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历史版块,呵呵,神人太多!
什么叫瞎编?不符合你的就叫瞎编?
在史书记载过程中,有个问题就是,因为兵制、制度的变化。在统计上,逐渐剥离的。
结果知乎精英张嘴就来,什么瞎编乱造,一股脑就上来。
比如西夏兵制,人家是役兵制,和战国时代很像。每家出丁一人,自带干粮。然而某些人硬生生拿宋代兵制想当然。认为西夏出不了五十万军队。
中古时代,及往上。统计中,是包括后勤、杂役的。而到宋代以后,因为兵制的变化。特别是宋代禁军(战斗部队)和厢军(杂役、徭役等),后勤方面有时又不统计入内。
一次战争,如果不统计后勤等,是不会有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但是动员战争时,你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后勤就是军队的一部分。
比如今年的新冠抗疫,医生算抗疫,那么护士算不算?火神山雷神山的工人算不算?全国各地的物流人员、医疗设备的工厂工人等等算不算?
最后,统计口径这种东西,某些人可以不喜欢,但是这不等于是瞎编乱造。
古代有种东西叫兵役,就是征发农民当兵,和徭役并行。
汉承秦制,所以直接以汉朝兵役制度举例子
汉代兵役制度共分3种,即郡国兵、卫士、戍卒。所有西汉境内的男性皆要依法服兵役,他们到达特定年龄后就要进行登记(傅籍),随后在居住地服役一年,即为郡国兵;部分人郡国兵服役期满后会前往首都长安,成为中央禁卫军,此兵役一般称卫士;还有一部分郡国兵服役期满后会前往边疆,称为戎卒。卫士和戎卒的服役期一般为两年,但如果遇见战争则可延期。
在西汉成立之初,兵役法沿袭秦制,凡男子17岁就要傅籍,应征入伍;汉景帝二年改为21岁;汉昭帝即位后调整到23岁入伍。不过,据出土的汉简中有关戍卒的档案,戍卒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最老的高达六十五岁。
去掉汉初和汉末,汉朝平均人口4000万,男子2000万,古代寿命低,65岁以上的寥寥无几,20岁以上的大约四分之三也就是1500万人口
汉朝要服郡国兵一年,剩下的要服卫士或者戎卒两年,也就是平均每个人要服三年的兵役。
服兵役年龄为17岁到65岁也就是48年,每人轮流三年就是有十六分之一的兵役人口服兵役,也就是将近一百万人。
这就是所谓百万大军的起源
汉代中央军队有两支:一称南军,一称北军。南军是皇宫的卫队,北军是首都的卫戍部队。当时南北军全部军队合共不到七万人。各地方壮丁轮流到中央作卫兵一年,当卫兵是极优待的,来回旅费由中央供给,初到和期满退役,皇帝备酒席款宴,平时穿的吃的,也不要卫兵们自己花钱。
当戍兵就不同了。一切费用,都要自己担负。
所以国家只用负担七万南北军的吃喝来回路费费用即可,至于其他百万大军自负盈亏。
到了后期募兵制就完全不同了
十万军队国家不光要负担武器装备,还得每月发粮饷,既要发粮还要发饷,花费甚至比百万征召兵都要贵。
八旗兵的铁杆庄稼分为“坐粮”和“行粮”两部分,“坐粮”就是固定工资,高级兵丁月饷4两银子,饷米46斛;马兵月饷3两银子,饷米46斛;步兵月饷1两5钱,饷米22斛。“行粮”相当于奖金,只有在打仗的时候部队出征才有发放,每人每月2两银子。除了每月领取的粮饷,八旗兵每个季度还可以领取“季米”一次,相当于现在的季度奖金。此外,八旗兵还有一些福利收入。比如皇帝遇上什么大喜事,就会来个“遍赏八旗”,每个兵丁能额外领到一个月的饷银。还有遇上红白喜事,也有银两补贴。
折中一下,每个士兵每年二十两白银,30斛米,而在清朝的时候大米的价格为二两银子一石。唐朝之前,1斛=1石,宋朝开始,而1石 = 2斛,所以30斛米起码等于15石,也就是30两白银。
所以清朝普通八旗士兵的粮饷就是50两,二十万八旗一年光粮饷就得1000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各种武器盔甲马匹之类的,你要拥兵百万财政分分钟死给你看!
因为比较早的时候士兵的武器、服装和口粮都是自筹的,府兵制就是其中的典型,战时出征,战后解甲归田。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货币化,发展出了专事打仗、吃朝廷军饷的专职士兵,而且军队装备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所需要的后勤队伍包括各种专业化人才越来越庞大,一支五万人的队伍背后可能有十几万民夫,同时对地方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
再简单点讲就是科技加点加上去了之后,打仗变得越来越贵,无法长时间维持大规模的军队,明朝基本上就是被三饷加派给拖死的。而且于此同时,组织效率也是个重要的瓶颈,这个情况一直要等近代化以后,国家的组织动员能力大幅提升才得以改变。
因为年代离得越近史料越多,不好随便编了。
因为年代越近史料越多,瞎编容易打脸
比如土木堡之战,明军号称五十万,要是放在史料匮乏的时期,估计大家只能接受这个数字了;但是,明代史料丰富,《李朝实录》明确记载了明英宗只有八万兵力,《英宗实录》也记载了明朝京营(含锦衣卫)只有兵力十五万一千人,扣掉锦衣卫后只有不到十四万人,完美打脸五十万:
七月十七日,皇帝领兵八万亲征, 出居庸关, 行至长安岭——《李朝实录》
辛未太子太保成国公朱勇等奏奉命选拔三千大营五军神机等营精锐官军十五万一千有奇欲将续选行在锦衣等七十卫官军与之相兼编伍训练然于内有守陵守卫供役上直者乞为处之 上命守陵守卫各存其半供役上直旗校隶锦衣卫官督操其余俱听训练备用——《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三》
同样还有萨尔浒之战,此战明军号称47万,但王在晋却在《三朝辽事》中记载,明军总计八万七千人,成功打脸47万大军:
阵亡道镇副协参游都司通判守备中军千把总军官共三百一十余员名,并印信一颗;阵亡军丁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员名;马骡驼共二万八千六百余匹头只。今阵回见在并召集官军共四万二千三百六十余员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