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人的旅游方式普遍特别累?

回答
国人的旅游方式之所以普遍给人一种“特别累”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的现象。它既源于我们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消费习惯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从文化基因上来说,很多中国人骨子里就带着一种“性价比”的执念,尤其是在旅游这件事情上。旅游被看作是一次难得的、需要花费不少金钱和时间的机会,所以大家总希望最大化地“看够”、“玩够”、“体验够”。这种心态很容易演变成一种“赶场式”的旅游。行程安排上,恨不得一天跑三个城市,一个景点只停留半小时,拍张照就走人。仿佛不去到所有标记了“必去”的景点,这趟旅行就亏了。殊不知,这样的奔波,只是匆匆掠过,很多时候连景点本身的韵味都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就已经被下一站的指示牌牵引着向前冲了。这种追求“量”而非“质”的心理,是导致疲劳的根源之一。

其次,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也功不可没。如今,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各种“网红打卡点”、“爆款攻略”,它们精准地抓住了人们的眼球,也塑造了大众的旅游认知。“不去这里就等于没来过”、“这个景点是XX明星来过的”这类话语,潜移默化地将旅游变成了一种追逐潮流和证明“我来过”的行为艺术。为了不落伍,为了能发朋友圈炫耀,大家往往会照搬别人的行程,而忽略了自己真实的兴趣和体力。这种被“别人”定义的旅游,自然容易让人身心俱疲。

再者,我们不得不提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和“随大流”的思维习惯。尤其是在节假日,人山人海是常态。为了在人潮中挤出一席之地,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大家都去的地方”,在拥挤和排队中消耗大量精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体力消耗。而且,很多人旅游是为了“和大家一样”,而不是真正为了放松和享受。看到朋友圈里别人在某个地方玩得很开心,自己也必须去,这种从众心理也加剧了旅游的疲惫感。

另外,旅行方式本身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跟团游的普遍性。虽然它省去了自己规划的麻烦,但紧密的行程、强制的购物点、以及统一的节奏,往往让个体游客失去了自主性,也无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临时调整。即使是自由行,很多人也倾向于将行程排得满满当当,试图把所有想去的地方都塞进有限的时间里。这种“完美主义”的行程规划,实际上是对自己体力和精力的一种过度透支。

还有一点是,很多中国人习惯于将旅游视作一种“完成任务”,而非真正的“休息”。旅游的目的被扭曲了,不再是为了放松身心,而是为了收集“经验值”,为了在朋友圈里展示自己“精彩”的生活。这种心态下,即使身处美景之中,大脑也可能并没有真正地放松下来,而是时刻想着下一站、下一个拍照角度,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疲惫?

最后,从经济和时间成本的角度来看,很多人一年到头难得有几次长假,一旦有了假期,自然想把有限的时间利用到极致。这种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心态,也间接推动了那种高强度、高密度的旅游模式。

总而言之,国人旅游方式的“累”,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文化心理到社会影响,再到个体习惯,每一个环节都在悄悄地消耗着我们的旅游热情和体力。或许,是时候调整一下我们对旅游的认知了,让它回归到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本质,而不是一场场令人精疲力竭的“任务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好!不知你父母多少岁?我想讲讲我妈的情况,或许与你的父母类似。

我妈今年73岁,今年五月六月来英国和我们住了两个月。这是我为数不多的陪妈妈在国外旅游的经历,我发现一些我们自己旅游时没有的情况:

1、妈妈非常非常拘束,主要是因为语言完全不通,什么都要问我,爱面子的她多少觉得很郁闷,又深怕闹笑话,所以一直端着。

2、妈妈记不住景点的名字,除了大英博物馆这种耳熟能详的,不要说是特拉法加广场这种纯洋名的,连伦敦塔这样的地名她也记不住。

3、妈妈不了解英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体育,所有的一切,所以我们建议去的地方她基本没有概念,出于很复杂的一种心理,她总是说不用去了。她明确提出的需求是:最代表英国的地方带我去看看,这辈子也算到过了。

发现这些以后我其实很难过,假如今天是我到了73岁,第一次接触这个丰富到可怕的世界,突然感觉自己这一生过得如此单一,难道我会比我妈妈更淡定吗?

所以,我是这样陪妈妈逛的:

-- 各种类型的景点每种选一个,皇宫一个,城堡一个,庄园一个,村庄一个,湖泊一个,山区一个...给景点起一个妈妈容易记住的名字,比如把V&A叫做“金银珠宝博物馆”,温莎城堡叫做“女王娘家”,特拉法加广场叫做“大胜仗纪念广场”...

