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古代中医所指的五脏跟现代医学的五脏不是一个东西,但古代畜生的五脏却跟现代畜生的五脏相同?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解剖生理学之间的核心差异,以及为何在比较动物脏器时,这种差异似乎又有所收敛。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中医的“五脏”是怎么回事。

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没有显微镜,没有 CT 机,更没有 DNA 测序。古人认识身体,主要依靠的是什么?

观察外部表现: 一个人脸色不好,可能是“心”有问题;小便黄,可能是“肝”热;容易疲劳,可能是“肾”虚。这些都是根据症状来推断脏器的功能状态。
经验积累: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医生们发现某些药物、某些疗法对某些疾病有效。比如,看到心脏病发作的人,可能胸闷气短,而一些能缓解这些症状的药物,在中医看来就与“心”相关。
哲学思想的渗透: 中医的五脏理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 脏器有阴阳之分,比如心属阳,肾属阴。
五行: 木、火、土、金、水。每一个脏器都归属于一个五行,并与其他脏器、其他事物(如情绪、颜色、味道、季节等)产生联系。
肝 属 木:主疏泄,通于目,主筋,其志为怒。
心 属 火:主血脉,其华在面,其志为喜。
脾 属 土:主运化,主肌肉,其华在唇,其志为思。
肺 属 金:主气,司呼吸,主皮毛,其华在鼻,其志为忧。
肾 属 水:藏精,主骨,其华在发,其志为恐。

所以,中医的“五脏”更多的是一个功能系统的概念,是一个生理、病理、乃至情绪、精神的总汇。它是一个由许多相关联的生理功能、物质基础、以及精神活动组成的、以五行关系为逻辑纽带的系统模型。

举个例子,中医说的“肝”,它不仅仅是现代医学里那个位于右腹腔的肝脏,它还包括了疏泄(情绪的调节、气机的升降)、藏血(调节血量)、与眼睛、筋骨、指甲都有关系,甚至情绪上的“怒”也被认为是与肝相关。当一个人“肝火旺”时,可能表现为易怒、失眠、眼睛发红、头晕头痛,这些症状在现代医学里可能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眼科等多个部门。

更直观地说,中医的“五脏”更像是一个“功能包”或者“责任区”,而不是一个精确的解剖学器官。 它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的动态平衡。

那么,现代医学的“五脏”又是怎么回事呢?

现代医学,特别是西方医学,其发展路径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解剖学为先: 通过手术、尸体解剖,医生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身体各个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以及它们互相之间的物理连接。我们知道肝脏在哪里,什么形状,有几叶。
生理学研究功能: 接着,通过实验,科学家们研究这些器官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具体功能,比如肝脏分泌胆汁、解毒、储存糖原;心脏泵血;肾脏过滤尿液等等。
病理学揭示病变: 最后,研究疾病是如何影响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

所以,现代医学的“五脏”(通常指肝、心、脾、肺、肾,虽然在概念上与中医的五脏有所重叠,但其定义和范围是基于科学实证的)是明确的、有形的、具有特定解剖结构和精确定位的器官。它们的功能也是通过化学、物理、生物学的方式来解释的。

对比一下,就能看到明显的差异:

| 特征 | 古代中医的“五脏” | 现代医学的“五脏” |
| : | : | : |
| 本质 | 功能系统、生理病理精神情绪的总汇、哲学模型 | 具体解剖学器官,有固定形态、位置和功能 |
| 依据 | 经验观察、临床疗效、阴阳五行哲学 | 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实验、实证科学 |
| 范围 | 往往包含多个现代医学的器官、组织、生理过程、甚至精神情绪 | 主要指一个或少数几个结构和功能明确的器官 |
| 联系 | 强调脏腑之间的五行生克制化、阴阳互抱的整体联系 | 强调生理系统的相互作用、神经体液的调节、以及物质循环 |
| “脾”为例 | 脾主运化(消化吸收)、统血、主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 现代医学的“脾”是指位于腹腔左上方、淋巴器官、参与免疫和过滤 |

那么,为什么古代畜生的五脏却跟现代畜生的五脏相同呢?

这主要是因为,中医在观察和命名动物脏器时,更多地是在进行“类比”和“借用”。

1. 解剖学的直观性: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从宏观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身体结构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我们都可以看到心脏、肝脏、胃、肠、肺、肾等器官。这些器官的外形、大小、位置,即使是不同物种,也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比如,猪的心脏和人的心脏,虽然尺寸不同,但基本形态、四个腔室都是一样的。牛的肝脏和人的肝脏,都很大,有不同的叶。

2. 功能的相似性: 动物需要消化食物、输送血液、呼吸、排泄,这些基本的生命活动,无论在哪个物种,都依赖于相似的器官系统来完成。猪需要心脏跳动来输送血液,也需要胃和肠来消化食物。

