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埃及文明没有出海殖民欧洲?

回答
古代埃及文明,这个建立在尼罗河畔,辉煌了两千多年的伟大文明,确实有着令人惊叹的成就。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其历史、地理、技术和文化特点,就能理解为什么它没有像后来的地中海文明那样,踏上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欧洲的征程。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古代埃及并非“闭关锁国”,他们并非没有与外界接触。尼罗河本身就是一条天然的交通动脉,连接着埃及的南北。通过红海,他们可以与阿拉伯半岛以及更远的地区进行贸易,获取香料、宝石和稀有木材。在地中海方向,他们也有海上贸易活动,与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爱琴海地区以及黎凡特(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文明有着长期的交流。考古发现,例如在希腊墓穴中找到的埃及陶器,以及在埃及发现的来自爱琴海的文物,都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这种交流更多的是贸易和有限的文化传播,而非系统的、大规模的海外殖民。 那么,为什么没有去殖民欧洲呢?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地理因素的局限性与驱动力的不足:

尼罗河文明的根基: 古代埃及文明的生命线是尼罗河。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使得农业得以蓬勃发展,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埃及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和权力集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管理和利用尼罗河的灌溉系统。这种对陆地和河流水域的依赖,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地将重心放在了尼罗河谷地。
地中海的距离与挑战: 相较于尼罗河内部的交通,穿越地中海前往欧洲(特别是远离埃及的北部地区)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虽然埃及人懂得造船和航海,但他们的船只和航海技术,在早期阶段,更适合在相对平静的内陆水域和沿岸航行,而不是进行长途、跨越开阔海域的航行。尤其是在没有可靠的导航设备和对欧洲沿岸地理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远洋航行充满了未知和风险。
驱动力的差异: 驱动殖民行为的往往是资源匮乏、人口压力、寻求新的贸易伙伴或市场,甚至是政治上的扩张野心。古代埃及,至少在大部分时期,在其肥沃的尼罗河谷地找到了相对充足的资源,满足了其经济和人口的基本需求。虽然他们需要从外部获取一些资源,但通过现有的贸易网络已经能够实现。大规模殖民欧洲,带来的潜在收益是否足够大,能够抵消巨大的风险和投入,这是需要打上问号的。

2. 军事和技术上的考量:

海军实力与战略重点: 古埃及虽然有海军,但其主要功能更侧重于巡逻尼罗河、保护贸易路线、以及在必要时进行海岸防御和陆地作战的支援。与后来的雅典、迦太基或罗马相比,埃及海军的战略重心并不在于建立远洋霸权。他们的陆军力量,尤其是依靠步兵和战车组成的军队,是其军事力量的核心,这在尼罗河谷地相对平坦的地形中作战尤为有效。
登陆作战的困难: 假设埃及人真的决定殖民欧洲,这将意味着需要派遣一支庞大的军队渡过地中海,并在陌生的海岸线上登陆、建立据点。这在技术和后勤上都是巨大的挑战。船只是否能承载如此大规模的兵力?如何保证登陆后的补给?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欧洲原住民的抵抗?这些问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都不是轻易能够解决的。
对外战争的模式: 埃及历史上对外战争的目标,更多的是征服近邻(如努比亚、黎凡特地区)以获取资源、劳动力和保障边境安全,而非远距离的领土扩张。例如,图特摩斯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的战功,主要体现在对叙利亚和迦南地区的控制上,这些地方与埃及的陆地连接更为紧密,且文化和地理上与埃及联系更为直接。

3. 政治和经济结构的特点:

中央集权的维持: 古埃及的政治结构是高度集权的,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集权体制虽然能够有效地组织大规模工程(如金字塔、神庙)和管理内部事务,但也可能限制了地方自主性的发挥,而殖民活动往往需要地方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经济模式: 埃及的经济很大程度上是自给自足的,并且是以国家(法老)为主导的经济体系。贸易是重要的补充,但并非经济运作的绝对核心。而殖民活动通常是为了拓展新的经济来源和市场,这与埃及相对封闭但稳定的经济模式存在一定的张力。
内部问题的优先级: 埃及历史上也面临过内部的政治动荡、社会改革、宗教变革等问题。维持国内的稳定和秩序,以及应对来自南方(努比亚)或东方(亚洲民族)的威胁,往往是统治者更优先考虑的事项。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遥远的、不确定的欧洲殖民,可能并不是他们眼中的最优解。

