。于是苏丹在捐资1000英镑之后,又“悄悄”将三船粮食运到爱尔兰,援助饥民。此外,1847年,美国印第安乔克托部族(Choctaw)也筹集了710美元善款捐助给爱尔兰饥民。

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大饥荒期间即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破坏了爱尔兰粮食自由输入英国的权利,使爱尔兰的小麦失去了它在英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从而反过来破坏了爱尔兰的农业经济。在爱尔兰的英国地主,自《谷物法》废除后,无视爱尔兰的饥荒,多半由种植小麦改为经营畜牧业。大大减弱了抵抗饥荒的能力,从而相当程度的加重了饥荒的发展。

在饥荒最严重的几年间,爱尔兰仍然向英国本土出口粮食。而且整个饥荒期间爱尔兰都是粮食净出口。这种趁火打劫、釜底抽薪不顾爱尔兰人民死活毫无人性的做法,使得这场自然灾害迅速演变成人祸。而1782年至1783年的饥荒,当时的爱尔兰政府把港口封闭,全部粮食价格大降,以自救。

最后,。一百余万爱尔兰人死于饥荒的惨剧激起了爱尔兰人的民族意识,在它的指引下,爱尔兰自由邦于1922年建立。

顺带提一嘴,英国在爱尔兰饥荒的问题上,做的远不如乾隆。
虽然大英确实七年出了七百万英镑,但是,大英为赈灾花的钱还没有乾隆对于水利设施的整修以及赈灾多。
按照1840年的汇率,一英镑大概相当于三两库平银。也就是说爱尔兰一年收到的赈灾款大概有三百万两白银。
根据现代学者计算,乾隆平均每年用于赈灾的钱超过六百万两(《论乾隆时期的官方赈灾》),对于特大灾害如乾隆五十年,更是一口气砸出去一千四百万两白银,要知道这时的清朝一年的收入也就四五千万两白银。
但是按《17-19世纪中英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比较研究》,1849年大英收入折合算起来为一亿七千万两白银。
也就是说,清朝每年要把12%的收入用于赈灾,最高时可以到30%。而面对爱尔兰的大饥荒,大英连2%的钱都不肯出.........................。
1849年的大英,文明程度连上个世纪的清朝都不如,实属人类之耻。

user avatar

前五世纪雅典大瘟疫,雅典1/4的人口死亡


公元79年,罗马爆发瘟疫,据当时记载每日死亡达到万人,罗马皇帝提图斯也死于这场瘟疫中


公元125年,罗马发生第二次大瘟疫,夺走一百万人的生命,仅在尤蒂卡一带,3万多罗马驻军全部死亡


公元166年,罗马发生第三次大瘟疫“每天死2000人,皇帝Marcus Aurelius 也未能幸免。总死亡人数高达500万,有些地方的人口被灭掉三分之一,君士坦丁堡死了一半


同年, 罗马开始第四次大瘟疫(Plague of Cyprian),每天约死5000人,波及整个罗马,一直持续16年之久,两次瘟疫加起来大约有750-1500万人陆续毙命。


公元250年罗马因为饥荒爆发西普里安大瘟疫,仅在罗马城每天就有差不多5000人死亡


公元312年,在一场饥荒之后天花于罗马帝国大流行,数以百计的男人、女人、儿童因为感染瘟疫而失明


六世纪中期,查士丁尼大瘟疫,拉塞尔曾估计“查士丁尼瘟疫”使拜占庭帝国的人口下降了40%~50%


中世纪早期瘟疫席卷欧洲,公元6世纪伟大的高卢一罗马主教、历史学家格雷戈里在他的著作《法兰克人史》中,描写了鼠疫在法兰西奥弗涅地区所造成的破坏情况:“当这场灾难来临的时候,疫病在整个奥弗涅地区大肆残害人民,以致大批大批病死的人多的甚至无法统计。当棺材和木板都供不应求的时候,就十个或十几个人合葬在同一个公共墓穴里。单是在圣彼得教堂,在某个星期日一天之内,算算就有三百具尸体。”在瘟疫的影响下,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据后来一位研究黑死病的医生推算,在这场大瘟疫中,欧洲全境,包括俄罗斯,至少有2500万人丧生。这场瘟疫给欧洲所造成的人口损失是巨大的,直到公元800年前后,欧洲人口才又恢复到鼠疫前的水平。


14世纪中期黑死病,全欧2500万人死亡


从1420~1485年,英格兰在1434年,1439年,1464年,1471年,1479年爆发五次全国性瘟疫。萨尔马士的《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瘟疫与经济下降》认为从1348年开始英格兰人口一直处于下降状态,15世纪中期到达最低点。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全欧陆续有1000万人死于梅毒


1467年,俄罗斯因瘟疫死亡127000人


15世纪末,英国爆发瘟疫,仅仅伦敦就死了1.5万人


16世纪末,瘟疫使西班牙半岛1/10的人口死亡


1629~1631米兰大瘟疫,28万人死亡


17世纪40年代塞维利亚大瘟疫,塞维利亚城市和农村人口死亡1/4,持续到1652年造成了50万西班牙人的死亡


1665~1666伦敦大瘟疫,伦敦10万人死亡


17世纪80年代初,维也纳爆发瘟疫夺走了7.6万人的生命,后传到奥斯曼帝国,仅马耳他岛一年死于瘟疫的就有1万人


18世纪初法国马赛大瘟疫,10万人死亡


1770~1771年莫斯科黑死病,20万人死亡


19世纪,霍乱导致的死亡人数无法估量,仅印度就死了4000万人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其他不说,罗马和所有农业帝国一样,总是面临灾害的考验。

