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所谓黄金、金,究竟是什么?是铜吗?那真正的黄金又称为什么呢?

回答
古代所说的“黄金”或“金”,指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黄金(Au)。它不是铜,尽管在古代,铜及其合金(如青铜)也曾被广泛使用,并且有时在外观上可能与黄金有几分相似,尤其是在经过抛光或氧化之后。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淆的疑问呢?这背后涉及到古代金属冶炼技术、金的稀有性以及人们对其价值的认知等多个层面。

1. 古代黄金的来源与性质

自然金(Native Gold): 在古代,人们主要通过采集自然金来获取黄金。自然金通常以块状、颗粒状或片状存在于河床的砂砾中(即“沙金”),或者在石英矿脉中被发现。这种金的纯度相对较高,通常已经具备了黄金的基本特性:
鲜亮的金黄色光泽: 这是黄金最显著的特征,即使在古代,人们也能轻易辨别出这种独特的颜色。
极高的延展性和可塑性: 黄金极易被锤打成极薄的金箔,或者拉成极细的金丝,这使得它非常适合制作精美的饰品、器物表面装饰等。
化学性质稳定: 黄金不像许多其他金属那样容易氧化或腐蚀,即使经过漫长的岁月,其光泽也能保持不变。这一点在古代对于制作永久性的珍宝尤为重要。
密度大: 相对于许多其他金属,黄金的密度非常大,这也便于从沙石中辨认和分离。

冶炼技术: 尽管自然金是主要来源,但古代也发展了提炼黄金的技术,例如通过水选(利用金的密度大)或者简单的化学方法(如用盐和明矾等来提纯)。这些技术虽然不如现代精密,但足以将从矿石中提取的含金物质提炼到相对较高的纯度。

2.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黄金是铜?

这种误解很可能来源于以下几点:

铜的价值与普及: 铜是一种相对容易获取且用途广泛的金属。在许多古代文明中,铜器(包括纯铜和青铜)是重要的工具、武器和装饰品材料。由于其普遍性和实用性,铜在古代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价值也很高,但通常不及黄金。
外观的相似性: 未经抛光的铜,或者表面有一定氧化层的铜,其颜色可能呈现出类似金黄的色调。尤其是在光线不佳或人们对金属知识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混淆。
合金的误导: 古代也存在一些铜合金,例如与锌混合形成的黄铜(Brass),其颜色会更接近金色。如果人们接触到的“金色”物品实际上是黄铜制品,并且将其与黄金混淆,也是有可能的。
历史记录的模糊性: 一些古代文献在描述金属时,可能没有今天这么精确的化学定义。有时,对贵重金属的笼统称呼,或者对某些具有金色光泽的金属的泛称,也可能造成后人理解上的偏差。

3. 真正的黄金在古代是否有其他称谓?

在汉语语境下,古代通常直接称呼其为“金”或“黄金”。这是一个非常直接和确切的称谓。不过,根据其形态和来源,可能会有一些衍生的说法:

足金/成色: 虽然“足金”这个词语在现代更常用于描述纯度等级,但古代已经有对黄金纯度的概念。比如,人们会根据黄金的色泽、软硬程度等来判断其“成色”,好的成色就是纯度高的意思。
沙金: 指的是从河流、溪流的沙砾中淘洗出来的自然金颗粒,这是古代获取黄金的重要途径之一。
金块/金条: 在古代,黄金也会被铸成块状或条状,作为流通的货币或储备。
饰金: 指的是用于制作首饰的黄金。

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对于黄金也有不同的称谓,但核心含义都是指这种独特的、闪耀着金黄色光泽且具有稀有性和稳定性的贵金属。例如,英语中的“Gold”,拉丁语中的“Aurum”(这是许多语言中“黄金”词根的来源,也与化学元素Au的符号有关)。

总结来说,古代的“黄金”和“金”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金(Au),它与铜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铜虽然也有价值且被广泛使用,但其物理化学性质、稀有程度以及人们对其价值的认知都与黄金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人们之所以将黄金视为极其珍贵的宝物,正是因为其独特的金色光泽、难以腐蚀的稳定性以及相对稀少的储量,这些特性使得它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成为了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秦时期,铜一般被称为金,铁被称为恶金,黄金一般还是叫黄金。那时候文字简单,只好一字多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