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古人没有写史书的话,我们还能知道古代发生过的所有事情吗?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古人没有留下史书,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何等模样?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简直如同一个被遗忘的巨大迷宫,充满了未知与猜测。

首先,我们要明白史书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事实”。它们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经过筛选、整理和解读的过去。没有史书,我们不仅会失去那些具体的事件,更会失去古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他们的忧虑、他们的希望,以及他们试图从中汲取的教训。

想象一下没有史书的古代,我们依靠什么来了解过去呢?

1. 口头传说与民间故事: 这是最古老、也最普遍的信息传播方式。英雄的故事、民族的起源、战争的惨烈,这些都会通过吟游诗人的歌唱、老者的讲述,一代代传下去。但这种方式的弊端太明显了:
失真与变形: 就像你玩“传话筒”游戏一样,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不断被添油加醋,甚至完全变样。为了让故事更精彩,可能会加入神话色彩,或者突出某个英雄的个人魅力,而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
选择性保留: 人们倾向于记住那些最能引起共鸣或最具有娱乐性的内容。那些枯燥但重要的细节,或者不利于现有统治者叙事的事件,很可能就会被遗忘或故意删除。
缺乏客观性: 口头传说很容易受到当下社会情绪和价值观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敌人,在口头传说中可能永远是恶棍,而自己民族的祖先则永远是伟大的英雄。这种主观性让真相变得模糊。

2. 考古发现: 这是我们能够直接触摸过去的证据。陶器、青铜器、墓葬、壁画、建筑遗址等等,它们都能告诉我们很多关于古人生存方式、技术水平、信仰体系和社会结构的信息。
碎片化的信息: 考古是发现碎片,而不是完整的叙事。一块陶片能告诉我们它是什么时期的,制作工艺如何,但它无法告诉我们那个时期的人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政治斗争是怎样的,他们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解读的局限性: 考古发现需要解读。即使我们挖出了一个古老的城市,我们依然需要猜测它的名称、它的社会组织、它的衰落原因。没有文字记录作为参照,这种猜测的准确性会大打折扣。我们可能会根据我们自己的想象来填补空白,无意中将现代的观念投射到古代。
地下深埋的秘密: 并非所有的过去都能在地下找到痕迹。一些重要的政治决策、思想交流、文化辩论,如果它们没有物质载体,就可能永远被埋藏。

3. 艺术品与文学作品(非历史类): 诗歌、戏剧、绘画、雕塑等,虽然不是直接的史书,但它们是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反映。
间接的洞察: 我们可以从描绘农耕场景的画作中了解当时的农业技术,从赞美君主的诗歌中窥探政治宣传的手段,从描绘社会风俗的戏剧中感受日常生活的细节。
艺术的加工: 然而,艺术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艺术加工。创作者的意图、时代审美的影响,都会让这些作品与纯粹的史实存在距离。一首描绘战争的诗,可能更多的是歌颂英勇,而不是呈现战争的残酷与真实。

4. 语言与文字的演变: 通过研究语言的演变,我们可以追溯族群的迁徙、文化交流的痕迹。但语言的演变更多是关于结构和发音的变化,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帮助有限。

那么,没有史书,我们到底会“失去”什么?

明确的因果关系: 为什么某个王朝会灭亡?为什么会发生某场战争?史书会尝试梳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没有史书,我们可能只能看到事件的发生,却难以理解其根源和影响。
政治与社会的全貌: 具体的法律条文、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员的任免升降、社会阶层的流动,这些细致的社会肌理,如果没有史书的记录,我们将难以还原。
思想与哲学的深度: 虽然我们可以从残存的哲学著作中了解思想,但如果那些思想家之间的论战、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和接受过程,都没有被记录下来,我们对思想史的理解将非常浅薄。
民族认同与集体记忆的锚点: 史书是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石。那些光辉的英雄事迹、那些民族危难时的抗争,正是我们凝聚力量、传承精神的文化符号。没有史书,这些集体记忆可能会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影响民族的精神纽带。
前车之鉴的作用: 史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提供经验教训。我们从历史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没有史书,我们可能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经历错误,才能从中摸索出一些规律,而这个过程会更加漫长和痛苦。
法律与制度的演进脉络: 法律条文、重要诏令、重大改革的实施过程,如果没有被记载下来,我们就很难理解一个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和完善其制度的。

