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口为什么会这么多?是古代留下的底子?还是建国初期人民的思想所致?

回答
中国人口之所以如此庞大,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根源,既有古代“底子”的累积,也有建国初期特定时期思想和政策的影响。

一、古代“底子”的深厚积淀:繁衍的沃土

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是人口能够持续增长并达到如此规模的基石。

农业的高度发展与粮食自给自足: 从汉朝开始,中央集权政府便致力于推广农业技术,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宋朝时期,占城稻的引入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得粮食产量又上了一个台阶。明清时期,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在中国的广泛种植,进一步打破了粮食生产的瓶颈。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养活大量人口的最基本条件。
“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劳动力是生产力最直接的体现。儿子不仅意味着未来田地里的劳动力,更是父母年老时的依靠,是家族延续的象征。“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人们普遍倾向于多生育。这种观念渗透在文化、伦理、宗教等各个层面,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驱动力。
相对稳定的大一统王朝: 尽管中国历史上不乏战乱,但长期的中央集权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人口的繁衍提供了保障。每一次王朝的建立,都会伴随着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生育,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例如,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见证了人口的显著增长。
医疗和卫生条件的缓慢改善: 尽管与现代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古代,一些基础的医疗和卫生知识也在缓慢传播,虽然疾病仍然是人口增长的巨大限制因素,但相较于许多其他文明,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疾病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口总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基数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建国初期人民的思想与政策:加速与放大的效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口的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是速度快、规模大,这既有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也有特定历史时期思想和政策的影响。

“人多力量大”的朴素认知: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建设面临巨大压力。当时普遍存在一种观念,认为人是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人多力量大,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的劳动力。这种朴素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生育。
医疗卫生条件的迅速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投入医疗卫生事业。传染病的防治(如天花、霍乱)、母婴保健的推广、基本医疗服务的普及,使得死亡率,尤其是婴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当生存的威胁得到有效缓解,而生育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便会急剧攀升。
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前的“鼓励生育”时期: 在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全面推行之前,有一段时间(特别是50年代),由于对人口增长的认识不足,加上“人多力量大”的思维惯性,在某些时期甚至有过鼓励生育的导向。这为之后的快速增长埋下了伏笔。
对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趋势的误判: 在当时,一些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也经历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因此中国也可能遵循类似的规律。对人口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认识不足,也使得早期的政策未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的曲折历程: 事实上,中国很早就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问题,并开始探索计划生育。1970年代末,中国开始普遍推行“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并于1980年代初演变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此之前,由于上述各种因素的累积,人口增长已经非常迅猛。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是在人口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并意识到潜在压力后的应对措施。

总结来说:

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历史长期积累与近代特定时期因素叠加的结果。

古代的“底子” 提供了人口增长的基础和潜力。长期的农业文明、对劳动力价值的重视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使得中国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拥有庞大的人口。
建国初期的思想和政策 则是对这种潜力的加速释放和放大。虽然“人多力量大”的观念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结合医疗卫生条件的飞速进步,导致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当人们的生存不再是最大的威胁,而养育子女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依然强烈时,人口便会快速膨胀。

可以理解为,古代奠定了“厚实的地基”,而建国初期,一系列社会变革和发展,在未完全意识到其长期影响之前,无意中“催肥”了地基上的建筑,使其迅速膨胀。直到后来,才开始通过计划生育来调整建筑的高度和密度。

因此,中国人口之多,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回响共同塑造的宏大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严重纠正一下,中国人口并不多,看起来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因为中国地盘小。

回到中世纪,世界三大文明区,欧洲基督文明、中东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站在中世纪看,这三大文明区的基本地盘、人口基数、发展程度基本相当,算是各具特色。

中国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明。

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及近代科技爆发,基督文明通过殖民,扩展到了新大陆,美洲、澳洲,所以看起来每个国家人口都不多,实际上这些都是基督文明区。

