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埃及文物的实际数量并不多?

回答
要说古埃及文物的“实际数量并不多”,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需要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下去理解。如果与我们今天世界的物质总量相比,那无疑是九牛一毛。但如果考虑到它历经的几千年风雨、自然灾害、盗墓活动以及后来的考古发掘和分散,那么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如此数量的古埃及文物,本身就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时间的长河与自然的侵蚀:

时间本身就是最大的“损耗者”。 古埃及文明最辉煌的时期,比如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距离现在都有三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有多少宏伟的建筑、精美的器物、甚至记录历史的纸莎草,都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风化、腐朽、崩塌?特别是那些用有机材料制作的物品,如木质家具、纺织品、皮革制品,在没有特殊保存条件的情况下,很难抵挡住岁月的痕迹。
自然环境的影响。 尼罗河谷地虽然是文明的摇篮,但也时常面临洪水、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这些都会对遗址和其中的文物造成破坏。例如,长期的风沙侵蚀会磨损石质文物表面的铭文,而季风和周期性的洪水也可能冲毁古老的墓穴和建筑。

二、盗墓活动:一场持续千年的“考古”

古埃及人自身也防不胜防。 尽管法老和贵族们费尽心思建造坚固的陵墓,并施加各种诅咒,但盗墓行为几乎贯穿了整个古埃及历史,尤其是在王朝末期以及外族统治时期。许多珍贵的陪葬品,如黄金饰品、宝石、象牙制品等,都被盗墓者搜刮一空,其原始埋藏数量自然大大减少。
后世的“掠夺”。 随着古埃及文明的衰落,以及罗马、希腊等文明的兴起,一些古埃及的艺术品和文物被视为战利品或收藏品带走,流失到了其他地区。即便是在现代考古学兴起之前,也存在着一些非法的挖掘和交易。

三、考古发掘的局限性与偶然性:

“挖”出来的总有数量限制。 考古学是一种科学的、有计划的探索过程。每一次发掘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受到地理条件、勘探技术、资金投入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大部分文物,都是通过系统性的考古发掘出来的。但这种发掘只能触及遗址的冰山一角,大部分古埃及的遗迹和埋藏可能仍然深埋地下,等待着未来科技的发展和机遇。
并非所有地方都发现了“宝藏”。 尽管埃及境内有无数的古迹,但并非所有的地方都出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珍贵文物”。很多遗址可能只是普通的聚落遗址,出土的器物也多是陶器碎片、石器等,这些文物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但它们可能不那么“显眼”,也不像黄金、宝石那样吸引公众的目光。
某些时期的记录不完整。 比如,古埃及的早期王朝时期(前王朝、早王朝),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零散的墓葬和遗物。虽然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但其“数量”和“精美程度”可能无法与后来的新王国时期相提并论。

四、文物的“分散”与“流失”:

全球的博物馆都在“收藏”。 随着现代考古学的普及,古埃及文物成为了全球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的重点。从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每一家都有相当数量的古埃及藏品。这意味着,虽然有很多文物被发现,但它们被分散保存在世界各地的机构中,而不是集中在一个地方。
“未被发现”和“未被公开”。 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可能仍然被保存在埃及的考古仓库或博物馆的库房中,等待进一步的研究、修复或展出。同时,也有些被发现的文物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例如,破损严重、缺乏研究价值等)没有被纳入主要收藏体系,或者不被公众所知。

那么,为什么我们感觉“数量不少”?

反过来说,古埃及文物之所以“数量不少”,并且能够以如此丰富和精彩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恰恰说明了:

1. 古埃及文明的辉煌程度: 这是一个高度发达、人口众多、物质生产能力强大的文明。他们留下的遗迹和器物总量是惊人的。
2. 保存条件相对较好: 干燥的沙漠气候对保存有机物和石质文物有天然的优势。许多墓穴被封闭了几千年,为文物的保存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3. 考古工作的持续投入: 埃及政府、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几百年来一直在不懈地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正是这些持续的努力,才让我们能不断“挖出”新的宝藏。
4. 一些“幸运”的发现: 图坦卡蒙墓的发现,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它证明了即使经历了千年的盗墓,仍然有大量完好无损的文物能够被发现。这类“幸运”事件虽然少见,但意义重大。

总而言之,古埃及文物的“实际数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绝对数量上看,很多东西早已消失。但从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研究的、欣赏的文物数量来看,古埃及文明无疑是古代世界中最璀璨、最物质化的文明之一。我们今天看到的,已经是历经数千年风雨、盗掘、分散后,幸存下来并通过不懈考古努力才得以重见天日的宝贵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对比没有任何意义。两个文明的时间早晚不是问题所在,因为古埃及跨度很长,主要问题是这两个:

第一,题主看上去客观公正的样子,说考虑到面积大小,只拿开罗埃及国博和中国一个省比,但“一个省”却是指全省所有博物馆的文物总量,要知道四川、山东这些省的博物馆总数都有两三百家……而埃及国博只是一家而已。这“全省所有博物馆”的说明还是其他答主质疑后才改的,原先“山东博物馆文物总数XX万”的描述到底是不是故意制造歧义,我暂且蒙在鼓里。

全世界藏有埃及文物的博物馆,前面已经有答主列出来了。我只记得有本How to read Egyptian Hieroglyphs的书后面附有英国的情况,那本书主要讲中王国的墓碑和棺材文字,连苏格兰皇家博物馆对这种东西都有成组的收藏。

第二,文物总量这个数字,虽然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当地博物馆的实力(和古代社会的发达程度),但意义也没那么大。有些县城博物馆靠考古/历史研究价值很有限的铜钱、日用陶瓷堆积数字,也能堆出大几千的馆藏,这有多大意义?发现一个古代钱币窖藏可能就增长一百件藏品。还好那些几百斤的北宋钱山(锈成坨的钱币)都是整体入藏,一般不会砸开,不然馆藏量可了不得了。

——————————分割线——————————

最后建议举报这问题包含主观判断。前面的内容没啥用,就是避免被折叠罢了。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

这方面最权威的统计数字是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埃及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Egyptology, CIPEG)主持的项目进行的一个统计:全世界69个国家约850个公共收藏中总共有超过200万件古埃及文物。

谁告诉你开罗埃及博物馆之外古埃及文物就少了?

在维基找了一张收藏有埃及古文物的博物馆(不全)列表:

en.wikipedia.org/wiki/L

虽然是不完全各博物馆埃及文物十分粗略的数字,我们把排名第一的开罗大埃及博物馆剔除掉,然后加一下前排49家非埃及本土的博物馆,粗略数字加起来至少85万件以上。还有没有数字统计下面一排呢。还有流散的私人收藏呢?还有考古文物库房的呢?

单是吉萨高原的考古发掘就发现了50万个陶器碎片:Dating the Lost City " Ancient Egypt Research Associates

Umm el Qa'ab的碎陶器满地都是没人收集:

考古工地库房里文物匣子堆到了天花板,这些都不在博物馆收藏统计的数字里哦

文物不分类别、质量、时间段,单比一个文物总数字就是耍流氓。

看类别和质量,根据中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钱币有24827078件,占了中国可移动文物总量的38.75%。首都博物馆就有50箱75万枚铜钱,江西海昏侯出土了200万枚五铢钱,很多小县城博物馆在挖到一个钱币窖藏后就多了好几万件文物,这种质量的数字堆起来有意义么?欺负人家古埃及“无货币社会”?