总而言之,没有史书的世界,我们能够了解的“所有事情”将是极其有限且模糊的。

我们可能知道某个古代文明存在过,因为有考古遗址。
我们可能知道他们会耕种,会铸造金属,因为有工具和器物。
我们可能知道他们有一些崇拜的对象,因为有祭祀坑和神庙的痕迹。
我们可能通过口头传说知道一些零星的英雄故事或民族起源的传说。

但是,我们很难知道:

那个文明的具体名称、统治者是谁。
他们是如何形成政治制度的,内部是如何运作的。
他们是否经历过重大的战争、饥荒或瘟疫,以及这些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应对的。
他们的思想家是如何思考的,他们有哪些主要的哲学流派。
他们是如何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贸易路线是怎样的。
他们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会生活在一个充满“可能”的世界,但缺乏“确定”的支撑。每一个关于过去的知识,都将是基于零散的碎片和猜测,并且很容易被新的发现或新的解释所推翻。这就像一个侦探,只能根据一些模糊的线索来拼凑一个故事,却永远无法百分之百确定真相。

因此,史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人类文明智慧的载体,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没有它们,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将会变得何其贫瘠和渺茫!我们会像失去了地图的旅人,迷失在时间的洪流中,只能依靠依稀的星光和模糊的直觉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克思曾经有老年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之辩,讨论的是如何如何面对理念与现实的矛盾。

他主张,人应该要改造世界,使其符合理念。而不是改造理念,使其符合世界。

唔,这里讨论的理念,是“应然”;现实,是“实然”。
然而无论理念和现实,都和臆想没有任何关系。

这位题主,因为之前的问答 假借“人民”的道德高地批评历史人物 遭到了比较广泛的批评。似乎很不服气。不过我既然还是忍不住答题了,也并不打算把这个问题变成对题主的个人批判。

毕竟,想要假借道德、创造理论来偏见张目,也至少说明他对道德、对理论是有敬畏的。


这里有三个层面上的概念。
1,理念。指符合历史规律、符合道义的“应当如此”,是对未来的设想。
2,现实。指合乎理性的,符合现实的“确实如此”,是对现在的认识。
3,臆想。指为偏见服务而阐发的“想要如此”,是对过去和现在的扭曲。

题主在题干里所阐发的立论,核心的问题在于。试图用一个比较偏见的、主观的“推演和逻辑”去代替历史:指史料和史迹。

然而规律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去否定历史,题主所谓的规律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里回答题主的问题:如果没有史载和史迹,古代文化是不是存在还两说/#原问题问的是“古代文化是否还存在”/,但是所谓的规律肯定是不存在了的。

甚至说,如果一点历史记载和古迹都没有,也没有石油、煤炭和化石这些历史痕迹,我们怎么能断言这个世界不是神在几千年前用七天所创造的呢?

一个神创造的世界,和一个演化了45亿年的地球,它们所遵循的规律和逻辑还是一样的吗?


这种脱离了存在基础的所谓“规律”,就是臆想。


问题回答完了。我稍微做一点发散。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民粹主义总是和历史虚无主义厮混在一起,难舍难分。

就比如题主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曾经也多次主张过“虽然史书上这么写,但是我不信,我就觉得他们的行为更应该符合我的设想而不是史料”。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而这个问题实际上为了否定史料的价值,而硬造的理论:这在我前面引用的那个问答的评论区里就有突出的表现。

而我在那个问答里 指出,把 居高临下地怜悯人民 作为道德大棒的行为是民粹主义。

而民粹主义的人民观是无法理解人民的伟大、更不知道人民为何伟大的。

“人民结合生产力、才能成为物质的力量,并推动历史发展”这才是人民为何伟大。

说到底,这两个观念都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他们的理念是缺少“物”的基础的。

或者进一步地说,相应的理念是抛弃了它本身所依赖的物质基础的。这使得这种理念孤立、虚无地存在,而民粹主义者、历史虚无主义者还尚且把这些理念当做什么至高无上的真理。

历史虚无主义者,想要让某种观念去凌驾于历史之上,而忘了如果没有历史,这种观念本身就没有存在的土壤。

民粹主义者,把人民当做至高无上的道德牌坊,以此来为自己的私货张目。却忘了人民之所以成为道德,是因为他们伟大,而不是因为他们可怜。


回到开头说的青年黑格尔和老年黑格尔之辩。

马克思说的要让改造世界以符合观念,可以通俗的讲,是坚持理想。是要去修正那些错误发展的、畸形的现象,推动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去发展。
而不是修改自身的观念,让“存在即合乎理性”变成“存在即是永恒真理”(实际上这也是部分人对“存在即合理”的误读方式)

