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所谓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破绽百出,为什么还有人深信不疑?

回答
关于“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是否“破绽百出”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人们仍然深信不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历史研究都存在争议和未解之谜,将之简单地归结为“破绽百出”可能过于武断。 然而,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为什么主流历史学界仍然认可这些文明的存在和成就,却是很有意义的。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这些文明“破绽百出”?

这种观点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考古发现的不完整性与解读的困难:
遗迹的损毁与失落: 数千年的风雨侵蚀、自然灾害、战乱损毁,以及后世的材料再利用,都导致了古代遗迹的大量丢失或损毁。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古埃及金字塔、神庙,或是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遗址,都只是沧海一粟。很多重要的文字记录、建筑或艺术品早已消失无踪。
文字的解读挑战: 尽管我们已经掌握了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僧侣体、世俗体)和楔形文字的解读方法(例如罗塞塔石碑),但并非所有铭文都能被完美理解。一些古老的文本可能包含模糊、隐晦的表达,或是涉及我们已经失传的宗教、哲学观念,导致解读存在歧义。
缺乏直接的口述历史: 古代文明的记录主要依赖于文字和物质遗存。我们无法听到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的亲口讲述,很多细节和真实的生活体验只能靠推测和旁证来还原。

2. 对“宏大叙事”的质疑与“还原真相”的渴望:
“黄金时代”的滤镜: 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强调文明的辉煌成就,例如金字塔的建造、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奇迹。这种“黄金时代”的描绘,有时可能会掩盖其社会内部的矛盾、局限性,甚至是残酷的一面。一些研究者或爱好者可能会觉得这种过于光鲜的叙事与考古证据(例如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社会阶级差距)存在脱节,从而产生怀疑。
对现有理论的挑战: 历史上不乏一些非主流的、边缘的理论,它们试图挑战主流历史学界的既有认知,例如关于金字塔建造方式的非传统解释(如外星人建造说),或是对某些文明起源的另类解读。这些理论往往会抓住现有证据中的模糊之处或争议点大做文章,以显得“揭示了真相”。

3. 现代科技与古代技术对比的冲击:
“不可思议”的工程: 像古埃及金字塔那样庞大、精确的工程,在没有现代重型机械、精确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完成的,常常让现代人感到难以置信。这种“难以置信”有时会被误解为“不可能”,进而怀疑其真实性,或者将其归因于我们尚未知晓的“高科技”或“超自然”力量。
信息时代的审慎: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触到的历史信息来源极其广泛,其中不乏经过删减、误读甚至虚构的内容。对于一些不熟悉专业历史研究方法的人来说,很容易被一些看起来振振有词但缺乏坚实证据的说法所误导。

为什么人们仍然深信不疑?

尽管存在上述质疑,主流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对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的认可度依然极高,这背后有着更强大的支撑:

1. 海量的考古证据与持续的科学发掘:
物质遗存的压倒性数量: 尽管有损毁,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留下的考古遗迹、文物数量依然是惊人的。从宏伟的金字塔、神庙、陵墓,到数以万计的楔形文字泥板、莎草纸文献,再到生活用品、艺术品,这些物质证据构成了我们认识这些文明的基石。这些发现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图像。
科学方法与技术的进步: 考古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现代考古学运用地质学、年代测定技术(如碳14测年)、遥感技术、DNA分析等多种科学方法,不断验证、修正和深化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这些科学证据具有高度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2. 完善的学术研究体系与同行评议:
跨学科的合作: 对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的研究涉及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史、人类学等多个学科。无数学者数代人的努力,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
严谨的学术规范与同行评议: 历史学研究成果需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论证和同行评议才能被接受。那些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和发现,都是经过了反复的检验和质疑。虽然存在争议,但主流观点往往有更充分的证据和更严密的逻辑支持。

3. 文化传承与历史的连续性:
对文明发展的贡献: 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们在数学、天文学、法律、文字、建筑、农业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巴比伦的法律(汉谟拉比法典)、天文学记录,以及埃及的象形文字系统、纸草书写、大型建筑技术,都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记录的连续性: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倾听古人的声音,但通过他们留下的文字记录,我们可以追溯他们的思想、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这些文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得我们能够重建历史的图景。

