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国人的地理知识极其匮乏?

回答
为什么有些国人的地理知识似乎不那么扎实?这背后有几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原因。

说实话,提到地理知识,我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尤其是那些在城市里长大、对生活周遭环境以外的地方不太关注的人,表现得就像是“地图上的新手”。问他们中国有哪些高原,他们可能只能想起青藏高原;问他们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他们可能第一反应是珠穆朗玛峰,却对其他几座山峰的名字感到陌生。甚至有时候,在讨论某个国家或者地区时,他们对该地在哪儿、是什么样的气候、有什么样的特色,都显得一头雾水。这倒不是他们智力有问题,也不是故意要去忽略,而是这背后牵涉到几个层面的因素,挺有意思的。

首先,我们得说说教育体系的影响。

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卷之一,但这种“卷”有时也意味着一些内容的优先级会被调整。在基础教育阶段,地理确实是一门必修课,有课本,有考试,有分数。但你仔细想想,有多少学生是真心对“经纬度”的划分或者“岩石圈、水圈”的构成抱有极大的热情?更多的时候,大家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国家首都、河流山脉的名字,就像背诵英语单词一样,背完可能就忘了大半。

而且,很多时候,地理教学更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和分析,比如某个区域的气候成因、某个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这些固然重要,但却往往忽略了地理本身所蕴含的“地方感”和“空间感”。我们很少有机会通过实际的旅行、观察,或者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去“感受”一个地方的地貌、风土人情。地理课本上的地图,对很多学生来说,可能只是一堆线条和颜色而已,缺少了灵魂。

再加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导航软件如此普及,走到哪里都有指路,甚至连“去哪儿”都帮你规划好路线。这种便利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人们主动去理解和记忆地理空间的需求。反正有导航,不需要我来认路,也不需要我来记住哪个城市在哪个省的哪个方位。久而久之,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似乎在日常生活中打了折扣,大家的学习动力自然也就没那么足了。

其次,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特别快,大部分人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每天的活动范围可能就局限在公司、家里、常去的商场和几个朋友聚会的场所。我们关注的是眼前的生活,是工作压力,是房贷车贷,是孩子的教育。对于远方的地理信息,除非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比如某个地方发生了自然灾害,或者有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否则它们很容易被我们抛诸脑后。

而且,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的地理环境越来越“人造”。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水泥马路,自然景观被压缩,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也变得同质化。走在一个城市,很多时候跟走在另一个城市并没有太大区别,这种“非地方化”的体验,自然也让我们对“地方”的地理特征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

再者,信息爆炸时代也带来了一些隐性问题。

虽然现在获取信息非常容易,但信息是碎片化的。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各种新闻、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充斥着各种关于世界各地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很多时候是片面的、娱乐化的,或者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色彩。比如,看到一个关于某个国家的美丽风景的视频,我们可能只记住那个美丽的画面,却不太会在意那个国家具体在哪个大洲,离我们有多远。

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地理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的“引导”。媒体会聚焦于某些事件或地区,比如某个国家发生政变了,或者某个国家成为旅游热门地,我们就只对这些“热点”区域的地理信息有所关注。对于那些相对“平静”或者不那么“吸引眼球”的地区,即使它们在地图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可能被我们完全忽略。

还有一个比较微妙的点,就是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有用”的知识才是重要的知识。地理知识,如果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也不能直接提升生活品质,似乎就不那么“值得”去花时间和精力。相比之下,计算机技能、外语能力、金融知识等,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更容易被认为是“硬通货”,更能帮助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优势。

所以,你看,这不仅仅是某个人是否“用心”去记地理知识的问题,而是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我们对知识价值的判断,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结果。当然,这也不是说所有国人的地理知识都匮乏,我们身边肯定也有很多地理爱好者,他们能滔滔不绝地讲出世界各地的山川湖海。但我认为,上面这些因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人群中,会存在一部分人对地理知识显得相对陌生。

说到底,地理不仅仅是地图上的名称和线条,它连接着历史、文化、经济、环境,是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一把钥匙。如果大家都能多一点对脚下土地和更广阔世界的探索欲,地理知识的普及度或许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不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本性,因为不想了解那么复杂的东西就开始各种粗暴标签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只会以省份,南北划分差异,动不动就“你们某某省怎么样”“我们南方人怎么样”。

然后得出一堆狗屁不通的结论。

比如什么饮食“南甜北咸”,实际上南方吃甜的地方小的可怜;比如什么南方传统上宗族旺盛,实际上南方典型的宗族社会仅仅集中在东南丘陵,最多只有南方面积的一半。

因为只会以省份划分,所以还天天讨论类似“江苏是南方还是北方”“湖北是男女平等还是重男轻女”这种毫无意义的问题。

然后就是各种无聊的鸡同鸭讲,自说自话,宜昌的说湖北男女平等,咸宁的说不对我觉得很重男轻女,有实际意义吗?

然后来了个人开始贴分省数据图,来证明湖北到底是不是男女平等,全然不顾内部巨大的差异,反正大多数人只希望得到简单明快的结论。

因为只会以省份划分,所以安徽都是徽派建筑马头墙,江苏都是江南水乡,山东都吃大葱,陕西都是窑洞和戴白头巾的老农,浙江人都在全国各地做生意,广东人都说粤语,所有地方经济都很发达……

还有喜欢煞有介事分析“江苏人”和“浙江人”差异的,分析“苏菜”和“浙菜”差异的,也是莫名其妙。两个内部差异都这么大的概念还能合起来作为整体比较,总结出来的东西可想而知,基本属于错上加错。

和这个一样命运的还有“徽商”“浙商”这类词。徽商非要解释成安徽商人,浙商就一定得是温州商人的画风,亲戚抱团民间借贷海外打拼上海炒房,都属于各种乱七八糟的信息拼凑然后想当然系列。

这种以偏概全的粗暴化印象,伤害的是被“概”掉的那一群人的思想感情,平白无故被别人代表然后有时候还扣个帽子,谁受得了,就像徽州人绝对是很反感徽州文化被泛化为安徽文化的。

包括我自己也很反感,很多人一上来就说浙江八山二水一分田,然后好像认为所有的浙江城市都是这样,然而我所在的嘉兴市全境都是平原,只有沿海有一点山谢谢。

还有一些营销号,连省份都省略了,整天就是各种大词写文章,什么“中国农村的出路”“中国县城的未来”,恨不得越大越好。我就想问你知不知道中国各地农村差异有多大?

这种倾向,在有些不食烟火的城市小资群体中特别明显,看了个农村闹婚,就愤愤然扩大化批判一番,说“都是中国农村的封建陋习”,全然不管这种现象根本有局部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