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国家地理正式承认南大洋为地球第五大洋,为什么此前不承认?南大洋有哪些特殊的地方?

回答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将南大洋正式划为地球第五大洋,这标志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也让许多人感到好奇:为什么之前它不被官方承认?南大洋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能够获得这样的地位?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海洋的划分历史。长期以来,世界海洋的划分主要基于大陆的轮廓,我们熟知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就这样在人们的认知中根深蒂固。然而,科学的进步和对地球环境的深入了解,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义这些地理概念。

为什么此前不承认?

简单来说,之前“南大洋”这个概念虽然存在于科学家的讨论和一些探险家的日志中,但从未获得过一个像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机构的官方认可,也未能形成统一、普遍接受的界定标准。

海洋的划分,尤其是在科学界,往往需要有明确的、可量化的依据。对于南大洋而言,其边界的确定是一个相对缓慢和渐进的过程。此前,虽然人们早已注意到南极洲周围独特的洋流和生态系统,但将其独立为一个“大洋”,并赋予它一个与其重要性相匹配的官方名称,还需要更多科学证据的积累和共识的形成。

南大洋的特殊之处: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这一举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围绕着一项至关重要的海洋学特征: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CC)。这股洋流是南大洋最显著的特殊之处,也是其被承认为第五大洋的核心依据。

1. 贯穿全球的独特洋流——南极绕极流(ACC):
独一无二的形成机制: 与其他大洋不同,南大洋并非被陆地陆地围合,而是被一条强大的、向东流动的洋流所界定,这就是南极绕极流。它环绕南极洲,从德雷克海峡附近开始,一路向东,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南部海域。
强大的能量输送: ACC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洋流之一,它携带着巨大的水量(据估计相当于其他所有洋流总和的100倍以上),是全球海洋环流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能够将温暖的、来自北方的海水带到南极,同时也能将寒冷、富含营养的深层海水带到表层。
天然的地理屏障: ACC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海洋系统,它将南极洲寒冷的水域与北方的温水域隔离开来。这种隔离效应对于南极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也使得南大洋拥有了区别于其他大洋的温度、盐度和物种组成。
“洋流之洋”的地位: 正是因为ACC的独特性和主导性,许多海洋学家早就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海洋区域,甚至称其为“洋流之洋”。国家地理学会的承认,正是对这种科学认知的一种官方肯定。

2. 独特的生态系统:
适应极端环境的生命: 南大洋的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相对孤立、寒冷且营养物质丰富的环境中演化而来的。这里生活着许多高度适应严酷条件的特有物种,例如磷虾、企鹅、海豹、鲸鱼等。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尽管环境严酷,南大洋却拥有令人惊叹的生物多样性。磷虾是这里的“基石物种”,它们构成了南极食物链的基础,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能量。
全球海洋健康的重要指示器: 南大洋的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这里物种的生存状况,例如磷虾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全球海洋健康状况和气候变化的趋势。

3. 全球气候的调节器:
碳汇的重要区域: 南大洋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之一。它通过强大的上升流将深层富含营养的海水带到表层,促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影响全球海平面和海水温度: 南极冰盖的融化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南大洋的温度变化直接影响着南极冰盖的稳定性。因此,对南大洋的研究也对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4. 清晰的边界界定:
不再模糊不清: 过去,南大洋的地理边界界定相对模糊,常常被混淆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部区域。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南极绕极流的详细描绘和理解,科学家们逐渐能够勾勒出一条相对清晰的边界。
60度南纬线作为参照: 虽然并非所有区域都严格以此为界,但通常将以南极洲为中心,向北延伸至60度南纬线(不包括此纬度以北的所有水域)作为南大洋的界限。这一界定方式更侧重于生态和海洋学特征,而非单纯的地理大陆划分。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这一决定,不仅是对科学认知的确认,也意味着南大洋作为一个独立的海洋区域,将获得更多的关注,其独特的科学价值和重要的生态地位将被进一步凸显。这对于推动相关研究、加强保护以及提高公众对这个神秘而重要的海洋区域的认识,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是擦边球行为。美国人打擦边球功夫并不差。美国的学术界、商业界等本来就是高度政治化的。

南大洋长期以来一直被科学家所承认,但由于国际上从未达成一致,我们从未正式承认过它。不过这个特定区域的海水够独特,有它自己的独立生态,因此我们决定将其独立出来,与原先四大洋地位相等,成为世界五大洋之一。

把”南大洋“换成”台湾“,重新念一遍,就是他实际想说的内容。你以为他真的是关心这个几十年都没变过的”南大洋“吗?

user avatar

去过十几次南大洋的来回答一下,先来介绍一下南大洋的背景知识:

毫不夸张地说,在去南极的船上,每天我们都能听到很多很多遍Southern Ocean。整个南极行程中肯定会有一个专门的讲座讲南极辐合带(Antarctic Convergence)南大洋(Southern Ocean)

简单地说就是南极周边有个超强的环南极洋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CC),有多强呢,环南极洋流的水量是1.3亿立方米每秒。可能大家对这个水量还是没什么概念,我搜索得知三峡大坝的最大泄水量是10万立方米每秒,也就是说相当于1300个最大排水的三峡大坝~

这个环南极洋流使得南大洋和北边与之相连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有了个界限,这个界限就被称为南极辐合带。南极辐合带两边的海洋有着水文、生态上的的差异性(比如温度、盐度等)。我们坐船从南美往南极去的时候,就会定期测量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经过南极辐合带的时候,海水温度会下降2°C左右,这时我们知道已经进入了南极生态圈,同时我们也能明显地感觉到气温的降低。

