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中国中国古代艺术似乎跳过了「写实」而直接到了「写意」的阶段?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艺术为何似乎“跳过”写实直接走向写意,这个问题其实是对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一种简化理解。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写实并非被忽略,而是在中国艺术的语境下,写实与写意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发展路径,有着更 nuanced 的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写实”和“写意”在中国艺术中的含义。

写实 (Realistic):在中国艺术的语境下,写实更侧重于“形似”的准确描绘,强调对客观物象的忠实模仿,注重细节、比例、结构和质感的真实还原。这并非完全等于西方美术史上的“写实主义”,而是指一种以“形”为重,力求形神兼备的描绘方式。
写意 (Impressionistic/Expressive):写意则更侧重于“神似”,强调抓住事物的精神、气质、内在生命力,通过简练的笔墨、概括的造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趣。它更注重“意”的传达,而非“形”的纤毫毕现。

中国古代艺术并非“跳过”写实,而是写实与写意在中国艺术发展中是并行存在,并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所谓“跳过”,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在回顾中国艺术史时,往往将某些特定时期、特定画种的“写意”风格拔高,并将其视为中国艺术的典型特征,而忽视了那些同样追求“形似”的艺术成就。

1. “写实”的基础从未缺失:

早期艺术的现实基础: 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就已经表现出对动物、植物等自然形态的观察和描绘,虽然稚拙,但已带有写实的意图。
商周青铜器的纹饰: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龙纹、夔纹等,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其对动物形象的刻画,如眼睛、爪子、身体结构的描绘,就已经展现出高度的造型能力和对“形”的把握。这些纹饰往往是对现实中动物的提炼和变形,但其基础依然是观察现实。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汉代是写实绘画的重要发展时期。画像石、画像砖上的许多人物、动物、场景,都力求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对人物服饰、发髻、表情的刻画,对车马、建筑的描绘,都显示出高度的写实技巧。马的奔跑姿态、动物的动态,都非常生动。
唐代绘画的“盛唐气象”: 唐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尤其在人物画和山水画方面,写实性达到了很高水平。《簪花仕女图》、《步辇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对人物的形态、服饰、神态描绘得细腻入微,尤其是人物的丰腴之美,是对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真实写照。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对帝王的面貌、气质都有精准的刻画。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虽然有夸张变形,但其对人物动态的把握,依然建立在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之上。
宋代绘画的巅峰: 宋代是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尤以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写实风格最为突出。
山水画: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等,山石的肌理、树木的形态、云水的流动,都描绘得极为真实,仿佛身临其境。画家们深入自然,对山川地貌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绘,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花鸟画: 崔白、赵佶、马远、夏珪等人的花鸟画,对花卉、鸟兽的形态、色彩、毛羽、动态都进行了极其精妙的描绘。赵佶的《芙蓉锦鸡图》,鸡的羽毛光泽、姿态,花朵的娇嫩,都栩栩如生。

2. “写意”的萌芽与发展:

“得意忘形”的哲学思想: 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得意忘形”的思想,强调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神韵,而不是拘泥于外在的形体。这为写意画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文人画的兴起: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他们将绘画视为一种表达情志、抒发性灵的途径,而非仅仅是再现客观物象的技艺。苏轼提出的“书画同源”、“论画以形似,律残似,得失之意”,提倡“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标志着文人画写意精神的初步确立。
水墨写意画的探索: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文徵明的《山水扇面》,以及后来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更是将水墨写意发挥到极致。他们使用简练的笔墨,通过皴擦、点染、勾勒等技法,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山水的意境、花鸟的精神,这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或“写意而神似”的风格,便是我们常说的“写意”。

