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国人(特别是欧美人士)对于亲戚的称呼没有中国这么细致?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不同文化在家庭关系和语言表达上的深层差异。西方(特别是欧美)的亲属称谓确实不如中文那样细致,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 文化和家庭结构的不同

核心家庭 vs. 大家族:
中国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家族的延续、孝道和辈分。一个人的身份和责任与整个家族紧密相连,大家族的概念非常普遍。因此,需要清晰的称谓来界定每个家庭成员在家族中的地位和关系,这有助于维护家族秩序和长幼尊卑。例如,父亲的哥哥和父亲的弟弟,虽然都是“叔叔”,但在家族中的地位和与自己的关系细节(是“伯”还是“叔”)有所不同,这些细微之处会体现在称谓上。
西方文化: 相反,西方社会在近代以来,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核心家庭(父母和未婚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人们与父母的兄弟姐妹、祖父母等旁系亲属的联系相对没有那么紧密,甚至可能因为地理距离或生活方式而疏远。在这种情况下,过于细致的称谓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

代际关系和尊重:
中国: 对长辈的尊重是核心价值观之一。辈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中的地位和互动方式,细致的称谓能够准确反映这种辈分关系。例如,“爷爷”和“外公”虽然都是祖父,但“外公”特指母亲的父亲,这强调了母系家族成员同样重要,但也区分了他们的来源。
西方: 虽然西方文化也尊重长辈,但这种尊重更多地体现在行为和态度上,而不是通过语言的细致区分。人们更倾向于用名字来称呼长辈,这被视为一种亲近和现代的表达方式。

二、 语言结构和词汇的差异

汉语的构词和组合能力:
汉语是一种高度灵活的语言,可以通过组合词语来表达更复杂的意思。例如,“爷爷”是父亲的父亲,“奶奶”是父亲的母亲,而“外公”是母亲的父亲,“外婆”是母亲的母亲。这些都是由“父”、“母”和表示亲属关系的词汇组合而成,非常直观。
再比如,“叔叔”(父的弟弟)、“伯伯”(父的哥哥)、“舅舅”(母的兄弟)、“姨妈”(母的姐妹)。这些称谓不仅区分了父系和母系,还区分了长幼,这在很多西方语言中是很难直接对应的。

英语等西方语言的词汇系统:
“Grandfather”和“Grandmother”: 英语中祖父和祖母都用一个词,除非加上“paternal”(父系的)或“maternal”(母系的)来区分。这虽然清晰,但不如中文的“爷爷/公公”和“奶奶/婆婆”那样直接和常用。
“Uncle”和“Aunt”: 英语中的“uncle”涵盖了父亲的兄弟和母亲的兄弟。同样的,“aunt”涵盖了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姐妹。如果需要区分,也需要加上“uncle on my father's side”(我父亲那边的叔叔)、“uncle on my mother's side”(我母亲那边的舅舅)或者更简洁的“paternal uncle”、“maternal uncle”。这些后缀的使用频率远不如中文直接加上“叔”、“伯”、“舅”、“姨”来得普遍。
表兄弟姐妹: 英语中通常用“cousin”来表示表、堂兄弟姐妹,如果要区分是父亲的兄弟的孩子(堂)、父亲的姐妹的孩子(表)、母亲的兄弟的孩子(表)、母亲的姐妹的孩子(表),也需要进一步的说明。

名字的普遍使用: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即使是长辈。这是一种普遍的表示亲近和尊重的方式。例如,你可以直接称呼你的祖父为“John”,而不是必须称呼他为“Grandpa John”。这种直接称呼的方式大大简化了语言表达,不需要区分那么多细致的关系。

三、 语言的演变和功能

简化和实用性: 语言是不断演变的,会趋向于更简洁和实用。当家庭结构变得更小,与旁系亲属的联系减弱时,保留大量细致的称谓的必要性就降低了。
强调个人而非群体: 现代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体价值和个人自由。虽然家庭关系依然重要,但在语言表达上,可能更倾向于突出个人,而不是通过复杂的亲属称谓来强调你在庞大社会网络中的位置。