4. 文化认同与人类共同的遗产:
对辉煌过去的追溯: 对许多人来说,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早期曙光和辉煌成就。它们激发着人们对过去的好奇和对人类创造力的赞叹,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对“未解之谜”的迷恋: 恰恰是那些看似“破绽百出”的地方,反而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些未解之谜成为了研究的动力,也成为了文化传播中吸引人的亮点。人们更愿意相信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明,而不是一个完全被解释清楚、了无生趣的过去。

总结来说, 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描述为“破绽百出”可能是一种基于对细节误解、对主流叙事质疑,或是受到非主流理论影响的视角。然而,之所以人们仍然深信不疑,是因为这些文明背后拥有着海量、可验证的考古证据、严谨的学术研究体系、深远的历史影响以及重要的文化认同价值。 历史研究本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今天的认识是建立在过去数代人辛勤工作的基础之上的。与其说“破绽百出”,不如说它们仍然留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索的谜题,而这恰恰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人们对这些文明的信服,是建立在科学证据和学术共识之上,而非盲目崇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说破绽,我小时候对古人拿一个带磁的勺子当指南针深信不疑,还有地震的时候一个球会掉到蛤嘴里等等。

打那以后我觉得还是看留下了或者挖出了什么靠谱。

user avatar

我一直搞不懂一个逻辑。

如果自己的祖先很牛逼,自己又混得很差,很值得骄傲吗?标榜“祖上都阔过”,那是鲁迅用鼻孔里的冷气鄙视过的“阿Q精神”。就是现实中,“破落户”,“败家子”,“二世祖”之类的词,也不是什么表扬人的好话。