3. “借用”中医的框架: 当古中医在描述动物身体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套用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也就是“五脏六腑”。当他们解剖一只动物(比如猪)时,他们看到的那个跳动的东西,那个红色的、占据一部分腔体的器官,他们当然会因为它具备“主血脉”的功能,而将其称之为“心”。那个能分泌消化液、处理食物的器官,就容易被归类为“脾”或者“胃”。

换句话说,古人看到动物的“心”,那个跳动的、有管子连着的器官,它的形状和功能(泵血)是看得见的、容易理解的。而中医的“心”这个概念,虽然比现代医学的“心”更广,但它最核心的部分——“主血脉”,正是这个可见器官的核心功能。

所以,当古人说“猪的心”,他们指的是猪身上那个形似、功能也大致符合中医“心”的那个主要器官。因为这个器官本身的存在及其主要功能,在不同物种之间(尤其是哺乳动物)确实是高度保守和相似的。

这里有个关键点: 当中医谈论“猪的心”时,他可能更多地是在说“动物的这个类似人‘心’功能的器官”,而不是指那个包含了“心经”、“心神”、“心在窍为舌”等所有中医“心”的概念的完整系统。他是在借用中医的名称来指代一个具有相似解剖学和基本生理学特征的器官。

总结一下:

人 的“五脏”,在中医体系里,是高度哲学化、系统化、功能化的概念,它是一个包含生理、病理、精神、情绪的功能网络。中医通过观察人的整体状态来判断“五脏”的健康。
畜生 的“五脏”,当被中医描述时,很大程度上是在借用中医的名称和部分核心功能概念,来指代动物身上那些在解剖学形态和基础生理功能上,与人(或者说,与中医五脏的核心代表器官)相近的器官。因为动物脏器的宏观形态和基本生理活动(如心脏跳动、肝脏代谢)与人类是相似的,所以使用中医的五脏名称来指代它们是可行的,也是直观的。

这就像我们说“汽车的发动机”和“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虽然一个是内燃机,一个是涡轮发动机,它们具体工作原理和设计细节完全不同,但我们都称它们为“发动机”,因为它们都承担着“提供动力”这个核心功能。中医的“五脏”更像是“动力提供者”,而现代医学的“五脏”则更详细地描述了“动力提供者”的具体构造和工作原理。

所以,问题不在于动物的脏器“变了”,而在于我们“看”它们的方式和“描述”它们的工具不同。中医用一套哲学和经验的体系来“解读”人体(和动物体),而现代医学则用一套实证科学的工具来“解剖”和“测量”它们。当描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功能基本一致”的宏观器官时,两者的描述就会趋于一致,因为它们都指向了那个共同的、真实的生物结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古代人认为,月亮有嫦娥和玉兔,结果现代人发卫星绕月球一看,啥也没有。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跳出来说,现代人的卫星看到的月球,跟我们老祖宗所说的月球不是一回事,我们老祖宗的月球就是有嫦娥和玉兔,你们找不到我们老祖宗的月球是你们现代人能力不够,不及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大家不觉得这个人是神经病才怪!

而很多中医粉,他们说现代人所指的血液跟古代人所指的血不是一个东西,现代人所指的内脏跟古代人所指的内脏也不是一个东西。



这实在是让人笑掉大牙,我这里举个小例子就可以反驳。比如随便翻开一篇现代中医粉介绍中医对心脏理解文章的,会发现这种类型的话语:

大家看到没有,这个中医粉说心不是指现在的解剖学器官心脏,还包括了大脑。同理其他脏器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来看清代中医书《顾松园医镜》怎么说的:“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

再看明代中医书《类经图翼》怎么说的:“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

中医粉们,古代中医书把心脏的位置,长得什么样子都说了,没说心脏包括脑子啊!!!

不止是心脏,古代任何一本描述人体内脏的书,都是心是心,肺是肺,都是跟现代的解剖学名称指的是一个东西。当然, 虽然东西一样,但是古中医对内脏的解释跟现代解剖学比较起来,就错的非常离谱了。

什么,中医粉还不信?那么我们来看古代的人体内部图,比如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欧西范五脏图:

再比如这张明代的《针灸大成》:

看到没有,古图里人体依然是心肝脾胃肾该是啥是啥没搅在一起,跟屠夫对猪下水的分类一样。

民国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废除中医运动,很多人明白了西方的解剖学之后,严厉批评中医的五脏论错误甚多,中医界无人可以反驳。为了继续延续中医的生意,于是便有中医界的人出来,编造了一套荒谬的说法,居然就把五脏六腑全部虚化,就是说中医所谓脏腑都是概念化,符号化,去实体化,既然古代人所指的五脏六腑跟现代解剖学的五脏六腑不是一个东西,即便你现代解剖学全部正确,也就否认不了我了。

如果古代人所指的内脏跟现代人所指的内脏不是一个东西,按中医粉的说法,古代的五脏分别指代一系列相关组织器官,我就反问一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古代的屠夫卖猪下水岂不是把老本折光?你要一个猪心,屠夫把心肺猪脑子一起给你?你要猪血,屠夫告诉你对不起没有,摊子上红颜色凝结成块的东西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反正中医大师说了,血不是这玩意儿。

另外,如果古代的内脏不是指现代的内脏,那么现代的内脏在古时候肯定有另外的称呼,请现在中医找出来,可惜中医找不出来。

事实真相是,中医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古时候杀猪的屠夫,办案的仵作。原因也很简单,解剖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古代中医却没有留下太多解剖尸体的详细史料!