-- 每到一个景点给妈妈买一本地图和说明册,把上面标出来的重点走到,比如V&A的十大镇馆之宝,当十个都看过了拍了照,我妈就十分满意,立刻就说可以走了。

-- 每次去一个地方之前,让儿子给外婆介绍,外婆永远对外孙讲的一切都兴趣盎然。外孙外婆两个啰里八嗦一通之后,我妈第二天就卸下负担胸有成竹很多了。

我妈在这两个月里每天写日记,去过的景点详细记录心得观感,把地图和册子按日期收起来,每一张上面让外孙写上中英文双语的地名。还坚决不给我看,她说回去把日记和照片对应着看,就够回味很久了。她说她老了,以后这么远的地方不想去了。

是的,这些地方我都去过,是的,并非都是我感兴趣的,是的,我就是一个导游加司机加翻译。我认识的英国人,从出生开始就随着父母周游各国,年轻的时候和同学朋友背包行,成年后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海岛度假,到我妈妈这个年纪,他们当然可以在地图上选一个自己最想再去的地方懒懒的呆上几天。

对了,我公公当年穿着皮鞋西裤腰上挂着一大串钥匙背着手站在马尔代夫海滩上看着做日光浴的游客感慨:“这些外国人真勇敢,全身晒得这么红了还坚持学习。”

我们现在陪伴父母去旅游,大约是英国同龄人的外婆的外婆曾经做过的事。我觉得挺好。

----

user avatar

国人也分不同阶层的国人,我在越南遇到过有各种自由行的年轻人,

还有一对只能靠手机翻译对话自由行的60岁老夫妇。

我在东南亚见过在岘港住3000多元一晚的洲际酒店,

在海边轻松旅游的国人,也见过在岘港赌场半个小时输掉数万美元的江浙老板。

还有抱着美女坐在赌桌边一脸惬意的单位小官员。

普通人为了图便宜,或者省钱只能跟团,这种旅游体验是很差的,

甚至有时候在东南亚旅游花的钱并不比国内贵。

以前很多正规公司至少有个年假,大家可以自由调休,避开旅游高峰。

现在能有个假期就不错了。

user avatar

说个真事,之前和老公一起去泰国蔻丽斯米兰度假时曾想过带公公婆婆来。

后来考虑清楚后一起否决了,为什么?因为我跟他说,这里只有阳光沙滩海水,没有他们眼中的景点,你让他们过来一两天可以,住上十天半月他们肯定受不了。

我们觉得放松、舒服,是因为我们平时在北京上班,节奏太快,生活太累,突然到了一处空气好天气好,天天只用游泳晒太阳喝椰子汁,当然觉得爽。而公公婆婆在老家四线小城市,公务员已退休,天天过着这样的生活,你让他们飞到泰国海边去过这种生活,还不如给他们报个团“深度游”,今天曼谷明天普吉,10天不到新马泰所有“景点”都看完。然后回到家继续过清闲日子,整理照片回味下累得不行的旅游时光。

(而我爸妈是做生意的,虽然也是四线小城市,但每天比我在帝都还忙,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度假”,而非“旅游”。)