3. 写实与写意的关系:辩证统一

写实是写意的基础: 任何高超的写意,都离不开对现实世界长期的观察和积累。没有扎实的写实功底,写意就容易流于空泛、失真。那些看似随意的写意画,背后往往是画家数十年如山水般深厚的写实训练。例如,描绘奔马的写意画,画家需要了解马的骨骼、肌肉结构,才能画出其神韵。
写意是写实的升华: 写实固然能精确地再现物象,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形似,则可能显得呆板,缺乏生命力。写意则能通过概括与提炼,捕捉事物的神韵和内在精神,赋予作品以生命和感染力。
“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 中国艺术并非完全抛弃写实,而是力求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神似”,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许多写意名家,如宋代的黄庭坚,在评论绘画时,也强调“形似”的重要性,认为“神似”是建立在“形似”之上的。

4. 评价标准的变化与艺术史的侧重点:

历史评价的侧重: 在中国艺术史的书写和评价中,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艺术史叙事的影响,以及一些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推崇,导致我们更容易将水墨写意画视为中国艺术的“代表性”风格,而相对忽视了早期绘画中更为写实的成就。
不同画种的不同侧重: 宫廷绘画、人物画在很多时期都更倾向于写实,而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则更容易发展出写意的倾向。但这并非绝对,宋代的山水画虽然写实,但其意境和诗意也已开始显现。
时代的审美需求: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也影响了艺术创作的侧重点。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艺术并没有“跳过”写实,而是将写实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哲学思想、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对生命内在精神的追求,发展出了具有东方哲学韵味的“写意”风格。 写实与写意在中国艺术中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艺术丰富多彩的图景。我们之所以会有“跳过”的印象,更多的是因为在梳理艺术史时,由于某些历史和文化因素,对写意风格给予了更强的关注和强调,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写实艺术同样辉煌的成就。如果仔细审视中国艺术史的脉络,会发现写实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并为写意风格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答案多图)

利益申报:本人美术生出身,美术史、艺术理论为大学必修课程。

  • 凭啥写意前必须写实?我们来看西方艺术的起源阶段。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约公元前3万年前)

(法国肖维特史前岩画,约3万年前)

(法国拉斯考克斯洞穴岩画,约1万5千年前)

(利比亚史前岩画,约公元前4000年)

(维也纳史前维纳斯,旧石器时代)

…………

  • 谁说中国古代艺术没有写实?

(秦陵兵马俑,秦代)

(《五牛图》,韩滉,唐)

(《写生珍禽图》,黄荃,五代)

(北宋帝王真像之《宋仁宗真像》,佚名,北宋)

(《竹禽图》,宋徽宗赵佶,北宋)

(《柳鸦芦雁图》,宋徽宗赵佶,北宋)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

(明代人物像系列)

……

中国绘画除了所谓“写意画”外,还有“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工笔”)、“界画”(建筑绘画)等等,这些门类都是相当写实的。

  • 写意就一定不好吗?最后,我们来看看毕加索借鉴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作品:

(《斗牛》系列,毕加索,西班牙)
对比一下:
(《出行画像砖》,西汉)

(《车马画像砖》,东汉)
对比一下这些马的造型,毕加索不美嘛?汉代画像砖不美嘛?

总结一下:

  1. 整个美术史上,没有先写实才能写意这个规律
  2. 中国美术史上,写实作品比比皆是
  3. 不是只要是靠线条、墨块表现的,就不写实
  4. 中国美术史,从北宋越来越注重个人情趣的“文人画”发轫开始,中国传统的写实绘画逐渐边缘化,但仍有其生存空间,大量的民间画师为士大夫画死后供家族祭祀以及纪念的画像(可以理解为现在的“照相”)而得以存在,中国写实艺术趋向了民间这条暗线。