其实无论古代所指的血还是其他内脏器官,跟现代所指的器官都是一个东西,不过中医理论把这些器官结构功能全部搞错,却死不认错,才编造了这些把中医老祖宗背叛得一干二净的玩意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解剖生理学之间的核心差异,以及为何在比较动物脏器时,这种差异似乎又有所收敛。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中医的“五脏”是怎么回事。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没有显微镜,没有 CT 机,更没有 DNA 测序。古人认识身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饱受争议的扩张性运动时,十字军及其后裔确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他许多文化中的“祖宗阔过”叙事,往往伴随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自豪感,强调祖先的勇武、功绩以及对异族“教化”或征服的“正当性”。然而,十字军的后裔,特别是随着近代欧洲思.............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问得直击要害。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确实跟那野草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总能顽强地冒出来。要说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细琢磨。首先,这跟他们的生存方式有莫大关系。你想啊,中原的农耕文明,讲究的是“男耕女织”,一块地,得辛辛苦苦耕种,播种、施肥、收割,年复一年。这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也.............
  • 回答
    说古代中国“没能形成法律来约束人”,这话其实有些偏颇。更准确地说,古代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法律,而是其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的主导逻辑,长期以来是以“礼乐”而非纯粹的“法”为主导。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历史演变以及人们对社会秩序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一、 礼乐制度的核心与功能:.............
  • 回答
    关于“为何古代只有中国出产丝绸”,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偏差。更准确地说,古代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大规模发展丝绸生产的国家,并且其丝绸的品质和工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丝绸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说起,深入探讨丝绸的起源、生产过程、以及中国为何能长.............
  • 回答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现象,并非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一系列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交织、螺旋上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剖析。一、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层层加码: 郡县制的建立与巩固: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这是中央集权的奠基石。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直接对中央负.............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战舰之所以较少使用撞角,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缺失,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选择。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头捋一捋,将目光聚焦在古代中国的造船理念、作战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之中。首先,咱得明白,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和地缘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较于地中海沿岸那些被海洋分割、岛屿星罗棋.............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鲜少见到铝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技术挑战的故事,并非简单的“没有”就能概括。比起后世我们熟知的铜器、铁器,铝的出现和普及实在太晚了,以至于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中国古代文明,铝这个名字几乎是缺席的。究其原因,得从铝这种金属的“脾气”和当时的技术水平说起。首先,得说说铝这金属本身。铝在.............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嫡长子之所以备受重视,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这套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嫡次子感到吃亏,这是制度的必然结果,但其背后逻辑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 宗法制度的基石:嫡长子继承制理解嫡长子为何重要,首先要明白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结构.............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不对外侵略?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常常被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代并非完全没有对外用兵,也存在着征伐和扩张的时期。但与许多以对外侵略为核心发展模式的文明相比,中国古代的整体倾向确实更偏向于“守成”和“内敛”,对外用兵的目的和规模也往往有所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 回答
    中国古代先民对海洋的利用,确实与西班牙、希腊、英吉利等民族相比,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虽然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理论上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海洋文明,其道路异常坎坷。一、 地理的“两重性”:大陆的羁绊与海洋的疏离首先,我.............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艺术为何似乎“跳过”写实直接走向写意,这个问题其实是对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一种简化理解。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写实并非被忽略,而是在中国艺术的语境下,写实与写意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发展路径,有着更 nuanced 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写实”和“写意”在中国艺术中的含义。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男子束发、盘发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背后既有现实的考量,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含义。而在许多外国古代文化中,男子披发则更为普遍,这同样源于其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中国古代男子为何束发、盘发:1. 实用主义与生活习惯的演变: 日常生活便.............
  • 回答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确实如您所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其用量之巨,尤其体现在货币铸造上,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很少看到以金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的体系得以稳定长久地运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及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铜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土壤与广泛的接受度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铜.............
  • 回答
    日本古代的令制国,那是一个由中央政府精心划分、为便于统治和管理而设立的行政区域。您观察到有些国家的面积特别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番有趣的逻辑,绝非随意为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令制国诞生的那个时代,去看看当时的社会、地理以及政治背景。首先,您要明白一点,令制国并非是按照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均匀、标.............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以其深厚的计算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闻名于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当我们审视现代数学,会发现其重心明显地转向了理论的构建和抽象。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中国数学的“计算”与“实用”特质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高度发达的计算技术和解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文化和语言发展中一些非常值得探究的方面。虽然在政治和朝贡体系上,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中国有着明确的“属国”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唯一或最深远的影响就来自中国。事实上,文化传播和影响是双向且复杂的,地理位置、民族迁徙、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交流热度,都会深刻地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