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中国古代战舰很少使用撞角?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战舰之所以较少使用撞角,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缺失,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选择。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头捋一捋,将目光聚焦在古代中国的造船理念、作战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之中。

首先,咱得明白,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和地缘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较于地中海沿岸那些被海洋分割、岛屿星罗棋布的区域,中国古代的海洋文明更像是“大陆的延伸”。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内河航运和湖泊水域的发展同样是古代中国交通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中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风格,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与大型内河船只和沿海捕捞渔船一脉相承的,更注重载货量、稳定性以及适应复杂水域的能力。

撞角这东西,大家伙一听,就知道是拿来“硬碰硬”的。它最能发挥作用的场景,通常是海战中双方舰船规模相近,而且对战节奏快,需要迅速击溃对方的场合。想象一下,在地中海,那种轻快、高机动性的战船,比如说古希腊的“三列桨战船”(trireme),船体相对较低,船头突出一个坚固的撞角,船员们通过划桨获得强大的动力和转向能力,就像一支支离弦的箭,瞄准了敌船的侧舷或者尾部,用力一顶,就能造成严重的损伤,甚至直接将敌船击沉。这种作战方式,有点像骑兵的冲锋,追求的是瞬间的爆发力和决定性的打击。

但是,中国古代的航海和海战,发展路径就有些不同了。

一方面,中国古代的海军建设,尤其是在宋元明时期达到顶峰时,更倾向于建造大型、稳固的战船。这些战船,比如宋朝的“海鳅船”或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宝船”,它们体型巨大,吃水较深,船体结构复杂,拥有多层甲板,装载的兵员和物资也非常可观。这种船,与其说是灵活的“矛”,不如说是坚实的“盾”或移动的“堡垒”。它们的优势在于稳定性好,能够抵御恶劣天气,可以搭载更多的火炮、弓箭手、士兵,能够进行远程作战和运输。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用船头去撞击敌人,对于体型庞大、重心较高的巨舰来说,风险很高。一旦撞击失利,船体结构可能受损,甚至导致船只倾覆,这对于载员众多的巨舰来说,后果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海战的战术,也与西方存在差异。从古代到近代,中国海战更侧重于远程打击和步兵作战。火药武器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改变了海战的面貌。无论是弓箭、弩箭,还是后来的火炮,都提供了有效的远程杀伤手段。战术上,往往是通过密集火力压制对方,然后登船进行肉搏战。这种打法,更像是一场水上攻城战,或者说是将陆地上的步兵战术搬到了海上。在这样的战术体系下,战船本身不需要过多地承担直接撞击的任务,而是作为平台,为火炮和士兵提供射击和登船的便利。所以,相对来说,船头的设计更注重稳定性和搭载火炮的位置,而非突出一个撞角。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战舰就完全没有类似撞击的功能。早期的战船,为了在近战中增加破坏力,船头可能也会有所加强,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船体结构的强化,而不是像西方那种专门设计的、突出的撞角。而且,随着火器的发展,尤其是在火炮射程逐渐增加,威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海战的模式就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直接冲上去用船头撞击,在火炮面前显得有些“笨拙”和落后了。你用撞角去撞一艘能远程发射重型炮弹的战船,可能还没靠近,自己就被轰成碎片了。

再者,咱们还得考虑一下造船材料和工艺。虽然中国古代的木材加工工艺非常精湛,但要打造出能够承受巨大冲击力而不变形或断裂的巨大撞角,所需的特殊材料和结构设计,可能也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和技术挑战。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战舰不常使用撞角,并非是技术的“落后”,而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基于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航海传统、作战理念以及科技进步,所做出的一种适应性选择。中国的海军更倾向于发展大型化、综合化、火力化的战舰,以适应其广阔的近海和远洋作战需求,而撞角这种侧重于快速、直接撞击的战术,在中国古代海战的实践中,并未成为主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地中海的撞角战船没有发现过整船,但是出土过其他类型的龙骨海船和带有残存船艏结构的撞角。

地中海陆续发现的古代沉船龙骨一般由橡木充当,龙骨的上方凿成“凸”状,上方钉有起保护作用的“护垫”(knee)。⑥龙骨尾端榫接翘起的船尾部分,前端嵌接弯曲的船首部分。将龙骨翼板斜接在龙骨的低边上,用两根木钉固定插入龙骨和龙骨翼板榫接,榫接通常用橡木等硬木材制作,起着船体的内部支架作用。用一根长木钉穿过连接在龙骨上的两层龙骨翼板和中间的护垫。接着,用直径较小的长铁钉穿过木钉,并将钉尖弯曲固定。⑦坚固的龙骨结构保证了船只在经受撞击时所要承受的压力。船体由多条贯穿船首和船尾的列板构成,而每条列板由2—3块较短的条型船板嵌接而成,船板之间的嵌接面,以及第一块列板和龙骨翼板、两条列板之间都采用榫接方式连接。船体下方的榫接稍长,上方的稍短,相邻两层榫接呈“品”字形分布。