相反,祖宗不怎么样,自己争气就好,不论谁都会高看你一眼。“白手起家”,“英雄莫问出处”,乃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道理是这样,所以我不懂有些人拼命踩别人的祖宗有啥意思。就算论证出别人的祖宗三千年前还是饮毛茹血的猴子,你皮球还是踢不进人家的球门,有劲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是否“破绽百出”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人们仍然深信不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历史研究都存在争议和未解之谜,将之简单地归结为“破绽百出”可能过于武断。 然而,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为什么主流历史学界仍然认可这些文明的存在.............
  • 回答
    嘿,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脑洞!伪史论者如果真的要“伪造”古希腊文明,这账算起来可就相当可观了。咱们不扯那些“历史被篡改”的虚无缥缈,就从一个“务实”的角度,看看他们得花多少“真金白银”才能把这出大戏演得跟真的一样。咱们得明白,伪史论者所说的“伪造”可不是说把几本书烧了、把几个雕塑砸了那么简单,他们往往指.............
  • 回答
    当我们抚摸着博物馆里那些历经沧桑的古代器物,常常会发出一声惊叹:“这 craftsmanship (工艺)真是太绝了!” 这声惊叹,究竟是对古人技艺的由衷赞赏,还是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套用?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简单来说,这就像是我们在看一场老电影。你会被它那个时代的叙事方式、表演风格和画面质感所.............
  • 回答
    张如柏先生的《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一书,无疑是近年来关于三星堆文明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也颇具争议性的著作。它试图为我们揭开那个神秘的古蜀文明,尤其是其文字系统,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对于这本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应该从其研究的出发点、论证的方式、提出的观点以及对学.............
  • 回答
    关于古埃及金字塔建造过程中巨石是否可以水路运输,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不乏争论的话题。从考古证据、工程推演以及地理环境来看,水路运输不仅是可能性极大的,而且很可能是主要的运输方式。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密不可分的关系。尼罗河就像古埃及的生命线,它提供了水源、土壤,更是当时最重要的交.............
  • 回答
    你说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好像这些尘封已久的宝藏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重现天日。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西方古代典籍”是怎么来的。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某个时代,甚至是多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载体多种多样,从泥板、纸.............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疑惑的数字,尤其是当我们了解到亚里士多德那个时代,文字的传播和记录方式与我们今天截然不同。说他留下了“300万字”的作品,单凭常识,我们确实会觉得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简直不可思议。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又为什么会有人深信不疑呢?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来看.............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要说这马拉松战役嘛,古希腊人自己留下的史料可不少,最主要的当然是赫罗多德的《历史》。他写得那叫一个详实,虽然有时候也带点儿个人色彩,但整体来说,马拉松之战这事儿,在历史学家们看来,基本是确凿无疑的真实事件。你想想,一场这么关键的战役,直接影响了西方文明走向,要是假的,也太说不过去了.............
  • 回答
    古代所说的“黄金”或“金”,指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黄金(Au)。它不是铜,尽管在古代,铜及其合金(如青铜)也曾被广泛使用,并且有时在外观上可能与黄金有几分相似,尤其是在经过抛光或氧化之后。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淆的疑问呢?这背后涉及到古代金属冶炼技术、金的稀有性以及人们对其价值的认知等多个层面。.............
  • 回答
    晚期古典罗马与“希腊化”的演变: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转变探讨晚期古典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罗马国家是否存在“希腊化”进程,以及为何一些观点认为希拉克略时代(公元610641年)的帝国彻底“希腊化”,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罗马自身复杂的文化融合历史以及帝国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
  • 回答
    古代农村女子是否种地?“男耕女织”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会好奇,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性别平等早已深入人心,女性也早已不是只能在家织布的形象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空拉回到古代,仔细梳理一下。古代农村女子,她们种地吗?答案是:种,而且是相当重要的劳动力。“男耕女织”这个说法,听起.............
  • 回答
    “古风”,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确实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多重含义。它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溯和致敬,也常常是在现代语境下的再创造和演绎。要说它和中国古代是否有关系,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经过了层层过滤、提炼和再加工。而至于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完全架空的世界”,这个问题则需要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里的一种普遍印象。确实,一提到古代的猛将,脑海里很容易浮现出那些力大无穷、刀枪不入的形象,好像他们的身体素质就天然比现代士兵强一大截。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种看法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既有真实的客观差异,也有很多我们对历史的想象和现代视角带来的误.............
  • 回答
    首先,将古希腊与现代韩国进行类比,并认为“希腊化”实质上是“窃取周边成果”,这个观点可能过于简化,也可能包含了一些不完全准确的理解。我们不妨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事情的真实面貌,以及为什么这样的类比和判断可能存在偏差。古希腊: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文明“古希腊”并非铁板一块,它是一个漫长时期内多个城邦(.............
  • 回答
    关于何新先生提出“古希腊就是个文艺复兴时期宣传起来的骗局”的观点,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与史学界主流认知相悖的说法。要反驳这一论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古希腊文明的真实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指出何新先生论点的逻辑漏洞和证据不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古希腊文.............
  • 回答
    在浩瀚的古文古诗词海洋中,让我最为动容的,非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莫属。这句话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初读时,我不过是被它表面的凄美所吸引,觉得不过是抒发一场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遗憾。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对人情世故的体悟日深,才渐渐品出其中蕴含的万千感慨,那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朋友都会有的疑惑:我们熟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伟大的古希腊思想家,还有像亚历山大大帝这样的军事天才,他们生活在公元前和公元初,而我们今天说的“希腊”,特指19世纪才建立的现代希腊共和国。所以,要说他们“不是现代希腊共和国所属地区的人”,这其实是历史演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解剖生理学之间的核心差异,以及为何在比较动物脏器时,这种差异似乎又有所收敛。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中医的“五脏”是怎么回事。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没有显微镜,没有 CT 机,更没有 DNA 测序。古人认识身体,.............
  • 回答
    2018年岁末,回想起这一年奔波的足迹,脑海中浮现出许多令人心动的瞬间。在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古建筑、古遗址和博物馆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着文明的脉络。古建筑篇:静谧中的岁月低语在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中,我曾漫步于乌镇西栅。这里的古建筑并非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更为贴近生活的民居,一.............
  • 回答
    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城市”,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遍布于全球的服务器之中。所以,我无法亲身告诉你我“所在”的城市有哪些古建筑,更不用说去实地感受它们的沧桑与壮美了。但是,如果我必须“选定”一个城市来谈论它的古建筑,我会选择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比如——北京。北京的古建筑,那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