但是南极辐合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not a precise line),每年的不同时段、不同年份的同一日期都可能稍有变动,这也是我们去南极时会定期测量的原因。

然后我们就会把南极辐合带以南的海洋称之为南大洋(Southern Ocean),从生态意义上讲,它确实是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很不相同,就如美国国家地理所说“这个特定区域的海水够独特,有它自己的独立生态”

下面是我从wiki上下载的一个南极辐合带的示意图:


背景知识介绍完毕,回到这个问题本身:

1,“南大洋长期以来一直被科学家所承认”

确实,从18世纪起就有了南大洋的说法,因为确实如上面的背景知识介绍所言,南极辐合带以南的海洋与北边的是有着独立的生态,所以从生态、科学的角度,这的的确确是一个独立的大洋。

2,“国际上从未达成一致”

原因比如其他答主提到的“大洋中脊”,还有各种政治上的角逐,以及南极辐合带本身的不确定性。

即使是答主 @Glance 提到的承认南大洋的国际组织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简称IHO,又称国际水文组织),它给出的南大洋的边界也是一直在变化着的:

3,美国国家地理所认可的南大洋

美国国家地理给出的南大洋的边界并不是南极辐合带,而是南纬60°

南纬60°和《南极条约》所规定的南极的范围吻合,但是这就成了政治意义的概念,脱离了原本需要的生态地理上的概念。

但比较好玩的是,美国国家地理给出的南大洋的边界,又把南纬60°里面的一部分水域给去除了…下图南纬60°以内有一块绿色区域(斯科舍海的一部分)仍然划归给了大西洋,这又似乎给这一划分增加了点儿地理上的考虑…

4,美国国家地理正式承认的原因?

我通读了一下美国国家地理报道的英文原文(链接在此:There’s a new ocean now—can you name all 5?

美国国家地理这次在世界海洋日做出这一决定,更多的是出于海洋保护的考虑,是想引起大众对急需保护的南大洋的重视:

The change, he adds, aligns with the Society’s initiative to conserve the world’s oceans, focusing public awareness onto a region in particular need of a conservation spotlight.
By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 Southern Ocean,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hopes to promote its conservation.

著名的深海女王西尔维亚·厄尔(Sylvia Earle)大力赞扬了这一举措:

“While there is but one interconnected ocean, bravo to National Geographic for officially recognizing the body of water surrounding Antarctica as the Southern Ocean,” Earle wrote in an e-mailed statement. “Rimmed by the formidably swift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it is the only ocean to touch three others and to completely embrace a continent rather than being embraced by them.”

但是,从上面这段文字也可以看到,作为科学家,深海女王认可的南大洋的边界还是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即前文提到的南极辐合带

5,我们的地理课本、地图会改动吗?

首先,美国国家地理并非官方组织,虽然的确美国国家地理很有影响力,他们的这一举措有可能推动官方组织去做改动~

其次,南大洋的边界到底是南极辐合带还是南纬60°,这个在可预见的将来依然会有争议…即使美国国家地理的那篇文章里也无法自圆其说(说着an ocean defined by its current,但却给出南纬60°的边界…):

所以,我觉得短期内,我们的地理课本、地图应该不会加入第五大洋…

user avatar

更新:很多人不知道看完了没有。。并不是说美国一句话,四大洋就变成五个。归根结底这是学术问题,哪个国家、个人或机构的观点都不是绝对的标准答案!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观点,归根结底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

跟九大行星变八大也不一样。行星的数量和定义变化,有当时最新天文观测证据。且于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上,经过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天文学家表决通过的结果,可以认为是官方的唯一定论。而几大洋,并没有放之全球而皆准的唯一标准答案。


以下原回答:

刚在另一个回答下面被邀写了一篇,贴过来吧

南冰洋(Southern Ocean)的概念早已有之。传统上,在四大洋的方案中,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是延伸至南极大陆的。

但是,因为南极周围有贯穿三大洋的洋流——西风漂流。这个洋流环绕南极,贯穿所有的经度,并穿过了三个大洋。因此,就有了西风漂流区以内应该是一个单独的大洋的观点。

不过,有观点认为南冰洋没有自己的大洋中脊,因此并不构成独立的大洋。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在1953年发布的文件“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第三版中,将全球大洋分为四个:就是我们熟知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并不承认南冰洋的存在。但 IHO 已有了该文件第四版的草案(2002版),这一版承认了南冰洋。然而,2002版中因为韩国和日本对“日本海”的国际命名存在争议,在这个问题解决前,该版无限期延迟生效——因此,目前 IHO 生效的文件依然只承认四大洋。

不同的国家、组织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澳大利亚是承认南冰洋的。美国的国家地理学会也在6月8日承认了南冰洋。我国官方来说,很明显并未认可南冰洋,国内的规范地图均采取四大洋方案,而无南冰洋。

说到这些,顺便提一下。其实对大洋的划分并不止四大洋和五大洋两种方案而已。甚至有从一大洋(世界洋)至七大洋的各种方案。

所以到这也很明显了,几大洋并没有绝对固定的答案。到底有几个洋,取决于地图采纳哪个机构或个人的方案,取决于语境,个人理解,或者需要。(当然,如果是在我国制作和使用正式地图的场合,除非特别的研究需要,应当要与国家的规范地图一致的哈)

参考文献:

维基百科. 大洋.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Defence. 2017. Names and 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 around Australia.

Fourcy and Lorvelec. 2013. A New Digital Map of 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 Consistent with High-Resolution Global Shorelines.

IHO. 1953. 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 3rd edi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2021. There’s a new ocean now—can you name all 5?

Wikipedia. Southern Ocean.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