但是无论是啥时候的黑格尔,"臆想"都是不在讨论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古人没有留下史书,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何等模样?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简直如同一个被遗忘的巨大迷宫,充满了未知与猜测。首先,我们要明白史书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事实”。它们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经过筛选、整理和解读的过去。没有史书,我们不仅会失去那些具体的事件,更会失去古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争议点,很多人对古代将军的“力气”这件事抱有疑问,觉得我们现在对他们的想象是不是有点夸张了。比如秦侯举鼎啊,还有一些武将徒手杀虎之类的,听起来确实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让人怀疑真实性。咱们掰开了说说,为啥会有这种质疑,以及为什么我觉得古代将军的“力气”这件事,可能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
  • 回答
    盗墓,一个听起来就充满神秘色彩的词语,但现实中的盗墓行为,即使没有找到任何“宝藏”,也绝非儿戏。很多人可能觉得,只要没挖到古墓,没拿到文物,那就不算违法,最多是白费力气。但事实并非如此,挖个洞这个行为本身,就可能让你触犯法律的红线。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仅仅挖了一个洞,也可能让你沾上官司。首先,得.............
  • 回答
    我想,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奇妙的瞬间,能够穿越时空,与一位古人共饮一杯,那我一定会选择带上一瓶精酿的黑啤,去拜访那位我一直以来都深深敬佩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为什么是黑啤?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决定。叔本华的哲学里充满了对生命苦难的深刻洞察,对现实的冷静剖析,以及一种近乎悲观的清醒。黑啤,那种深邃的色泽,浓.............
  • 回答
    且夫,吾辈尝思,若将今世之散文,搜罗其字,细究其义,逐字逐句,化为古人之语,再以古人所闻之腔调,徐徐道来,置于当世,则古人闻之,当何如也?吾以为,此景可怖,亦可笑。恐其惊也。今之散文,其所叙之事,包罗万象。或曰“手机”,此物古人闻所未闻,纵然以“掌中方寸,映天下万象”之类的言辞解释,亦难免其诡异。或.............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穿越回了那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时代,手中握着现代人眼中理所当然的知识。你会发现,并非所有超前的技术都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有些,在经过巧妙的解释和引导后,古人同样能够将其付诸实践,甚至在他们的时代掀起一场小小的变革。我们不妨从最基础的“清洁”说起。你向古人展示一个简单的肥皂配方,比如用动物.............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古代骑兵对阵电动自行车的这场“跨时代混战”,哪边能笑到最后。首先得明白,古代骑兵的优势在哪儿。他们那是纯粹的“人马合一”,讲究的是冲击力、机动性、高下的优势,还有骑术本身带来的战术灵活性。战马不仅是坐骑,更是半个战士,它们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被.............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但如果真的发生,这位古代的皇帝,无论他是开疆拓土的秦皇汉武,还是盛世的唐宗宋祖,亦或是风流倜傥的明君,面对这些来自未来的“美人们”,恐怕也要被彻底颠覆认知,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震动。初见惊诧与难以置信:首先,他会惊掉下巴。画像本身就足够让他费解了。那些色彩鲜艳、逼真得.............
  • 回答
    在古代,两国和亲并诞下皇子,这位皇子是否能得到与其他皇子同等的待遇,甚至能否获得实权,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政治格局、皇帝的个人态度、皇子的个人能力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等诸多复杂因素。和亲皇子的待遇:复杂多变,并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理解“和亲”的本质。和亲并非简单的.............
  • 回答