台伯河就像其他母亲河一样,不总是那么好脾气。提比略时代,罗马人面对母亲河的爆发还在争论是应该求神还是求己。成立救灾委员会,免灾区赋税、军队参与救灾的制度就是在这时期完善起来。发动社会各界捐款的风气也在皇帝倡导下逐渐成为传统。所以说罗马正统在哪不是很明显吗……

一心想做好皇帝的提图斯,也很以任内天灾频繁的倒霉蛋出名。庞贝就是在这一时期毁灭的。

从卡拉卡拉开始,严重的地震、干旱等天灾的记载更是日益频繁。不知道是因为真的老天不给面子还是国家衰落了灾害影响力就更大。

哲学家皇帝奥勒留任内洪水、饥荒、瘟疫也是频繁。以至于弄得很多历史学家非常同情这位好皇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探讨的焦点之一。说中国古代荒灾“那么多”而欧洲相对“很少”,并非一个绝对的二元对立,但中国历史上频繁的饥荒和自然灾害,以及其对社会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确实是普遍认知。而欧洲相对而言,虽然也有饥荒,但其频率、规模和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似乎与中国有所不同。究.............
  • 回答
    中国古代航海队较少得坏血病的现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背后涉及航海策略、饮食文化、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航海路线与航行时间的差异1. 短途频繁补给 中国古代航海活动(如郑和下西洋)多以东亚、东南亚及印度洋航线为主,航程相对较短,且沿途有大量港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审美、社会认知以及艺术表现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古代勇士画像多是“膀大腰圆”,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八块腹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与力量的象征 实用主义的审美: 中国古代的审美,很大程度上是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在战争年代,一个强大.............
  • 回答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周期性覆灭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原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可以用一系列关键因素来解释,它们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和更迭。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政治制度的先天弊端与演变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潜在的专制风险: .............
  • 回答
    中国古代传说中,女仙嫁给凡间男子的现象相对普遍,而男仙娶凡间女子的例子则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观念以及神话体系的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社会结构与男尊女卑的观念渗透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父权制结构下。 .............
  • 回答
    中国古代人物画之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不那么写实”,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哲学思想、艺术追求、技术限制以及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绘画理念与追求的根本差异: 中国古代绘画:重“神韵”而非“形似” “以形写形,亦以神.............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聊聊“二.............
  • 回答
    中国古代仕女图中的人物眉眼距离之所以显得比较开,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普遍现象,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包含审美观念、绘画技法、表现手法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仕女形象。首先,审美观念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是关键。.............
  • 回答
    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音乐的“DoReMiFaSolLaSi”七音,看似简单的数字差异背后,实则反映了两种文明在音乐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对声音理解上的根本不同。这并非是“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探索路径。中国古代音乐的五音体系:和谐与秩序的哲学根基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
  • 回答
    中国古代朝廷里,皇帝身边既有奸臣也有贤臣,这并非什么新鲜事,也并非皇帝刻意为之,而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下的一种自然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皇帝的视角:并非不辨忠奸,而是选择与局限并存首先,别以为皇帝都是傻子,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绝大多数皇帝,尤其是那些勤政的,心里都.............
  • 回答
    中国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向主要为自上而下,从右到左,这一特点在汉字的结构、书写习惯、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演变中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汉字结构与笔画顺序1. 左右结构的字: 汉字中大量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如“明”“田”“林”等)。书写时,通常先写右侧的部件,再写左侧.............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王封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鲜有分封到漠北、东北等边远地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核心统治的稳定与权力集中 巩固皇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之上的。将藩王分封到离都城遥远、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意.............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在绝大多数时期,宗教势力并未能达到超越王权的程度。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政治制度的基石:中央集权与皇权至上 集权体制的天然排斥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便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作为.............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动物认知、艺术表现以及神话传说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中国古代将长颈鹿称为“麒麟”是源于对来自遥远西方(特别是非洲)的奇异动物的描述和想象,而石刻雕塑的“麒麟”则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艺术创造,融合了多种瑞兽的特征,并非对具体动物的写实描.............
  • 回答
    古代中国,所谓“拥兵自立”,就像是在一个庞大的、由中央政府这颗大树维系的帝国森林里,突然冒出来的一棵棵独立生长的参天大树。它们不再依附于那棵主树,而是自己扎根、自己汲取养分,甚至有自己的枝叶伸展出去,形成一片小小的林子,自成体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而且还屡试不爽呢?这背后有太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
  • 回答
    要说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为什么不养猪,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说一句“他们就不喜欢”就带过去了,这背后牵扯到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经济模式,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和宗教的因素。咱们先从生存环境这块儿说起。古代游牧民族,大体上生活在北方和西北的草原、戈壁地带。这地方的特点是什么?水草丰美是相对的,但跟.............
  • 回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捋。中国古代的颜料,为什么多是“泥巴里刨出来的”,而且不少还有点“毒”,而西方近代以来,怎么就玩起了“化学实验室”里的花样?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发展、材料获取以及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中国古代颜料:就地取材,土法炼钢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中国,没有精密的化学提纯设备.............
  • 回答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长河中,“气”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曾是诸多重要学派所共有的一个核心概念。选择“气”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当时人们对宇宙、生命乃至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与哲学追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的脉络中,从古人的认知世界出发。古人的宇宙观:由感性观察到理性思辨在文字尚未普及,或哲学.............
  • 回答
    中国古代出动几十万大军,而近代满清战争却难以凑齐十万人,这其中的原因复杂,绝非简单的“人口增加”就能解释。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庞大帝国的组织能力、军事制度、经济基础乃至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古代中国为何“动不动”几十万大军?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古代“几十万大军”的说法,虽然常见于史书,但并非每次战争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