1980年发现的公元前200年的撞角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结构与船龙骨和船艏结构相连,为的就是可将巨大的撞击力均匀的传导到船身上去,减小撞击攻击对船自身的损害,其中重要的就是龙骨端部的缓冲结构,见下图。




现在发现中国古代的内河船都是无龙骨的,船头连艏柱都不设,只有封板。船头是是没有可以安装撞角的结构的。至于中式的龙骨海船,道理和西北欧船不用撞角也是一个道理,海域环境和人文环境所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战舰之所以较少使用撞角,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缺失,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选择。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头捋一捋,将目光聚焦在古代中国的造船理念、作战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之中。首先,咱得明白,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和地缘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较于地中海沿岸那些被海洋分割、岛屿星罗棋.............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饱受争议的扩张性运动时,十字军及其后裔确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他许多文化中的“祖宗阔过”叙事,往往伴随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自豪感,强调祖先的勇武、功绩以及对异族“教化”或征服的“正当性”。然而,十字军的后裔,特别是随着近代欧洲思.............
  • 回答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现象,并非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一系列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交织、螺旋上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剖析。一、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层层加码: 郡县制的建立与巩固: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这是中央集权的奠基石。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直接对中央负.............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艺术为何似乎“跳过”写实直接走向写意,这个问题其实是对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一种简化理解。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写实并非被忽略,而是在中国艺术的语境下,写实与写意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发展路径,有着更 nuanced 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写实”和“写意”在中国艺术中的含义。 .............
  • 回答
    中国古代先民对海洋的利用,确实与西班牙、希腊、英吉利等民族相比,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虽然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理论上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海洋文明,其道路异常坎坷。一、 地理的“两重性”:大陆的羁绊与海洋的疏离首先,我.............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问得直击要害。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确实跟那野草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总能顽强地冒出来。要说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细琢磨。首先,这跟他们的生存方式有莫大关系。你想啊,中原的农耕文明,讲究的是“男耕女织”,一块地,得辛辛苦苦耕种,播种、施肥、收割,年复一年。这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也.............
  • 回答
    说古代中国“没能形成法律来约束人”,这话其实有些偏颇。更准确地说,古代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法律,而是其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的主导逻辑,长期以来是以“礼乐”而非纯粹的“法”为主导。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历史演变以及人们对社会秩序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一、 礼乐制度的核心与功能:.............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鲜少见到铝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技术挑战的故事,并非简单的“没有”就能概括。比起后世我们熟知的铜器、铁器,铝的出现和普及实在太晚了,以至于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中国古代文明,铝这个名字几乎是缺席的。究其原因,得从铝这种金属的“脾气”和当时的技术水平说起。首先,得说说铝这金属本身。铝在.............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嫡长子之所以备受重视,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这套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嫡次子感到吃亏,这是制度的必然结果,但其背后逻辑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 宗法制度的基石:嫡长子继承制理解嫡长子为何重要,首先要明白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结构.............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不对外侵略?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常常被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代并非完全没有对外用兵,也存在着征伐和扩张的时期。但与许多以对外侵略为核心发展模式的文明相比,中国古代的整体倾向确实更偏向于“守成”和“内敛”,对外用兵的目的和规模也往往有所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男子束发、盘发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背后既有现实的考量,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含义。而在许多外国古代文化中,男子披发则更为普遍,这同样源于其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中国古代男子为何束发、盘发:1. 实用主义与生活习惯的演变: 日常生活便.............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以其深厚的计算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闻名于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当我们审视现代数学,会发现其重心明显地转向了理论的构建和抽象。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中国数学的“计算”与“实用”特质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高度发达的计算技术和解决.............
  • 回答
    关于“为何古代只有中国出产丝绸”,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偏差。更准确地说,古代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大规模发展丝绸生产的国家,并且其丝绸的品质和工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丝绸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说起,深入探讨丝绸的起源、生产过程、以及中国为何能长.............
  • 回答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确实如您所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其用量之巨,尤其体现在货币铸造上,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很少看到以金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的体系得以稳定长久地运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及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铜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土壤与广泛的接受度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文化和语言发展中一些非常值得探究的方面。虽然在政治和朝贡体系上,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中国有着明确的“属国”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唯一或最深远的影响就来自中国。事实上,文化传播和影响是双向且复杂的,地理位置、民族迁徙、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交流热度,都会深刻地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面.............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人讲求“天人感应”而西方古人讲求“纯粹理性”的说法,并非全然精准,但其中蕴含着两种不同文明在看待世界、认识自身以及建构知识体系时,确实存在着颇为显著的侧重点和倾向性。如果要剥离“AI痕迹”,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肌理和思想的源头去梳理,看看它们各自的逻辑是怎么展开的。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