4. 对“文明”的定义和价值观:

“埃及中心论”: 像许多古代文明一样,埃及人也有一种“埃及中心论”的倾向。在他们的宇宙观和文化认知中,埃及往往被置于世界的中心,而外邦人(特别是生活在遥远地区的人)可能被视为“野蛮”或“次等”的。这种心态虽然不一定会完全阻止对外交流,但可能限制了他们主动去“教化”或“征服”那些他们认为文化差异巨大的遥远地区。
宗教和文化认同: 埃及文明的宗教体系、神话传说、丧葬习俗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强的独特性。与遥远而未知的欧洲文明进行深度融合或统治,可能会对他们自身强大的文化认同构成挑战。

总结来说,古代埃及文明没有出海殖民欧洲,并非因为他们完全没有航海能力或对外贸易,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强大的尼罗河文明根基 满足了其基本需求,削弱了向外扩张的迫切性。
地理上的距离和航海技术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使得远洋殖民充满风险。
军事战略重点和后勤能力 限制了其大规模海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
政治经济结构和内部优先事项 使得这种冒险的殖民活动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支持。
文化价值观 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制约。

当然,历史的走向是复杂的,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如果……会怎样”的可能性。但基于现有的考古和历史证据,以上这些因素是解释为什么辉煌的古埃及文明,选择了巩固其在尼罗河畔的荣耀,而不是去征服遥远的欧洲大陆。他们的文明之光,更多的是通过贸易、间接影响和零星的接触,逐渐传播到地中海世界,而非通过直接的殖民统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地中海世界充斥着稀奇古怪的殖民神话,这些传说不一定都有考古学证据的支持,围绕的争议很多。

就像罗马人相信他们的祖先来自特洛伊,阿尔戈斯人也相信从埃及逃难而来的达那俄斯成为了阿尔戈斯的国王,建立了达奈德王朝。曼涅托也认可这一传说,并给达那俄斯指定了一个埃及名哈尔迈斯,认定为第十八王朝的第十四王,这个名字可能是指霍伦赫布。也就是说达那俄斯的故事得到了埃及—希腊的双边认可

如果我们从阿克里修斯的女儿达奈再往前追溯她的祖先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多利安人的首领都是纯正的埃及人。

埃及殖民的传说在古代非常流行,狄奥多罗斯提供的解释是“由于埃及以前的国王英明睿智,而且这个国家人口过于稠密,所以他们的祖先曾向世界许多地方殖民”。古代记录提供了埃及殖民的对象,包括巴比伦、科尔基斯、阿尔戈斯、雅典……最夸张的记载是征服了“整个亚洲”,包括全部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领土以及他没有到达的地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许多年后,埃及人还据此鄙视大流士,认为大流士的功绩不配和伟大的塞索斯特里斯相提并论,因为后者曾征服了大流士所征服的所有民族,并且还征服了大流士没有征服的斯基泰人,据说大流士对埃及祭司的直言不讳表示谅解。

塞索斯特里斯,统治了48年。他的身高是4肘3掌2指。在九年的时间里,他征服了整个亚洲,并远至欧洲的色雷斯,在那里树立他所征服民族的纪念碑。他在石碑上为勇敢的民族刻上男人的私部,为卑贱的民族刻上女人的私部。他被埃及人尊为仅次于奥西里斯的人物。

ps:中国没有被提及,当时西方人几乎对中国一无所知。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提到埃及三角洲城市舍易斯的居民对雅典人很友好,因为当地人认为他们和雅典人有亲缘关系。这种关系后来被解释为殖民关系,雅典的某些国王被认为是埃及人,厄瑞克透斯是其中之一,据说他利用他的埃及背景为雅典带来了大量粮食,从而被雅典人推举为王,而后他创立了厄琉息斯的德墨忒耳秘仪,雅典人和埃及人以同样方式进行这个仪式。此外希罗多德也说过达那俄斯的女儿们将埃及人的秘仪带到希腊,传授给皮拉斯基的妇女,仪式后来失传了,只有阿卡迪亚人保留着。