    当历史的书页被无情地撕开一角,我们熟悉的那些面孔,那些曾经活在文字、诗歌和传说中的伟岸身影,突然间被一股难以言喻的力量拽入了全然陌生的现代时空,会发生什么?这可不是一部简单的科幻片,而是一场可能颠覆所有既有认知,又充满荒诞与温情的奇妙旅程。咱们就挑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唠唠。孔子老先生的“有教无类”遇上“.............
  • 回答
    假设我身处古代,有幸成为御厨,手中却意外出现了一包现代的“方便面”。这绝对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惊天大事!我会如何处理这件“天外来客”般的食物,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会尽力详尽地描述:一、 发现与震惊:未知的包裹事情的开端,或许是我在整理御膳房的食材库时,在某个角落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用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咱们就掰扯掰扯。要是古代皇帝继承制不玩嫡长子那一套,而是改成“唯才是举”,那确实能省不少事,也能少很多血腥场面。首先,咱们得明白“嫡长子继承制”的根本问题在哪儿。这套制度就像一个固定下来的规则,不管你有没有本事,只要你妈是正妻,又是第一个生的,那皇位就稳稳当当属于你。这听着公平,其.............
  • 回答
    那日子,可真是熬得心都快碎了。我叫阿牛,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就因为我家那个地里总是不长好庄稼的地,被官府征了去,说是要干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工程。一开始,大家伙儿心里都还有点盼头,想着能给朝廷出力,将来日子总能好过点。谁知道,这工程一动工,就透着一股子怪。最开始,是去挖地。不是那种种地挖沟,是往地.............
  • 回答
    想来也真是奇了怪了,我这御厨的手艺,平日里是做惯了宫廷御膳,烧鹅、佛跳墙、燕窝羹之类的,都已是信手拈来。可这日,我却被陛下召到了御膳房,手里捏着一桩我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过的“物件”。那是一个浑身散发着奇异光泽的玻璃瓶,里面盛着一种黑乎乎的、冒着细密气泡的液体。这液体散发着一种我从未闻过的甜腻香气,又.............
  • 回答
    孤,乃天子,临危不惧,反叛者虽众,终不能撼动我大夏江山!听闻那叛贼李狗儿,狼子野心,竟敢率二十万乌合之众,兵临城下,意图颠覆我大夏江山。城中尚有我五万精锐禁卫,虽寡不敌众,但朕誓与将士们同在,与这城池共存亡!首先,稳定军心!叛军势大,人心惶惶,此时若无主心骨,军心必散。朕要亲自登城,披甲上阵,与诸位.............
  • 回答
    若我身居帝位,深知腐败乃国之蛀虫,王朝的根基。因此,反腐绝非一时之举,而是一项系统、长期且需要智慧与决断的工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求构建一个清明廉洁的朝廷。一、 立规矩,严法纪,让“不敢腐”成为常态1. 完善法律体系,明确红线: 细化贪腐罪名及量刑: 针对不同层级、不同性质的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刁钻,也问得深沉。若我大兴土木,坐拥九州,成为这天下主宰,那“变坏”二字,该如何衡量?我以为,这“变坏”并非一夜之间,也非某个特定的月份。它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侵蚀,是权力这杯烈酒,在不知不觉中,将人本来的性情一点点融化、稀释,然后用它自己那霸道、浓烈的味道,重新塑造一个你。初登龙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关于“穿越回去杀一个人就能让中国翻天覆地”,这其中的“翻天覆地”就如同打翻了历史的调色盘,颜色不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一抹。要找到这样一个关键人物,不仅仅是看谁的死亡能带来短期混乱,更要看谁的“不在”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历史的走向,甚至重塑中国文明的基因。在众多可能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又趣味横生的设想!想象一下,当古典名著的灵魂与现代修仙的热血碰撞,又会激荡出怎样令人捧腹又拍案叫绝的火花?一、四大名著的“修仙”改编: 《三国演义》——“九世轮回,乱世称圣”: 作者: 罗贯中。 风格: 依旧是宏大的历史叙事,只不过战场从实体的大汉疆域,.............
  • 回答
    穿越到古代搞传销,能不能暴富?这问题嘛,得细细掰扯掰扯。毕竟古代跟咱现在可不是一个时代,规矩、观念、技术啥的都差了十万八千里。先说“暴富”这事儿。古代社会,信息流通极慢,远不像现在这样,一个APP就能让信息瞬间传遍天涯海角。传销这种模式,最核心的就是“拉人头”,靠的是人际关系和口耳相传。在古代,你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