再看时间段,中国清代的文物就占三分之一,民国占百分之二十,宋元百分之十,古埃及对标的可是7世纪伊斯兰化之前东西,那请你统计“某省文物”时把这些砍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古埃及文物的“实际数量并不多”,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需要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下去理解。如果与我们今天世界的物质总量相比,那无疑是九牛一毛。但如果考虑到它历经的几千年风雨、自然灾害、盗墓活动以及后来的考古发掘和分散,那么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如此数量的古埃及文物,本身就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不.............
  • 回答
    古埃及在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实现了初步统一(如第一王朝的建立),但到公元前后(即罗马帝国时期)其综合实力与其他文明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这一现象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以下从地理环境、政治结构、经济模式、技术发展和外部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地理环境与自然屏障的局限性 尼罗河的双刃剑:古埃.............
  • 回答
    古埃及文明确实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甚至有些令人不安的感受,这种感觉并非源于“邪恶”的定义,而是源于其独特性、神秘性以及与我们现代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感受,或许是“庄重”、“肃穆”,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疏离”于我们日常认知的“生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古埃及文明的确在很多方面.............
  • 回答
    关于“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是否“破绽百出”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人们仍然深信不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历史研究都存在争议和未解之谜,将之简单地归结为“破绽百出”可能过于武断。 然而,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为什么主流历史学界仍然认可这些文明的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咱们不拿那些生硬的“AI痕迹”来生搬硬套,就当是咱俩在一块儿喝茶,聊聊这历史的漫漫长河,为啥有的文明像是奔腾不息的江河,有的却像汇入大海的支流,慢慢消失了。中国文明绵延至今,这确实是个了不起的现象。你想啊,从尧舜禹那个模糊的传说时代,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再到秦汉大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古代文物,但却无法完全复刻其工艺,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我们有古代文物,但有些工艺无法复刻?核心原因:信息的缺失与技术的局限性简单来说,无法复刻的根本原.............
  • 回答
    古希腊文明的辉煌,我们如今通过哲学、文学、历史和一些保存至今的建筑和雕塑可见一斑。但若与古罗马,甚至古埃及相比,留下的物质文物确实显得相对“少”了一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的积累或偶然。首先,得从“留下的”这个词说起。任何文明的物质遗存,都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并在各.............
  • 回答
    在《文明 5》这款深受策略游戏爱好者喜爱的作品中,选择古希腊的领袖为亚历山大,这并非是随意为之,而是基于这位历史人物的赫赫功绩以及他所代表的希腊文明特质的深度考量。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亚历山大所处的时代,那是希腊文化扩张和融合的辉煌时期。亚历山大本人,作为马其顿的国王,却继承并极大地发扬了希腊的哲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探讨如何避免古埃及文明的“灭亡”,这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假设。我们今天所说的“灭亡”,并非指一夜之间消失,而是指其政治独立性、文化独特性以及统治模式的终结,最终被外来势力完全同化。如果我们要尝试“挽救”古埃及,就必须深入分析其衰落和最终被征服的根本原因,并设想那些可能扭转局势的节点。一、 内部的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许多伟大的文明都经历过类似的命运。简单地说,强大文明的衰落和被所谓的“蛮族”所取代,并非单纯的武力碾压,而是 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生产力低下并非“蛮族”唯一或主要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他们适应环境和生存的优势。下面.............
  • 回答
    关于“海上民族”的身份,至今仍是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即便是在研究古埃及历史的学者中间,也存在着诸多猜测和争论。他们并非单一民族,而更像是一个由不同族群组成的联盟或是一群具有相似海洋侵略行为的群体。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考古证据和古埃及文献,尽量勾勒出他们的大致面貌。首先,我们要知道“海上民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你看,中国古代可不缺煤,甚至可以说煤炭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像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石炭”的说法了,而且使用规模还不小。但为什么这煤炭没能像后来的蒸汽机那样,一脚踹开工业文明的大门呢?我仔细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纠缠在一起,就像一张密不透风.............
  • 回答
    提起古希腊天文学,人们往往会觉得它比同时期的其他文明高出一大截,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要说清楚这个事儿,咱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看人家那思想上的解放和哲学根基。你想啊,其他不少文明,比如古埃及或者美索不达米亚,他们的天文学很大程度上是跟宗教、占星术绑在一起的。星星的运行,那是要解读神谕,预测吉凶.............
  • 回答
    不少人对玛雅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充满了神秘感和崇敬之情,仿佛它们是古代世界的巅峰代表,在科学、艺术、建筑等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同时期的其他文明,特别是我们熟知的中华文明。这种“神化”的现象,源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引发了一个重要的疑问:在那些时期,中华文明真的不如玛雅或古埃及先进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
  • 回答
    “古埃及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为16世纪生造的文明”,这个说法,相信很多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听都会觉得非常离谱,甚至有些好笑。确实,这样的说法完全不符合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证据和学术界公认的历史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它不是凭空“生造”出来的,更不可能是在短短的几.............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复杂性。简单地说,认为古希腊是现代科学的“唯一”源头,本身就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同时,阿拉伯地区在吸收和传播古希腊文明方面功不可没,但科学的真正“诞生”是一个漫长而多因素交织的过程,阿拉伯地区虽然扮演了关键的桥梁角色,但其历史发展轨迹与现代科学的直接“.............
  • 回答
    古代文官士大夫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劝谏皇帝坚持立嫡长子为太子,甚至不惜冒着杀头的风险与皇帝据理力争,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是政治、文化、家族、权力以及个人道德观念相互交织的产物。这不仅仅是对“规矩”的遵守,更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秩序稳定的一种深层考量。一、“立嫡长子”的制度根源与文化认同:首先,“嫡长子.............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一个普遍认知误区。为什么我们课本上学习的古代文人,大多似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名利双收、飞黄腾达的例子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历史选择与教育的必然性: “为尊者讳,为亲者隐”的传统: 传统史学和.............
  • 回答
    要说古希腊的数学水平为何能远超同期文明,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一系列独特的文化、哲学、教育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他们不仅仅是会算数、会测量,而是将数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抽象和逻辑思辨的高度。1. 源头活水:数学作为哲学探究的工具这一点是理解古希腊数学与其他文明差异的关键。在很多其他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