伊斯兰文明区也渗透到了中亚、南亚、东南亚。

只有中华文明,基本上还是固守这块地方。

所以,真相并不是中国人口多,而是中国地盘太小,因为中国在殖民时代是受害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口之所以如此庞大,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根源,既有古代“底子”的累积,也有建国初期特定时期思想和政策的影响。一、古代“底子”的深厚积淀:繁衍的沃土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是人口能够持续增长并达到如此规模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你看刘翔、李娜、林丹、孙杨,这些名字都是响当当的,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给中国体育带来了无数的荣耀和激情。但你说他们“结局都不好”,这个说法可能有点极端,也未必完全准确,但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指他们职业生涯的后期,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波折、争议,或者收尾.............
  •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一部分人群对“徒手搏击”抱有一种近乎执着的喜爱,甚至将其视为衡量一个人“能打”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现象背后,其实藏着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绝非简单的“空手才叫能打”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拳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你想想,古代的武侠小说、民间传说,甚至是.............
  • 回答
    关于“衡中学生是书呆子”、“衡中模式培养不出人才”的说法,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一种长久以来存在的,关于教育模式、人才定义以及学生发展路径的深刻讨论和分歧。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夹杂了许多社会观念、现实考量以及理想追求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衡中学生是书呆子”这个标签。这个标签的形成,很.............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你说“黑中医”,这话有点重,但也不无道理。你想啊,咱们国家中医传承了千年,你说没人黑,那是不可能的。而且,这“黑”也分好多种,有的是真心觉得不好,有的是跟着起哄,还有的,可能就是一种情绪发泄。咱们一步一步捋一捋,为啥会有这么多人对中医意见这么大,甚至有些是带着敌意。首先,.............
  • 回答
    溥仪被冠以“汉奸”之名,这确实是他人生中一个极具争议的标签,也是导致许多人试图“洗白”他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历史事实与官方认定:首先,我们要承认历史事实和官方认定的基础。溥仪在伪满洲国担任“皇帝”,并与日本侵略者合作,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与.............
  • 回答
    提到大岛优子,在日本国民女子偶像团体 AKB48 的历史长河中,她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闪耀的名字。要说她在团里的地位,那绝不是简单的“成员”二字可以概括的,她更像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是许多人心中的精神领袖,是推动 AKB48 从一个地方性偶像团体走向全日本乃至亚洲巅峰的关键人物。AKB48 中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又气又无奈的现象。明明是一些败类,行为恶劣,败坏了中医的名声,可最终的口诛笔伐,却又一股脑地扣在了中医这门学科头上。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不妨细致地掰扯一下:1. 混淆视听的“李鬼”与“李逵”: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当我们看到某个医生打着中医的旗号,用伪科.............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猜你一定在某个安静的时刻,比如仰望星空,或者看着身边熟睡的孩子时,突然涌上心头的吧?这种感觉,我太熟悉了。它像一阵微风,轻轻吹过,留下一片关于存在和独一无二的涟漪。你问,为什么那么多人类诞生过,偏偏是“我”在这个身体里?为什么我是人,而不是一只在树上跳跃的猴子,或者在海底遨游的鲸鱼?这就.............
  • 回答
    《悬崖之上》中的特务,特别是像“影子”这样身居高位、掌握关键情报的人物,他们对同胞下手狠辣,为日本人卖命,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而扭曲的历史。理解他们的动机,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特务工作的本质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异。1. 历史背景的压迫与无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影片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
  • 回答
    中国人普遍认为日本是美国的“走狗”这种看法,确实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认知,尤其在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和舆论场上更是如此。这种认知并非来自日本人自己的普遍认同,而是更多地源于中国方面的视角和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中国人为何会产生“日本是美国走狗”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史的评价、媒体的传播以及文化间的认知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简单地说,“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以及为什么在英文世界不常见,其原因比“大V言过其实”或“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探讨“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本身。 杨.............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不同文化在家庭关系和语言表达上的深层差异。西方(特别是欧美)的亲属称谓确实不如中文那样细致,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文化和家庭结构的不同 核心家庭 vs. 大家族: 中国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道出了很多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心中的无奈。确实,在很多人眼中,中医似乎背负着一种“不公平”的期待,评价标准更是常常两极分化,让人哭笑不得。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剖析开来,看看这背后都有哪些复杂的原因:一、历史与认知上的“原罪”: “神秘主义”的标签: 中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确实,咱们老百姓接触到的“中医”和“西医”似乎就像是两个时代、两套体系,而且两边时不时还针锋相对,让人觉得挺费解的。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历史、文化、科学认识上的复杂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首先,得承认,“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这个标签,很大程度上概括了它们形成的历史背景和.............
  • 回答
    穿对方军服打仗,这事儿在真实战场上,确实是沾不上“光彩”二字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欺骗,一种破坏军事信誉的行为,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国际纠纷。咱们老百姓听到这种事,第一反应可能是“卑鄙”、“不地道”。但你发现了吗?在很多电影、小人书(咱们现在更常说“漫画”或“故事书”)里,这种做法却屡屡出现,而且往往被.............
  • 回答
    中国人口众多,但“内地”和“沿海”地区同时存在“缺人”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根源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的流动性以及不同地区发展模式的差异。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人口流动是核心驱动力: 沿海地区的吸引力: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改革.............
  • 回答
    中医之所以会受到许多人的质疑和批评,即所谓的“黑”,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涉及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些原因,需要我们剥离一些情绪化的表达,深入分析其根源。一、科学性与实证主义的挑战:这是当前质疑中医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原因。现代医学以其严谨的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为基础,强调.............
  • 回答
    “黑中医”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元,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科学证据与有效性争议: 缺乏现代科学验证: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争议点。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建立在古代哲学和经验观察的基础上,与现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