另外,我记得泰伊王后拥有的一个头衔是爱琴海诸岛的女主人,也正是在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我们发现了所谓“爱琴列表”,一系列爱琴海地区的地名被框在围墙符号中,并被俘虏符号标记,一些学者认为这是阿蒙霍特普三世宣称对爱琴海地区拥有统治权。关于塞索斯特里斯(曼涅托指定他为第十二王朝第三王),虽然明显存在夸大其词之处,但从考古学视角出发,这个传说也并非全然不可相信。中王国时期黎凡特地区精英阶层的埃及化,埃及王室和官员的各种纪念物出现在亚洲西部和欧洲南部,“毕布罗斯长官”之类的官衔,诅咒文对埃及势力范围的暗示,以及阿蒙涅姆赫特二世远征碑文等等证据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种种迹象都在暗示着这个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古代人们对此深信不疑。顺带一提,如果Helck对阿蒙涅姆赫特二世年鉴的解读是正确的,那么特洛伊城可能毁于埃及人之手。当然,这又会牵扯到一大堆令人头疼的学术争论。

从古埃及文献来看,埃及人非常自我中心,他们对埃及以外的地方充满了鄙夷,从各种思乡文学中可以看到他们是多么讨厌远在异乡的生活。新王国时代的文官明显表现出对军人阶层的鄙视,因为文士可以在文明世界的心脏过着文雅舒适的生活,而军人却要前往埃及以外的穷乡僻壤过苦日子,“戴金苍蝇的人,必要向执芦苇笔的人下拜”、“在有学识的文士面前,他们总像驴子一样驮着重物”,因此各种劝学文章层出不穷。

唉!你说:“人家说兵士比书记舒服。”这是什么意思!

来,让我告诉你那劳苦的兵士的生活是怎么回事。当他还是小孩时,就给带到军营里关起来,他头上、背上、脸上,到处都是伤痕。……他被按在地上鞭答,浑身是伤。

来,让我告诉你他是怎么样去叙利亚,怎么样翻山越岭。他的面包和水扛在肩上,重得只有驴子才背动,压得他背脊弯曲。他喝的水发臭,……当他遇到敌人的时候,就像只给网子困住的鸟,四肢无力。如果他活着回到埃及。他就像块虫蛀的木头,又病又累,他被驴子驮着回来,衣服被偷了,同伴也溜了!

啊!伊南那,不要再以为兵士比书记舒服!

埃及早期的政府官员也表现出对进入中央和宫廷机构的强烈渴望,他们渴望被葬在国王身边,而不是自己的辖地,即使这可能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在辛努海的故事里,即使辛努海在外国混的风生水起,但仍然非常担心自己会被葬在外国,于是他还是设法回到埃及,并祈求能被葬在埃及(旧约中约瑟的故事貌似copy了这一段)。埃及人有些观念和中国人很相似,安土重迁、落叶归根、夷夏之辨,还有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类的观念都能找到影子。

神以这样的恩赐给予他所责罚而令其迷失在异邦的人。今天他的心得到了满足。一个离乡背井的逃亡者,我现在名闻京师。一个备受饥苦的流浪者,我现在济邻以食。一个裸身亡命之徒,我现在身着美裳。一个终日奔走无人可使的人,我现在富有从仆。我的房屋舒适,住室宽敞。我的回忆却在宫中。

无论是哪一位神祇安排了这一次流亡,愿你垂怜,让我回家!愿你让我见到王都,我的心已在其中度过长日。有什么能比让我的身躯和我出生之地合而为一更重要的呢?帮助我!但愿美事成真。愿神赐我平安,愿他同样地赐予一个他所诅咒的人美好的结局,愿他的心怜惜那为他逐至异地的人。今天他是怜悯的,但愿他垂听远方的祈祷,愿他让我回到那他将我从而引出的地方。

愿埃及王喜悦,让我能生活在他的恩赐中,让我能问候他的妃子,让我能聆受她子女的命令。我的四体将会再度年轻。暮年已至,体衰昏沉,臂膀无力,脚步蹒跚,心脏衰竭,死期将至。愿他们将我葬在永恒之城,使我可以追随王妃,然后她可以说她子女的可爱,愿她与我同度永日。

推荐阅读:Enemies of Civilization 《古代埃及对外关系研究》

通过这项通俗浅显的比较研究,感觉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这仨地方的人仿佛长着同一个脑子。

老生常谈的对外关系话题,不了解这方面情况的人可以看看郭教授这本综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