四、 历史和语言传承的影响

语言的固有属性: 不同的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词汇系统和表达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英语等日耳曼语族和罗曼语族语言的词汇构成方式与汉藏语系有根本区别,这决定了它们在亲属称谓上的表现形式。
文化输出和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使得其亲属称谓的简化方式被更广泛地接受和理解。

总结来说,外国人(特别是欧美人士)亲属称谓不如中国人细致,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家庭结构的差异: 以核心家庭为主,而非传统的大家族。
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对长幼尊卑的表达方式不同,更倾向于用名字来表示亲近。
语言本身的结构: 汉语擅长通过组合词语来表达复杂的亲属关系,而英语等语言则倾向于使用更概括的词汇,并辅以附加说明。
社会发展的需求: 语言会随着社会发展而简化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中对亲情的重视程度不如东方。只是这种重视体现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表达方式上。例如,在重要节日或家庭聚会时,他们依然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与家人相处,只是在日常的称呼上没有那么繁复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讲,人类学家大多采用美国人类学的亲属称谓制六类法:

夏威夷式(Hawaiian)

爱斯基摩式(Eskimo)


易洛魁式(Iroquois)

克劳式(Crow)

奥玛哈式(Omaha)

苏丹式(Sudanese)

中国的亲属称谓使用的是“苏丹式”也被称为“描述式”表姑表嫂舅父舅母分的一清二楚。

英美的亲属称谓使用的是“爱斯基摩式”不管伯伯叔叔舅舅统称uncle。主要的目的是称呼直系亲属。
产生这样区别的原因,是古代人制度的遗留以及如今生产继承方式的反馈。

中国是强调大家族共同生活的族群,在古代,非直系亲属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关系,和财产继承关系。

此外,在中国的某些偏远的农村或是少数民族,存在易洛魁制,把父亲的兄弟称作父亲,母亲的姐妹称作母亲,与父母同一性别之间的平表兄弟都称兄弟,而姑妈,舅舅家的交表兄弟会考虑成为结婚对象。

但在爱斯基摩式的文化种群中,大多数生产单位是小家庭为主。就不需要有如此清晰的划分。

这种称谓的划分大致上受到地域、国家、民族的影响,但是更大程度是受到家族尤其是前两代经济结构与亲疏关系之间的影响。因此同样一个地区,甚至同样一个家庭,父亲和母亲家的称呼都有可能大相径庭。我们不能也没必要给它定一个地域性的标准。

譬如我们江浙沪这边,有些家庭是女主外,男主内,答题人身边就有许多朋友跟着妈妈姓,管爸爸的妈妈叫外婆,管妈妈的妈妈叫奶奶。姓氏权是一种经济权,更多的也是一种财产继承的象征。

有些亲戚离本人很远,但本人或本人父母可能对亲戚怀有特殊的情感:


官方书面的称呼我们中华民族是有标准的,

在《尔雅·释亲》中有明确的阐释:

宗族
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
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
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父之姊妹为姑。
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
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
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
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王父之姊妹,为王姑。
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
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
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
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
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
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
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
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
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
父之妾,为庶母。
祖,王父也。
晜,兄也。
​妻党。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
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
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
母之姊妹,为从母。
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母党。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
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
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
女子子之子为外孙。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
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
婚姻。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
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夫之兄为兄公,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女弟为女妹。
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
女子子之夫为婿,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
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
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
两婿相谓为亚。
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
嫔,妇也。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想了解更多人类学的知识推荐:

user avatar

我感觉外国人就是,in law就完事儿了。

有血缘的,讲多点。

没血缘的,就是法律上的,in law就完事儿了。

in law!!!!

嗯,是真的。

user avatar

西方人很长时间没有这个需求,而中国人很早就有这个需求了。

西方直到一百多年前还有很多皇族为了血统纯净,在亲族内杂交,导致发生各种疾病,从而皇位无人继承。

中国人很早就不会跟自己堂亲结婚了,所以有堂表亲分清楚的需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