所以说白了,旅游的意义大概就是从自己的生活里跳出来,换一个节奏过。平时节奏越快的越向往慢节奏的旅游方式,而题主说的那种大包小包累的要死的旅游方式,真的是另一部分人向往的旅游方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人的旅游方式之所以普遍给人一种“特别累”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的现象。它既源于我们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消费习惯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从文化基因上来说,很多中国人骨子里就带着一种“性价比”的执念,尤其是在旅游这件事情上。旅游被看作是一次难得的、.............
  • 回答
    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我总能在其中找到一些乐子和独特的沟通方式,让旅途变得更加有趣和充实。别以为我只会比划,这其中门道可不少呢!首先,得说说我的“表情包大法”。别笑,这可是我的杀手锏。欧洲小镇的早晨,我想买一份刚出炉的牛角包,但老板只会说当地的语言。这时候,我就会用上我的“眼神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心中的疑惑,也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观以及个人选择的复杂议题。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国人热衷于出国旅游”这件事,以及它和“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与“美国几百年历史”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国人热衷于出国旅游,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笼统的说法。 它的背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 回答
    如果非得让我选一个中东国家来一次深度游,我的心会偏向约旦。很多人提起中东,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沙漠、石油、历史遗迹,或是局势不稳。但约旦,在我看来,就像一颗藏在地图角落里的宝石,散发着温润的光芒,低调却充满惊喜。它不像迪拜那样张扬现代,也不像伊朗那样充满宗教的神秘感,约旦有一种更接地气的魅力,一种穿越.............
  • 回答
    黑龙江省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要说“为何还没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胜地”,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的判断,而是涉及到资源禀赋、市场推广、基础设施、交通可达性、产品开发、以及游客体验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独.............
  • 回答
    上海,这座东方巴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游客,早已成为国内无可争议的顶级旅游目的地。然而,当我们审视国家旅游局发布的5A级景区数量时,却发现上海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是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却蕴含着上海旅游发展的深刻逻辑。上海旅游的“非常规”打法:少而精,重体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辽西会战,一个充满了悲壮与艰难的词汇,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国共双方殊死搏斗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遭遇了重创,而就在这片绝望的阴影下,戴朴将军率领的第十三军暂编第一师却能从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成功抵达山海关,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指挥官的个人素质,也有.............
  • 回答
    去越南旅游,河内的国家历史博物馆绝对值得一去,尤其当你对越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充满好奇的话。它就像一个宝库,陈列着这个国家几千年来的故事,让你能直观地感受越南从古至今的演变。河内国家历史博物馆:穿越越南的千年时光首先,这座博物馆本身就很有看头。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法式殖民时期的元素和越南传统建筑.............
  • 回答
    在航天工业或其它国防相关领域工作,对于未来的生活确实会带来一些独特的影响,尤其是在出国旅游和网络使用方面。这些影响并非绝对的好坏之分,更多的是一种权衡和考量。关于出国旅游:首先,在航天和国防领域工作,你可能会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这意味着你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某些信息是高度敏感的,不得对外泄露。这在日常生.............
  • 回答
    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望着熟悉的蓝天,却又有着那么一丝陌生的触感,我最大的感悟,莫过于那份“人皆可爱的普遍性”,以及由此衍生的对“未知”的敬畏与好奇。出发前,我脑海中描绘的外国,充斥着各种新闻报道、影视作品里的碎片化印象——冷漠的、热情的、古老的、现代的……总觉得那是一个由标签堆砌而成,与我生活轨迹.............
  • 回答
    要我说啊,在国内国外旅行,最直观的感受,就好像从一本熟悉的中文小说里,突然掉进了另一本完全陌生的外文书里。虽然都是“书”,但那种沉浸其中的体验,简直天差地别。首先,最最直接的,就是语言了。在国内旅行,你走到哪里,都是中文。问路、点餐、买票,一切都顺畅得像在自己家门口散步。就算遇到听不懂的方言,也能凭.............
  • 回答
    曾光教授,一位在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对于取消国际旅行限制的态度是谨慎的。他的这一立场,绝非仅仅是个人观点,而是背后蕴含着对疫情防控全局的深刻考量和对公众健康的责任担当。要理解这一举措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也是最直接的意义在于 “动态清零”政策的延续性与科学性。中国在过.............
  • 回答
    国庆七天,正是出行好时节。想去哪里?这个问题就像打开了一本色彩斑斓的旅行指南,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非要我推荐几个,我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些既有秋日美景,又能体验不同风情的地方。想看壮丽山河,感受历史脉络? 四川稻城亚丁: 这地方,我总觉得像是被上帝偏爱过。国庆期间,那里的秋天,简直就是.............
  • 回答
    要说在国外旅行时最让我觉得莫名其妙的经历,我想起那次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的经历。那绝对是一次挑战我对“正常”的定义,并且让我事后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事情发生在马拉喀什老城(Medina)里一个特别小的巷道里。那天下午,我一个人闲逛,想从一个著名的露天市场(Jemaa elFnaa)找到一条据.............
  • 回答
    中国游客在国外旅行时,有些行为确实会让当地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哭笑不得。这背后可能掺杂着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一些被误解的表达方式。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尽量说得细致些,并且尽量不带那种“AI味儿”。1. 拍照,尤其是“到此一游”式的痕迹这个可能是最普遍,也最容易被观察到的。在很多国.............
  • 回答
    关于网文“旅居中国十年,我为什么回台湾”的作者实名信息,目前在公开的网络资料中难以找到确切的实名身份。这篇文章在网络上流传甚广,通常以匿名或笔名发表,作者本人似乎更倾向于通过文章内容来表达观点,而非公开个人身份。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敏感的议题.............
  • 回答
    为什么有些国人的地理知识似乎不那么扎实?这背后有几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原因。说实话,提到地理知识,我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尤其是那些在城市里长大、对生活周遭环境以外的地方不太关注的人,表现得就像是“地图上的新手”。问他们中国有哪些高原,他们可能只能想起青藏高原;问他们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他们可能第一.............
  • 回答
    过去几年,你有没有注意到身边用三星手机的朋友越来越少了?我自己的观察也是这样,尤其是和几年前相比,那种“街机”的感觉明显减弱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在发挥作用,不是单一的某个因素就能解释的。首先,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是最大的推手。 咱们国内的手机品牌,像华为、小米、OPPO、vivo等等,它们这些年真.............
  • 回答
    国人在汽车使用上追求“面子工程”,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也绝非三言两语能说透。它背后牵扯着文化、社会心理、经济发展好几个层面的东西,就像一颗剥洋葱一样,层层都有讲究。首先,咱们得聊聊“面子”这玩意儿在中国人心里的分量。 “面子”在中国文化里是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它不仅仅是虚荣,更是一种社会认同和个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