最后奉劝题主:
多读书,读好书。
只思考的话……孔夫子怎么说来着?
“思而不学则殆”!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告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艺术为何似乎“跳过”写实直接走向写意,这个问题其实是对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一种简化理解。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写实并非被忽略,而是在中国艺术的语境下,写实与写意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发展路径,有着更 nuanced 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写实”和“写意”在中国艺术中的含义。 .............
  • 回答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现象,并非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一系列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交织、螺旋上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剖析。一、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层层加码: 郡县制的建立与巩固: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这是中央集权的奠基石。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直接对中央负.............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战舰之所以较少使用撞角,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缺失,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选择。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头捋一捋,将目光聚焦在古代中国的造船理念、作战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之中。首先,咱得明白,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和地缘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较于地中海沿岸那些被海洋分割、岛屿星罗棋.............
  • 回答
    中国古代先民对海洋的利用,确实与西班牙、希腊、英吉利等民族相比,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虽然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理论上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海洋文明,其道路异常坎坷。一、 地理的“两重性”:大陆的羁绊与海洋的疏离首先,我.............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问得直击要害。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确实跟那野草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总能顽强地冒出来。要说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细琢磨。首先,这跟他们的生存方式有莫大关系。你想啊,中原的农耕文明,讲究的是“男耕女织”,一块地,得辛辛苦苦耕种,播种、施肥、收割,年复一年。这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也.............
  • 回答
    说古代中国“没能形成法律来约束人”,这话其实有些偏颇。更准确地说,古代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法律,而是其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的主导逻辑,长期以来是以“礼乐”而非纯粹的“法”为主导。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历史演变以及人们对社会秩序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一、 礼乐制度的核心与功能:.............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鲜少见到铝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技术挑战的故事,并非简单的“没有”就能概括。比起后世我们熟知的铜器、铁器,铝的出现和普及实在太晚了,以至于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中国古代文明,铝这个名字几乎是缺席的。究其原因,得从铝这种金属的“脾气”和当时的技术水平说起。首先,得说说铝这金属本身。铝在.............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嫡长子之所以备受重视,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这套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嫡次子感到吃亏,这是制度的必然结果,但其背后逻辑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 宗法制度的基石:嫡长子继承制理解嫡长子为何重要,首先要明白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结构.............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不对外侵略?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常常被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代并非完全没有对外用兵,也存在着征伐和扩张的时期。但与许多以对外侵略为核心发展模式的文明相比,中国古代的整体倾向确实更偏向于“守成”和“内敛”,对外用兵的目的和规模也往往有所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男子束发、盘发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背后既有现实的考量,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含义。而在许多外国古代文化中,男子披发则更为普遍,这同样源于其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中国古代男子为何束发、盘发:1. 实用主义与生活习惯的演变: 日常生活便.............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以其深厚的计算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闻名于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当我们审视现代数学,会发现其重心明显地转向了理论的构建和抽象。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中国数学的“计算”与“实用”特质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高度发达的计算技术和解决.............
  • 回答
    关于“为何古代只有中国出产丝绸”,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偏差。更准确地说,古代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大规模发展丝绸生产的国家,并且其丝绸的品质和工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丝绸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说起,深入探讨丝绸的起源、生产过程、以及中国为何能长.............
  • 回答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确实如您所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其用量之巨,尤其体现在货币铸造上,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很少看到以金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的体系得以稳定长久地运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及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铜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土壤与广泛的接受度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文化和语言发展中一些非常值得探究的方面。虽然在政治和朝贡体系上,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中国有着明确的“属国”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唯一或最深远的影响就来自中国。事实上,文化传播和影响是双向且复杂的,地理位置、民族迁徙、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交流热度,都会深刻地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面.............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人讲求“天人感应”而西方古人讲求“纯粹理性”的说法,并非全然精准,但其中蕴含着两种不同文明在看待世界、认识自身以及建构知识体系时,确实存在着颇为显著的侧重点和倾向性。如果要剥离“AI痕迹”,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肌理和思想的源头去梳理,看看它们各自的逻辑是怎么展开的。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
  • 回答
    要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寻找一位在文治武功上能与织田信长相媲美的人物,需要审视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历史功绩。经过一番斟酌,我认为,若要强行进行类比,汉武帝刘彻或许是其中一位比较贴切的参照对象,但同时也要看到两人之间显著的差异。织田信长的时代背景与汉武帝的相似之处:首先,我.............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号、祖先的名字或国号,对事物的名称进行了大量的修改。这种避讳制度(避名、避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遗留的痕迹,或者在理解古代文献时需要对其有所了解。以下是一些对今天有重大影响的修改,并尽量详细讲述:一、 文字的避讳(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