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总是像野草一般灭又生?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问得直击要害。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确实跟那野草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总能顽强地冒出来。要说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细琢磨。

首先,这跟他们的生存方式有莫大关系。

你想啊,中原的农耕文明,讲究的是“男耕女织”,一块地,得辛辛苦苦耕种,播种、施肥、收割,年复一年。这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也需要长期的定居。可游牧民族呢?他们依仗的是牛、羊、马这些牲畜。牲畜吃草,草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这叫“逐水草而居”。

这种生活方式,有几个好处。好处一,适应性极强。只要有草的地方,就能活。不管你是大漠边陲,还是草原高地,甚至是一些中原王朝眼里的“不毛之地”,都能找到他们的生计。这种“哪里有草哪里安家”的能力,让他们不像农耕民族那样,一旦家园被毁,就几乎无以为继。

好处二,灵活机动。他们没有固定的城市,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旦遇到威胁,比如强大的敌人,他们可以很方便地带着全部家当(牲畜和帐篷)迁徙到别处,避开锋芒。你想把他们“一网打尽”?难!除非你能像追逐一群野马一样,把他们的牲畜都赶跑,否则很难彻底消灭。

好处三,资源获取相对容易。牲畜能自己找食,只需要放牧。不像农耕,需要翻地、灌溉、除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游牧民族的“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牲畜数量的增长和牲畜产品的利用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存的压力。

其次,这跟地缘政治和双方的互动模式也分不开。

中原王朝,特别是强盛时期,确实能把一些游牧部落打趴下,甚至建立起羁縻统治,让他们臣服。比如汉朝打匈奴,唐朝打突厥。这看起来是“灭”了,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打散了,或者把一部分收编了。

你想,那些被征服的游牧部落,虽然名义上归顺了,但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认同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原王朝的统治,对他们来说,往往是“隔靴搔痒”,很难渗透到最基层。而且,中原王朝的“统治”,更多是收取贡品,要求朝贡,震慑一下,而不是像对内地一样,派官员、收税、征兵。

一旦中原王朝衰落,或者内部出现问题,比如内乱、皇帝被杀、国家分裂,那么边疆的防御力量就会削弱。这时候,那些原本被压制、或者依附在中原王朝羽翼下的游牧部落,就会蠢蠢欲动。

更重要的是,被“灭”并不等于“消失”。

很多时候,一个强大的游牧汗国或部落被中原王朝击溃,并不是说这个民族就彻底没了。他们只是被分解了,一部分可能向更远的地方迁徙,一部分可能被收编到其他游牧部落中,一部分可能就地变成了“散户”,小股小股地在中原王朝的边境地区活动,甚至被一些汉族地主收为“部曲”或“佃户”。

但他们骨子里的游牧习性还在,他们掌握的骑射技能还在。当他们发现机会时,这些“散户”或者依附于某个更强大部落的成员,就会再次集结,形成新的力量。这就跟野草一样,你把地上的草割掉了,但根还在泥土里。只要雨水(机会)来了,它就又会长出来。

打个比方,就像一家大公司倒闭了,里面的员工并没有立刻失业,他们可能被别的公司挖走了,或者自己出来创业。那些曾经的“匈奴帝国”、“突厥帝国”,在被击败后,其成员并没有集体消失,而是变成了“分散的劳动力”或“潜在的武装力量”,随时准备被重新组织。

再者,中原王朝自身的发展周期也提供了土壤。

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频繁。一个王朝的建立,往往伴随着战争和资源的消耗。在巩固统治的初期,他们可能会加强边防,对周边保持警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内部腐败、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等问题会层出不穷,导致国家财政空虚,军备松弛。

当一个王朝的国力达到顶峰,对周边游牧民族进行强大的压制时,这些游牧民族的日子自然不好过,他们的活动范围会被压缩,很多部落可能会被消灭或驱逐。但这种强大,往往是短暂的。一旦国力衰退,边防薄弱,那些被压制住的游牧民族,或者躲藏起来的部落,或者已经融入其他部落的个体,就有了喘息和积蓄力量的机会。

而且,很多时候,中原王朝之间也会互相利用边疆民族。例如,为了对付另一个中原政权,会拉拢或鼓励一些游牧部落进攻对方的边境,形成“以夷制夷”的策略。这种策略在短期内能达到目的,但长期来看,也无形中为这些游牧民族提供了生存和壮大的空间。

所以,这“灭又生”的循环,并非简单的军事征服可以一劳永逸。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牵扯到游牧民族的生存模式、地缘政治的变迁、中原王朝的兴衰周期,以及双方互动中产生的各种“残余”和“再生”因素。他们的生命力,就蕴藏在草原的广阔、自由的迁徙以及不屈的生存意志之中,正如野草,总能找到缝隙,顽强地生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可惜我学识有限无法系统回答,在这里我只能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

核心原因:农耕民族思维局限性导致了中原封建王朝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对非农耕区进行有效统治和管理。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耕耘收获。他们所有的欲望可以归结为一点——耕地欲望。正因为我们是一个农耕民族,我们对耕地的欲望达到了极限。这也导致了我们不会去认真思考农耕区之外的世界。我们忽视的何止是草原,海洋不一样长期被我们忽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问得直击要害。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确实跟那野草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总能顽强地冒出来。要说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细琢磨。首先,这跟他们的生存方式有莫大关系。你想啊,中原的农耕文明,讲究的是“男耕女织”,一块地,得辛辛苦苦耕种,播种、施肥、收割,年复一年。这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也.............
  • 回答
    说古代中国“没能形成法律来约束人”,这话其实有些偏颇。更准确地说,古代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法律,而是其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的主导逻辑,长期以来是以“礼乐”而非纯粹的“法”为主导。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历史演变以及人们对社会秩序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一、 礼乐制度的核心与功能:.............
  • 回答
    关于“为何古代只有中国出产丝绸”,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偏差。更准确地说,古代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大规模发展丝绸生产的国家,并且其丝绸的品质和工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丝绸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说起,深入探讨丝绸的起源、生产过程、以及中国为何能长.............
  • 回答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现象,并非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一系列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交织、螺旋上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剖析。一、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层层加码: 郡县制的建立与巩固: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这是中央集权的奠基石。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直接对中央负.............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战舰之所以较少使用撞角,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缺失,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选择。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头捋一捋,将目光聚焦在古代中国的造船理念、作战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之中。首先,咱得明白,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和地缘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较于地中海沿岸那些被海洋分割、岛屿星罗棋.............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鲜少见到铝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技术挑战的故事,并非简单的“没有”就能概括。比起后世我们熟知的铜器、铁器,铝的出现和普及实在太晚了,以至于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中国古代文明,铝这个名字几乎是缺席的。究其原因,得从铝这种金属的“脾气”和当时的技术水平说起。首先,得说说铝这金属本身。铝在.............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嫡长子之所以备受重视,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这套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嫡次子感到吃亏,这是制度的必然结果,但其背后逻辑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 宗法制度的基石:嫡长子继承制理解嫡长子为何重要,首先要明白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结构.............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不对外侵略?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常常被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代并非完全没有对外用兵,也存在着征伐和扩张的时期。但与许多以对外侵略为核心发展模式的文明相比,中国古代的整体倾向确实更偏向于“守成”和“内敛”,对外用兵的目的和规模也往往有所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 回答
    中国古代先民对海洋的利用,确实与西班牙、希腊、英吉利等民族相比,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虽然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理论上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海洋文明,其道路异常坎坷。一、 地理的“两重性”:大陆的羁绊与海洋的疏离首先,我.............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艺术为何似乎“跳过”写实直接走向写意,这个问题其实是对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一种简化理解。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写实并非被忽略,而是在中国艺术的语境下,写实与写意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发展路径,有着更 nuanced 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写实”和“写意”在中国艺术中的含义。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男子束发、盘发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背后既有现实的考量,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含义。而在许多外国古代文化中,男子披发则更为普遍,这同样源于其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中国古代男子为何束发、盘发:1. 实用主义与生活习惯的演变: 日常生活便.............
  • 回答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确实如您所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其用量之巨,尤其体现在货币铸造上,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很少看到以金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的体系得以稳定长久地运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及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铜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土壤与广泛的接受度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铜.............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以其深厚的计算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闻名于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当我们审视现代数学,会发现其重心明显地转向了理论的构建和抽象。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中国数学的“计算”与“实用”特质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高度发达的计算技术和解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文化和语言发展中一些非常值得探究的方面。虽然在政治和朝贡体系上,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中国有着明确的“属国”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唯一或最深远的影响就来自中国。事实上,文化传播和影响是双向且复杂的,地理位置、民族迁徙、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交流热度,都会深刻地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解剖生理学之间的核心差异,以及为何在比较动物脏器时,这种差异似乎又有所收敛。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中医的“五脏”是怎么回事。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没有显微镜,没有 CT 机,更没有 DNA 测序。古人认识身体,.............
  •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女性身份、婚姻以及社会规范的理解差异。查士丁尼娶舞女特奥多拉为后,在罗马帝国的确是惊世骇俗,但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循。而古代中国,尤其是传统儒家文化下的士大夫阶层,则将女性的出身和品德看得极为重要,门当户对的观念根深蒂固。让我们来细致地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查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